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黄仁勋:10年后AI将融入一切事物!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22
英伟达AI战略与业务进展 - 公司CEO黄仁勋强调英伟达作为AI基础设施厂商的定位,并披露5年技术路线图[1][3] - 公司正在全面投产Grace Blackwell超级计算机,第三季度将升级为GB300芯片,推理性能提升1.5倍,HBM内存容量增加1.5倍[4] - 公司正在开发量子经典/量子GPU计算平台,预测未来超级计算机将同时配备GPU、QPU和CPU[4][5] 全球业务布局 - 公司将与中国台湾合作伙伴(台积电、富士康等)共同构建该地区首台巨型AI超级计算机[5] - 公司计划在中国台湾建立名为"NVIDIA Constellation"的办事处园区,采用宇宙飞船设计风格[5] - 公司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旗下AI公司Humain达成协议,将供应1.8万颗最新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项目[11] 产品与技术路线 - 公司已全面投产DGX Spark个人AI计算机,预计几周内上市,DGX Station可直接使用普通电源运行万亿参数模型[5] - 公司提出AI演进路径:从当前文本生成能力发展到具备推理能力的代理式AI,最终实现理解物理世界的Physical AI[6] - 公司认为10年内AI将融入一切事物,类似电力在工业革命中的普及[3]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公司CEO与台积电、广达、和硕等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人会面,强调Blackwell芯片生产的复杂性[8] - 公司面临美国出口管制影响,针对中国市场的H20芯片需额外许可,已计入55亿美元相关费用[9] - 公司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战略[10] 行业趋势与市场数据 - 全球IT支出持续增长,IDC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器/存储支出增长超60%,2025-202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11] - 云基础设施中加速芯片支出占比达30%以上,GPU为主的加速卡投资占比显著提升[11] - 公司正在驱动全球万亿美元级别的企业AI IT投资[11]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
Wind万得· 2025-05-20 06:36
宏观经济数据 -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 [2] - 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长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 [2] - 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2] - 70城房价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持平,三线城市略降,同比降幅收窄,22城新房环比上涨,5城二手房环比上涨 [2] 科技与芯片行业 - 小米自主研发3nm制程手机SoC芯片"玄戒O1"将于5月22日发布,成为全球第四家可设计3nm手机SoC的企业 [3] - 高通宣布重返数据中心CPU赛道,推出定制化CPU并与英伟达GPU互联 [13] - 台积电计划提高2nm和4nm工艺晶圆价格,涨幅达10%-30% [13] - 英伟达发布GB300系统、DGX Spark AI工作站等新产品,并计划投资量子计算公司PsiQuantum [12][13] 金融市场与政策 - A股沪深300市盈率12.6,低于境外主要指数,证监会将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6] - 周一A股成交额1.12万亿元,北证50涨超2%创历史新高,港股恒生指数连跌三日 [7] - 国债期货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37%,境外机构4月净买入境内债券3015亿元 [19][22] - 存款利率下调即将落地,国有大行活期利率或降至0.05%,定期利率下调15-25BP [10] 新能源与汽车行业 - 零跑汽车Q1营收同比增长187.1%至100.2亿元,毛利率达14.9%,亏损大幅收窄 [8] - 宁德时代H股募资净额353.3亿港元,暗盘交易涨超8% [8] - 万润新能与宁德时代签订132万吨磷酸铁锂供货协议 [10] 消费与制造业 - 贵州茅台股东大会通过10派276.24元分红方案,管理层强调白酒行业需回归初心 [7][10] - 华为发布首款鸿蒙5操作系统手机nova 14系列,起售价2699元 [12] - 日本制铁计划向美国钢铁公司投资140亿美元,包括新建钢厂 [13] 国际动态 - 美国4月领先经济指数下跌1%,咨商会预测2025年GDP增速放缓至1.6% [15] - 欧盟下调2025年欧元区GDP增长预期至0.9% [15] - 穆迪下调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等银行评级,因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18] 商品市场 - COMEX黄金期货涨1.41%至3232.2美元/盎司,白银期货涨0.44% [21] - 国际油价走强,美油涨0.29%至62.15美元/桶,布油涨0.17% [21] - LME期铜涨0.81%至9516美元/吨,中财期货成为最大铜多头 [21]
科创债迎来三周年“生日”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再添澎湃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5-20 00:52
