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
搜索文档
“万亿”区县经济发展路径
财经网· 2025-05-29 16:36
中国区县经济发展概况 - 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GDP分别达到17752.28亿元和12907.1亿元,同比增长5.3%和6%,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1] - 深圳市南山区和北京市朝阳区2024年GDP分别为9500.97亿元和9230.1亿元,同比增长4.1%和5%,接近万亿规模 [1] - 浦东新区GDP占上海市32.9%,南山区占深圳市25.8%,朝阳区占北京市18.5% [1] 浦东新区发展模式 - 以金融和贸易为主导,持牌金融机构1208家占上海市三分之二,口岸贸易占全市59% [2] - 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284亿元增长29.1%,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长1.4倍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13612.85亿元占比76.7%,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2] 海淀区发展模式 - 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0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1% [3] - 信息、科研、金融三大产业占比66.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50% [3] -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目标2025年突破4万亿元,高精尖产业占比将超60% [3] 南山区发展模式 - 202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209.90亿元占比75.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4] - 境内外上市企业213家,商事主体58.6万家,平均每3名常住人口1个市场主体 [4] - 培育了腾讯、华为、中兴、大疆等知名科技企业 [4] 朝阳区发展模式 - 202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797.3亿元占比95.31%,增速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8.5亿元居各区第一,网上零售额占比39.7% [5] -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1278.5亿元增长1.5% [5] 发展共性特征 -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浦东新区打造陆家嘴金融中心 [5] -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南山区实施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 [6] - 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浦东新区推动区域一体化,海淀区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 [6]
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西北欧氢监测报告(英文版)
搜狐财经· 2025-05-28 09:12
区域氢能发展现状与潜力 - 西北欧占欧洲氢能总需求的40% 具备全球低排放氢能发展前沿地位 [1][14] - 北海地区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和碳储存潜力 现有天然气网络可部分改造用于氢能运输 [1][14] - 各国计划到2030年建成30-35吉瓦电解槽容量 但90%项目仍处早期阶段 [1][15][25] 政策与监管框架 - 法国将2030年电解槽目标从6.5吉瓦下调至4.5吉瓦 新增2035年8吉瓦目标 [2][24][76] - 德国推出氢能进口战略 强调管道与海运多元化进口 [2][24] - 欧盟RED III指令要求2025年5月前将可再生氢能目标纳入国内法 [2][29] 供需与基础设施 - 当前西北欧氢能年需求300万吨 主要来自炼油和化工行业 [3][27] - 2030年低排放氢能产量或达800万吨/年 电解水制氢占60% CCUS制氢占40% [3][31][32] - 计划建设1.3万公里氢管道 其中49%为天然气管道改造 地下储氢规划容量16太瓦时 [3][44][45][46] 技术与成本挑战 - 西北欧占欧洲85%电解槽产能 法国/德国/挪威主导碱性和PEM技术 [4][36] - 2024年可再生氢成本为天然气制氢的2.5倍 需碳价达140美元/吨才能实现成本竞争 [4][38] - 项目延迟导致企业减产 如挪威Nel暂停工厂 丹麦Green Hydrogen Systems申请重组 [4] 区域协同与国际贸易 - 比荷卢与德法推进"绿色章鱼2.0"计划 北海国家联合开发海上风电制氢 [5][69] - 德国H2Global拍卖机制吸引全球供应商 2030年全球氢贸易或达800万吨氢当量 [5][42][43] - 西北欧预计占全球氢进口份额60% 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美洲 [5][42] 项目开发现状 - 仅8%低排放氢项目进入施工或FID阶段 超90%处于可行性研究或概念阶段 [3][33][48] - 丹麦/德国/荷兰/英国将贡献2030年四分之三的低排放氢产量 [3][32] - 电解槽产能若全部落地 2030年欧洲总产能或达36吉瓦/年 西北欧占70% [37] 基础设施进展 - 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港口转型氢能进口枢纽 配套氨裂解设施建设中 [3] - 荷兰Porthos和挪威Northern Lights等CCUS项目已达成FID [34][35] - 仅6%氢管道项目和3%储氢设施项目进入建设阶段 [44][46]
就业服务20条重在落实
证券时报· 2025-05-27 02:13
政策核心内容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覆盖就业市场多个关键痛点 [1] - 政策强调"信息匹配"和"精准服务",推出"政策计算器""直补快办"等创新模式,旨在提高政策触达效率 [1] - 政策回应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包括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1] 均等普惠措施 - 政策明确要求"就地就近服务",统一服务标准,缩小城乡、区域间就业服务差距 [1] - 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将获得更公平、更便捷的就业支持 [1] 数字赋能举措 - 政策提出通过大数据匹配岗位、AI职业指导等智能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效率 [2] - 强调线上服务必须与线下支持相结合,避免技术成为新的门槛 [2] 区域协同机制 - 政策要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解决跨地区就业信息不对称、保障不衔接等问题 [2] - 旨在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 [2] 政策落实重点 - 需强化基层服务能力,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上头热、下头冷"现象 [2] - 建议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偏差,并加强监督考核杜绝形式主义 [2]
