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转移
搜索文档
弘则出口企业四月调研反馈,关税影响下的出口企业现状如何?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拉链、电动工具、汽车零部件、智能硬件、割草机、跨境电商、光伏、照明设备、电路板(PCB)、汽车制造、摩托车、功能沙发、鞋服、电子产品等 [1][2][4][5][7] - **公司**:立讯精密、某拉链公司、某户外用品公司 [38][2][3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 **订单变化**:特朗普政府实施惩罚性关税后,4月大部分对美出口占比较高企业暂停发货或退回货物,如拉链公司1 - 2月订单同比增20%,4月减20%,二季度预计大幅减少甚至腰斩;电动工具1 - 2月增长30%,4月中旬以来环比降幅10% - 20%;汽车零部件4月订单紧急停止 [2][4][5] - **商品应对策略与结果**:割草机因备货需求3 - 4月增长25% - 30%,后因超高成本订单被取消;拉链、电动工具、智能硬件等暂停发货或退回货物;汽车零部件因超高成本停止发货 [7] - **仍能出口美国的产品**:单价较低且利润较高的商品,即便加100%以上关税进口商仍能承担成本;高性价比产品也有出口动力 [8] 关税对中美双边贸易和美国经济的影响 - **双边贸易**:2025年4月中美双边贸易受对等关税影响显著下降,至少一半以上贸易活动暂停,4月2 - 3日实施新关税后,出口企业谨慎,部分暂停发货 [9] - **美国通胀**:美国对等关税推动国内通胀,多数进口产品加征15% - 20%关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预计全年向上拉动超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向上拉动超1%,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10] 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 - **自救方法**:继续发货性价比高的商品;通过东南亚代工厂转移生产并利用90天暂缓期;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但短期内拓展新市场难快速实现 [13] - **全球市场布局调整**:市场多元化,将对美销售额占比从40%下调至30%,转向欧洲和新兴市场;部分产品如投影仪、智能硬件和3C电子配件涨价;供应链转移 [14] 不同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情况 -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先增后降,三四月份订单减少70% - 80%,因当地需求减少及消费者倾向欧美品牌 [23] - **东南亚、拉美、中东**: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相对较好,东南亚部分企业订单叠加爆满,但整体未完全承接中国对美出口需求 [24][42] - **欧洲**:市场表现有结构性差异,因电力成本高,家用光伏板安装率增加,锂电池和光伏产品需求上升,但中国国内光伏需求增加致出口减少;对摩托车需求较好,新品两轮摩托车订单增长显著 [24][41] 跨境电商行业情况 - **现状及趋势**:包括中间商、工厂、物流和海外仓三部分,美国线上购物占比提升,线上零售受关税影响小甚至能涨价,中国跨境电商有优势且趋势将持续 [28] - **应对库存和关税问题**:通过提前囤货和利用海外仓库应对,部分平台有四到六个海外仓库,已满仓可支撑5 - 6个月销售,现货受欢迎且价格可涨约20%,线上销售受影响小,线下渠道面临更大挑战 [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供应链转移挑战**: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东南亚生产成本上升、效率低;墨西哥建厂需大量资本,一般只有大型公司能承担 [15] - **东南亚原产地认证**:越南等国对原产地认证更严格,需完成一定工序并达到一定增加值水平,简单组装或贴牌不再被认可 [16] - **转口贸易趋势**:部分企业考虑将转口贸易从东南亚扩展到拉美和非洲,但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率低、运输成本高,大规模产业化面临挑战;土耳其有代工厂和完善供应链,中国企业搬迁将面临竞争 [17][18] - **企业库存情况**:企业囤货一般维持2 - 3个月,依赖度低的企业可达5 - 6个月,但只能维持一到两个季度销售,若三季度无明确政策将导致库存短缺 [19] - **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原为8% - 10%,某些行业可能取消优惠,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和涨价压力 [44] - **美国原产地核查机制**:比以前更严格,抽查比例提高,要求更高比例本地生产,限制简单包装贴牌转口贸易,增加转口贸易难度 [45] - **美国海关抽检**:抽检频率增加,反映对进口商品不信任度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压力,未来是否持续不确定 [47] - **原产地证明问题**:不正规的原产地证明可能导致商品受更多审查和限制,增加抽检频率 [48] - **增值率调整影响**:高附加值行业面对增值率调整压力更大,离岸经营资格强的企业、海外仓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可能受益 [49][50] - **企业降低成本做法**:部分企业报低货值以减少关税成本,做法有时合规有时不合规 [51] -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交通部4月第3周数据显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反弹,涵盖所有航运方向,对美贸易量可能下降,其他方向有不确定性,低运价后价格回升可能使运输量增加 [52]
苹果眼里没有“最大甲方”
虎嗅· 2025-05-06 13:58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苹果在中国市场2023年收入达646亿美元,相当于1个中国电信、3个贵州茅台或6个长江电力的规模[3] - 中国中产阶层对苹果产品保持极高粘性,愿意为其支付超高毛利率[4] - 2024年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7.7%,排名降至第五,华为以19.4%市场份额登顶[46] 苹果供应链策略 - 苹果采取"养狼"策略,一边压榨现有供应商利润,一边培养二供三供防止主供做大[6] - 中国大陆在iPhone 15 Pro Max零部件成本占比仅2%,美系零部件占比33%为最高[20] - 苹果供应商中中国大陆企业45家,加上台港共91家,数量占比近一半但价值量低[16][17] 苹果产业链转移 - 苹果计划2025年将印度制造占比提升至25%,目前印度产能占比已从1%升至14%[26][38] - 越南苹果工厂从2018年15家增至目前35家,生产iPhone、AirPods等多款产品[29] - 富士康在印度投资26亿美元建厂,计划年产7000万部iPhone[36][33] 苹果财务表现 - 2024年苹果以18%的出货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近一半收入规模[13] - 苹果净利率高达24%,中国果链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仅4%,相差5倍[18] - iPhone 16 Pro Max物料成本485美元,硬件毛利率达59.5%[21] 中国供应链企业转型 - 立讯精密汽车业务营收突破137亿元,两年翻倍[52] - 欧菲光从"果链弃子"转型为"华为主供",业绩改善[56][57] - 瑞声科技2024年营收273.3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42.7%[60] 苹果产品竞争力 - 苹果创新速度放缓,折叠屏落后华为三星,Siri被称"人工智障"[49] - iPhone 16 Pro Max采用6.9英寸显示屏、A18 Pro芯片和WiFi 7技术[21] - 苹果相机模组成本占比16%,为iPhone最昂贵组件之一[21]
关税战打到现在至少证明了几件事,中国没有美国市场也活得好好的
搜狐财经· 2025-05-05 02:0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美贸易博弈已脱离经济层面,成为意志力对抗,美国着急而中国从容,主动权在中国手中,中国做好自己的事静观其变有底气 [7][9] 美国情况 - 七成以上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全球稀土提炼和分离技术绝大多数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军工、通信、芯片等产业链依赖稀土供应 [3] - 美国尝试从澳大利亚、缅甸找稀土替代但体量不够,加工仍需依赖中国 [3] - 关税战导致美国库存紧张、运输成本飙升、消费者信心下滑,民众生活受影响 [3] - 美国试图“低调示好”,放话愿意谈并私下派人“沟通”,但有出尔反尔前科 [5] 中国情况 - 中国出口虽有下降,但市场转向东盟、中东、非洲,国内大循环调整速度快,企业比预期活得好 [5] - 中国面对美国压迫不回应、不妥协、不退让,对美国“沟通”只回应“正在评估” [5] - 中国有底气,源于产业完整性、十四亿人口市场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能力 [5]
关税风暴中的外贸厂商:准备两年不赚钱,但大限来临前狠赚了一把
商业洞察· 2025-05-03 14:06