科创债发展概况 - 科创债主要包括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两大品种,分别于银行间市场和沪深北交易所发行上市 [1] - 自2022年5月20日推出以来,累计发行1190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规模达1.30万亿元;1579只科创票据,规模达1.38万亿元 [1] - 两项金融工具累计惠及625家科技创新企业 [1]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从产品体系和配套机制维度支持科创债发行 [2] - 沪深北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跟进细化措施,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科创票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宣布2025-2027年全额减免相关交易手续费 [2] - 2022年5月2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指引,交易商协会升级科创类融资产品为科创票据 [4] 发行主体分类 - 科创企业类: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信科为代表,资金用于主营业务技术创新 [4] - 科创升级类:以河钢集团为代表,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改造和新技术产业化 [4] - 科创投资类:以上海科创投、深创投、苏州元禾为代表,资金用于投资各阶段科创企业 [4] - 科创孵化类:以合肥海恒、张江高科为代表,资金用于孵化科创企业和建设产业园区 [4][5] 政策升级亮点 - 新增金融机构作为科创债发行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 [6] - 至少12家券商拟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总额不超过177亿元 [7] - 浦东银行、兴业银行和杭州银行发行300亿元科创债,14家股权投资机构完成发行,11家开展注册,注册发行金额合计约200亿元 [7]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支持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绿色科技企业发展 [8] - 建议统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发行规则,创新科创企业特色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10] - 优化一级市场运行机制,畅通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推行合格投资者制度 [11]
黄仁勋带领英伟达激流勇进:10年后AI已融入一切
第一财经· 2025-05-19 22:02
全球IT支出与AI基础设施 - AI浪潮下全球IT支出持续增长 服务器/存储2024年支出增长超60% 2025-2026年预计两位数增长 [8] - 加速芯片在云基础设施中占比提升 去年出货量占比百分之十几 但资金支出占比达百分之三十几 [8] - 英伟达驱动全球万亿美元级别企业AI IT投资 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芯片需求增长 [8] 英伟达战略定位与业务进展 - 公司从芯片厂商演进为AI基础设施厂商 规划涉及业内公司融资、电力和土地等资源 [2] - 一次性披露5年AI平台迭代计划 包括Blackwell、Rubin等平台 [2] - 预测10年后AI将融入一切事物 类比工业革命中电力基础设施的普及 [2] 新产品与技术升级 - Grace Blackwell超级计算机全面投产 第三季度升级至GB300芯片 推理性能提升1.5倍 HBM内存容量增加1.5倍 [4] - 开发量子经典/量子GPU计算平台 预测未来超级计算机将整合GPU、QPU和CPU [5] - 个人AI计算机DGX Spark已投产 即将上市 DGX Station可运行1万亿参数AI模型 [6] 全球业务拓展与合作伙伴 - 与中国台湾供应链合作构建首台巨型AI超级计算机 合作伙伴包括台积电、富士康等 [5] - 计划建立中国台湾地区办事处NVIDIA Constellation 采用宇宙飞船设计风格 [5] - 与沙特AI公司Humain达成协议 供应1.8万颗最新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项目 [9] AI技术演进方向 - 代理式AI将成为重点 具备理解、思考和行动能力 可解决未见问题 [6] - 物理AI是机器人革命基石 能理解物理定律如惯性、摩擦等 [6]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Blackwell芯片生产极具挑战性 需在摩尔定律逼近极限下推动迭代 [7] - 供应链伙伴包括台积电、广达、和硕等 对保障芯片生产至关重要 [7] - 美国出口限制影响H20芯片对华销售 2026财年Q1计入相关费用55亿美元 [7]
从实验室到百姓家:中国量子科技产业化提速
中国新闻网· 2025-05-19 21:31
