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
搜索文档
国投瑞银 20 载:以专业智慧,启未来新程
财富FORTUNE· 2025-06-11 20:56
中国加入WTO与金融业开放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 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标志着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1] - 2005年外资持股基金管理公司比例上限从33%提升至49% 兑现入世承诺 [1] - 国投瑞银成为中国首家外资持股达49%的合资基金公司 由国投泰康信托与瑞银集团联合成立 [1] 国投瑞银20年发展历程 - 公司作为行业先行者 经过20年发展已在投资领域站稳脚跟 [2] - 长期坚持精准捕捉科技变革 消费升级与产业变迁中的投资机会 实现资产稳健增值 [2] - 早期即展现对新兴行业的敏锐度 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健布局 [2] 核心投资理念与能力 - 趋势洞察:紧跟国家发展战略 重点布局绿色经济 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 [3] - 长期主义: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不受短期市场波动干扰 [3] - 专业主义:拥有顶尖投研团队 完善决策体系 深入研究宏观与微观基本面 [3] - 全球视野:融合瑞银全球资源与本土市场经验 形成独特投资风格 [3] - 责任投资:将ESG深度融入投资决策 筛选可持续发展企业 [3] 行业展望 - 以20年为周期 坚持长期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基金公司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3] - 行业目标为打造具有全球视野 值得信赖的资产管理机构 [3]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落地见效的突破重点与对策
第一财经· 2025-06-11 12:29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核心突破 - 自贸区3.0版覆盖全球四分之一人口、贸易总额近7万亿元人民币,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领域,首次实现标准技术法规互认和中小微企业普惠机制 [1] - 数字经济领域系统性构建数字基建"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框架,推动跨境光纤网络、数据中心互联及电子支付系统互操作性,引入无纸化贸易等高标准规则 [3] - 绿色经济领域设立8个优先合作方向,重点推动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市场等产业政策协同,强化清洁能源供应链韧性 [3] 制度型开放创新 - 达成最高水平标准技术法规互认机制,允许企业参与对方标准制定,联合开发合格评定程序,使电子电器产品检测结果等效性获得承认,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4] - 海关程序实现智慧化升级,广西凭祥口岸实现24小时无人化智能通关,货物放行和检验检疫效率显著提升 [5] 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 传统产业巩固纺织、建材合作,数字经济领域建立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等产学研项目,绿色经济领域鼓励中企投资东盟清洁能源项目 [5][6] - 推动新能源汽车等企业赴东盟打造产业集群,利用供应链互联互通规则构建区域价值链,增强抗风险能力 [6][8] 区域合作深化措施 - 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共同抵御贸易单边主义,通过信息共享应对反倾销调查维护企业权益 [7] - 加速数字基建和绿色产业投资落地,扶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缓解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冲击 [7][8]
北京平谷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1 06:24
替代蛋白产业发展计划 - 北京市平谷区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北京市平谷区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将平谷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千亿级替代蛋白产业集群 [1] 战略方向与重点任务 - 《计划》聚焦五大战略方向:突破底层关键技术、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场景驱动示范推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区域发展 [2] - 系统部署四大领域共14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引领力的替代蛋白创新应用高地 [2] - 平谷区将依托农业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及替代蛋白产业联盟协同效应,构建"研发-转化-产业-生态"全链条发展体系 [2] 核心技术攻关 - 借助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等国家级平台资源,重点攻关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细胞培育蛋白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 [2] - 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打造"研发-孵化-转化"综合性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市场化应用 [2] 产业体系构建 - 构建"3+X"产业培育体系,包括植物蛋白产业、微生物蛋白产业、细胞培育蛋白产业及其他发展方向 [2][3] - 植物蛋白产业聚焦植物基肉类及奶类替代品技术升级与规模化生产,开发针对过敏人群、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的营养新产品 [2] - 微生物蛋白产业致力于攻克丝状真菌等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通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技术路径 [2] - 细胞培育蛋白产业重点支持底盘技术研究,在细胞高效增殖与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稳定化生长 [2] 其他发展方向 - 鼓励探索昆虫蛋白、合成蛋白等其他发展方向,推动在动物饲料、功能性食品等多元领域的创新应用 [3] 保障措施 - 平谷区计划搭建替代蛋白生物制造平台等一系列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湖北省商务厅答21记者问:探索建立“校友资源库”,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护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2:48
