消费主义

搜索文档
AI为何迟迟没出现象级应用?save time 而非 kill time的属性突出
2025-06-24 23:30
纪要涉及的行业 AI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AI领域未出现现象级应用的原因** - 时间点未成熟,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萌芽期 [2] - 缺乏外部因素倒逼 [2] - 未形成定型商业模式 [2] - 商业化路径与互联网不同,更注重工具属性 [2] - 中国用户软件付费习惯弱 [2] 2. **全球及中国市场AI应用发展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月活用户接近10亿,中国超4.6亿,季度增速超100%,预计2025年底全球用户突破20亿 [1][4] - 通用型AI助手及教育类应用表现突出,中国教育类应用覆盖多场景,数据活跃度高 [1][4] 3. **AI与互联网商业化路径差异** - 互联网依赖人际交互和交易,通过消费主义变现;AI注重工具属性,替代部分人类功能 [5] - AI适合内置于大型系统,而非形成独立门户 [5] - 国内软件付费习惯弱,出海是重要方向 [5] 4. **出海对中国AI企业的重要性** - 海外政策环境宽松,利于创新产品发展 [6] - 海外用户付费习惯强,有助于稳定收入 [6] - 海外投融资环境流畅,企业可获资本支持并顺利退出 [6] 5. **可能率先涌现现象级AI应用的领域** - 教育领域需求广泛多样,金融领域适合引入先进技术 [8] - 小B大C模式细分市场付费意愿好,有望成爆款应用来源 [8] 6. **互联网与生成式AI发展时间对比** - 互联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门户网站成型需5 - 7年,ChatGPT问世仅两年半,生成式AI发展时间不足 [9] - 新兴应用需时间定型业务模式,可能需危机倒逼确立商业模式,目前生成式AI未到该时点 [9] 7. **消费主义思潮对AI商业模式的影响** - AI节约时间,适配订阅和付费模式,如剪映软件收费 [10] - 嵌套在消费主义内核中的商业模式适用于AI,如餐饮结构性重配、AI课程培训 [10] 8. **AI办公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 仍需较长时间被企业广泛接受,主要提升效率,但可信任、可追溯程度有限 [11] - 适合集成在大型系统中作为局部工具 [11] 9. **结构化数据** - 可能是风口,如影视行业暴力拆解经典影片形成的结构化数据有较高价值 [12] - 与互联网惯性打法不适配 [13] 10. **海外市场对国内生成式AI应用的影响** - 出海是重要方向,国内C端、B端有问题,海外政策自由度大 [14] - 海外应用分五类,信息污染背景下验证类应用增多 [14] 11. **AR技术应用方向** - 验证类、对话模拟类、内容生成类和信息提炼类,基于信息污染背景发展 [3][15] 12. **AI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及问题** - 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并决策,但缺乏人性化处理能力,可能忽视细微差别和意外情况 [16] - 缺乏承担责任的主体性,会引发误判和无法申辩问题,导致争议和冲突 [17] 13. **AI爆款产品发展逻辑** - 关注小B大C模式和逆人性模式 [18] - 考虑生成式AI与巨声AI结合的潜力,关注未充分进化或迭代的领域 [18] 14. **AI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及易被重塑的领域** - 不仅降本增效,还改变行业结构,如教育、影视游戏等行业 [19] - 实体产业及文字类内容形态领域更易被重塑 [20] 15. **影游合一发展趋势** - 电影与游戏将融合为大型真人交互游戏,如万达、乙女类游戏等探索新模式 [21] - 推动影视编剧创新和游戏公司在影视要素上的突破 [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剪映软件每月收费15 - 45元,解锁更多功能可能达100元左右 [10] - 影视行业暴力拆解经典影片形成结构化数据,目前未充分考虑数据加密和数据合成业务 [12]
为下单辩护:消费主义和提振内需的进化史
虎嗅· 2025-06-24 13:38
