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搜索文档
农业基本盘,稳在何处?
央广网· 2025-07-27 07:26
粮食供给 - 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仅次于去年[1] -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全年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1] - 距离秋粮收获还有2个多月,需重点防范自然灾害并提升单产[1] 蔬菜供应 - 上半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均增长[2] - 7月上旬在田面积1.1亿亩,旬产量2623万吨,同比增加110多万亩和170多万吨[2] - 山东等地通过夜间采收和预冷运输等措施应对高温对供应的挑战[2] 生猪产业 - 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总量的六成左右[2] - 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8%,预示七八月出栏量减少[2] 乡村旅游 - 乡村美食、山乡美景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门选择[2] - 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带动乡村经济收益增长[2] 农业科技 - 下半年将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 - 重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并加快成果转化[4][5] - 加强早稻收获和防灾减灾工作以确保全年粮食丰收[5]
小小栀子插上科技翅膀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公司发展 - 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6月,由杨莉带领凤凰乡附近村民发起成立 [1] - 合作社与中国林科院于2013年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栀子种苗培育基地,共同研制新品种栀子果 [1] - 合作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支持下,发现栀子果富含藏红花素,具有药用价值 [2] - 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超万亩栀子基地,实现年产值约1.5亿元 [2] - 合作社带动4个省份近5万户农民,种植栀子面积超20万亩 [2] - 合作社以合约形式保底收购,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2024年签约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 [2] 技术创新 - 合作社实验室培育的"林海一号"种苗生命力旺盛、存活率高、免疫力强、抗病毒性强,能减少虫害发生,防止品种退化 [2] - "林海一号"所结栀子果藏红花素含量达2.2%,而一般栀子果藏红花素含量不到0.5% [2] - 合作社改进管培方式,将幼苗成活率从20%左右提高到80%以上 [2] - 幼苗在基地生长2-3年后,农户移栽的栀子苗存活率超过90%,极大缩短了挂果见效周期 [2] 行业前景 - 栀子果可以提取天然色素栀子黄,作为原材料有一定市场 [1] - 栀子果富含藏红花素,在药用方面有巨大价值 [2] - 栀子作为一种生长较为缓慢的苗木,幼苗移栽成活率低曾制约规模化发展 [2]
晶采观察丨农业基本盘,稳在何处?
央广网· 2025-07-21 09:46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核心观点: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字特征,粮食供给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带动收入增长 [1][2][3] 粮食供给 - 夏粮产量2994.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 -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秋粮丰收仍需关注自然灾害影响 [2] "菜篮子"产品供给 -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均有增长,7月上旬在田面积1.1亿亩、旬产量2623万吨,同比增长110多万亩、170多万吨 [2] - 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对蔬菜供应造成考验,山东等地采取夜间采收和预冷运输等措施保障供应 [2] - 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六成左右,6月全国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降低0.8%,预示七八月生猪出栏量减少,有利于猪价稳定和养殖盈利 [2] 乡村旅游与收入增长 - 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乡村美食、山乡美景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选,带动乡亲们收入稳步增加 [3] - 乡村活动如村超赛场、村BA球场等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3] 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 持续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 - 抓好早稻收获和农业防灾减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3]
一喷三防、水肥一体化 科技赋能实现全国夏粮稳产丰收
央视网· 2025-07-18 07:57
