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自研
搜索文档
苹果供应商Skyworks和Qorvo合并,打造220亿美元射频芯片巨头
搜狐财经· 2025-10-29 07:20
交易概览 - 思佳讯解决方案宣布将收购科沃,合并后公司估值达220亿美元(约1564.74亿元人民币)[1] - 交易对科沃的总报价为每股105.31美元,较其前一日收盘价溢价14.3%,整体估值约为97.6亿美元[3] - 交易方式为股票加现金,科沃股东每股将获得32.50美元现金及0.960股思佳讯股票[3] - 交易预计将于2027年初完成[4] 市场反应与战略目的 - 消息公布后,两家公司股价在盘前交易中均上涨约12%[3] - 交易旨在缔造美国最大的射频芯片供应商之一,利用智能手机需求在疫情后低迷期过后的复苏势头[3] - 合并是为了应对苹果公司专注于自研射频芯片的趋势,该趋势可能削弱对思佳讯和科沃等外部供应商的依赖[3] 公司业务与治理结构 - 思佳讯专注于设计与制造用于无线通信、汽车电子、工业设备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3] - 交易完成后,思佳讯首席执行官菲尔・布雷斯将出任合并后公司的CEO,现任科沃CEO鲍勃・布鲁格沃斯将加入新公司董事会[4] - 合并后公司的股份中,原思佳讯股东将持有约63%,原科沃股东将持有37%[4] 行业背景与潜在挑战 - 苹果正逐步自主研发射频芯片,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iPhone 16e机型中已初现端倪[3] - 此次合并可能引发监管机构严格的反垄断审查[3] - 科沃此前因股价长期疲软,在激进投资者星桥资本推动下任命了两位新独立董事,星桥资本当时持股比例提升至约8.9%[5]
特讯!光刻机博弈惊现转折点:仓库里的沉默与稀土的反击
搜狐财经· 2025-10-21 17:51
地缘政治管制对行业的影响 - 美国商务部强制要求ASML亚利桑那工厂采用30%本土零部件,导致设备精度下滑和技术等级骤降两级 [1] - 荷兰监管机构颁布新规,允许对华出口的DUV光刻机关键技术参数“作适当处理”,为持续供货留下弹性空间 [3] - 飞利浦、恩智浦等老牌供应商因订单萎缩,2024年首季利润下滑18% [4] 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市场动态 - ASML对华销售额在2023年第三季度不降反升,创下46%的营收占比纪录 [3] - 德国蔡司在承诺保障供应的同时,加速在东南亚布局备用产线 [4] - 荷兰KMWE成为首个在中国设厂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直接在苏州建立精密制造基地 [4] - 台积电阿姆斯特丹分厂月产3纳米芯片的七成积压在鹿特丹港,但其苏州厂区通过“特批渠道”获得关键设备 [8] - 中国企业取消100台EUV订单,转向日本尼康采购80台DUV设备 [8]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 - 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进入量产阶段,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 [6] - 华为昇腾910B芯片、平头哥玄铁C910等产品在成熟制程上通过优化架构提升性能 [6] - 中芯国际28纳米产线持续满载,显示市场对成熟制程芯片的旺盛需求 [6] - 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35%,进口设备金额同比下降22% [9] 人才与供应链的深层影响 - ASML裁撤1200名精通对华设备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这些是技术生态中难以复制的软实力 [1][6]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永磁材料出口暴跌47%,新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条例》将人工智能芯片与军事用途列入管控清单 [6]
雷电微力: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满足芯片需求
证券日报· 2025-10-09 21:41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网讯雷电微力10月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基于技术特性、供应链安全及成本 效益的综合考量,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满足芯片需求;其中,核心功能芯片系自研。 ...
4万亿帝国接班人浮出水面,苹果不需要另一个库克
36氪· 2025-10-09 11:51
当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步入65岁,谁将接管这个近四万亿美元的科技帝国,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首席运营官等核心高管相继卸任或传出退休意 向,一场高层权力洗牌已悄然展开。 当所有人都在盯着库克何时退休时,一个价值近四万亿美元的终极问题正变得日益紧迫: 谁,将是苹果帝国的下一位继承人? 在帷幕之后,一个名字已被反复提及,一个身影被有意推向聚光灯下,一条通往王座的道路,也早已被精心铺就。 他就是约翰·特努斯(John Ternus),苹果现任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 过去十年,当竞争对手的高管层如走马灯般更迭时,由库克亲自挑选的执行官们却保持着一种近乎超然的稳定。 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元老,也总能被他说服「再干一届」。 虽然曾痛失「设计之神」Jony Ive和「零售女王」Angela Ahrendts,但库克的核心圈子依然稳固。 营销传奇Phil Schiller在2020年卸任CMO后,仍以「Apple Fellow」的身份,继续掌管着App Store的命脉和万众瞩目的产品发布会。 首席财务官Luca Maestri在2024年交棒后,也依然监管着公司的房地产和信息系统。 然而,这种微妙 ...
雷军去年还是营销之神,2025年怎么就的口碑咋变成这样了?
