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把客车干成世界第一,河南老板年入370亿
创业家· 2025-09-23 18: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郑州客车修配厂,90年代初因城市化进程加速而抓住公路客运机遇,开发国内首款卧铺客车 [13] - 1993年改制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成为首家中国客车行业上市公司 [14] - 2002年与德国MAN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突破底盘技术瓶颈,并建立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及国家级技术中心 [15] - 新能源领域布局早于行业,1999年开发首款纯电动客车,早于比亚迪转型电池生产 [16] - 2024年营收达372.18亿元,同比增长37.63%,归母净利润41.16亿元,同比增长126.53% [27] 技术研发突破 - 每年投入4%-5%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建成全球领先的整车电泳生产线,将车辆耐盐雾时间从240小时提升至1000小时 [15][17] - 通过十余年研发突破丰田柯斯达垄断,2015年推出T7高端商务车打破市场格局 [17][18] - 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与新能源卡车成为战略重点,推动从客车企业向商用车企业转型 [26] 全球化战略 - 2003年启动海外扩张,采用"一国一策"本地化模式,产品覆盖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 [20][23] - 古巴市场市占率超90%,通过建立维修服务站、允许赊销及金融危机期间提供500万美元配件支持实现 [5][22][23] - 累计出口客车超11万辆(截至2025年6月),海外营收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23][27]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017年起受高铁与私家车冲击,客车行业进入萧条期,公司销量从高峰锐减近一半至2021年4.1万辆 [26] - 2019年创始人重新执掌战略调整,通过新能源转型与海外市场扩张实现业绩回升 [26][2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虽同比下降1.26%,但净利润逆势增长15.64%,显示盈利结构优化 [27] 管理层理念 - 创始人提出"种地理论",强调精耕细作与长期主义,主张"宁做头上的事,不做头上的话"的务实风格 [20][28] - 技术领先被视为行业领导核心,认为"销量第一不如踏实做事",注重产品口碑而非短期指标 [15][28]
(活力中国调研行)破壁垒、行全球 高铁上的“南京门”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7:08
公司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涂胶机器人减少门板打胶损耗与溢胶量并避免胶内有毒物质危害员工安全[1] - 激光封边机器人将每扇门板作业时间从55分钟降低至2分钟[1] - 发明变导程自适应螺旋传动和锁闭装置实现车门无锁而闭[3] - 首创微动塞拉门解决大客流时塞拉门关门难问题[3] - 掌握多种通讯接口技术实现门系统与车载网络智能化通讯[3] - 研发内置塞拉门系统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3] 市场拓展与业绩 - 2024年全年出口业务新签订单累计金额10.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0%[4] - 产品覆盖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地铁轻轨干线区间车站台安全门等多种平台[4] - 在巴西智利美国泰国设立子公司并于2024年在法国巴黎设立欧洲创新发展中心[4] 产业协同与支持 - 南京优化中欧班列提供定制化班列产品为公司提供优质运输解决方案[5] - 依托南京供应链配套能在100公里内找到配套厂商大幅降低物流和生产成本[5] - 与高校携手定向培养人才实现产教融合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力量[5]
贝斯美: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路线
证券日报· 2025-09-17 21:36
研发创新聚焦领域 - 公司研发创新主要聚焦于农药中间体、二甲戊灵原药及制剂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化 [2] - 研发创新同时聚焦碳五新材料领域的工艺改进和产业链延伸 [2] 技术路线与竞争优势 -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路线 [2] - 通过工艺改进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2]
曾毓群说不少企业倾向于抄袭和复制
新浪财经· 2025-09-17 11:25
行业技术发展 - 储能行业技术同质化问题显现 [1] - 资本推动下企业倾向于选择抄袭和复制而非自主研发 [1] - 行业创新需要资金投入但存在捷径心态挑战 [1]
青昀新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以自主研发引领高端材料产业升级
36氪· 2025-09-17 10:33