消费领域新趋势 - LABUBU爆火带动新消费和Z世代概念复苏 显示"供给创造需求"规律仍主导消费领域 为"将消费放到首要位置"的经济工作提供新内涵 [1] - 符号化消费如盲盒、谷子、卡牌引发代际认知差异 同时面临"冲动消费"、"情绪价值利己主义"等社会批评 这种价值碰撞自80年代商品经济兴起后反复出现 [1] 消费主义历史演变 - 前现代社会人均商品量稀少 消费概念限于"用尽"物品 自给自足经济下个体消费者意识未萌芽 [2] - 商品供应突破瓶颈后 消费观念从"用尽"转向"利用" 需渠道、市场、生产力三大条件支撑 帝国时期市场整合为关键基础 [4] - 消费诞生伴随四重革命:个人革命(家庭独立)、物质革命(贸易网络)、城市革命(基础设施)、国家意识革命(想象共同体) [4] 消费主义双重影响 - 物质层面推动进步 精神层面引发"永恒动荡":消费行为与纵欲/不公关联 丰裕社会伴随债务问题 商品霸权引发传统社会抵制 [5] - 消费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紧张/冲突/透支现象 相关批判将持续存在 [6] - 积极面体现在塑造世俗社会弹性:建立个体边界、身份表达、权利意识 消费者权益斗争最终形成政治影响力 [7] 20世纪消费主义特征 - 商业逻辑形成闭环 消费者与生产过程疏离 更关注广告塑造的符号价值而非实用功能 [8] - 批判行为被商业系统捕获 如60年代反文化符号被商品化 显示消费中非理性因素难以避免 [9] - 五大核心特征:图像媒介驱动想象、社会工程学技术完善、宏观政策重视消费、身份符号化加剧、消费即时性提升 [10] 消费政策深层矛盾 - 鼓励消费面临多重悖论:既要刺激增长又需防范债务累积 既要提升消费能力又要维持生产成本竞争力 [11] - 消费能力建设需物质条件(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与社会环境(多元包容/个性表达)双重支撑 [12] - 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不仅是经济革命 更是涉及个体边界动态弹性的社会革命 [12]
拉动城市GDP的美院毕业展,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蒙娜丽莎”
36氪· 2025-06-17 09:26
艺术展览现象 -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通过复刻童年零食的木质雕塑和"中国版蒙娜丽莎"等作品引发全民关注,展览延期一周以满足游客需求[3][4][6] - 作品打破艺术"高冷"刻板印象,采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实现情绪共鸣,如QQ糖木雕作者耗时一年完成创作[6][10] - 展览带动全国美院毕业季热度,形成"野生艺术节"效应,观众自发传播形成文化流量[3][18] 代表性作品分析 - 川美"蒙娜丽莎"作品使用廉价材质讽刺消费主义,在618前夕引发讨论,观众购买周边形成消费闭环[12][14][16] - 国美《循回仪》机械装置融合青铜器与集成电路,创造"东方蒸汽朋克"视觉体验[18][19] - 央美《基本功》通过石膏排线互动装置回归艺术本源,《锐角》雕塑引发对家庭关系的多角度解读[25][30][32][34] - 广美《气味滚筒》装置生成气味泡泡攻击其他展品,校方加装防护玻璃体现包容性[27] 社会议题表达 - 央美《2022年2月3日3:45分》用呼吸装置具象化丧亲之痛,《毛病》作品展示190项医疗诊断结果讽刺过度医疗[36][38][40][43] - 外卖袋摩天大楼反映速食生活,无头泡沫雕塑象征都市人空洞状态,镜面装置再现职场压迫感[47][48][49][51] - 作品普遍从私人情感延伸至集体意识,保留未经社会磨损的敏感观察力[52][53] 行业影响与评价 - 美院毕业展从专业圈层走向公共空间,降低艺术鉴赏门槛,激发大众参与热情[29][54] - 部分质疑认为作品存在模仿痕迹,但院方鼓励年轻艺术家保持真诚表达而非追求标准答案[55][58][60] - 展览呈现Z世代创作特征:技术混搭、媒介创新、议题多元化,形成"网红打卡"传播效应[18][21][23]
消费主义的魔法
虎嗅· 2025-06-14 00:01
消费社会的演变 - 消费社会核心在于资本通过百货商店、品牌塑造、广告等手段将消费升级为消费主义[1] - 1800年世界仍以农业为主,蒸汽机车出现彻底改变商品流通方式[3] - 工业化使商品生产链条拉长,导致商品与消费者关系陌生化,形成商品拜物教[3] 品牌战略发展 - 品牌概念解决工业化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消费信任的核心载体[4] - 品牌通过联想方式赋予商品文化价值,如依云矿泉水成功塑造高端形象[5] - 联合利华通过凌氏(Axe)和多芬(Dove)两个对立定位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5] - 1852-1886年间诞生卡夫食品、亨氏、柯达、可口可乐等至今活跃的食品巨头[5] 图像营销革命 - 消费社会发展史可视为图像进入生活的历史[6] - 十九世纪印刷技术进步使图像成为商品信息传播核心媒介[6] - 杂志作为"掌上仓库"通过流动图像刺激消费欲望[7] - 欧莱雅创始人创办《你的美丽》杂志系统制造女性焦虑并推销解决方案[8][9] 自我概念商业化 - 资本将"成为自己"哲学概念转化为"通过消费建立自我"的商业逻辑[10] - 1960年代起广告语转向强调个性表达,如苹果"非同凡想"、雪碧"做真实自己"[11] - 女性身体被定义为持续消费项目,美容产业通过制造焦虑获取商业利益[12]