“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成果发布会暨产业对接会圆满收官
搜狐财经· 2025-05-26 16:14
大会概况 -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成果发布会暨产业对接会在深圳光明区新落成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圆满落幕 [1] - 大会采用"成果展示+产业推介+资本对接"三位一体模式,汇聚科技工作者、投资机构、政府代表等多方力量 [1] - 活动旨在推动"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见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阶段性成果 [1] 大会成果 - 大会连续举办五届,累计征集24864个优质项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 [3] - 本届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产业、数字经济五大前沿赛道 [3] - 吸引超80%市外项目参赛,超50项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包括北京锐德康科技的"激光质子刀"、埃逻科技的"多模态3D生成式AI模型"等 [3] 政策与产业对接 - 宝安区、龙华区、前海、光明区、罗湖区代表围绕各自区域的产业定位与政策优势展开推介 [7] - 五大赛道标杆项目开展沉浸式路演,全方位展示所在领域的前沿技术 [7] - 大会为年度行业TOP10、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和机构 [7] 资本对接 - 大会设置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暨"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产业对接会 [11] - 定向邀请五大赛道优秀项目方与深创投、东方富海、高新投等优质投资机构及深圳市各区产业引导基金进行一对一交流洽谈 [11] - 通过精准对接,助力优质项目方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解决融资难题,为项目快速成长提供支持 [11] 未来规划 - 大会发布2025年工作方案,以"面向基层,赋能落地"为目标,重点强化"市区协同机制" [14] - 市级科协统筹技术需求与项目资源,区级科协定制"一区一产业地图" [14] - 目标征集500个优质项目,市外占比≥70% [14] 组织与承办 - 活动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等12个区级科协及相关部门协办 [14] - 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承办,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与服务优势,精准开展项目供需配对,组织路演、洽谈会等对接活动 [14] - 提供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模式,为项目从落地初期到成长过程提供专业支撑 [14] 大会意义 - 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为产业界、投融资机构和地方政府搭建合作桥梁 [15] - 未来将继续激励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15]
杭州都市圈撬动新茶饮产业区域联动破局出圈
每日商报· 2025-05-23 07:56
传统茶企创新转型 -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光明茶场采用"传统工艺+现代转化"模式,开发黄茶鲜奶茶、茶酒、黄茶冰淇淋等20余款衍生品,拓展年轻消费场景 [2] - 安徽东江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科技赋能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茶园亩产,实现传统技艺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 - 青藤茶馆坚守传统茶艺精髓,同时创新推出宋韵点茶体验、茶空间读书会等形式,吸引90后客群占比显著提升 [2] 区域协同发展 - 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强调区域合作对新茶饮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 - 活动促成4个合作项目签约,涵盖技术研发、产销联动、品牌共建全链条,包括开放式研发平台和跨城茶旅融合合作 [3] - 杭州市发改委提出"产供销一体化"路径,通过茶企与茶园直采合作保障原料品质,拓展线上渠道,优化配送网络 [4]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 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展示茶产业链延长的多样可能性 [4] - 十八棵御茶园将千年龙井文化与现代茶园管理系统相结合 [4] - 杭州都市圈建立"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联动"机制,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4] 产业升级方向 - 杭州都市圈以茶为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走"传统焕新、区域协同、消费引领"的特色之路 [5] - 从西湖龙井到莫干黄芽,从手工茶坊到智能工厂,重构茶产业版图 [5] - 传统与现代融合为茶产业注入新动能,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范本 [5]
武汉6区明确最新定位 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
长江商报· 2025-05-14 07:20
武汉市6区国土空间规划批复 - 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复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等6个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 - 规划明确各区到2035年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等关键指标[1] 各区发展定位 - 东西湖区定位为产业创新基地和商贸物流枢纽[1] - 汉南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1] - 蔡甸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示范区[1] - 江夏区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转化高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1] - 黄陂区定位为商贸物流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 - 新洲区定位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和新兴产业基地[1] 区域协同发展 - 规划要求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支撑武汉都市圈建设[2] - 加强毗邻县市区协作互补,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区域协同[2] - 