本轮融资由元禾璞华领投,各产业资本持续加注。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一代鲲纶材料研发、产能扩张 及产业链生态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高端特种材料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与 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自主研发破垄断,定义全球新标准 青昀新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公司成功打破了海外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实现了鲲 纶超材料从原料配方、核心设备到生产工艺的全链路自主可控。 智造赋能产业升级,构建安全绿色供应链 本轮融资将加速青昀新材的智能化与绿色化产业升级,推动国产高端材料实现全球引领: 1. 产能与效率跃升: 2. 绿色制造标杆: 应用生态繁荣,鲲纶Inside驱动千亿场景革新 青昀新材以材料科技为支点,深度赋能医疗、半导体、建筑、防护等近百个高附加值应用场景;开放合 作生态,公司推出鲲纶Inside双品牌战略,摒弃低价竞争,与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定制化 解决方案,共同构建高价值产业生态圈。 未来愿景:做全球产业链的"中国基石" 青昀新材创始人兼CEO陈博屹表示:"青昀的使命是以材料科学重构安全边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产 业链值得信赖的'安全底牌'。C轮融资是公司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
300463迈克生物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2
新浪财经· 2025-09-15 17:25
业绩说明会概况 - 公司于9月12日下午通过全景网召开业绩说明会 回应投资者关于流水线装机 研发及产业园效益等问题[1] - 董事会秘书 财务负责人及证券事务代表参与接待投资者[1] 流水线及仪器设备装机 - 流水线及仪器设备装机速度放缓主要受行业政策变革 自身战略调整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1] - 公司正加速高端仪器铺设并推广智慧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以提升客户粘性 未来装机速度有望稳定增长[1] - IVD行业普遍采用仪器加试剂联动销售模式 接受仪器较低毛利率 通过智慧化实验室提升客户粘性实现试剂业务持续增长[2] 研发投入与方向 - 公司坚持每年将不低于25%净利润投入自主研发 最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6.7亿元[1] - 未来继续重视研发推动成果落地 技术提升与流水线及智慧实验室发展并重 先借流水线抢占入口再靠技术深耕替代[1] 天府产业园效益 - 短期内因行业集采降价 市场竞争及销售模型调整等因素 产业园难以立即贡献显著利润[1] - 长期随着产能释放及成本优化 有望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稳健增长奠定基础[1] 行业政策应对策略 - 行业政策推进可能带来营收和净利润下滑 公司通过加速产品升级 拓宽终端市场及布局海外业务三条路径对冲[2] - 预计2025年价格压力仍存 具体影响需关注定期报告[2] 其他经营情况 - 生化试剂营收下降原因及应对措施得到回应[2] - 2025年3月制定市值管理制度 持续跟踪市值并开展合规宣传与投资者关系管理[2] - 2024至2025年累计回购并拟注销约1.28%股份 自2015年上市以来每年持续现金分红[2] - 智慧实验室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签约16家 交付7家[2]
持续突破!众和化塑锚定主业打造标杆
搜狐财经· 2025-09-13 08:46
公司发展里程碑 - 全资子公司广东众和高新科技股份公司于今年5月19日在新三板挂牌 [1][20] - 公司深耕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领域24年 [20] 技术突破与研发成果 - 自主研发"K胶"产品打破海外垄断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3][21] - "K胶"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 [21] - 构建从化学结构到生产工艺的全面知识产权体系 [4][22] - 培养97名技术骨干的研发团队 开辟四条生产线 产能超7万吨/年 [4][22] - 累计实施技术改进800余项 生产效率提升10%以上 产品不良率降低10%以上 [26] 产品与市场表现 - "K胶"产品出口英国、荷兰、埃及等国家 [4][23] - "2-巯基乙醇"纯度达99.8% 远销37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 [25] - 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生产优质"K胶"产品 [23] 绿色生产与环保技术 - 将废气、废水、废渣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25] - 利用茂名石化炼油厂排放的硫化氢发展下游产业 [25] - 厂区实现绿树环绕、白鹭翩飞的生态环境 [24] 管理模式创新 - 建立数字化智慧安全生产平台 [26] - 实行"员工-董事长直通车"机制鼓励员工建言献策 [26] - 创建产销研一体化平台 实现从研发到投放市场最短仅需一个月 [27] - 研发中心依托实体公司设立 研发人员扎根工厂 [26] 产业链发展 - 专注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核心赛道 [20][22] -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聚焦主业工艺和产品升级 [22]
经纬辉开: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全景网· 2025-09-11 22:35
