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空间
icon
搜索文档
“重返星巴克”近一年:北美承压,中国回暖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8-06 18:01
核心观点 -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呈现忧喜交织态势:北美市场持续下滑,中国市场回暖 [4][6] - "重返星巴克"计划实施近一年,改革步伐领先预期,2026年将推出更大规模创新浪潮 [5][25] -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剧变,本土品牌崛起导致星巴克市场份额从2017年42%下滑至2024年14% [17][15] 财务表现 全球业绩 - 三季度总净收入95亿美元(+4% YoY),增长主要来自新店开业,但被全球可比门店销售额下降2%抵消 [6][7]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2% YoY),营业利润率收缩770个基点至13.3% [8] - 国际业务首次季度收入超20亿美元(20.1亿美元,+9% YoY) [9] 中国市场 - 可比门店销售额增长2%(6个季度以来首次增长),交易量增6%但客单价降4% [9] - 净收入7.9亿美元(+8% YoY),连续3个季度增长 [9] - 门店总数达7828家,覆盖超100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 [10] 竞争格局 本土品牌对比 - 瑞幸2025Q2收入123.59亿元(+47.1% YoY),同店销售增长13.4%,门店总数达26117家(单季净增2085家) [16] - 星巴克中国同期收入56.8亿元(+8% YoY),同店销售增长2%,单季仅新增70家门店 [16] 战略举措 北美改革 - 改造门店模型(10-32座位不等),目标4分钟内完成移动支付订单 [19] - 2026年计划推出更多健康饮品 [19] 中国策略 - 参与价格战:入驻京东外卖,王牌品类降价5元左右(单品最低23元) [21] - 创新门店服务:推出免费自习室,提供WiFi/电源等基础设施 [21] - 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超20家意向方,核心诉求为品牌强化而非资金 [22] 行业演变 - 中国咖啡消费习惯变化:人均年饮用量从2016年翻倍至2023年16.74杯 [13] - 星巴克早期成功因素:高端定位、"第三空间"概念及本土化产品策略 [11][12] - 新竞争环境下出现"水土不服",需应对瑞幸等品牌的场景化低价策略 [14][15]
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7.9亿美元、不足瑞幸一半;CEO回应出售中国区股权,20余家机构正被评估
搜狐财经· 2025-08-05 18:41
财务表现 -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7.9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 [3][7] - 全球净利润5.6亿美元同比暴跌47.1% [3][12] - 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2% 其中交易量增长6%但客单价下降4% [4][7] - 瑞幸咖啡同期收入123.59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星巴克中国收入的2.5倍 [12] 运营数据 - 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7828家 净增522家 [8] - 季度新开70家门店并进入17个县级市场 [9] - 两年内新开门店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 [10] - 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26117家 单季度净增2085家 [12] 市场竞争 - 星巴克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从2019年34%降至2024年14% [12] - 通过非咖产品降价2-6元 最低单杯价格降至23元 [16] - 推出"真味无糖"体系提供500余种风味组合 [17] - 与京东外卖平台合作并参与补贴活动 [16] 战略调整 - 推出"星子自习室"提供免费座位和电源插座 [19][20] - 产品创新和营销活动推动销售增长 [6][7] - 专星送服务扩展至京东外卖平台 [16] - 公司正在评估超过20家机构对股权的收购意向 [21][22] 股权变动 - 潜在股权出售估值达100亿美元 [22] - 可能保留30%股份 其余由多家买家分持 [23] - 高瓴资本、KKR等近30家机构提交非约束性报价 [22]
业绩回暖后,星巴克对自己想要什么更清楚了
36氪· 2025-08-04 19:17