夏粮生产情况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仅次于去年 [1] - 部分夏粮产区遭遇干旱、高温等不利天气条件,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1] - 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平,实现稳产丰收 [1] 干旱应对措施 - 山西洪洞县农民通过浇地补救和政府推行的"一喷三防"措施,小麦产量较去年每亩增加几十斤 [3] - "一喷三防"指一次性使用杀虫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洒,防治小麦穗期病虫、防止早衰、防范干热风 [5][6] - 山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喷三防"工作,但政府补贴资金仅够正常年份喷施一次 [8] 保险公司参与防灾 - 保险公司尝试从"灾后赔付"向"主动防损"转型,提前拨付资金用于"一喷三防"作业 [9][12] - 农业专家向保险公司普及农技知识,展示"一喷三防"增产效果,打消保险公司顾虑 [11] - 保险公司在高温天气前三天内拨付资金,确保及时实施"一喷三防" [11][12] 农业科技应用 - 陕西渭南坊里村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小麦亩产超过一千斤,比邻村高出许多 [15][17] - 滴灌技术使每亩地灌溉用水量从100立方米降至30-25立方米,节约70-75立方水 [17]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7亿亩 [19] 粮食安全措施 - 国家提出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动农业科技应用 [1] - 实行粮食大面积提升单产行动,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有效方法降低恶劣天气影响 [19][20] - 需要多方合力将最新科技应用到农业领域,共同保障粮食安全 [20]
让好收成带来好收入(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8 05:41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 - 今年夏收期间80多万台收割机投入作业,效率较5年前提升30%以上 [1] -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收割机直线行驶控制,人工智能平台精准指挥收割时机 [1] - 全国性调度平台实现收割机作业实时监控,麦粒损失率显著降低 [1] - 河南新乡"田管家"平台整合北斗导航与数字技术,提供农田管护与农机调度集约化服务 [2] 农业生产成本挑战 - 规模化种植案例显示3000亩土地半年净利润仅2-3万元 [1] - 现代农业需投入高产种子/无公害化肥/可降解农药/智能灌溉等,资金门槛显著提高 [2] -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推动先进设备进村,但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平台需进一步纳入补贴范围 [2] 产业协作模式创新 - 企业转型为产业组织者,开展"托管服务"模式:农户出地、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收益分成 [3] - 国家正培育农业产业链领军企业,降低农户新技术使用门槛 [3] - 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田间加工厂,将原粮转化为面粉/挂面/方便食品等深加工产品 [4] 农产品价值提升路径 - 北斗种植与智能管理的粮食需通过品牌建设与品质认证实现溢价 [4] - 产业链延伸可提升原粮价值,如小麦加工为终端食品可显著提高收益 [4] - 需建立产销对接机制,避免高产导致的供过于求与价格下跌 [4]
有友食品: 有友食品关于子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6 00:17
投资概述 - 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有友制造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参与认购温润生物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份额,占基金总规模48285万元的4.1421% [1][2] - 投资基金主要合作方包括温氏投资(出资16000万元占比33.1366%)、云南省农业基金(出资16000万元占比33.1366%)、横琴粤澳产投基金(出资9500万元占比19.6748%)等共10名合伙人 [2][6] - 投资目的为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新赛道布局,挖掘增长曲线并提升综合竞争力 [1] 投资标的基本情况 - 基金规模48285万元,存续期限7年(可延长2次每次1年),主要投资生物制造、农业科技、食品工程与供应链、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领域 [7][10] - 投资方式包括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可转债,退出方式含第三方转让、并购、回购、上市或清算 [7][8] - 决策机制采用5人投委会(普通合伙人委派4名、温氏投资委派1名),决议需4票以上同意 [8] 财务条款 - 管理费标准:投资期按实缴出资额2%/年收取,退出期按未退出项目本金的1.5%/年收取 [8] - 利润分配顺序:先返还实缴出资,再分配8%优先回报,剩余收益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按20:80比例分成 [8][9] - 亏损分担以认缴出资额为限,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7][9] 合作方背景 - 温氏投资2025年3月末总资产647889.54万元,资产负债率30.71%,2024年净利润2329.47万元 [4] - 云南省农业基金总规模300100万元,云南省产业基金持股89.97% [4] - 有友制造2025年3月末净资产47666.9万元,资产负债率43.79%,2024年净利润9521.53万元 [6] 对上市公司影响 - 投资规模占公司净资产比例较低,不会对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11] - 通过产业资源整合深化主业协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及股东利益 [10]
出资2000万元 有友食品布局农业科技等相关领域股权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7-15 21:47
投资基金概况 - 有友食品全资子公司有友制造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投资基金份额,占基金总规模4.8285亿元的4.1421% [1][2] - 投资基金暂定名为温润生物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制造、农业科技、食品工程与供应链、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 [1] - 投资方式为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以股权投资为目的的可转债 [1] 合伙人结构 - 基金由10家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包括温氏投资、云南省农业基金、横琴粤澳产投基金等 [2][3] - 主要出资方:温氏投资和云南省农业基金各出资1.6亿元,占比33.1366%;横琴粤澳产投基金出资9500万元,占比19.6748% [3] - 有友制造出资2000万元,占比4.1421%,位列第六大出资方 [3] 战略意图 - 公司通过参与投资基金深化主业协同,拓展生物制造、农业科技等新领域布局,精准捕捉产业机遇 [1] - 此举旨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专业机构的研究优势和产业资源探索新增长曲线 [1] - 投资规模占公司净资产比例较低,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 产业协同性 - 基金主要出资方温氏投资由农牧龙头温氏股份100%控股,与有友食品的食品加工主业具有产业相关性 [3] - 自然人合伙人严广洪、严广宽均就职于温氏股份,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联动效应 [3] 出资安排 - 各方首期实缴认缴出资额的50%,待首期资金完成70%投资后启动第二期剩余50%实缴 [4]