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导致进口商清仓退场或转向墨西哥、东南亚等替代供应链 [1][2] - 特朗普政府对越南加征46%关税后又暂缓,政策变动导致企业损失40个集装箱定金 [2] - 美国海关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要求提交原材料采购发票,越南转运路径失效 [9] - 墨西哥市场存在货品丢失风险,仓库价格翻倍,监守自盗现象普遍 [10] - 物流商自4月25日起对美国专线调价,普通渠道1kg加价10元,操作费70多元,精品服装物流价涨至157元 [4] - 美东时间5月2日将取消T86清关模式和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 [5] 行业影响 - 玩具厂订单量锐减30%,工厂暂停生产并给工人放长假 [2] - 服装行业受物流涨价影响显著,广州服装厂面临成本压力 [4] - 东南亚市场虽有90天豁免期,但灰清方式存在高罚款风险 [19] - 分拆报税可降低关税但增加丢件风险,需在美国本地完成组装 [20] - 物流成本普增10元/kg,操作费在50-80元之间,但分摊到单件仍可接受 [21] 企业应对策略 - 林振强尝试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等转运路径,但均因政策或成本问题失败 [7][9][10] - 陈立关闭仓库转做服务商,计划为关税稳定后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13] - 张永利用东南亚豁免期走灰清渠道,赌美国海关核查漏洞 [19] - 企业考虑分拆报税策略,如陶瓷拆分为胚体+釉料+烧制服务以降低关税 [20] - 林振强在物流涨价前囤货,库存可支撑至秋季,同时暂停给新客户发货 [21] 市场变化 - 美国客户暂停380万美元订单,线上沟通取代往年广交会实地考察 [7] - TikTok店铺订单因消费者囤货而增长,投流费减少三分之二但单量增加 [16] - 中美汇率保持在7.3以上,10万美元可多出1万元利润 [17] - 美国消费者因担忧5月2日后涨价而提前扫货,推动短期销售热潮 [16] - 物流商报价上涨但货柜填充不足,工厂老板们持观望态度 [21] 历史对比 - 2019年圣诞季林振强工厂人造圣诞树订单旺盛,公司账户现金流达千万元 [15] - 3年前广州20人小工厂做外包生意年赚70万元,如今招工市场冷清 [15] - 过去3年天价海运费达1.5-2万元/货柜,如今物流成本上涨但影响较小 [21] - 内销转型利润不足出口订单一半,企业更倾向维持美区市场 [15] - 陈立早年通过eBay实现年营收数百万美元,如今转向TikTok等新渠道 [12][16]
致欧科技(301376) - 2025年4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4:26
美国市场供应链转移 - 目前美国的东南亚发货占比约40%,87%的产品订单已落地东南亚,到25年Q3,东南亚将成为美国主发货基地,25年Q2、Q3切换有空档问题 [2] - 东南亚大体家具类采购成本比国内高10%左右,物流成本高5%左右,综合额外成本10 - 15%,加上10%关税,综合有25%额外成本,与国内25%关税时发货成本持平 [2] - 将SKU分为未转移、已转移、过渡期三类,采取不同终端定价策略 [4] - 2025年美国市场原设定40%增长目标,现设定不增长,真空期影响接近10亿销额,2025年Q3发货受负向影响,Q4基本恢复正常 [4] 平台影响与应对 - 2025年Q1亚马逊欧美线对TEMU专项比价,致公司Q1销售额受损,公司与亚马逊沟通,在TEMU切换低价品牌,完成后仍大力发展TEMU [4] 海运长约安排 - 欧线3月与船司锁定年约,价格2000美金以内,红海恢复通行可重新议价 [4] - 美线与货代签50%货量长约,剩余50%观察2 - 3周贸易局势后决定是否与船司签年约 [4] 市场策略调整 - 调整欧美增长策略,强化欧线优势,25年欧线目标增长40%,加大38个市占低但市容大的品类新品开发 [5] - 公司在欧线仓储、尾程账号和亚马逊VC账号有优势,美线竞卖在欧洲有三方仓、运营环境差异、市场碎片化等壁垒 [5] 仓储履约优化 - 欧洲在法意西增设当地主体,深耕账号和仓配能力,持续小幅迭代优化尾程能力;美国派驻物流骨干本地化运营,与三方物流沟通改进尾程账号,美线尾程有较大幅度改善空间 [5] 美线发货比例 - 逐步实现30%货量由FBA发货,70%货量切换至自发 [5] 新品推广与费用控制 - 欧线聚焦38个大品类上新,约束排名前30之外新品,增加新品销额、减少新品个数,改善上新效率、降低推新成本 [6] 市场份额与竞卖 - 公司在欧洲五国亚马逊平台大体市占15%,2025年38个重点品类市占要到20%左右,目前竞卖未大规模进入欧洲 [6] 欧线物流服务 - 计划利用欧线物流能力帮助中国卖家进入欧洲,业务刚起步,明年初步预估有2 - 3亿体量,提供端到端服务和代运营服务 [6] 渠道策略 - 致欧增长有运营效率、全渠道增长、品类增长三个核心维度,重点抓TEMU、SHEIN等平台,专设欧美三方业务组,高层协同,针对比价进行品牌区隔 [7][8] 新兴市场进展 - 