业绩表现与战略调整 - 2025财年Q2营业收入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创2024财年以来季度新高;Q3营收进一步攀升至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 [5] - 同店销售额在2025财年Q3增长2%,其中交易量增长6%,客单价下降4%,主要受降价策略影响 [5] - 门店数量稳步增长,截至3月底达7758家,同比增长9%;6月底增至7828家,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 [12] 战略举措与业务转型 - 2024年6月首次大规模下调饮品价格,重点针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非咖啡品类,并推出9.9元早餐套餐 [7] - 加速产品创新,4月上线"真味无糖"系列,并频繁开展IP联名营销(如迪士尼疯狂动物城主题、五月天演唱会合作) [9] - 拓展外卖渠道,新增入驻京东外卖和淘宝闪购平台 [11] - 下沉市场采用"精耕细作"策略,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门店(如音乐主题店、非遗概念店) [13] 股权出售与合作伙伴评估 - 公司正在评估超过20家机构,计划出售部分股权而非完全退出,保留约30%股权 [17][19] - 潜在竞购方包括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高瓴资本、凯雷集团、华润控股、美团、春华资本及大钲资本等机构 [25] - 合作目标为寻找具备共同使命价值观、能提升本地运营效率的战略伙伴,而非单纯财务投资者 [18][24] 市场竞争与行业地位 - 根据欧睿国际2024年数据,瑞幸以35%销售额份额领先现制咖啡市场,星巴克占14%,库迪占12% [26] - 星巴克客单价为瑞幸、库迪的2-4倍,通过"第三空间"体验和高端定位构建差异化优势 [26] - 公司通过"启航项目"优化单店效率,推行多店社区管理模式以降低人力成本 [33]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需持续强化产品创新与本地化能力,重点推进"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策略以拓宽客群 [31] - 线上渠道需加速补课,2024年升级会员体系并跨界合作(如与中国东方航空合作提供会员权益) [31] - 下沉市场扩张需平衡效率与成本,避免陷入价格战同时维持高端品牌定位 [29]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04 16:33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未计入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6] - 增长主要由过去12个月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带来的9.27亿美元增量收入驱动 [6]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同比微增1.6%,占咖啡门店营收73% [6]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为2023财年以来TOP3水平 [6] - 中国市场新增522家门店,通过外卖平台权益让利和菜单调价实现以价换量 [6] - 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同店销量增长6%,止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趋势 [6] 星巴克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截至6月季度在中国拥有7828家门店,占全球41097家门店的五分之一 [6] - 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通过收购合资公司股权实现全资直营 [6] - 2017年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市场份额达历史峰值42% [6][8] - 目前中国市场份额已下滑至14%,尽管门店数量达历史峰值 [8] - 中国市场收入规模约为瑞幸的40%(瑞幸同期营收123.59亿元) [9] 星巴克与瑞幸的竞争格局 - 瑞幸通过便捷、外卖、平价策略将咖啡从"奢侈消费品"转变为"日常饮品" [9] - 星巴克"第三空间"定位面临挑战,消费范式向"功能"和"产品"迁移 [12] - 瑞幸单店年收入约54万元,星巴克约73万元,但后者坪效接近历史低位 [11] - 星巴克尝试调价策略,核心品类平均降价5元,最低单杯23元 [11] - 通过"权益"而非直接破价的方式应对平价咖啡市场竞争 [12] 星巴克的战略调整 - 在广东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第三空间"定位 [15] - 自习室服务学生、备考族等核心客群,边际成本接近零 [15] - 坚持"产品即空间"理念,区别于瑞幸的"产品回归"策略 [16] - 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20余家机构 [17][18] - 可能通过合作弥补数字化运营、渠道下沉等方面的短板 [18] 星巴克中国市场估值与挑战 - 中国市场业务估值约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 [19] - 估值低于营收贡献比和固定资产投入占比 [19]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招募星巴克,面临新茶饮品牌的竞争 [20] - 需要重新定义"第三空间"在新时代的价值定位 [14][21]