杜淳妻子王灿晒Labubu潮玩收藏:明星效应与消费争议的双重镜像
搜狐财经· 2025-06-13 05:56
泡泡玛特IP价值与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凭借"丑萌"设计风格(尖牙与毛绒材料反差)成为热门IP 成功俘获年轻消费者[1] - 限量款潮玩因黄牛炒作价格飙升 部分单品达1.5万元 收藏总价值可达数十万元[1] - 2024年公司股价上涨超11倍 独特IP设计是核心驱动力[3] 潮玩行业营销与消费现象 - 盲盒机制与限量营销诱导非理性消费 消费者出现"为集齐倾尽所能"行为[5] - 明星带货效应显著 林峯妻子、舒淇等助推品牌热度[1] - 二级市场溢价严重 部分款式被戏称为"塑料茅台"[3][7] 潮玩文化社会影响 - 潮玩成为情感慰藉与社交互动载体 反映现代人心理压力缓解需求[5] - 设计、营销与心理需求深度交融 推动行业兴盛[7] - 收藏行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 被视作"潮玩艺术缩影"[3]
从《祷》的爆火看艺术作品与当下社会的交融
经济观察报· 2025-06-11 12:59
艺术作品《祷》的核心特点 - 作品采用红黄蓝三原色构建祈祷女性形象 面部覆盖网购气泡膜 手部木纹和纱巾褶皱等细节刻画极为逼真 被观众误认为照片 [1] - 作品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 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1] 作品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性 - 通过廉价材料堆砌解构"精致生活"虚假性 批判消费主义对个体自我认知的侵蚀 [2] - 与同期毕业展作品形成呼应 多件作品聚焦环境保护 人际关系疏离等社会问题 [2] 艺术市场价值表现 - 作品已确定售出 价格未公开 但市场对具有创新性和思想深度的毕业作品兴趣浓厚 [3] - 艺术院校毕业展成为绘画市场发掘新人和潜力作品的重要平台 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3] - 市场趋势显示 能反映社会热点且具备深刻内涵的新兴作品正逐步获得与传统名家作品同等的关注度 [3]
讳疾忌医的,不止拜登的前列腺
虎嗅· 2025-05-26 21:05
医疗行业与前列腺癌治疗 - 前列腺癌在老年男性中高发,拜登确诊时已伴随大规模骨转移,但该病种具有较大治疗空间和多种激素依赖性治疗方案[4][9] - 拜登肿瘤Gleason评分达9分(病理学高度活跃),转移后仍可采用激素疗法、化疗及放疗等有效手段[10][11] - 美国前列腺癌筛查体系成熟(如PSA血液检测),但70岁以上人群筛查争议可能涉及非医学因素[8] 政治与健康信息披露 - 拜登健康状况长期受质疑,退选后白宫揭秘书籍及Axios爆料视频显示其任内可能已存在严重健康问题[6] - 民主党被指系统性隐瞒拜登认知能力及前列腺癌病情,或影响2024年大选走向[8][22] - 政治因素干扰医疗信息披露的案例延伸至新冠领域,两党均被指淡化疫情影响并争夺疫苗功劳[12][13] 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 - 中国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感染者3年后仍存在长期健康影响,但再感染数据缺失[16] - 全球经济活动受新冠冲击,但分析中常忽视该因素,且防疫计划多未落实[15] - 公众对新冠认知出现"常态化"偏差,将反复感染视为自然状态[14] 新自由主义与公共卫生 -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被等同于"自由",导致健康权让位于经济体系运行[18][19] -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加剧(如"黄金十亿人"概念缩水至五亿),反映系统性危机[22] - 集体防疫文化缺失导致传染病控制低效,理想化公共卫生体系需社会共识支持[24][25]