设立新兴市场组,亚马逊沙特、阿联酋、韩国站已开站,4月沙特、阿联酋站开始实现营收 [9] 大件品类拓展 - 公司具备做大件基础,床、柜子、沙发等品类有明确增长,有VC能力优化销售成本,东南亚供应链在大件上有优势,规模效应下利润空间大 [10] 供应商赋能 - 2024年推进二级物料统一集采,帮助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10%左右,升级信息化水平,3家核心供应商接入排产系统,2025年20家,2026年全部完成部署 [10] AI技术应用 - 2024年运营端人工智能客服7×24小时多语言响应,邮件自动回复率19%,AI文案工具、生图技术、办公助手有应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2025年AI是发展重点 [12]
Rocky Brands(RCKY)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4-30 09:19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一季度报告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1%,达到1.141亿美元,略高于预期 [17] - 批发销售额下降500万美元,降幅6.3%,至7480万美元,其中300万美元的下降来自商业军事销售的计划减少 [17] - 零售销售额增长20.5%,达到3660万美元,合同制造销售额为260万美元 [18] - 第一季度毛利润为470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41.2%,是第一季度报告的最高毛利率,去年同期为441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39.1% [18] - 各业务部门报告的毛利率分别为:批发业务增长390个基点,至40.3%;零售业务下降300个基点,至45.7%;合同制造业务毛利率为5.8% [18] - 2025年第一季度运营费用为383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33.6%,去年同期为362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32% [18] - 排除收购相关摊销后,2025年第一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调整后的运营费用分别为3760万美元和3550万美元 [19] - 运营收入为87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7.6%,去年同期为80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7.1%;调整后的运营收入为94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8.2%,去年同期调整后运营收入为870万美元,占净销售额的7.7% [19] - 今年第一季度利息费用为24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450万美元 [19] - 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报告净收入为49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66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净收入为26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34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净收入为55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73美元,去年同期调整后净收入为31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41美元 [20] - 第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0万美元,扣除未摊销债务发行成本后的总债务为1.286亿美元,自3月以来下降了17.5% [20] - 第一季度末库存为1.7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51亿美元和2024年底的1.667亿美元增长6.3% [2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XTRA TUF品牌连续几个季度势头良好,第一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在新地区和细分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关键客户中表现强劲,预订量比去年增长约80% [7][8] - MUC品牌2025年开局好于预期,冬季天气改善和关键款式库存状况的改善推动了业绩增长,女性业务表现突出,实现两位数增长 [9] - Durango品牌第一季度批发销售有所放缓,但在线业务和At Ones业务表现积极,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有大量订单 [10] - Georgia Boot品牌1月和2月表现积极,但3月因经济不确定性订单放缓,一些大订单推迟到第二季度,新推出的产品表现良好 [10][11] - Rocky品牌集团的工作和户外类别均有增长,Rocky工作类别表现最强,Rocky户外类别在连续几个季度困难后恢复增长,Rocky Western销售第一季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断码产品的特价销售未在今年重演 [11][12][13] - 批发业务中的商业军事和职责部门第一季度下降,符合预期,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的一份大额商业军事一揽子采购协议的影响以及政府效率部2月实施的冻结所有政府采购卡的命令 [13] - 零售业务中的B2B Lehigh业务表现出色,销售额增长高个位数,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客户获取强劲,本季度新增190个账户 [14] -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增长速度比Lehigh更快,主要由市场销量带动,本季度清理了大量断码库存 [1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计划在6月初对大多数鞋类款式实施价格上涨,并根据未来关税变化灵活调整价格 [6] - 加速减少从中国采购产品,从越南、柬埔寨、印度的合作伙伴采购更多鞋类,并将生产转移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波多黎各的制造工厂 [6] - 公司认为自身品牌实力、产品功能性和多元化的采购结构使其能够应对当前形势,实现年度财务目标 [6] - 公司关注同行动态,认为自身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波多黎各的工厂是竞争优势,能够在当前形势下发挥更大作用 [36][3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2025年开局良好,尽管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但品牌组合和分销渠道需求健康,零售部门实现20%的营收增长 [4] - 美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提高关税,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但公司已迅速采取措施减轻关税影响,有信心保护毛利润 [5][6] - 尽管下半年不确定性增加,但基于第一季度的良好表现、近期销售对未来订单的积极影响以及应对关税的措施,公司重申2025年全年指导 [16] - 预计全年收入将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低个位数增长,价格上涨将抵消因价格提高导致的销量下降 [21] - 预计毛利率将受到关税的额外压力,但通过提价等措施,预计毛利润将与初始预期保持一致 [22] - 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预计将增加,但占收入的百分比将与去年相似 [23] - 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略低于2024年调整后的每股收益2.54美元 [23] 其他重要信息 - 会议包含前瞻性陈述,基于当前信息和假设,可能会因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与实际结果存在重大差异,公司无义务更新此类陈述 [2]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请详细说明公司的指导方针,以及公司从中国迁移业务的情况、原计划的中国货物运输情况和计划提价的幅度 - 公司目前库存状况良好,年初至3月的库存投资可支持销售六到七个月,这为将产品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提供了缓冲时间,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产品总量将降至略低于20%,部分中国工厂的产品将用于国际业务 [26][27] - 目前还未准备好公布提价幅度,需等待政府对中国关税的行动,无论关税如何变化,未来一两周内将宣布提价,并于6月生效 [28] - 公司已暂停部分中国货物运输,会根据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需求进行调整,部分产品将运往其他国家 [29] 问题2: 批发业务的订单情况如何,批发合作伙伴对消费者消化价格上涨的能力有何看法,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如何 - 第一季度的预订情况良好,特别是Extra Tough等品牌的秋季订单。