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中国“3D”系列—中国思考 再通胀进程如何?
摩根· 2025-06-04 09: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再通胀进程崎岖,供需失衡致通缩依旧,再通胀是持久战,需结构性改革,实施步伐循序渐进,短期和中长期均具挑战 [1] - 工业企业利润修复靠销量和降本增效,定价能力弱,再通胀需供给侧调整和需求侧发力,产能过剩是系统性问题,需深入结构性改革 [2][11][2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工业企业利润修复情况 -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可拆分为售价、利润率和销量三项,利润率受基数影响夸大整体利润增速改善,去年9月至今年4月,利润同比增速从 -27%反弹至3.3%,但去年三季度利润率因成本降低改善造成高基数 [2] - 销量温和改善支撑利润增速回暖,企业定价能力依然较低,利润率持续收缩,PPI环比持续走弱 [2] - 政策支持和成本降低减缓利润率收缩步伐,去年9月利润率现拐点或因债务置换计划和企业主动缩减低效业务支出 [10] 再通胀所需条件 - 部分行业投资放缓,但整体工业投资增速远超GDP增速,负的产出缺口仍在,PPI深陷通缩,投资放缓未明确带来价格回升 [11] - 长期工业贷款增速从2023年30%以上峰值回落至11%,今年至今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处9%的高水平,投资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或因非银公开融资渠道支持 [11] - 仅靠减少投资不能必然带来再通胀,需辅以消费/出口需求扩张,回顾2016 - 18年,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和楼市需求刺激实现快速再通胀 [11] - 目前产能过剩、投资增速高、消费刺激温和,再通胀难以实现,今年下半年出口或显著回落,政策层需加大对国内消费的支持力度 [12] 产能过剩问题及解决办法 - 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围绕创造供给,现行财政分权模式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度扩张,税收体系重间接税轻直接税,激励产能扩张,抑制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消费的积极性 [20] - 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去杠杆及外部不确定性使通缩环境持续,压缩改革空间,政策层认为社会福利改革成本高、短期效果不确定,基建投资乘数效应更确定,投资仍是逆周期调节重要工具,社会福利改革将有序推进 [20][21] - 社会福利改革可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降低家庭储蓄率,但需全面改革,包括债务重组、税制改革、国企治理和重振民企信心等 [21]
福本智之:贸易战促中国内需,日企商机
日经中文网· 2025-05-31 16:00
大阪经济大学教授 福本智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成为中国的"闹钟",也就是结构性改革的 催化剂。中国如果无法依赖外需,就必须振兴内需。以中国为基地的制造业供应链似乎不会发生 急剧变化…… 大阪经济大学教授 福本智之: 美国大幅下调了对中国的加征关税。由于家电和玩具等许多产品 依赖于从中国进口,关税博弈对美国不利。尽管如此,如果算上以往征收的关税,美国的对华关 税仍然保留高水平。还有各行业的关税,很难说贸易战已经停止。 村田制作所正在推进面向中国和美国的业务划分。松下控股也利用当地人才和生产基地,在中国 扩大家电销售。随着中国内需振兴的推进,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0%的个人消费将增长,这将 给日本企业带来商机。 与贸易战伴随的风险是中国的过剩产能。如果光伏面板、钢铁和半导体等众多产品难以出口到美 国,有可能流向其他国家,打乱市场的供需平衡。这是全世界必须应对的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安西明秀 汇总 此次创造了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谈判的机会,这一点值得肯定。随着谈判框架的建 立,预计谈判将不仅局限于关税,还将涉及中国政府提供补贴的产业振兴政策等广泛问题。 颇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关 ...
