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自研
搜索文档
自研Wi-Fi/蓝牙芯片面世,苹果的芯片帝国,被所有人低估了
36氪· 2025-08-08 08:08
苹果自研芯片战略升级 - 公司将在新款Apple TV 4K中搭载首款自研Wi-Fi/Bluetooth芯片(代号Proxima),取代博通方案,并计划于年内推出售价更低的版本[1] - iPhone 17系列将于2024年秋季全系采用自研Wi-Fi/Bluetooth芯片,而Apple TV 4K可能率先试水该技术[3][13] 自研芯片体系分类与扩展 - 公司自研芯片体系分为三类:主控SoC系列(如A/M/S/H/R系列)、功能模块类芯片(如W/U/T/R1系列)及基础能力芯片(包括PMIC/显示控制/Wi-Fi/基带芯片)[5][7][10] - 算力平台已完成"大一统"(Mac全线采用M系列),现阶段重点转向边缘芯片自研,例如Vision Pro的R1协处理器将传感器数据处理延迟压缩至12毫秒[4][10] 核心芯片技术进展 - 首款自研基带芯片C1已于2024年初在iPhone 16首发,目前仅支持Sub-6GHz但功耗表现优于高通方案[11] - 第二代基带芯片C2预计2026年应用于iPhone 18全系,并后续扩展至MacBook和iPad产品线[13] 战略动机与行业趋势 - 自研芯片旨在全面掌控连接能力(如蓝牙/Wi-Fi/基带),减少对博通/高通等第三方依赖,提升设备协同体验与能耗控制[14][19] - 华为通过麒麟SoC、基带、ISP、NPU等多线布局实现核心模块自研,小米则从模块芯片(澎湃C1/P1/G1)逐步向手机SoC(玄戒O1)过渡[16] - 消费电子巨头通过芯片自研实现硬件生态协同,一次研发可复用于手机/耳机/手表/平板/车载/XR等多产品线,提升投入产出比[18]
赛道Hyper | Arm加入自研芯片战团
华尔街见闻· 2025-08-01 19:45
公司业绩与预测 - 公司公布低于市场预期的下一财季预测 第二财季营收预计在10 1亿美元-11 1亿美元之间 符合市场预期的10 6亿美元 但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在29美分-37美分之间 中值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36美分 [1] - 公司计划将部分利润投资于制造自己的芯片和其他组件 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发生重大转变 [1] 传统商业模式 - 公司作为知识产权供应商 不直接生产芯片 而是将芯片设计方案授权给全球各大半导体厂商 [3] - 授权模式主要分为处理器授权 处理器优化包 物理IP包授权(POP) 架构/指令集授权 前期授权费少则100万美元 多则1000万美元 版税通常是芯片售价的1%-2% 新架构或整体计算解决方案版税率可达2%-4 5%甚至8%-10% [4] - 计算子系统(CSS)是一种更集成化的芯片设计解决方案 包含CPU核心 GPU 互连总线 内存控制器等关键组件 能帮助客户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4] - 公司拥有约1000个授权合作方 320家伙伴 全球99%的智能手机采用基于其架构设计的芯片 [5][6] 市场挑战与战略转型 - 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 2025年4-6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1% 环比下滑0 5个百分点 使公司版税收入增长受限 [7] - 数据中心市场竞争激烈 英特尔 英伟达等传统芯片巨头根基深厚 公司仅依靠授权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8] - 公司推动半定制化IP整合服务 通过CSS平台结合高利润率新产品 提高单芯片版税等方式扩大收入 并计划自研芯片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8] - 自研芯片能将其CPU GPU等IP与CSS解决方案更好地整合为系统平台 实现技术深度协同与创新 [8] 客户关系与行业影响 - 公司自研芯片计划使其与高通等客户的关系从合作伙伴变为直接竞争对手 甚至从客户处招募人才 加剧了与原有合作伙伴的紧张关系 [9][10] - 若自研芯片成功 可能打破英特尔和英伟达在数据中心市场的相对垄断局面 推动行业格局重塑 [11] - 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 公司凭借低功耗芯片设计优势 有望通过自研芯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11] 战略转型前景 - 公司从IP授权模式向自研芯片的战略转型 是面对市场增长瓶颈和竞争压力的应对策略 虽然充满不确定性 但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2] - 最终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推出性能强大 富有竞争力的芯片产品 [12]
盘前一度跌超7% 芯片设计巨头Arm公司官宣下场自研芯片,商业模式生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1 18:32
财务业绩 - 第一财季实现收入10.53亿美元 同比增长12.1% [1] - 第一财季净利润1.3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2.23亿美元出现下滑 [1] - 预计第二财季营收在10.1亿至11.1亿美元之间 符合分析师预期的10.6亿美元 [3] 商业模式转型 - 公司宣布投资开发自有芯片 商业模式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3] - 公司声明正在探索计算子系统、芯粒及潜在完整最终解决方案等新可能性 [3] - 传统角色为半导体IP供应商 不直接生产芯片而是授权设计方案给全球半导体厂商 [3] 市场反应与竞争风险 - 宣布自研芯片后股票在盘后交易跌超8% 盘前一度跌超7% [3] - 自研芯片计划可能导致与客户直接竞争 包括高通等合作伙伴可能转变为竞争对手 [4] - 高通曾诉讼指出公司计算子系统在客户端和数据中心处理器用例中存在与客户竞争嫌疑 [4] 战略细节与产品规划 - 自研芯片计划最快今年夏季推出 首款芯片面向数据中心市场 [4] - 芯片将由台积电等专业晶圆厂代工生产 Meta等行业巨头有望成为首批客户 [4] - 公司未透露新战略的投资回报时间表及具体产品细节 [4] 行业挑战与积累 - 芯片研发需要巨额资金、顶尖技术和大量人才 [5] - 公司在架构设计上有一定积累 但从架构到实际芯片制造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