科技赋能“三夏”:中农集团以技术服务创新绘就丰收图景
新华社· 2025-07-14 13:06
农业科技应用与产能提升 - 中农集团通过整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全方位提升农业产能,助力秋粮丰收[1] - 新疆呼图壁为农服务中心采用电磁阀系统升级田间灌溉,实现施肥与滴灌精准管控,2025年托管面积突破1万亩[2] - 呼图壁中心推广"有机-无机-微生物"三元协同施肥模式,削减传统化肥用量20%,增施功能性特种肥料[2] -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三升三降"成效:肥料利用率提升15%,单产提高10%,优质棉比例增加10%;化肥成本降低15%,农药用量减少10%,人工投入下降20%[2] 特色作物种植技术突破 - 江西赣州百香果示范园通过精准配肥方案和生物刺激素应用,解决叶子发黄、果实畸形等问题[3] - 寻乌为农服务中心构建"培训+实践+服务"技术帮扶体系,包括专题培训会、示范园展示和24小时技术响应群[4] - 云南普洱技术团队针对人参果定制科学防治方案,使单批果亩产量从800千克提高至1000千克,精品果占比从70%提升至90%以上[5][6] - 信阳为农服务中心采用小分子碳源水溶肥,使水稻茎秆基部粗度增加0.1-0.2厘米,须根数量多15%,主根长度增加20%,预计亩产量增加10%-15%[7] 服务网络扩展与产品创新 - 信阳为农服务中心土地托管服务范围新增13个乡镇,托管面积超过4万亩[8] - 中农集团依托全球钾肥供应渠道投放钾肥新品,为玉米、水稻等作物提供养分保障[8] - 小分子碳源水溶肥由中农农服公司与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研制,能直接被作物吸收,提高固碳效率并改善土壤环境[7]
焦点访谈|一喷三防、水肥一体化 科技赋能实现全国夏粮稳产丰收
央视网· 2025-07-12 23:33
夏粮生产情况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仅次于去年 [1] - 部分夏粮产区遭遇干旱、高温等不利天气条件,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1] - 国家提出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动农业科技应用 [1] 山西洪洞县应对干旱措施 - 种植户通过浇地补救和政府"一喷三防"措施,产量较去年每亩增加几十斤 [3] - 山西南部地区出现罕见冬春连旱,连续超过半年没有有效降水 [5] - 小麦灌浆期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0-31%,干旱导致籽粒干瘪影响产量 [5] "一喷三防"技术应用 - "一喷"指一次性使用杀虫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打 [9] - "三防"指防治小麦穗期病虫、防止小麦早衰、防范干热风 [9] - 利用无人机实施大范围喷洒,成为国家推行的抗旱减产针对性举措 [9] - 山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喷三防",但补贴资金只够正常年份喷施一次 [10] 保险公司参与防灾 - 保险公司尝试从"灾后赔付"向"主动防损"转型,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14][15] - 保险公司最初对"一喷三防"效果存疑,担心存在骗保行为 [15] - 农业专家通过对比试验数据打消保险公司顾虑,显示增产效果明显 [17] - 保险公司在三天内拨付资金,支持高温天气前的"一喷三防"作业 [17] 陕西渭南滴灌技术应用 - 渭南旱情严重,降水量较同期减少超过八成 [22] - 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使亩产超过一千斤,实现增产增收 [24] - 滴灌技术使每亩地灌溉用水量从100立方米降至25-30立方米,节约70-75% [26] - 滴灌配合施肥罐实现水肥一体化,降低施肥难度和劳动强度 [26] 农业技术推广成效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7亿亩 [28] - 科技应用和多方合力有效降低恶劣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8] - 粮食大面积提升单产行动和水肥一体化方法稳定了粮食生产 [28]
【杨凌】“科技根系”深扎乡村振兴沃土
陕西日报· 2025-07-09 08:06
农业科技创新 -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传统猕猴桃种植中产量与品质难以兼顾的问题[1] - 园区引进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 建设新优品种实验展示区 良种苗木繁育区 标准化栽培展示区等全产业链示范园区[2] - 研发增氧控温冷库技术 改进催熟工艺 使猕猴桃口感提升且保质期延长至15天[2] - 技术推广至宝鸡 渭南 汉中等地 使"徐香""脆香"等品种每亩利润普遍提升5000元[2] - 园区每年培养数百名职业农民和创新创业人才 吸引9名研究生加入农业领域[2] 智慧农业应用 -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从播种到收获仅需42天 仅需4-5名工作人员维护[3] - 智慧云控制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 智能化 系统化管理[3] - "棚掌柜"温室大棚智慧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测和调控温室环境参数[4] - 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配备循环水系统 兼容多种养殖模式 年产30-40吨无抗生素高品质水产品[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杨凌成立8个由院士专家领衔的产业创新中心 涵盖种业 果业 畜牧业等领域[5] - 区域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 实现123个动植物品种权交易转化[5] - 打造面向全国特别是旱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推动先进种植技术普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