Quince获融资;大悦城地产拟退市;雀巢任命在华咖啡负责人
搜狐财经· 2025-08-02 11:33
DTC品牌Quince融资 - Quince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2亿美元 估值超过45亿美元 较年初翻倍 [3] - 本轮融资由Iconiq Capital领投 显示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及增长前景的强烈信心 [3]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主打"平价的奢侈品"定位 产品涵盖服装 配饰 家居用品等直销品类 [3]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产品开发与国际扩张 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地位 [3] 菲仕兰出售罗马尼亚业务 - 菲仕兰将罗马尼亚业务出售给Bonafarm集团 涵盖Napolact乳制品品牌及相关生产设施 [5] - 交易需获罗马尼亚监管批准 预计2025年12月底完成 [5] - 此举旨在精简欧洲业务 更有效地整合资源 [5] 玛氏收购Kellanova进展 - 欧盟委员会暂停对玛氏360亿美元收购Kellanova的反垄断调查 等待公司提交所需数据 [7] - 收购完成后玛氏将新增Pop Tarts Rice Krispies等知名品牌 [7] - 调查将在信息提交后恢复 决策截止日期已从10月31日延长 [7] 大悦城地产私有化 - 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退市 以协议安排方式回购股份并撤销港股上市地位 [9] - 涉及4,729,765,214股计划股份注销 [9] - 公司业务涵盖商业住宅开发 购物中心 写字楼 酒店等领域 [9] 阿迪达斯业绩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60亿欧元同比增长12% 营业利润5.46亿欧元同比增长58% [12] - 上半年营收121.05亿欧元同比增长14% 营业利润12亿欧元同比增长70% [12] - 毛利率持续提升 第二季度51.7% 上半年51.9% [12] 杰尼亚集团财报 - 上半年营收9.277亿欧元同比下降3.4% 第二季度营收4.689亿欧元下降5.7% [13] - 杰尼亚品牌销售额微升0.8%至5.704亿欧元 Thom Browne下降22.5%至1.292亿欧元 [13] - DTC收入增长4.2%至6.98亿欧元 占品牌产品收入82% [13] - 大中华区收入下降16.2%至2.231亿欧元 美洲增长6.8%至2.627亿欧元 [14] 联合利华业绩与调整 - 上半年营业额下滑3.2% 净利润减少5.1% 仅冰淇淋业务微增0.2% [17] - 计划剥离冰淇淋业务并裁员7500人 现金流下降50% [17] - 大中华区市场因清扬 奥妙等品牌销售疲软拖累整体业绩 [17] 星巴克战略调整 - 将逐步关闭或改造纯数字化门店 优化线上下单算法 [19] - 强调"第三空间"消费体验 允许顾客不订餐使用门店设施 [19] - 2024年初约1/8顾客因等待时间过长放弃订单 [19] 人事变动 - Jil Sander首席执行官Serge Brunschwig离职 OTB集团CEO Ubaldo Minelli接任 [21] - 雀巢任命Pamela Takai为在华咖啡业务负责人 三季度起任职 [23]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36氪· 2025-08-02 08:32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不含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2] - 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驱动增量收入9.27亿美元 [2]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占比73%),同比微增1.6% [2]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8%,门店新增522家 [2] - 中国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同店销量增长6% [2] 星巴克中国市场历史与现状 - 2017年全资直营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份额峰值42% [3][4] - 当前中国门店7828家(占全球20%),但收入贡献降至8% [2][4] - 市场份额从42%下滑至2024年14%,瑞幸同期营收达123.59亿元(约2.5倍星巴克中国) [4][5] - 单店年收入对比:星巴克73万元 vs 瑞幸54万元(汇率换算后) [8] 竞争格局与消费范式变迁 - 瑞幸改写行业定义:从"第三空间"转向便捷/平价/功能化 [5][10] - 星巴克通过调价(大杯平均降5元至23元)和外卖权益让利应对竞争 [8][9] - 消费锚点从"场景/品牌"转向"功能/产品",星巴克需重新定位"第三空间"价值 [10][1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空间属性,边际成本接近零但提升品牌温度 [12][13][14] -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凯雷/华润等20家机构),寻求数字化/本土化支持 [15][16] - 直营模式限制下沉速度,需解决O2O运营/加盟扩张/产品创新短板 [17] 市场估值与行业地位变化 - 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低于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 [18]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提供租金补贴或排他协议,面临新茶饮品牌分流压力 [18][19] - 需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平衡"美式理念"与本土化需求(如14薪福利) [17][19]
推出自习室,星巴克中国为增长拼了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01 16:33
星巴克"星子自习室"模式分析 - 核心观点:星巴克通过推出"零门槛自习室"服务,避开与竞品的价格战,以场景创新重塑品牌形象并吸引新客群 [4][12][15] - 试点规模:广州30家门店同步试点,主要分布在学校和补习班集中的天河区、番禺区、海珠区等区域 [4] - 空间设计:与饮品区共用长桌,未设独立隔断,利用原有客座区域,配备免费电源插座、温水、WiFi及共享读书角 [5][8] - 营业时间:与门店同步,约为早上7:00至晚上9:30 [8] - 营销活动:打卡分享至社交平台可获星巴克圆珠笔等定制文具 [8] - 用户反馈: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几千万,部分用户连续打卡一周 [10] 星巴克的市场竞争策略 - 竞争压力:瑞幸、库迪以9.9元咖啡抢占价格敏感客群,蜜雪冰城、喜茶通过"茶饮+空间"模式分流市场份额 [12] - 差异化策略:通过免费自习室避免价格战,定位为"公共学习空间解决方案提供者" [14][15] - 客群转化:试点数据显示早间时段70%新增客流会购买饮品,冰美式、星冰乐等提神单品热销 [15] - 协同效应:与"非咖场景"战略(如星冰乐降价至23元起)结合,构建全天候消费场景 [16] 线下商业空间转型趋势 - 行业案例:京东MALL、宜家、麦当劳等品牌相继试水自习室模式,开放免费学习空间 [17][19] - 趋势特征:从单一功能向"学习+社交+消费"复合空间演变,模糊传统"第三空间"与"第二空间"界限 [20] - 驱动因素:用户对氛围感学习环境的需求升级,以及品牌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21] - 品牌差异化路径: - 星巴克强化"公共学习空间提供者"形象 [21] - 宜家通过儿童共享书房吸引家庭客群 [21] - 京东MALL打造"文化复合空间"中和科技感 [21]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引流工具:免费自习室成为品牌缓解价格战压力、提升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 [22] - 转型方向:线下商业空间从"商品销售"向"体验服务"转型,可能衍生付费增值服务 [22] - 挑战:需平衡非消费客群与付费顾客的体验,避免"占座内卷"稀释品牌价值 [23]
被瑞幸们围攻,星巴克急找外援
36氪· 2025-07-31 18:04
正寻求出售中国公司部分股权的星巴克,终于有了官方回应。 当地时间7月29日,星巴克公布了2025财年第三财季(截至6月29日的三个月)业绩。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营收达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73亿元), 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增长了2%,其中同店交易量增长了6%。 在随后召开的分析师电话会上,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倪睿安)透露,就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目前已有超20家意向合作方表达了浓厚兴趣, 星巴克正在评估各种方案。 倪睿安还表示,星巴克未来仍希望在中国业务中"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星巴克希望合作方符合两个条件:首先,必须与星巴克拥有共同的使命和价值 观;第二,能成为星巴克本地市场提升运营效率的绝佳伙伴。 "不是资金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确保星巴克品牌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在中国还会有成千上万家星巴克门店。"倪睿安说。 上述机构及其参投的品牌,都在中国消费市场有亮眼表现。凯雷投资曾在2017年联合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收购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业务;高 瓴资本投资了喜茶、皮爷咖啡、蜜雪冰城等现制饮料知名品牌;大钲资本则是瑞幸咖啡的大股东。 当下,2017年诞生的瑞幸已在 ...