湖北省"校友回归"工作核心举措 - 湖北省将校友资源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重点围绕投资兴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持 [2] - 商务部门将建立动态更新的"校友资源库" 精准掌握校友专业优势并开展定制化服务 [2] - 通过"走出去"拜访和"请进来"考察双向联动 推动校友企业融入湖北"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 平台建设与资源对接 - 利用"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 世界500强对话湖北 楚商大会等现有平台链接校友资源 [3] -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领域组织专题对接活动 提升合作精准度 [3] - 联合重点园区 特色产业 目标企业开展常态化深度洽谈 [3] 投资项目服务体系优化 - 建立校友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提供全链条个性化服务 [3] - 对科技含量高 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实施"一对一"专属服务机制 [3] - 以校友回归为契机 加速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3]
丝路响起新“驼铃”(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 2025-06-10 05:34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概况 - 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9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 - 中国对中亚国家累计投资超300亿美元[1] - 中国已成为中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 双边贸易与投资增长 -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2024年双边贸易额438亿美元同比增长6.8%[4] - 中亚特色商品如驼奶粉、夹心软糖、有机果汁通过丝博会等平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2] - 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0多年来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增长上百倍[3] 重点合作领域 能源领域 -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三线并行成为重要陆上天然气进口来源[3] -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合作逐步展开[3] 农业合作 - 中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机装备加速进入中亚[3] - 中亚优质农产品如瓜果、牛羊肉、棉花通过境外园区模式返销中国[3] 互联互通建设 - 中吉乌铁路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将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5][6] - 中欧货运班列快速发展织密物流网络[6] - 跨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需求迫切需优化铁路公路航空连接[7] 新兴领域合作 -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参与方已达52个国家[8] - 智能农业、智能城市、能源转型成为未来合作重点方向[9] - 人工智能合作需建立机制框架并夯实芯片、电力、算力等基础设施[9]
渣打高恕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发出倡导贸易开放“最强音”
新华财经· 2025-06-09 16:29
今年4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遭到各界普遍反对,随后美政府又宣 布对多数贸易伙伴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并推进相关贸易谈判。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在较大不确定 性,中资企业在东盟投资该何去何从? 高恕年认为,如果部分中资企业在东盟投资是为了扩大对美出口产能,这部分投资短期内可能会因为关 税谈判不明朗而暂缓;但如果这些企业投资是为了开发东盟等当地国内市场,这样的投资仍在继 续,"我们并没有看到放缓的迹象"。 新华财经6月9日电(记者高攀)渣打银行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联席全球主管兼东盟及南亚区行政总裁高 恕年(Sunil Kaushal)日前在上海表示,中国与东盟近期宣布全面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可谓"恰逢其 时",向世界发出了倡导多边主义与贸易开放的"最强音",将推动中国-东盟贸易走廊加速发展,并发 挥"乘数效应"带动世界其他地区实现更大发展。 自贸区3.0版将加速中国-东盟贸易走廊发展 高恕年在此间出席2025渣打中国企业峰会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与东盟已互为彼此最大贸易 伙伴,双方贸易规模仍在保持增长,近期双方全面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释放出了非常重要的信号。当 世界上很多 ...