洪灏最新交流,解读如何从国际宏观看中国消费,以及为什么港股还会持续受益……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5-28 11:57
中国宏观经济与消费结构 - 中国高储蓄率和高投资形成巨大产能,主要依赖出口消化,导致贸易顺差创新高,单月接近990亿美元,去年全年超7万亿元人民币[3][7] - 消费占比提升需结构性改革,目前政策如消费券仅带来短期刺激,收入预期未改善导致储蓄倾向持续[4][8] - 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历史低位,与美国标普500指数走势分化,疫情后未显著修复[8] 投资与制造业动态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高端制造业支撑,2021年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超10%,制造业投入维持GDP增速5%[5][7] - 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恢复导致中国产能压力显现,若房地产不振且制造业优势延续,产能过剩或长期存在[7] 贸易顺差与全球资本流动 - 中国经常账户盈余通过资本账户流出,估算海外资产积累规模达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9][11] - 美国加征关税未能有效压制中国出口,进口成本上升由美国厂商内部消化,推高其通胀压力[10][14] 非美资产配置趋势 - 中国海外资金逐步转向黄金、加密货币、欧洲债券及港股等非美资产,美元进入下行周期[3][18] - 港股三季度有望突破24000点,科技、消费、医疗保健板块受政策与盈利增长支撑[4][12] - 港股IPO活跃,蜜雪冰城冻结资金超1万亿港元,宁德时代获150倍超额认购[20] 中美经济博弈 - 美国财政赤字扩大与减税政策加剧贸易逆差,中国贸易顺差难快速下降,双方博弈影响全球资本配置[16][17] - 美国国债信用风险上升,中国离岸市场(如港股)或持续受益于宏观账户联动[12][18]
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我们将实施全面的结构性改革,并继续严格巩固预算。
快讯· 2025-05-27 17:28
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我们将实施全面的结构性改革,并继续严格巩固预算。 ...
中国房地产下调预测:波折而非逆转-高盛
搜狐财经· 2025-05-26 07:14
今天分享的是:中国房地产下调预测:波折而非逆转-高盛 报告共计:24页 中国房地产市场预测调整:短期波折与长期韧性并存 高盛近期发布报告,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因关税措施升级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整了行业及开发商的预测,认为市场企稳进 程虽受短期冲击,但长期基本面未改,结构性改革或带来利好。 一、短期冲击与预测调整 受关税升级对就业和居民收入的负面影响,叠加政策支持效果滞后,高盛将一二线城市房价全面企稳时间从原预测的2025年末 推迟6-12个月。二手房市场方面,卖家挂牌价与买家成交价的差价扩大,导致2025-2027年销量预测下调13%,价格预测下调 2%。新房市场因溢价低于周期中值,且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项目占比上升,价格表现相对韧性,但销量和投资预测分 别下调6%和2%。竣工面积预测下调则反映了"保交楼"政策支撑减弱及民企流动性压力。 二、市场分化与区域差异 沿海出口依赖型城市(如东莞、苏州)受关税冲击显著,4月新房销量较3月下降约30%,高于其他城市的25%。相比之下,长三 角和西部核心城市因经济韧性强、贸易依赖度低,表现更为稳健。例如, top-10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为18个月,新房价格自2024 ...
瑞银上调全球增长预测至2.7%,全球关税环境仍面临三大不确定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20:09
关税政策与经济预测 - 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并持续一段时间 [1] - 中国政府将推出额外政策措施支持国内消费、地方政府财政和基础设施融资,规模预计相当于GDP的0.5%到1% [1] - 瑞银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5%上调至2.7%,因中美经贸会谈取得进展 [2] - 美国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5年的2.5%降至0.9% [2] - 美国因贸易领域关税冲击的经济损失从GDP的2.5%降至1.5%,涉及约8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 [2]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 全球关税环境在最终水平、政策不确定性和对经济数据影响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3] - 中国4月对美出口下降20%,但对东盟出口增长20% [4] - 中国4月制造业PMI为49.0%,下降1.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 [4] 供应链与出口市场 - 企业因关税不确定性可能暂停短期决策,但长期可能分散生产布局 [5] - 香港在制造业出海过程中具有融资和服务优势 [5] - 欧洲是中国重要出口市场,重要性超过美国,中东和欧洲市场份额上升 [5] - 全球供应链重新配置,中国可通过政策工具应对外部变化 [6] 结构性机会与改革 - 中国出口数据仍显韧性,关税负面影响未明显显现 [4] - 中国可通过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创造结构性机会 [4] - 私营部门在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性,推动经济向消费和投资驱动型转变 [6]
探寻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49