新浪财经· 2025-10-04 16:23
舆论环境变化 - 2025年针对公司的反面舆论显著增多 形成公众形象翻车的表象 实质是公司与用户及竞争对手等多方群体的博弈[1] - 公司试图挽救形象 而部分群体则在寻找其短处 存在故意断章取义和造谣的行为[1] 具体公关事件 - 2025年发生两起与公司相关的公关事件 一是武汉大学事件 二是两名大学生驾驶SU7标准版回家途中发生事故[3] - 汽车事故牵扯到宣传的速度问题 同时也有多起车辆冲上绿化带的事件发生[3] 企业规模与营销策略错配 - 公司已达到一定规模并缔造行业记录 但营销方式仍沿用创业公司或中小企业的情怀煽情路线 引发部分用户不适[5][7] - 具体营销行为包括在车辆未完全交付时 向已定购用户催缴尾款并威胁不退定金 冲击了公司形象[7] 自研技术进展与预期管理 - 2025年公司自研大芯片SOC登场 上半年搭载于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版[9] - 但在9月的发布会上 新品首发高通骁龙芯片 未出现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的产品 引发市场对自研战略是证明自己还是为用户提供惊喜体验的质疑[9] 产品宣传重点与用户关切冲突 - 公司对汽车产品的宣传重点集中在速度与智能驾驶 但实际使用中因加速度过快导致事故 使速度宣传与用户更关心的安全议题产生冲突[11] - 速度太快虽能在红灯后快速起步 但也带来难以掌控的风险 媒体和个人转而更加关注安全问题[11] 争议核心总结 - 公司与雷军2025年的争议核心在于公司规模与营销策略不匹配 产品上自研芯片雷声大雨点小 汽车过度强调速度却难保障安全 事故后成为众矢之的[13] - 本质是企业体量增长后 言行尚未完全成熟 需要调整节奏以适应新阶段的发展[13]
对标苹果未被市场“买单”?小米股价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6 21:32
股价表现 - 9月26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8.07%,收报54.65港元,单日市值蒸发超1000亿港元,成交金额达233.5亿港元 [1] - 股价下跌主要因市场短线资金在发布会后兑现预期,前期因发布会预期股价已上涨,存在获利资金套现离场可能 [3] - 9月25日公司股价曾大幅拉升,收盘上涨4.48%至59.45港元 [2] - 截至9月26日收盘,公司股价年内累计涨幅为58.41% [5] 产品发布与战略 - 公司董事长雷军于9月25日晚进行年度演讲,发布小米17系列数字旗舰、小米汽车定制服务及多款人车家全生态新品 [3] - 小米17系列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3nm工艺,起售价为4499元,并定于9月27日正式开售 [4] - 公司明确将芯片作为成功必由之路,计划至少坚持10年并投入500亿元,其自研芯片玄戒O1已于2024年5月首次回片 [3][4] - 公司跳过小米16系列,直接推出“全面对标iPhone”的小米17系列 [4] 财务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5]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在第二季度突破200亿元 [5] - 2025年2月4日公司股价首次突破40港元,进入万亿市值俱乐部 [5] - 2025年是公司成立15周年,其在汽车和芯片领域的突破被视为完成了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跃迁 [5] 机构观点 - 摩根士丹利维持公司“增持”评级,目标价62港元,认为小米17系列的创新设计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可能推动销售超预期并加速高端市场份额增长 [5] - 高盛给予公司“买入”评级,将12个月目标价从65港元上调至66港元,对其智能手机的差异化创新、汽车定制服务及空调10年保修政策表示正面 [6] - 大和证券重申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76港元,指出公司计划三年内实现7000亿元营收,并利用AI技术提升产品功能和运营效率 [6]
暴跌!雷军,刷屏!