量子技术应用进展 - 公司推出全球首个量子加密安全通话与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密话",用户规模突破520万,服务单位超过3000家 [2]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已完成北京上海等16个重点城市建设 [2] - 量子云印章产品融合多项技术,已在多地政务审批、企业流程管理等场景推广应用 [2] - 已推出20多项量子科技产品,应用覆盖政务金融工业等十余个行业 [3] 量子计算领域突破 - "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是全球首个具有"量子计算优越性"的超量融合云平台,在四个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4] - 平台访问量突破2700万,覆盖50多国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140万 [4] - 正推动量子算法在气象预测生物化学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4] - 将与"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对接提升算力水平 [4] 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 中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2023年达14.05亿元人民币,2024年有望突破16亿元 [5] - 公司构建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完整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 [5] - 量子信息科技是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最有优势的领域之一 [5] - 公司计划加大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 [5]
整理:每日美股市场要闻速递(5月19日,周一)
快讯· 2025-05-19 21:12
宏观经济 - 30年美债收益率升破5% [2] -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警告通胀风险 倾向于今年降息一次 [2] 并购交易 - 黑石集团基础设施基金以每股61.25美元现金收购TXNM Energy 交易总企业价值达115亿美元(含净债务) [2] 半导体行业 - 英伟达正深入谈判投资量子计算初创公司PsiQuantum [2] - 台积电2nm工艺晶圆将涨价10% [2] - 高通宣布开发定制数据中心CPU 用于连接英伟达AI芯片 重新进军服务器处理器市场 [2] 生物医药 - 美国FDA批准诺瓦瓦克斯医药新冠疫苗上市 适用于老年人或12岁以上人士 [2] 公司财报 - 搜狐Q1总收入1.36亿美元 净亏损同比收窄超两成 营销服务收入和净亏损达预期 在线游戏收入超预期 [2] - 小牛电动Q1营收6.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35.1%) 净亏损3880万元人民币 电动滑板车销量同比增57.4% [2]
禾信仪器:首次覆盖报告:龙头的下一站,量子计算-20250519
民生证券· 2025-05-19 20:5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禾信仪器,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禾信仪器是质谱仪国产化龙头,在环境监测领域有品牌优势,财务指标稳健增长,近年短期利润承压,未来有望通过创新业务带来增长拐点 [2] - 量子计算能突破AI算力瓶颈,国内外发展火热,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装备,量羲技术在该领域领先 [2][3] - 禾信仪器拟收购量羲技术进入量子计算赛道,若成功有望发挥协同效应,塑造业绩增长极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质谱仪国产化龙头,深度对接政府采购需求 1.1 深耕环境监测领域质谱技术,探索多场景创新业务 - 禾信仪器集质谱仪研产销及技术服务于一体,深耕多领域,践行国产化产业化道路,拓展新业务领域和产品布局 [11] - 质谱仪产品分环保、医疗、实验室、其他自制仪器四类,各有应用场景和产品系列 [13] - 拓展核心技术衍生服务,输出各类分析报表和建议报告,形成高效工作模式,业务持续性增强 [21] 1.2 下游对接环保局及科研院所,财务指标稳健成长 - 产品聚焦大气环境监测,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销售模式结合直售和间售,客户集中度低 [24] - 整体业务稳健增长,技术服务和仪器销售规模扩大,营收2017 - 2024年复合增速12%,2024年营收2.03亿元 [25] - 毛利率近年下降,稳定在40%左右,仪器销售毛利率低于技术服务,毛利额占比呈下降趋势 [28] - 新品研发与销售拓展费用使短期利润承压,2025年Q1基本盈亏平衡,未来创新业务有望推动盈利增长 [31] 1.3 股权结构稳定,核心团队技术背景浓厚 - 创始人周振持股占比高,核心团队技术背景浓厚,董事长周振和核心技术人员李梅经验丰富 [34] - 坚持自主研发战略,形成研发团队,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43人,本科及以上占95.35% [35] 2 量子计算厚积薄发,开启稀释制冷机国产化元年 2.1 以收购量羲技术为支点,进入量子计算新赛道 - 2024年10月22日,禾信仪器筹划收购量羲技术控制权,量羲技术产品用于多领域,下游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40] - 收购可绕开技术壁垒,实现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推动质谱仪升级,增厚公司业绩 [41] - 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增长,交易完成后双方整合资源,提升研发能力,巩固领先地位 [45] 2.2 稀释制冷机面临“卡脖子”,技术追赶推动元年到来 - 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装备,能将冷却对象冷却到毫开尔文范围,全球市场规模加速增长 [46] - 核心技术被欧美企业垄断,美国出口管制限制我国量子产业发展,稀释制冷机出现“卡脖子”现象 [48][49] -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取得温度和功率上的突破,但商业场景不成熟,产业仍有差距 [52][53][54] - 