零售合作伙伴对价格上涨的反应较为平静,消费者目前也没有出现恐慌情绪,零售合作伙伴仍在按部就班地经营 [33][34][35] - 公司关注同行动态,部分同行已提价,但很多在等待中国关税的变化。公司认为自身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波多黎各的工厂是竞争优势,能够在当前形势下发挥更大作用 [36][37] 问题3: 请澄清全年指导方针中收入、毛利率和毛利润的关系 - 公司计划提价,预计收入将略高于原指导,但考虑到销量的不确定性,目标是保持毛利润不变,这将导致全年毛利率下降,以实现略低于去年调整后每股收益的目标 [43][44] 问题4: 价格上涨是仅转嫁制造商的成本增加,还是有机会提前定价以适应市场条件 - 目前提价的目的是保持毛利润,通过对现有库存和未来高关税库存进行成本平均,并结合采购和制造的变化,在不影响零售的前提下保持货架空间 [46] - 公司在全球采购产品都面临关税增加的情况,会综合考虑所有产品,尽量减少对零售的影响,不会过于激进地提价,但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争取更好的价格 [47] 问题5: 公司是否已就定价计划与客户沟通,客户有何反馈 - 公司已与一些关键零售商沟通,他们不喜欢按项目征收关税附加费,希望价格调整尽可能少且稳定,公司会尽量以最不具破坏性的方式进行价格调整 [49][50] - 零售商预计产品成本会因关税上涨而增加,目前都在等待中国关税的变化 [51] 问题6: 公司向越南、印度和柬埔寨转移产能的具体数量是多少,能否确保获得足够的产能 - 公司与这些国家的工厂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直在逐步转移产能,目前认为有足够的产能来应对2025年的需求,并计划在2026年及以后进一步减少在中国的制造业务 [53][55] - 公司已为约90% - 92%的产品找到了新的生产地,正在努力提高这些工厂的产能,每周都在减少仍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比例 [55] - 转移产能需要90 - 120天的爬坡期,公司希望现有的库存缓冲能够帮助度过这一挑战,确保产品供应 [56]
UPS(UPS)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4-30 01:53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合并收入为215亿美元 同比下降0.7% 符合预期 [7] - 合并营业利润18亿美元 同比增长0.9% 营业利润率8.2% 同比提升20个基点 [7] - 稀释每股收益1.49美元 同比增长4.2% [7] - 美国国内业务营业利润增长1.64亿美元 营业利润率提升110个基点 [8] - 国际业务营业利润6.54亿美元 同比下降4.1% 营业利润率15% [40] - 供应链解决方案营业利润9800万美元 营业利润率3.6% 同比下降320个基点 [4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美国国内业务 - 总收入145亿美元 同比增长1.4% [35] - 日均业务量(ADV)下降3.5% 其中地面业务量下降2.5% 航空业务量下降9.6% [32] - 单件收入增长4.5% 为近8个季度最高增幅 [35] - B2B业务量增长1.5% B2C业务量下降7% [33] - 中小企业(SMB)业务量占比达31.2% 为十年来最高 [34] 国际业务 - 总收入44亿美元 同比增长2.7% [39] - 日均业务量增长7.1% 其中出口业务量增长9.3% [38] - 亚洲和欧洲出口业务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39] - 中国至美国航线占国际收入11% 其他航线占17% [21] 供应链解决方案 - 总收入27亿美元 同比下降4.71亿美元 [40] - 航空和海运货代收入与去年持平 核心物流收入增长5.1% [41] - UPS Digital(包括RoTE和Happy Returns)收入增长32.5% [4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至美国航线日均业务量约40万件 占全球日均业务量不到2% [21] - 美国进口需求激增 客户因预期关税变化提前采购库存 [10] - 欧洲周末服务扩张导致短期利润压力 [40] - 加拿大医疗保健业务通过收购Ann Lower Healthcare Group将得到加强 [1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实施"未来网络"计划 进行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网络重组 [13] - 