撕拉片出圈:火的是情怀,烧的是钱包
36氪· 2025-05-26 18:18
行业现象分析 - 撕拉片相纸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盒飙升至1500-4000元/盒 单张最低150元 涨幅达20倍以上 [7] - 配套相机价格翻倍 宝丽来Bigshot从3000元涨至7000元 部分二手相机被炒至万元 [3][9] - 照相馆单次拍摄体验收费400元 显影失败等瑕疵被包装成"命运感"营销点 [3][7] 市场供需动态 - 富士FP-100C和宝丽来撕拉片分别于2016年/2008年停产 现存相纸90%已过期 [5][7] - 闲鱼平台未拆封富士FP-100C标价1500-4000元 闪泡magicube闪光灯12盒捆绑售价3300元 [7][9] - 小红书撕拉片话题浏览量超20亿 衍生出仿拍/姿势/滤镜等子话题 [12] 消费行为特征 - 消费者为"等待显影的不确定性"买单 将泛黄/颗粒感等缺陷美化为复古滤镜 [5][7] - 明星效应显著 张凌赫/鞠婧祎等艺人作品推动撕拉片社交传播裂变 [10][12] - 用户分层明显:普通用户玩社交传播 硬核玩家研究显影技术 收藏家囤积相纸 [14] 商业模式演变 - 商家通过"绝版""停产"标签制造稀缺性 但市场投放量受控形成"濒危未灭绝"状态 [13] - 技术流玩家用CCD滤镜模拟撕拉片效果 海底捞免费打印成零成本平替方案 [17] - 边际效应递减风险显现 消费者开始自嘲"存款拍一次少一点" [16] 文化符号价值 - 撕拉片实体性/不可逆性构成对抗数字时代的象征 但存在被资本收编风险 [14] - 与黑胶唱片复兴类比 需完成从网红单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才能持续 [14][19] - 价格泡沫破裂后 核心价值在于守住"实体记忆"的情感连接 [19]
今年520静悄悄,年轻人正在逃离消费骗局
36氪· 2025-05-21 19:32
520经济消费趋势变化 - 520经济正经历显著下滑 品牌营销投入减少 双人餐团购价从1314元降至平价路线 奢侈品节日限定设计趋于模板化 [1] - 鲜花、巧克力、珠宝等传统礼品品类客流冷清 社交平台相关热搜热度消退 [1] - 消费市场出现系统性变革 年轻人对"爱情KPI"祛魅 情感表达呈现去符号化趋势 [1][3] 消费行为转变驱动因素 - 经济压力导致消费理性化 300元鲜花和1000元晚餐等短期多巴胺消费被摒弃 更倾向保值型礼品如黄金 [6] - 时间成本意识觉醒 部分消费者选择节日加班而非消费 [6] - 性别权力重构使男性消费者自主权提升 "舔狗经济"消亡 [5] 新兴消费形态崛起 - 悦己经济取代情侣经济 单身特惠商品在520期间热销 [11] - 虚拟消费兴起 AI伴侣月活近百万 VR情侣游戏替代线下仪式感消费 [12] - 平替产品受追捧 莫桑钻替代真钻 淡水珠替代Akoya珍珠 [14] 营销策略失效与转型 - 套路化营销引发反噬 情感绑架式广告效果适得其反 [14] - 社交货币贬值 朋友圈炫耀性消费动机消失 隐私保护意识增强 [9][10] - 品牌需回归产品本质价值 通过真实情感共鸣替代说教式营销 [14] 行业结构性变化 - 消费载体迁移至虚拟领域 技术替代情感趋势强化 [12] - 高溢价商品需求萎缩 质价比成为核心决策因素 [6][14] - 行业进入新周期 需重构对人性的理解而非依赖传统营销套路 [15]
学会真正的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36氪· 2025-05-21 08:48
爱的本质与消费主义批判 - 真正的爱需要从消费主义中摆脱出来,不能简单等同于情人节购买巧克力、鲜花等商品 [1] - 情人节被质疑为可疑的消费主义庆祝活动,目的是推销一次性商品和高价商品 [3] - 爱是人类福祉的核心,与流行歌曲、浪漫喜剧或心形糖果无关 [3] 爱的形式与体验 - 希腊人区分了四种爱:agápe(博爱)、éros(情爱)、philía(友爱)和storgē(亲爱) [5] - 五千年前的爱比今天更微妙,缺乏各种形式的爱会让人感到空虚 [6] 爱的行动与意义 - 爱是动词,需要投入、牺牲和关怀,追求高阶回报如激发他人创造力 [7] - 爱必须活下去,无法承受痛苦的人可能不懂爱 [8] - 爱是人类最复杂、独特且无法替换的概念,不是商品 [9] 爱的商业化与反思 - 爱被商业化为一年一度的购物活动,但其本质仍然炽热且意义重大 [10] - 对爱的庆祝可能带有无声的绝望,因为真正追求的是对爱的讽刺 [10] 作者背景 - 乌麦尔·哈克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关注经济、领导力和创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