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传承
搜索文档
瑞银最新披露:317个家族办公室的资产配置密码
经济观察网· 2025-07-29 21:38
资产配置趋势 - 发达市场股票配置比例从2023年24%提升至2024年26% 计划2025年进一步增至29% [2] - 私人债权配置比例从2023年2%倍增至2024年4% 计划2025年提高至5% [2] - 现金配置比例从2023年10%降至2024年8% 计划2025年进一步降至6% [3] - 私募股权总配置比例从2023年22%降至2024年21% [2] - 贵金属配置比例从2023年1%上升至2024年2% [3] 地域配置偏好 - 北美和西欧占全球家族办公室平均配置79% 其中北美53% 西欧26% [3] - 美国家族办公室本土配置比例达86% 较2020年74%持续上升 [3] - 28%家族办公室计划增持印度市场投资 18%计划增持中国内地投资 [4] - 中东家族办公室对印度增持意愿达43% 北亚家族办公室对中国内地增持意愿达43% [4] - 亚太家族办公室中39%计划增加中国内地投资 [4] 新兴市场投资障碍 - 56%家族办公室将地缘政治风险列为首要挑战 [5] - 55%担忧政治不确定性及主权违约风险 [5] - 51%认为法规不确定性是主要障碍 [5] - 48%担忧货币贬值及通胀风险 [5] - 新兴市场股票配置比例仅4% 固定收益配置比例仅3% [5] 风险关注领域 - 70%家族办公室视全球贸易战为2025年主要投资风险 [5] - 61%关注重大地缘政治冲突 53%担忧全球经济衰退 50%关注债务危机 [5] - 40%家族办公室依赖投资经理甄选和积极管理进行风险应对 [5] - 31%配置对冲基金 27%增持非流动资产 19%增持贵金属 [5] 新兴技术投资 - 35%家族办公室已制定医疗保健/医药领域明确投资策略 [6] - 29%已制定电气化领域明确投资策略 [6]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能源转型领域多数机构仍处于探索阶段 [6] - 75%预测银行与金融服务业将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受益者 [6] - 65%看好制药与生物科技行业应用前景 [6] 财富传承规划 - 全球83.5万亿美元财富将在未来20-25年完成代际传承 [6] - 仅53%家族办公室已制定家族财富传承计划 [6] - 中东地区传承计划制定比例仅41% 北亚地区仅36% [6] - 美国传承计划制定比例达64% 东南亚地区达65% [6] - 64%已制定计划机构认为税务效率是首要挑战 [7] - 43%机构认为培养下一代认同家族财富目标存在困难 [7]
家族财富管理师|传承报告:74%受访企业家还未开始财富传承
搜狐财经· 2025-07-24 11:19
娃哈哈集团资产争夺事件 -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被三名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宗氏后人起诉,要求冻结其名下汇丰银行账户内18亿美元资产 [1] - 事件凸显中国企业在财富传承中面临的家族纷争风险和法律挑战 [1] 中国财富传承浪潮 - 未来10年内预计超过20万亿元财富将转移到下一代,20年内达45万亿元,30年内达79万亿元 [3] - 47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可能有超过60%(约2800万家)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消失 [8] 企业家传承规划现状 - 74%中国企业家尚未开始财富传承规划,高于全球平均值61% [5] - 仅22%受访者已与家人进行传承交流,40%计划近期开展沟通 [5] - 已制定传承计划的中国企业家占比40%,低于全球47% [6] 传承障碍与担忧 - 40%企业家最担忧找不到合适继任者 [7] - 36%关注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传承的影响 [8] - 32%对下一代接管能力缺乏信心 [8] - 31%认为下一代接班准备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 [7] 传承解决方案框架 法律工具 - 仅22%企业家立有遗嘱,建议采用"公证遗嘱+律师见证"双保险机制 [12] - 家族信托可实现资产所有权、控制权与受益权分离(如默多克案例) [12] - 82%高净值人群使用大额保单作为传承工具 [12] 企业治理 - AB股结构(如宗馥莉在宏胜集团设计1:10投票权)可锁定控制权 [13] - "双CEO制"可实现经营权渐进式交接 [13] - 信托分配条款可设置年龄(如30岁)和任职年限(如5年)条件 [13] 家族治理 - 家族宪法需明确股权流转规则和争端解决程序(如美的集团案例) [14] - 每3-5年进行"传承沙盘推演"动态调整规划 [14] - 福耀玻璃曹德旺提出"50岁前完成三书一托"模式 [14] 认知升级需求 - 68%企业家高估子女接班意愿(实际仅57%二代愿意继承) [15] - 27%计划5年内退任的企业家需紧急启动传承规划 [6] - 73%企业家认为退任后仍可寻求新机遇 [6]
“史上最大财富交接潮” 来临,高净值人群偏爱黄金资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9:3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霜 财富传承是国内和海外高净值人群面临的共同议题。 "此前,市场预估全球有84万亿美元的资产,仅亚太地区就有近6万亿美元资产,将在2023年至2030年期 间从'婴儿潮'一代交到更年轻的世代手中。"一位欧洲资管机构家族财富管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胡润研究院在2024年预计,未来10年内,将有20万亿元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未来20年,这一数字将增 至45万亿元;未来30年,财富传承总额有望达到79万亿元。 这一点也可以从家办的数量可以管窥一斑。"近些年,亚洲单一家族办公室的数量激增,这与区域内多 年以来的财富创造、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生于60年代的一代创业者们纷纷面临财富管理和传承的问 题。"一位家办从业者表示。 新一代高净值人群的涌入也给财富管理市场注入了新的特色。 7月22日,渣打银行发布《个人可持续投资调研报告2025》,其中对八个市场的1600名高净值人群的调 研显示,87%的受访者对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企业感兴趣。并且,三分之二年龄介于25岁至39岁的下一 代高净值人群对转型投资有兴趣,高于年龄较大的受访者54%的占比。 "事实上,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 ...