量羲技术领先,若禾信仪器收购成功,有望提升竞争力,2025年或成稀释制冷机元年 [57] 2.3 量子计算突破AI算力瓶颈,国内外发展如火如荼 2.3.1 量子力学颠覆经典计算体系,带来空前加速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基本信息单位为量子比特,具有叠加、纠缠、干扰特性,带来更强并行计算能力和更低能耗 [64][67] - 量子计算运算能力随量子比特数量指数级增长,在AI领域潜力大,“量子优势”已被实验验证 [70] 2.3.2 海外量子计算产业发展较快,逐步落地 - 英伟达举办“量子日”,布局完善,与多家公司合作,CUDA - Q平台推动量子机器学习进步 [73][74] - 美股量子计算上市公司股价涨幅亮眼,203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百亿美元,公司加速研发和商业布局 [77][79] 2.3.3 我国量子计算与海外差距不断缩小 - 中国量子计算领域发展历程久,实现飞跃,“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赋能AI行业应用 [92][93] - 中科大团队“祖冲之三号”再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国盾量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96][99] - “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103]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3.1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1/2.3/2.4亿元,同比增长5.1%/7.3%/6.9% [4][104] - 各业务收入和毛利率有不同预测,环保仪器业务收入有望维持2%增长,实验室仪器收入增速分别为10%/8%/5%等 [104][105][108]
英伟达要投一家量子计算公司
华尔街见闻· 2025-05-19 19:28
英伟达进军量子计算:正洽谈投资 PsiQuantum,押注下一个技术浪潮。 据科技媒体Information周日报道, 英伟达正处于与量子计算初创公司PsiQuantum的高级投资谈判阶 段。 据参与此次交易的四位人士透露, 此次谈判正值PsiQuantum在一轮融资中筹集至少7.5亿美元之 际。 另据此前报道,PsiQuantum正寻求以60亿美元的投前估值筹集资金,贝莱德预计将领投这轮融资。英 伟达的参与此前并未被披露。 这一动作与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早些时候对量子计算前景的谨慎表态形成鲜明对比。今年1月,黄仁 勋曾表示量子计算可能需要20年才能成为实用技术,但此后明显调整了立场。 英伟达布局量子计算版图 自黄仁勋1月发表对量子计算的保守言论后,英伟达已经显著改变策略。 今年3月,该公司在年度开发者大会上举办了首个"量子日"活动,并宣布在波士顿设立新的量子研究中 心,旨在帮助量子计算公司利用英伟达硬件增强其工作。 量子计算系统构建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量子比特难以控制。业内许多人,包括PsiQuantum在内,认为量 子计算机只有在数百万个物理量子比特能够协同工作且不失效的情况下才会有用。 ⭐星标华尔街见闻, ...
禾信仪器(688622):首次覆盖报告:龙头的下一站,量子计算
民生证券· 2025-05-19 19:0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禾信仪器,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禾信仪器是质谱仪国产化龙头,财务指标稳健增长,近年短期利润承压,未来有望通过创新业务带来增长拐点 [2] - 量子计算能突破AI算力瓶颈,海外产业发展较快,我国与海外差距不断缩小 [2] - 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装备,量羲技术在细分领域领先,禾信仪器收购量羲技术有望切入量子计算领域,塑造业绩增长极 [3] 各目录总结 1 质谱仪国产化龙头,深度对接政府采购需求 1.1 深耕环境监测领域质谱技术,探索多场景创新业务 - 禾信仪器集质谱仪研产销及技术服务于一体,深耕多领域,践行国产化产业化道路,向新业务领域技术突破和产品布局 [11] - 质谱仪产品分环保、医疗、实验室、其他自制仪器四类,各有应用场景和产品矩阵 [13][14] - 拓展核心技术衍生服务,输出各类分析报表和建议报告,形成高效工作模式,业务持续性增强 [21][22] 1.2 下游对接环保局及科研院所,财务指标稳健成长 - 产品聚焦大气环境监测,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销售模式结合直间接销售,客户集中度低 [24] - 整体业务稳健增长,技术服务和仪器销售规模扩大,营收2017 - 2024年复合增速12%,2024年营收2.03亿元 [25] - 毛利率近年下降,稳定在40%左右,仪器销售毛利率低于技术服务,毛利额占比呈下降趋势 [28] - 新品研发与销售拓展费用使短期利润承压,2025年Q1基本盈亏平衡,未来创新业务有望推动盈利增长 [31] 1.3 股权结构稳定,核心团队技术背景浓厚 - 创始人周振持股占比高,核心团队技术背景浓厚,深耕质谱仪技术20年以上 [34] - 坚持自主研发战略,形成研发团队,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43人,本科及以上占95.35% [35] 2 量子计算厚积薄发,开启稀释制冷机国产化元年 2.1 以收购量羲技术为支点,进入量子计算新赛道 - 2024年10月22日,禾信仪器筹划收购量羲技术控制权,量羲技术产品应用于多领域,下游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40] - 收购可绕开技术壁垒,实现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推动质谱仪升级,增厚公司业绩 [41] - 