券商中国· 2025-09-26 17:02
小米集团股价表现及产品发布 - 9月26日股价大幅下跌8.07%至54.65港元/股 全天成交金额达233.5亿港元 [3] - 股价跳水主因市场资金兑现发布会预期 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2][6] - 发布会推出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平板8系列及家电新品和汽车定制服务 [5] 小米战略布局及管理层表态 - 公司宣布自研手机SoC计划 至少坚持10年并投入500亿元 [6] - 雷军回应网络负面舆论 称小米汽车是"黑水军"受害者 支持打击黑公关行为 [6] - 过去五年经历艰难转型 在内外压力下重新思考发展方向 [6] 机构观点与评级 - 摩根士丹利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62港元 认为小米17系列创新设计可能推动销售超预期 [6] - 新产品有望加速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增长 [6] 港股科技板块整体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当日大跌2.89% 恒生指数下跌1.35% [7] - 多只科技股显著下跌:地平线机器人和金山云跌超8% 金山软件跌超7% 中芯国际跌超5% [7] - 阿里巴巴、京东、快手、哔哩哔哩等跌幅均超3% [7] 港股市场后市展望 - 中信建投认为港股牛市处于中段 流动性周期后续1-2年保持宽松 [7] - 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资产 瑞银维持"增持"评级 预计亚洲货币兑美元可能升值4% [2][8] - 流动性缓解有望推动港股估值回升 外资可能持续流入 [7] 行业盈利表现 - MSCI中国指数成分公司2025年Q2盈利同比增长3% 营收保持平稳 [8] - 非银金融、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表现突出 互联网公司维持两位数盈利增长 [8] - 科技公司实现强劲盈利增长 管理层评论在所有行业中最为乐观 [8]
雷军讲述小米造玄戒芯片故事:失败不可怕,正视内心恐惧才是关键
搜狐财经· 2025-09-26 06:49
公司战略转型 - 小米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 横跨手机 汽车 家电三大领域 [3] - 过去五年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实现高端化战略突破 [3]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于2025年底前正式投产 [3] 芯片业务发展 - 2025年5月推出玄戒O1芯片 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制程旗舰芯片的公司 [3][24] - 芯片研发项目年投入达500-600亿元 [18] - 芯片投片费超过2000万美元 采用最先进3nm工艺制程 [24] 历史业绩与挑战 - 2020年公司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 跻身世界500强 [5] - 2022年受国际形势影响营收骤降15% 为史上首次下滑 [16] - 面临行业巨头竞争压力 被市场质疑为"组装厂" [7][9] 组织架构调整 - 引进卢伟冰 曾学忠等外部顶尖人才 同时提拔朱丹等早期员工担任高管 [10] - 工号54的工程师朱丹负责组建芯片业务并带队攻克玄戒O1芯片 [11] - 联合创始人林斌和刘德继续参与公司运营 [10] 芯片业务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启动自研芯片 2017年澎湃S1芯片销量达60万台 [14] - 2018年暂停手机SoC芯片研发 保留小芯片业务 [14] - 2021年初重启芯片项目 2023年同行芯片团队解散事件引发内部震动 [16][21] 领导决策 - 2022年5月高管会议决定坚持芯片投入 认为即使失败也能培养研发队伍改变公司质地 [18][20] - 雷军提出"逆天改命"理念 强调持续努力和成长的重要性 [3][9] - 克服松果项目失败后的心理恐惧是重启芯片业务的关键挑战 [26]
雷军动情复盘小米造芯,“难以言说的焦虑,压力让人窒息”
证券时报· 2025-09-25 21:05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于5年前进行战略反思 决定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 并计划未来投入千亿元研发资金[3] - 公司引入大量人才并重组核心管理团队 12位高管中9位为新面孔 包括卢伟冰等[3] - 公司同时推进造车和芯片两大核心业务 将前十年积累的资源全部投入 面临巨大资金压力[10] 芯片研发历程 - 公司芯片业务始于2014年 2018年曾暂停SoC芯片研发但保留小芯片业务[3] - 2021年重启芯片项目 2022年因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营收下降15% 为15年来首次下滑[4] - 2023年5月面临同行芯片团队解散困境 公司坚持推进项目 2024年5月获得3纳米芯片样品并一次性投片成功[9] - 2024年5月22日正式发布首款旗舰SoC玄戒O1 目前已应用于四款产品且供不应求 第二代产品将考虑车载应用[10][12] 技术突破与规划 - 玄戒O1芯片采用3纳米工艺 达到第一阵营技术水平 第二代产品XRingO2将继续采用3纳米工艺并保持旗舰定位[9][12] - 芯片研发每个项目需投入超500亿元 公司承诺至少持续十年投入五百亿元[3][4] - 芯片研发过程中曾面临超10亿元潜在损失风险 最终实现所有模块调通和系统点亮[9] 行业竞争环境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苹果 三星 华为 形成较高竞争壁垒[3] - 公司面临外部质疑包括"只会营销"、"组装厂"、"缺乏技术"等评价 通过技术投入重塑企业基因[3] - 2023年5月某手机厂商解散3000人芯片团队 行业整体面临研发压力[9]
雷军动情复盘小米造芯!“难以言说的焦虑,压力让人窒息”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20:44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5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后启动战略反思 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等巨头竞争压力及市场质疑[2] - 公司决定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计划投入千亿元研发资金[2] - 重组核心管理团队 12位高管中9位为新面孔 包括引入卢伟冰等人才[2] 芯片研发历程 - 芯片业务最早追溯至2014年成立芯片类公司 2018年曾暂停SoC芯片研发[2] - 2021年重新启动芯片项目并组建团队 次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下降15%[3] - 2023年5月面临同业芯片团队解散压力 仍坚持推进研发 2024年5月获得芯片样品[8] - 3纳米芯片一次性投片成功 2024年5月22日正式发布首款旗舰SoC玄戒O1[8] 研发投入与风险 - 芯片项目每个需投入超500亿元 2022年业务压力巨大[3] - 高管层曾就是否继续芯片项目进行专项讨论 最终确认必须坚持研发[4] - 若芯片研发再次失败将损失超10亿元 玄戒O1目前仅用于四款产品进行技术验证[8] 业务协同发展 - 造车与芯片研发决策同步进行 对公司资金形成双重压力[9] - 玄戒第二代产品XRingO2正在开发中 将继续采用3nm工艺并规划车载应用[8][11] - 公司明确芯片业务需坚持至少十年 累计投入将达五百亿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