Arm CEO:公司正在自研芯片
快讯· 2025-07-31 09:53
公司业绩与市场反应 - Arm公司公布低于市场预期的下一财季预测 [1] - 周三盘后交易中Arm股价下跌8.65% [1] 战略转型与投资计划 - Arm计划将部分利润投资于制造自己的芯片和其他组件 [1] - 公司向其他公司授权芯片IP设计蓝图的模式发生重大转变 [1]
小米YU7,使用消费级芯片,藏着雷军大大的野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9:15
芯片使用争议 - 小米YU7使用消费级骁龙8Gen3芯片引发行业争议 主要质疑点在于该芯片非车规级标准 [1] - 争议背后存在竞争因素 因YU7订单量较高引发同行借芯片问题集中攻击 [1] 车规级与消费级芯片适用性 - 汽车控制及驾驶相关芯片必须使用车规级产品 但智能座舱芯片可采用消费级方案 [3] - 特斯拉等车企已在座舱系统采用消费级芯片 证明该场景对芯片要求相对宽松 [3] - 座舱芯片工作环境要求不严苛 消费级芯片性能参数基本能满足需求 [3] 成本与自研战略 - 车规级座舱芯片成本高昂 例如高通8295P单价达数千元 年销30万台对应芯片采购成本超10亿元 [5] - 小米现有玄戒O1自研消费级芯片 若应用于汽车可降低单台成本数百至数千元 年销百万台可节省数十亿元 [7] - 自研芯片战略可实现三重收益:降低成本、避免供应链限制、提升系统协同与定制化能力 [9] 行业技术路线演变 - 消费级芯片在座舱领域应用将扩大 其性价比优势明显 只需优化散热等设计即可替代车规级芯片 [9] - 特斯拉长期使用消费级座舱芯片的成功案例 为行业技术路线选择提供参考 [9]
消息称蔚来正讨论为芯片自研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
犀牛财经· 2025-06-24 17:21
芯片业务融资计划 - 公司正计划为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 目前芯片自研团队以业务部门形式存在 后续将成立项目实体 [2] - 拟向战略投资者出让少量股权 但仍会牢牢把控项目实体的控制权 相关人士回应称消息属于猜测性内容 [2] - 行业内人士推测融资后股权结构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是仅引入外部资金 二是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实现业务分拆 最终方案需进一步协商 [2] 芯片研发成果 - 已推出两款自研芯片产品 包括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和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 [2] - "神玑NX9031"是迄今最重要成果 已在ET9 2025款ES6和EC6等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搭载 [2] - 管理层表示芯片和操作系统对全行业开放 称"想买最好的芯片可以找蔚来" [3] 组织结构调整 - 计划分阶段完成组织结构调整 预计二季度末完成60%至70% 三季度末完成80%至90% [3] - 调整旨在全方位提升销售额和毛利率 同时优化费用控制以实现整体经营目标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657.3亿元 同比增长18.2% 净亏损224亿元 同比扩大8.1% [3] - 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204.7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 同比扩大11.6% [3] - 2025年一季度总营收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5% 环比下滑38.9% 净亏损67.50亿元 同比增亏30.2% 环比减亏5.1% [3]
中国车载芯片自主化进程提速,从“25%”到“100%”
新浪财经· 2025-06-24 15:02
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 - 中国汽车企业加速车载芯片国产化进程,目标2027年实现100%本土化 [1] - 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推动车企打破"卡脖子"困境,对全球芯片格局影响显著 [1] 车载芯片分类与现状 - 整车需搭载数百颗芯片,覆盖感知、控制、通信、执行等多个维度 [5] - 芯片分为五类:主控类、通信类、功率类、传感器类及功能安全类 [6] - 中国厂商在主控与通信类产品取得突破,其他类别仍处起步阶段 [6] 国产芯片技术进展 - MCU领域:东软载波、杰发科技、华大半导体推出车规AEC-Q100认证产品,频率32MHz至300MHz,支持ASIL-B功能安全等级 [8] - 通信芯片:星舆科技、芯翼信息等实现国产CAN、以太网PHY芯片小规模量产,基于40nm及以上制程 [8] - 高算力SoC芯片:地平线征程5采用16nm工艺,集成16TOPS AI算力,已在长安、理想等车型部署 [9] 车企自研与合作模式 - 小鹏自研AI芯片图灵,基于7nm工艺,算力超500TOPS,目标对标英伟达Orin X [10] - 吉利亿咖通与黑芝麻联合开发智能驾驶平台,广汽与芯擎科技合作座舱芯片定义 [14] - 比亚迪全栈自研功率器件、BMS芯片等核心模块 [15]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国产芯片在自动驾驶SoC、图像处理ISP等领域与国际供应商存在代际差距 [9] - 高端SoC依赖EDA工具、IP授权与先进制程,封测需满足AEC-Q100等车规标准 [16] - 验证周期长达18-24个月,需模拟极限温度、震动等复杂工况 [16]
重磅!蔚来拆分芯片!安徽神玑技术公司成立!