星巴克的“自残式”改革
虎嗅APP· 2025-07-31 17:50
核心观点 - 星巴克利润暴跌5.58亿美元是CEO尼科尔主动进行的"大翻修"战略结果,旨在解决品牌根基动摇问题[2][5][6] - 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第三空间"体验价值下降导致溢价能力丧失,需通过彻底转型重建顾客忠诚度[3][5][9] - 转型战略包括:投入巨资重塑员工行为(如万人培训峰会)、简化菜单(砍掉30%品种节省18秒/杯)、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体验[11][13][21] - 当前35倍市盈率反映市场已定价转型成功预期,但存在工会成本上升(可能永久增加1-1.2%人力成本)和时间差风险[30][36][39] 商业模式转型 - 从依赖品牌溢价转向通过提升客流量和体验获取可持续利润,营业利润率因此下跌680个基点[11] - 简化菜单后单杯制作时间减少18秒,培训投入旨在将员工服务转化为"肌肉记忆"式标准[11][14] - 数字化工具(3400万会员APP)提升效率但削弱人情味,需重新平衡"停留时间"策略与快速出杯需求[24][26] 行为经济学实验 - 投入数亿美元改变员工行为模式,目标是通过服务升级带动顾客复购率和客单价提升[13][14] - 培训效果存在三大不确定性:能否直接增加交易量、抵消通胀成本、维持长期服务标准[15] - 行为改造ROI难以量化,相比硬件翻新(如店铺装修)的投资回报更难预测[16][17] 规模悖论挑战 - 全球数万家门店需同时实现高效标准化(绿色围裙服务)与个性化体验,两者存在根本性冲突[20][21] - 3400万活跃会员数据是优势,但大规模统一服务标准可能导致"第三空间"灵魂流失[19][28] - 工会化趋势(全美600家门店已成立)可能永久抬高人力成本,吞噬转型利润[36][37] 资本市场预期 - 当前股价隐含2026-2027年同店销售增长2-4%、利润率回升至13.8-15.5%的乐观假设[30][32] - 主要风险包括:中国复苏不及预期、咖啡豆成本暴涨、工会谈判超预期拖延[33][35] - 市场存在做多星巴克/做空Chipotle对冲策略(估值差达十年峰值)、卖出看跌期权(80美元支撑位)、长期看涨期权(105美元行权价)等交易策略[42][43][44] 关键执行指标 - 未来6-12个月需关注:美国同店销售客流回升、绿色围裙服务试点效果、菜单简化效率数据、工会成本控制[46] - 成功标准是重建"体验护城河",失败风险在于转型拖延导致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受质疑[47]
星巴克的“自残式”改革
虎嗅· 2025-07-31 07:41
星巴克转型战略分析 核心问题与转型背景 - 公司近期利润暴跌5 5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下降680个基点(接近7个百分点),源于CEO尼科尔主动推进的高成本品牌重塑计划[1][15] - 品牌溢价能力持续下滑,消费者对"第三空间"体验的认可度降低,不再愿意为品牌支付额外溢价[2][4] - 竞争环境恶化:精品咖啡馆、快餐品牌(麦当劳、Dunkin')及便利店(7-11)全面争夺市场份额[4] - 运营问题集中爆发:人手不足导致排队时间延长、咖啡品质不稳定、过度依赖数字化削弱人情味[4][39] 转型核心举措 - **员工行为重塑**:投入巨资开展万人规模店长峰会、咖啡师训练营,目标将服务标准转化为员工"肌肉记忆"[18][22] - **菜单优化**:砍掉30%产品品类,预计每杯咖啡节省18秒制作时间[15] - **数字化与人性化平衡**:在保留移动点单效率优势的同时,重启"停留时间"策略强化咖啡师与顾客互动[40][41] - **定价策略调整**:承诺2024年在美国市场暂停涨价,转向通过提升客流量和顾客忠诚度实现可持续利润[14][23] 规模带来的挑战 - 全球数万家门店与3400万活跃会员形成数据优势,但标准化与个性化体验难以兼顾[29][34] - 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却削弱人情味,需在"高效流水线"与"温暖咖啡馆"间寻找平衡点[36][42] - 工会化风险:全美600家门店已成立工会,潜在永久性增加1%-1 2%人力成本并降低排班灵活性[52][55] 市场预期与估值 - 当前市盈率35倍,高于麦当劳(26倍)但低于Chipotle(46倍),反映市场对转型成功的乐观预期[45] - 关键复苏指标:同店销售额需恢复2%-4%增长,营业利润率目标13 8%-15 5%[45] - 时间风险:若2026-2027年未达预期,当前估值可能崩塌,存在约10美元下跌空间[49][57] 投资者策略观察 - **对冲策略**:做多星巴克/做空Chipotle,押注两者46倍 vs 35倍的估值差距收敛[59][61] - **期权策略**:卖出80美元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或买入2027年105美元看涨期权博取30%上涨空间[62][65] - 核心跟踪指标:同店销售额、菜单精简效果、工会谈判进展及"绿色围裙服务"试点数据[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