娃哈哈上演继承大战:富豪离世后,非婚生子女能抢走百亿家产吗?
搜狐财经· 2025-07-23 18:29
家族信托纠纷核心 - 宗馥莉与三位同父异母弟妹因21亿美元离岸家族信托及29.4%娃哈哈股权继承权陷入诉讼[2] - 争议焦点在于宗庆后"不会亏待"口头承诺是否构成有效信托意图 需确凿证据证明[4][6] - 香港普通法下信托文件法律效力高于口头承诺 完备信托文件需包含详尽条款[6][7] 资产归属与法律程序 - 汇丰银行否认设立私人信托 资金可能属于公司架构下经营性资产信托[4] - 跨境诉讼涉及香港与杭州两地 需关注8月1日初步裁定结果[7] - 资产确权需同步完成文件公证与跨境税务评估 包括外汇合规风险核查[8][9] 企业治理结构现状 - 娃哈哈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为大股东 宗家持有29.4%股权并享有分红权[9] - 82%中国家族企业未制定书面家族宪章 仅靠口头家规维系传承[11] - 境外家族信托需与家族宪章结合 明确传承目的与资产管理规则[11] 代际传承困境 - 宗馥莉与宗庆后经营风格差异显著 前者侧重商业智慧与社会责任[11][12] - 中国二代接班人普遍缺乏经济周期历练 在决断力与危机管理存在短板[14] - 欧洲家族企业通过制度化接班人遴选流程与风险模拟实现跨代传承[13] 声誉管理策略 - 需将公众焦点从家族纠纷转向企业社会责任 如"回归纯净"广告系列[12] - 应建立家族治理委员会 将口头承诺转化为可公证的法律文件[14] - 治理资本包括社会关系与创业精神 需沉淀为可复制的制度体系[13]
娃哈哈遗产战:商业帝国的传承困局|宗馥莉还能再赢一次吗?
搜狐财经· 2025-07-19 21:11
家族企业传承困局 - 娃哈哈集团340亿资产面临继承权争议,非婚生子女主张与独生女宗馥莉的继承权形成冲突[1] - 香港高等法院受理18亿美元家族信托资金纠纷案,涉及未完成的21亿美元信托承诺和110万美元资金转出[3] - 信托设立存在法律漏洞,资金来源于公司分红且未通过独立信托机构设立,导致控制权争议[4] 公司治理与权力交接 - 宗馥莉接任后推行激进改革,更换四位元老高管并关停18家分厂,推动渠道重构和品牌年轻化[8][10] - 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营收达728亿元同比增长53%,纯净水单月销量突破往年全年[10] - 股权结构显示国资持股46%,继承纠纷可能导致宗氏家族控制权削弱[11] 行业竞争环境 - 饮料行业面临剧烈变革,农夫山泉、喜茶等竞争对手通过差异化定位切割市场份额[8] - 娃哈哈明星产品仍依赖上世纪90年代配方,面临品牌老化挑战[8] - 宗馥莉推出"娃小宗"子品牌试图重塑品牌形象,组建1.2万人终端团队改革渠道体系[10] 潜在法律风险 - 非婚生子女可能通过DNA鉴定主张29.4%股权继承权,或将稀释现有股权结构[11] - 宗馥莉采取防御措施,将商标IP划入个人控股公司构建法律护城河[11] - 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未完成的信托安排、模糊的遗嘱条款和未明确的股权代持关系[21] 代际管理差异 - 创始人宗庆后依赖人情治理和口头承诺,继承人宗馥莉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6][22] - 两代人对企业治理的认知差异体现在资金安排、亲属关系和权力过渡机制等方面[22] - 案例反映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普遍存在的传承制度缺失问题[20][21]
外资强劲涌入 香港“热度飙升”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17:55
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崛起 - 资本流向显示香港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潜力被全球认可,外资机构持续涌入[1][5] - 2023-2025年上半年香港吸引超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带来1600亿港元直接投资并创造1.9万个职位[14] - 香港资产管理规模2024年达35.1万亿港元,同比增13%,净资金流入7050亿港元(+81%),其中资产管理业务净流入飙升571%至3210亿港元[8] 外资机构布局动态 - 昇世集团2022年进入香港后业务爆发,合作机构从十几家增至超200家,覆盖私人银行、基金等全生态服务[11][13] - 科勒资本2025年拓展香港私人财富市场,与德意志银行合作分销私募二级市场产品,瞄准家族办公室需求[18][20] - 德意志银行联合沙特机构为超高净值客户定制中东投资方案,香港作为北亚枢纽地位关键[21] 行业结构与资金来源 - 金融服务/金融科技(283家)、创新科技(275家)、家族办公室(179家)为在港拓展业务的主要行业[15] - 非内地及香港资金占比超54%,亚太、北美、欧洲资金占比均达双位数增长[8][15] - 