是说芯语· 2025-06-20 11:14
公司芯片业务独立拆分 - 公司计划将芯片相关业务整合为独立项目实体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已完成工商登记,新公司名为安徽神玑技术有限公司 [1] - 新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注册地址与公司中国总部一致,法定代表人为白剑,经营范围涵盖芯片设计、销售及软件开发等 [1] - 公司芯片业务独立拆分后将承接其他车厂订单,表明其意图拓展外部市场 [2] 芯片研发进展与产品 - 公司自研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基于5nm车规工艺制造,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32核CPU,集成高性能ISP和自研NPU,已量产上车 [2] - 公司2021年启动芯片自研,已推出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和"神玑NX9031",后者性能优于行业通用芯片并可降本 [4] 战略投资者引入计划 - 公司正讨论为芯片自研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可能包括外部资金或员工持股平台 [3] - 引入战投或为公司注入资金加速技术迭代,同时保持对芯片业务的控制权 [4] 业务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创始人李斌公开表示芯片和操作系统对全行业开放,意图在更广阔市场发挥影响力 [2] - 芯片业务独立拆分和引入战投可能助力公司实现"四季度盈利"目标,缓解亏损压力 [4]
晚点独家丨蔚来正讨论为芯片自研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
晚点LatePost· 2025-06-19 23:43
芯片业务分拆计划 - 蔚来拟为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成立项目实体并出让少量股权,但保持控制权[3][4] - 新注册的安徽神玑技术有限公司与蔚来"神玑"芯片同名,法定代表人为蔚来高级副总裁白剑[5] - 融资后股权结构可能有两种方案:仅引入外部资金或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实现业务分拆[7] 芯片研发成果 - 蔚来已推出两款自研芯片: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和车规5纳米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7][8] - 神玑NX9031已量产上车,性能测试历时一年,部分指标优于行业通用芯片,量产时间比英伟达Thor-U提前数月[8][9] - 神玑NX9031实际算力为英伟达Orin-X的4倍,内存带宽546GB/s是Thor-U的2倍[9] 芯片技术优势 - 神玑NX9031可并行处理25路高清摄像头数据,数据处理时延低于5毫秒[9] - 芯片具备冗余安全电路,能实时检测并自我纠错和故障隔离[9] - 自研芯片应用带来单车约1万元成本优化,2024年节省3亿多美元芯片采购费用[9] 公司财务状况 - 蔚来2023年累计亏损224亿元,2024年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10] - 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00亿元,现金储备环比减少37.9%至260亿元[10] - 公司正推行成本控制措施,预计二季度末完成60%-70%组织结构调整[10] 战略布局 - 智能辅助驾驶芯片被列为蔚来12项全栈技术布局中的重要部分[8] - 李斌将智能辅助驾驶芯片、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定义为智能电动车"新三大件"[8] - 芯片业务分拆可能帮助蔚来实现"四季度盈利"目标[10]
独家丨蔚来正讨论为芯片自研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
晚点Auto· 2025-06-18 14:49
芯片业务分拆计划 - 公司拟为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成立项目实体并出让少量股权,但保持控制权[2][3] - 融资后股权结构可能有两种方案:仅引入外部资金或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实现业务分拆[6] - 公司官方回应称该信息属于猜测性[4] 芯片研发进展 - 芯片自研团队已度过强开发周期,短期运营成本将显著降低[6] - 已推出两款自研芯片产品: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和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7] - 神玑NX9031采用5纳米制程,已在多款车型上量产搭载[6][7] 芯片技术优势 - 神玑NX9031性能指标优于行业通用芯片,量产时间比英伟达Thor-U提前数月[7] - 可并行处理25路高清摄像头数据,数据处理时延低于5毫秒[8] - 实际算力为英伟达Orin-X的4倍,内存带宽546GB/s是Thor-U的2倍[8] - 具备冗余安全电路可实现实时检测和自我纠错[8] 成本优化效果 - 2024年购买英伟达Orin-X芯片花费3亿多美元[9] - 自研芯片应用带来单车约1万元成本优化[9] 公司财务状况 - 去年累计亏损224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10] - 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00亿元,现金储备环比减少37.9%至260亿元[10] - 股东权益转负[10] 组织结构调整 - 推行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措施,包括研发资源整合、岗位优化等[10] - 预计二季度末完成60%-70%调整,三季度完成80%-90%调整[10] - 目标为提升销售额和毛利率,优化费用控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