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增长,交易完成后双方整合资源,提升研发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45] 2.2 稀释制冷机面临“卡脖子”,技术追赶推动元年到来 - 稀释制冷机性能稳定,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装备,全球市场规模加速增长,欧洲和中国份额较高 [46] - 核心技术被欧美垄断,美国出口管制限制我国量子产业发展,稀释制冷机出现“卡脖子”现象 [48][49] -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取得温度和功率突破 [52][53] - 商业场景不成熟,产业发展有差距,量羲技术领先,若收购成功有望提升竞争力,2025年或成稀释制冷机元年 [54][57] 2.3 量子计算突破AI算力瓶颈,国内外发展如火如荼 2.3.1 量子力学颠覆经典计算体系,带来空前加速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基本信息单位为量子比特,具有叠加、纠缠、干扰特性 [64] - 与传统计算相比,量子计算并行能力强、能耗低,运算能力随量子比特指数级增长,在AI领域潜力大 [67][70] 2.3.2 海外量子计算产业发展较快,逐步落地 - 英伟达举办“量子日”,布局完善,与多家公司合作,CUDA - Q平台推动量子机器学习进步 [73][74] - 美股量子计算上市公司涨幅亮眼,203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百亿美元,公司加速研发和商业布局 [77][79] 2.3.3 我国量子计算与海外差距不断缩小 - 中国量子计算领域厚积薄发,“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赋能AI行业应用 [92][93] - 中科大团队成果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国盾量子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整体解决方案 [96][99] - “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103]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3.1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 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2.1/2.3/2.4亿元,同比增长5.1%/7.3%/6.9% [104] - 各业务收入和毛利率有不同预测,如环保仪器业务收入有望维持2%增长,毛利率稳定在40% [104][108]
谷歌CEO皮查伊回应“谷歌已死”论:AI决定未来,中国竞争力不容忽视
36氪· 2025-05-19 18:44
AI战略与搜索转型 - 谷歌正从传统搜索转向"跟随用户"的智能助手模式,产品将更具预测性和个性化,甚至在用户提问前提供信息 [3] - AI概览功能已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超15亿,AI模式下的查询平均长度是传统搜索的2-3倍 [7][9] - 公司自2015年起定位为"AI优先",通过收购DeepMind和启动Google Brain项目奠定基础,Transformer架构模型显著提升搜索质量 [6][7] 基础设施与技术优势 - 自研TPU芯片已迭代至第七代,构建全栈式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大规模低延迟AI服务,2025年计划750亿美元资本支出中过半用于Google Cloud [13][14] - Gemini 2.5系列模型凭借基础设施优化实现高性价比服务,Flash模型在性能与成本效率上处于行业帕累托前沿 [13][14] - 采用双轨芯片策略:同时使用英伟达GPU和自研TPU,内部主要用TPU训练部署Gemini模型 [15] 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 - AI概览广告收益已达传统搜索水平,证明AI搜索具备可持续商业模式,计算成本过去18个月显著降低 [9] - Gemini App月活3.5亿,但嵌入搜索的AI概览才是全球使用最广的生成式AI应用,ChatGPT月活6亿的对比存在偏差 [7][8] - 中国AI公司DeepSeek的崛起显示中国技术前沿实力,其模型效率优化方向与谷歌策略部分吻合 [21] 未来计算平台布局 - AR眼镜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语音与多模态交互将使人机交互更自然,公司持续投入Pixel系列和Waymo等硬件项目 [18][19] - 量子计算处于类似2015年AI的技术曲线阶段,预计3-5年内实现超越经典计算的现实应用 [25] - 机器人技术临近"魔法时刻",Gemini机器人项目整合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计划推出开放平台操作系统 [26][28] 业务生态与长期战略 - YouTube与Google Cloud合并营收达1100亿美元,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媒体和企业软件提供商之一 [10][11] - Alphabet结构以基础技术扩展为核心,Waymo、Isomorphic等业务共享Gemini和AI技术主线 [31] - X实验室持续孵化突破性项目,如Waymo和Google Brain早期版本均源于此 [31] 能源挑战与全球竞争 - 电力成为AI发展核心瓶颈,太阳能+储能电池和核能是重点方向,当前云计算业务已受能源限制影响 [22][24] - 中国2040年发电量或达美国4倍,能源基础设施速度将决定AI算力扩张天花板 [22][23] - 公司长期投资量子计算和机器人等前沿领域,遵循"长期积累+非线性爆发"路径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