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武鄂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2] 生态保护与空间格局 - 锚固生态空间格局,筑牢大别山等生态屏障[2] - 严格管控长江、汉江、府澴河等河湖水域空间[2] - 加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江汉湖群生物多样性保护[2] - 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与流域综合治理[2] 城乡空间优化 - 优化各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和土地使用[3] -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圈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3] - 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3] - 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 - 加强盘龙城遗址、明楚王墓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3] - 严格城市建设高度和强度管控,塑造特色城乡风貌[3]
辩证看梯度 发展拓广度(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24
产业梯度转移 - 产业升级通过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梯度培育路径为企业提供成长坐标 [2] - 湖南常宁承接广东广州增城的牛仔服饰产业并建设全产业链纺织服饰产业集群 [3] - 广州增城产业转出后吸引跨境电商龙头希音投资100亿元建设大湾区最大供应链总部 [3] - 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有序转移具有战略可行性如湖南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交汇点 [4] 区域协同发展 - 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梯度差蕴藏比较优势与协作空间 [2] - 梯度转移激活区域增长极如湖南发挥沿海内地与内陆前沿的综合优势 [4]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激活市场容量和要素高效集聚 [5] 跨境贸易开放 - 中国通过梯次开放策略如海南自贸港先行试点再推广至全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2] - 开放政策呈现多样态多层次特点为各方带来合作共赢机遇 [2] 经济韧性支撑 - 梯度发展模式形成中国经济回旋余地与潜力空间 [1][4] - 超大规模市场的梯度结构优势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增强抗风险能力 [4] - 人口老龄化催生智能化适老化健康态的新型消费即银发经济 [4] - 县域消费火热反映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多层次市场扩容 [4]
添彩全局 荆楚有为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15
产学研协同创新 - 湖北拥有132所高校、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资源全国前列 [1] - 武汉作为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1] - 完善"企业出题—院所领题—联合答题—生产实践验题"的创新路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 - 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再研发"产业生态闭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1] 制度型开放与外贸发展 - 2024年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增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 [2] -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2%,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功能 [2] - 对内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对外构建武汉航空枢纽实现全球物流吞吐 [2] - 推动优势企业海外布局,形成"采自全球,销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2] 区域协同与产业转型 - 武汉城市圈深化校企协同,宜荆荆恩城市圈发展绿色化工业 [2] - 襄十随神城市群推动汽车工业转型,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2] - 创新消费激励机制,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打造湖北特色文化口碑 [2]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
免签政策撬动文旅新纪元:解码中国入境游的黄金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5-04 18:30
政策红利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突破9215万人次,同比激增402% [1] - 中国已对全球89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或落地签政策,覆盖欧美、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地 [3] - 电子签证试点推广使签证办理时间从15天缩短至72小时 [3] - 部分城市试点"72小时过境免签扩展至144小时",并为高频次商务游客推出"自动续签"服务 [13] - 未来可能在自贸区试点"旅游签证转工作签"绿色通道 [13] 文化体验创新 - 入境游客在非遗手作、传统服饰等文化消费上的支出占比达65% [6] - 上海豫园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刻明清市井,张园将石库门老宅改造成国潮快闪店 [3] - 江苏宿迁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诗会,浙江乌镇将摇橹船改造成移动茶室 [5][6] - 西安兵马俑景区3D打印迷你陶俑模型成为爆款,苏州平江路缂丝工坊DIY材料包受追捧 [11] - 深圳宝安机场推出"半小时唐妆体验",构建碎片化文化触点 [13] 区域协同效应 - 长三角形成"文旅交响曲",上海以邮轮经济串联周边资源 [8] - 浙江乌镇"茶船古驿"项目将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 [10] - 嘉兴濮院古镇"外国友人踏青日"活动使小镇入境游客占比飙升至15% [10] - 江苏宿迁将"项羽故里"打造成楚汉文化体验基地,游客满意度达93% [8] - 正在策划"茶马古道跨境游"和"长江诗歌之路"主题串联项目 [13] 消费场景重构 - 国际游客移动支付使用率达92% [10] -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外国游客熟练使用支付宝扫码砍价 [10] - 上海张园国潮快闪店扫码支付自动换算汇率功能受青睐 [10] - 成都宽窄巷子法国游客连续三天早起排队购买五种口味锅盔 [6] - 日本游客组团订购兵马俑"千人千面"定制款模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