坚定不移维护自由贸易与开放合作
经济日报· 2025-06-09 05:41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 - 中国与东盟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1] - 这是中国首个对外商谈并建立的自贸区,也是东盟框架下的首个自贸协定,从2010年1.0版到2022年3.0版升级谈判,构建了紧密的经贸合作网络 [1] - 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自2020年开始连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1]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现状 - 双方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等传统领域形成深度产业链合作,同时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开拓合作空间 [1] - 双方建立了境外经贸合作区、"两国双园"等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1] - 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在要素资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关系 [1]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主要特征 - 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重要章节,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 [2] - 涵盖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强调规则标准、技术标准的相互认可和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2] - 注重贸易便利化和包容发展,在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等措施方面实现增值,打造高效畅通的区域供应链网络 [2]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意义 - 强化中国与东盟十国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制度性安排,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 [3] - 有利于共同维护和深化自由贸易,对冲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强化RCEP实施效果 [3] - 为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完善提供新思路和示范效应,提振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信心 [3] 未来展望 - 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24年的9823.4亿美元基础上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贸易结构将更趋优化 [3] - 投资将更趋便利,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将更加高效与安全,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 - 有利于丰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促进"五大家园"建设,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8 03: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
【高端访谈】中国经验助力巴西东北部能源转型——访巴西国开行董事兼巴西发展协会主席玛丽亚·费尔南达·科埃略
新华财经· 2025-06-06 22:00
巴西能源转型与中巴合作 - 巴西东北部凭借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成为全国新能源核心区域,占新能源装机容量主要份额[1] - 中国企业如国家电网、中广核、三峡集团、比亚迪积极投资巴西东北部清洁能源项目[1] - 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对巴西皮奥伊州等东北部地区具有战略意义,推动风能、太阳能及绿色氢能发展[1] 中国经验借鉴 - 中国"海绵城市"模式被巴西国开行列为重点研究案例,用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防灾规划[2] - 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与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可为巴西能源转型提供参考[1] 巴西国开行信贷支持 - 巴西国开行将提供1000亿雷亚尔(约1270亿人民币)信贷额度,重点支持绿色氢能、生物制药、农业机械等五大领域[2] - 巴西发展协会成员机构信贷量占全国总量的46%,协调34家开发机构推动政策与融资[2] 东北部经济振兴政策 - 巴西总统卢拉宣布拨款100亿雷亚尔支持东北部战略商业计划,面向国内外企业及合作社[5] - 联邦金融机构区域委员会(CORIFF)重启,整合联邦资源推动工业化与能源转型[3][4] - 东北部开发管理局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促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3] 机构协同作用 - 巴西国开行作为最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导基础设施融资和欠发达地区振兴[3] - 巴西发展协会协调联邦与地方开发银行,衔接"新工业化"和"绿色经济"战略[3] - 东北开发监督局和州际联盟为投资项目提供技术援助[5]
欧盟经济面临复杂挑战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0
经济增长预测 - 2025年欧盟实际GDP增长率从2024年秋季预测的1.5%下调至1.1%,欧元区从1.3%下调至0.9% [1] - 2026年欧盟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5%,欧元区为1.4%,显示中长期复苏预期 [1] - 德国2025年经济增长率为零,法国增长0.6%,意大利增长0.7%,奥地利萎缩0.3%,区域分化明显 [2] - 马耳他增长4.1%,丹麦增长3.6%,爱尔兰增长3.4%,部分成员国表现亮眼 [2] 外部挑战 - 全球贸易前景趋弱,美国加征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对欧盟出口导向型经济构成威胁 [1] - 地缘政治风险(如俄乌冲突长期化)引发能源危机、难民潮和武器流入风险,削弱经济信心和投资活动 [1] - 全球供应链持续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能源价格波动及保护主义抬头冲击 [1] 经济结构性问题 - 德国制造业和出口持续疲软,拖累欧元区整体表现 [2] - 法国和意大利高财政赤字限制经济刺激能力,影响复苏 [3] - 欧盟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不足及成员国政策协调分歧 [3] 政策应对 - 欧洲央行连续7次降息,预计9月再降息25个基点以应对通胀放缓和经济疲软 [3] - 欧元区通胀率接近2%目标,核心通胀率(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维持在2.7% [3] -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设限,部分国家难以实施有效刺激 [3] - 欧委会提出中期预算改革方案,重点推进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 [4] - 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倡议依赖成员国执行力和资金支持 [4] - 劳动力市场改革和教育投资被视为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 [4] 未来展望 - 欧盟经济仍具备韧性,需保持政策灵活性并推动结构性改革 [4] - 成员国合作和政策协调是实现稳健复苏的关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