中东家族办公室18%计划增投中国内地,香港成为其进入亚洲的关键据点[16] 竞争优势与政策支持 - 香港具备地理位置、司法独立、金融开放等优势,地缘政治风险下高净值客户更关注资产分散[23][24] - 相比新加坡要求10%本地投资,香港允许家族办公室全球自由配置资产[26] - 香港拟优化基金/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涵盖碳信用、虚拟资产等新资产类别,目标2026年立法[29] 市场前景与标杆案例 - 波士顿咨询预测2027年香港资管规模将达3.1万亿美元,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离岸金融中心[29] - 2025年宁德时代400亿港元IPO助推港交所上半年全球募资榜首,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3] - 香港跨境财富2024年增长2310亿美元(+9.6%),增速全球领先[29]
为什么身边有钱人,家里有多套房,却捂住不抛售?真实原因太扎心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43
房产持有者的投资逻辑 - 房产已超越居住功能成为资产配置关键一环 2025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租金收益率稳定在2 5%至3 2%之间 [1] - 核心地段住宅保值率高达98 7% 被视为"硬通货"和抵御风险的坚实堡垒 [2] - 2024年CPI上涨2 0% 房产投资相比银行存款更具抗通胀优势 [2] 房产的战略地位 - 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扮演"压舱石"角色 提供相对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 - 私募基金观点认为在不确定时代持有优质房产等同于持有安全感 [3] - 高净值人群房产配置比例达32 5% 仍是重要资产配置方向 [1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4年以来调控政策松动但"房住不炒"基调未变 市场趋于理性 [5]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5% 支撑住房需求 [5] - 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限 新增住宅用地受严格控制 价格获有力支撑 [5] 投资回报分析 - 2024年北京核心地段房租涨幅达4 2% 跑赢通胀 [6] - 房产提供持续现金流回报 对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 [6] - 风险收益比合理 安全稳健优于高风险高收益 [10] 长期价值考量 - 优质地段房产随时间推移价值愈发凸显 [5] - 用于财富传承 实物资产传承简单且长期增值 [7] - 提前布局雄安新区 粤港澳大湾区等潜力区域 [8] 税务与流动性 - 持有房产比频繁买卖更具税务优势 [6] - 低流动性成为"强制储蓄"手段 匹配富裕人群现金流需求 [12] - 中国房产在全球配置中仍具吸引力 考虑政治稳定等因素 [12] 投资理念差异 - 富人注重长期战略价值 普通投资者侧重短期套利 [7] - 追求稳健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暴利 [12] - 需要专业知识理解市场 政策 经济 人口等多重因素 [13]
高端客户可享免费高尔夫权益 银行定制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07:11
支付宝高端客户服务 - 支付宝推出财富黑卡V3服务 近30日日均资产100万元可享受黑色金色界面 提供每月咖啡 加油卡 礼宾车接送等生活特权 以及资产分析 财富私享会等高端服务 [3] - 黑色界面成为互联网时代财富新镜像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均在发力高端客户服务 [3] 银行存款利率现状 - 四大行及交通银行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 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25% 一年期首次跌破1%至0.95% [4] - 百万存款三年期利息较三年前缩水近七成 银行对客户存款等级一视同仁 利率以App显示为准 [4][5] - 国有大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低于2% 部分银行限制三年期 五年期大额存单购买 [6] 银行间存款利率差异 - 监管部门对存款利率设定不同加点权限 国有银行不许加点 股份行和城商行可额外加点 导致利率差异 [6] - 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两年期特色存款产品利率约1.4% 