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趋势 -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困境与分化风险,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 [1]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对全球贸易秩序和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 [1] -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 [1]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坚持多边主义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 - 中国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构成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 [2] 贸易与投资的新挑战 - 贸易与投资的驱动力从传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转向产业链多元化、地缘政治和安全性考量 [2]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投资并削弱供应链效率,对全球经济活动与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 - 数字经济需通过包容性政策推动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 [2] 政策建议与应对措施 - 短期内应加大财政支出提振内需,扩大社保覆盖以缓冲外部冲击,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 中期财政政策需支持房地产领域调整,长期应推动结构性改革以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 [3] - 支持外贸企业需短期纾困(税收减免、贷款展期)与中长期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 [4] 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 -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但面临结构性挑战,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4]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4] - 优化宏观政策实施,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4]
欧洲央行执委施纳贝尔:国放宽债务刹车机制释放的资金需明智使用以促进增长,同时应辅以结构性改革。
快讯· 2025-05-20 14:46
欧洲央行政策与财政改革 - 欧洲央行执委施纳贝尔强调国家放宽债务刹车机制释放的资金需用于促进增长 [1] - 资金使用需明智并配合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长期效益 [1]
日产汽车启动大规模重组:2027财年前全球裁员2万人 将关闭7家工厂
中国经营报· 2025-05-20 05:54
再次启动"自我革命" 财报数据显示,2024财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为334.6万辆,同比下降2.8%。其中,受日产汽车在华持续调整供需关系影响,以及中国本土品 牌激烈竞争的冲击,2024财年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2.2%。与此同时,日产汽车在欧洲市场以及日本本土市场的销量分别 下降2.9%和4.8%。由于新车型的上市,日产汽车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3%。 与此同时,2024财年,日产汽车汽车业务营收为11.3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60.9亿元),营业亏损为2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7.56亿 元)。 日产汽车正处在艰难的业务调整阶段。 近日,日产汽车披露了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日产汽车营收为12.6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87.47亿 元),同比下降0.4%。尽管营收基本持平,但其营业利润同比下滑87.7%至6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77亿元),净亏损达到6709亿日元(约 合人民币334.23亿元),2023财年盈利4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2.47亿元),营业利润率为0.6%。 在惨淡的业绩以及转型压力下,日产汽车决 ...
以牙还牙:一个思考后续贸易政策的思路
虎嗅· 2025-05-15 14:48
关税博弈策略分析 - 中美关税博弈属于多次博弈,与欧洲日本首次面对关税威胁的单次博弈性质不同,中国采取的策略基于历史经验[1][2] - 多次博弈中最优策略为"以牙还牙"(Tit-for-Tat),包含四个核心要素:首次合作、即时报复背叛行为、宽容对待转合作方、规则简单清晰[3][5][7] - 中国2025年4月的关税反击完全符合TFT策略特征:设立交流机制(清晰)、对等加税(报复性)、美方合作后立即恢复合作(宽容)、声明不愿打贸易战(友善)[8] 中美贸易战前景 - 关税现状(10%-50%)难以持续,未来大概率双向调整:若美方降税中方将同步降低,若加税则必然对等反击[10][12] - 市场过度定价加税风险,忽视降税可能性带来的预期差:若关税互降将推动联储降息和人民银行宽松,形成风险偏好上升环境[12][13] - 美国已认知中国TFT策略的确定性,这是建立谈判机制的前提,2026年中期选举压力可能促使政策转向[9][10] 结构性改革历史借鉴 - 大萧条后日德英通过货币贬值(放弃金本位)、财政刺激、基建投资实现短期复苏,但长期均付出二战战败代价[15][17][20][21] - 美国通过提高富人税率、内部分配改革等结构性调整实现更晚但更持久的复苏,最终在二战中获得战略优势[22] - 当前贬值、降息、财政刺激等周期性措施有效但需警惕历史教训,结构性改革需平衡短期效果与长期风险[24] 策略对比分析 | 博弈策略 | 核心特征 | 适用场景 | |---------|---------|---------| | 以牙还牙 | 首轮合作+模仿对手 | 多次博弈最优解 | [3][5] | 永远背叛 | 持续不合作 | 剥削"永远合作"策略 | [4] | 永远合作 | 持续合作 | 易被背叛者剥削 | [4] | 随机策略 | 50%概率选择 | 表现平庸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