公司坚持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将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 公司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 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1] 业务与产品 - 主营业务为液晶显示和触控显示模组、电磁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主要产品包括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模组、电容式触摸屏、触控显示模组(全贴合产品)、保护屏盖板玻璃、换位铝导线、换位铜导线、铜组合线等[1] 应用领域 - 产品主要应用于车载显示、家居电子、医疗器械、工业控制及电力等领域[1]
本土企业主动将战略重心转向自主研发 企业、园区、监管“力往一处使” 抓住国货机遇 上海拿下美妆第一城
解放日报· 2025-09-08 10:00
上海美妆产业地位 - 上海以17个上榜品牌成为头部彩妆品牌最多的城市[1]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化妆品零售额达685亿元 占全国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291亿元的约三分之一[1] - 上海化妆品零售额从十年前占全国十分之一跃升至当前水平 体现十年间显著增长[1] 行业核心挑战与转型 - 中国美妆企业长期依赖进口原料 面临供应和价格失控的"卡脖子"风险[2] - 原料被形容为化妆品的"芯片" 其技术缺失影响品牌竞争力建设[2] - 某护肤品牌曾因原料清关问题导致生产脱节 引发大规模消费者投诉[2] 企业自主研发突破 - 自然堂2013年起开展微生物发酵原料自研 通过10次西藏科考筛选600多株特色菌株[3] - 自然堂研发中心设立20个实验室 累计申请524件专利和发表200篇科技文章[3] - 橘朵通过自建实验室和工厂实现连续两年中国彩妆市场销量第一[3] - 优时颜收集超15万国人肌肤数据 联合发布2项行业标准[3] 产学研协同生态 - 上海集聚欧莱雅中国研发中心(亚太最大基地)、资生堂中国第三研发中心和雅诗兰黛中国创新研发中心[4][5] - 优时颜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人才引进 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木兰脂素抗衰成分[5] - 自然堂与华山医院建立皮肤科学联合实验室 与复旦儿科医院成立婴童健康研究中心[5] - 基于复旦儿科71年临床经验推出"己出"品牌 发表7篇核心期刊研究成果[5] 全产业链配套优势 - 上游有巴斯夫等化工巨头 中游有全球最大代工厂科丝美诗[5] - 下游覆盖包材、评测和服务企业 形成完整产业生态[5] - 自然堂与本地评测企业达成合作 车程仅几分钟提升沟通效率[6] 政策支持体系 - 上海2022年发布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明确推进美妆个性化研发和品牌集萃[7] - 东方美谷推出化妆品要素服务平台 汇聚5000余种原料[7] - 平台通过统一采购降低原料成本 例如从每吨48-50万元降至45万元[7] - 2024年平台原料交易量预计突破200吨 销售额超2000万元[7] 产业集聚成果 - 东方美谷创造全国首个化妆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多项制度创新[8] - 产业规模接近千亿元 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产业集聚地之一[8] - 2025年前五个月上海口岸美妆进出口值253.2亿元 占全国35.6%[8] - 奉贤新城规划203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0亿元 美丽健康产业占比40%[8]
美国,又出阴招!
搜狐财经· 2025-09-02 07:52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调整 - 美国商务部于8月29日将英特尔大连厂、三星中国半导体和SK海力士中国厂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名单 取消此前授予韩企的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豁免 [1] - 政策要求未来扩产和技术升级需获得美国批准 并设120天时间缓冲期 审批流程耗时3至9个月 [1][3] - 美方称此举旨在堵住拜登政府时期的政策漏洞 确保美国公司保持竞争优势 [1][3] 对跨国半导体企业影响 - 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生产业务面临直接冲击 设备采购、维护及升级需经美方审批 可能导致生产节奏拖慢和战略布局调整 [1][3] - 企业可能考虑中长期将部分生产迁回韩国 短期运营受困扰 长期存在供应链风险 [3] - 英特尔虽已出售大连厂 但本次调整显示美方对在华半导体制造设施采取全面限制态度 [1] 全球供应链与市场反应 - 半导体生产受限导致全球供应链承压 芯片流通可能出现延迟 投资者密切关注中美韩三方政策动向 [5] - 韩国政府强调半导体企业在华运营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 但美方态度保持强硬 [3] - 政策破坏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特性 冲击产业链稳定性与国际合作机制 [3][5] 中国半导体产业机遇 - 限制措施可能加速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和自主研发进度 为本土产业留出发展空间 [5] - 美方政策在压制竞争对手的同时 可能刺激潜在竞争者成长 长期或导致美方付出更高成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