大额存单收益与之持平 [5] - 部分银行曾通过"手工补息"违规揽储 去年4月被监管叫停 [7] 高端客户银行权益 - 白金卡客户可享受贵宾室服务 24小时专属专线 一对一客户经理咨询等标配权益 [8] - 增值服务包括定制卡号后六位 境外汇款手续费减免 全球应急现金支持(最高2000美元) 全年6次高尔夫练习机会等 [9][10] - 外资银行举办投资者高峰会 提供高端圈层活动机会 [11] 财富管理服务趋势 - 银行针对百万级客户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 根据财富阶段调整活钱 稳健 进取 保障产品比例 [11] - 招商银行将50万以上客户分为M1-M3等级 500万-1000万为M3 需达到该等级才能进入私人银行服务 [13] - 高净值人群消费逻辑转向价值传承 精神富养 健康预防 百万级客户更关注标准化理财和投资性价比 [16][17]
超半数高净值人士,用保险和遗嘱传承财富
吴晓波频道· 2025-07-17 23:39
高净值人群定义与规模 - 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家庭可支配资产在600万人民币以上的人群,中产阶层为200万至600万人民币 [3] - 2024年中国富裕家庭规模微降至512.8万户(同比-0.3%),其中3000万美元国际超高净值家庭数同比下降2.3% [18] - 招商银行数据显示金葵花用户(日均资产50万以上)达523.57万户(+12.8%),私人银行客户(1000万以上)16.9万户(+13.6%) [18][21] 财富传承方式 - 67%高净值人群选择遗嘱传承,54%通过保险产品规避纠纷,仅12%-20%使用信托或家族办公室 [8] - 房地产仍是核心资产之一,2024年30个重点城市3000万以上高端住宅成交4356套(+65%),70%购房动机为资产保值 [14][16] 财富分布特征 - 金葵花用户人均资产管理规模连续两年稳定在233万元,但财富集中度加剧:2.5%用户持有177倍于普通客户的资产 [25][26] - 高净值人群财富增速显著高于普通用户,6年复利达122%(普通用户58%) [26] 投资与消费偏好 - 资产配置中50%选择稳健型投资,30%追求高风险高收益,95%已配置保险产品(29%将保险作为重点配置) [30][32][33] - 消费欲望评分达79.7分(中产76分),月消费3万以上比例显著提升,健康需求位列首位(65%占比,较2021年+9%) [38][45] - 消费趋势转向"静奢":减少炫耀性消费,注重私密旅行(日本为热门目的地),健康投资涵盖医疗、干细胞等高端服务 [42][47][51] 行业动态与市场表现 - 高端住宅市场一线城市占比94%,上海表现突出,稀缺配套楼盘更受追捧 [14][16] - 保险行业深度渗透高净值客群,人寿、医疗、重疾险为主要配置品类 [32] 社会财富结构观察 - 普通富裕阶层持续扩容(金葵花用户年增12%),但超高净值家庭数量收缩 [20][22] - 财富增长分化明显,头部人群增速是普通用户两倍以上 [26]
黄金突遭抛售!但仍坚守3300美元,普通人配置黄金的三种姿势!
搜狐财经· 2025-07-09 14:22
黄金市场动态 - 国际金价近期呈现波动,从3452美元/盎司高点回落至3300美元附近,主要受美元走强及机构抛售影响 [1] - 国内金价表现相对坚挺,未跌破980元/克,投资金条价格稳定在780元左右 [1] - 人民币汇率(7.15)与美元指数(97)形成双重支撑,缓冲国际金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1] 央行黄金储备趋势 - 全球央行一季度增持黄金290吨,延续"囤金潮"态势 [3] - 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接近15% [3] - 中国官方黄金储备数据显示:2025年1-6月黄金储备从2065.34亿美元增至2429.31亿美元,实物储备从7345万盎司稳步上升至7390万盎司 [5] 黄金的避险属性 - 地缘冲突(中东局势、俄乌战争)强化黄金作为"恐慌指数对冲工具"的功能 [6] - 黄金在通胀环境中展现长期保值能力,过去十年国内金价从260元/克涨至540元/克,跑赢物价涨幅 [7] - 实物黄金具备跨代际财富传递特性,兼具文化价值与金融属性 [7] 黄金投资工具比较 - **实物黄金**:银行/金店销售的金条金饰,适合长期持有但存在工费(50-100元/克)和变现折价 [10] - **黄金ETF**:如518880产品支持1克起投,交易成本低且流动性佳,但无实物交割 [11] - **黄金股/基金**:山东黄金等标的波动性大,与金价正相关但受企业经营因素影响 [12][13] 黄金的资产配置价值 - 建议家庭资产配置5%黄金作为"稳定器",平衡股市/楼市风险 [7] - 黄金流动性优于房产,可作为应急资金(案例显示三年持有变现解决创业资金需求) [8] - 核心功能定位应为"压舱石"而非短期套利工具,需明确抗通胀或风险对冲的持有目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