计划到2026年6月将亚马逊业务量减少50%以上 [12] - 推出新产品GroundSaver替代SurePost [17] - 效率重塑计划目标到2025年节省10亿美元成本 [17] - 收购Ann Lower Healthcare Group加强加拿大医疗保健业务 [18] - 重新推出UPS Ground with Freight Pricing服务 [20] - 开发全球结账产品 提供保证的落地成本 [25]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全球贸易政策和关税变化导致市场高度不确定性 [26] - 消费者信心下降影响2-3月业务量 [10] - 中小企业特别容易受到关税变化影响 [80] - 医疗保健业务表现强劲 日均净收入增长近5% [88] - 预计2026年底美国业务营业利润率将达到12% [74] 其他重要信息 - 第一季度产生23亿美元运营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15亿美元 [42] - 支付股东股息13亿美元 完成10亿美元股票回购 [43] - 计划2025年通过网络重组节省35亿美元成本 [45] - 预计到6月关闭73个运营设施 [44] - 约60%的重组费用为现金支出 40%为非现金 [154]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关于亚马逊业务量减少和成本节省 - 2025年计划节省35亿美元成本 其中约5亿美元已在第一季度实现 [79] - 节省将按35%可变成本 35%半可变成本和30%固定成本分配 [45] - 预计2026年将有额外成本节省 [64] 关于自动化和效率提升 - 计划实现400个设施部分或完全自动化 [72] - 自动化包括标签应用 装卸和分拣等多个环节 [70] - 目前64%业务量通过自动化中心处理 同比提升4.5% [75] 关于国际业务展望 - 预计第二季度国际业务利润率在15%左右 [101] - 中国至美国业务量预计下降近25% 但将被其他航线增长部分抵消 [103] - 欧洲周末服务投资将带来长期收益 [104] 关于关税影响 - 中小企业特别容易受到中国关税变化影响 [80] - 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将供应链转移至墨西哥等其他地区 [117] - 全球结账产品帮助客户管理关税成本 [25] 关于资本配置 - 债务与EBITDA比率为2.26倍 低于2.5倍的目标 [153] - 持有50亿美元现金 未使用30亿美元商业票据计划 [153] - 资本配置政策保持不变 继续关注股东回报 [153]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观察者网· 2025-04-29 16:14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朗普政府希望苹果公司将iPhone生产从中国转移回美国,但此举被《金融时报》及多位专家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重蹈摩托罗拉失败的覆辙,并导致iPhone售价大幅上涨至3500美元 [1][4][5] iPhone的销售规模与利润贡献 - iPhone自2007年问世以来已售出约28亿部,为苹果公司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收入,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4] - 苹果每年iPhone出货量超过2.3亿部,相当于每分钟生产438部,每部iPhone 16 Pro(256GB)能带来约400美元利润,净利润率达36% [4] 供应链的复杂性与中国核心地位 - 新款iPhone由约2700个零部件组成,苹果的187家顶级供应商中,有大约150家的工厂位于中国,其全球供应链是复杂的全球经济网络典范 [4] - 目前仅不到5%的iPhone部件在美国制造,约85%的iPhone仍在中国组装,中国深厚的供应链根基及大量熟练工程师和工人使得转移组装几乎不可能 [5] - 供应链整合了亚洲十几个国家及地区的专业技术,并以中国供应商集群为核心支撑,例如显示玻璃、铝制边框和74颗组装螺丝的生产都高度依赖中国 [6] 生产转移面临的具体挑战 - 生产过程依赖大量中国高精度计算机数控机床(CNC),其规模在中国以外难以复制,美国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CNC机床来满足生产需求 [6] - 大多数iPhone芯片和电池生产所需的稀土元素原材料(如镧和镝)由中国开采和提炼,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依赖中国 [8] - 供应商和制造商集中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升了生产效率,跨洋沟通和运输将导致效率损失,且将供应链完全转移回美国需要长期巨额投资 [9][10] 企业决策的考量与外部不确定性 - 中国供应商同时服务于苹果及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能获得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这是仅以苹果为单一客户时无法企及的,供应商缺乏分离动力 [10] - 美国政策缺乏稳定性,四年一变,让企业不敢轻易进行长期投资,企业需要具备高度战略眼光并制定长远规划 [10][11] - 苹果公司对中国存在双重依赖,中国既是其核心供应商,也是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 [12]
赛维时代(301381) - 301381赛维时代调研活动信息20250428
2025-04-28 22:24
业务收入与利润率 - 2025Q1 服饰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盈利能力较去年下半年明显改善,基本恢复至历史正常水平,已做多项准备应对贸易摩擦 [2][3] - 非服饰业务现阶段处于调整期,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整体亏损严重,2025 年将进行品类调整及规模收缩以减亏 [3] 非服饰业务减亏措施 - 此前研发投入的 ebike 等产品线因协同不足出现较大亏损,正在调整优化,控制投入以减亏 [4] - 对研发和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受市场竞争和供应链转移影响的业务进行调整,结合库存和海外供应链情况推进减亏 [4] 海运费影响 - 海运费去年年中涨幅大,Q4 开始回落,2025Q1 公司头程费率环比 2024Q4 下降,预计未来降幅更显著 [5] 服装业务品类拓展 - 2025 年经营策略以稳健为主,聚焦现有品类深耕升级,谨慎扩张,重点关注女装、运动装等品类孵化,提升市场份额 [7] 渠道与区域投入 - 区域上,继续大力发展欧洲市场,将北美优势品牌同步运营,帮助头部品牌建立全球化基础,2024 年服装业务在欧洲市场翻倍增长 [8] - 渠道上,巩固亚马逊主力渠道优势,拓展新兴线上渠道,2025 年发挥线上品牌声量拓展线下渠道 [8] 物流业务发展 - 2024 年物流业务高增长,新增 3 个海外仓,海外仓面积突破 18 万平米,优化尾程配送效率,推出定制化服务 [10] - 2025 年持续深化智能仓储建设,拓展与行业大客户战略合作,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10] 营销策略规划 - 2025 年延续去年下半年市场势能,优化策略,精准投放,注重质量与效果,调整推广力度,实现营销价值最大化 [11] 应对加征关税措施 - 提价:对各品类实施阶梯式调价策略,竞争激烈品类适度调价保份额,优势品类优化价格体系平衡溢价与竞争力 [12][13] - 供应链转移:提前布局东南亚供应链,越南自有工厂 2024 年下半年投产,储备优质供应商,提前备货保障库存 [13] 供应链柔性化差异 - 东南亚供应链柔性化程度与国内有差距,以批量生产为主,转移后生产成本下降但库存管理难度增大,关税优势明显 [14] 提价策略与量价平衡 - 主要针对老品提价,因老品有稳定客户群体和品牌忠诚度,客户接受度高 [15][16] - 监测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平衡销售额与利润,确保服饰业务经营目标达成 [16]
分析称美版iPhone印度造不切实际,分析师表示未来供应链仍在中国
36氪· 2025-04-27 13:21
【#分析称美版iPhone印度造不切实际#,分析师表示未来供应链仍在中国】 据智通财经报道,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苹果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出口到美国销售的6000多万部 iPhone放到印度iPhone代工厂生产。 报道中称,知名分析师克雷格·莫菲特对此表示,这种设想不切实际。并表示,全球贸易战是"双线作 战",既影响成本也影响销售,将组装业务转移到印度或许能缓解前者,但后者可能才是更大的问题。 据悉,中国目前仍是苹果全球最大iPhone生产地,苹果在印度的iPhone生产量只占总出货量的20%。去 年8月,网络传出"印度产iPhone良率仅50%"的消息,对此,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董事长刘扬伟回应 称,如果印度工厂的良品率只有50%,那我早就撤了。 此前,据新浪财经报道,目前,印度制造的大部分iPhone都是在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印度南部的工厂组 装的。塔塔集团(Tata Group)的电子制造部门也是一个关键供应商。该部门收购了纬创在印度的业 务,并负责和硕在印度的业务。 苹果现在已经可以在印度完成全iPhone系列的组装工作,包括更昂贵的钛金属Pro机型。不过注意的 是,苹果仍严重依赖中国供应商提供数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