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循环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春潮涌动看信心丨港通四海商
港口运营与外贸出口 - 浙江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采用无人驾驶卡车转运集装箱,展现高效运营场景 [2] - 义乌国际商贸城外贸商孙女士提前半年准备圣诞礼品出口欧洲,通过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装船出海 [2] - 义乌港作为内陆无水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商品进入即等同进入宁波舟山港 [2] - 义乌德翔物流有限公司通过义乌港出口日用小商品至东南亚和非洲,利用其提还箱、甩挂等便利服务 [3] - 义乌港推进"第六港区"建设,目标成为国际贸易始发港和目的港,延伸港口服务功能 [3] 港口运营数据 - 2024年一季度"第六港区"通道流量16.5万标准箱(同比+5.5%),集卡平台运输6.6万标准箱(同比+9.5%),堆场提还箱量3.5万标准箱(同比+12.3%) [3] - 宁波舟山港2024年一季度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07.2万标准箱(同比+10.2%),延续2023年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13.8亿吨)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3930万标准箱)的领先地位 [4] - 全国港口2024年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42.2亿吨(同比+3.2%),集装箱吞吐量8303万标准箱(同比+8.2%),其中外贸集装箱5044万标准箱(+11.5%)增速显著高于内贸 [5] 物流创新与战略布局 - "皖甬欧"双快物流精品线路贯通,实现合肥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与"中欧快航"班轮无缝衔接,助力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出口德国 [4] - 宁波舟山港创新物流模式,提供高效益、低成本、高稳定性国际物流解决方案,定位双循环战略枢纽 [5] - 义乌港通过完善集卡双重运输模式流程和优化堆场作业环境(如新增作业预约、线上处理服务)提升业务效率 [3]
中美关系最大“压舱石”,正在沉底,最新调研报告,信号很强烈
搜狐财经· 2025-05-03 17:29
文章核心观点 中美经贸关系发生结构性剧变,“压舱石”沉底,双方战略逻辑对立,“去美国化”进程转向主动进攻,若“脱钩”完成全球或分裂为两大经济阵营,可能引发“新冷战”热冲突 [2][4][7] 中美经贸现状 - 近50%中国外贸企业表示会减少对美业务,75.3%企业考虑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美贸易占比 [2] - 2025年1至3月中美货物贸易额仅占中国进出口总额11.2%,低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水平,美国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跌至第三 [2] -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攀升至42%,RCEP框架下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同比增长27% [2] 转变原因 -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科技脱钩”重塑全球产业链,中国以“双循环”战略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体系 [4] -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撕裂中美经贸平衡,2025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商品扩大至5200亿美元,单边限制措施数量连续8个月居全球首位 [5] - 美国无法接受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崛起,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28.7%,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15%跃升至2025年45%,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突破60% [7] 潜在影响 - 中美关系将步入“零和博弈”危险水域,“脱钩”完成后全球或将分裂为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同盟”和中国构建的“发展共同体”两大经济阵营 [7] - 体系对抗将重塑地缘政治规则,局部摩擦可能升级为“新冷战”热冲突 [7]
美国虚构谈判假象,中国反制稀土管制,洛杉矶港货运暴跌35%
搜狐财经· 2025-05-01 20:34
中美关税争端现状 - 中方明确否认与美国就关税问题进行任何磋商或谈判[1] - 美国对华关税税率已从20%飙升至145%[1] - 中方采取对等加征关税和稀土出口管制等精准反制措施[1][24] 美国经济与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8] -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后美股两日内蒸发6.6万亿美元市值[10] - 洛杉矶港货运量预计同比下降超过35%[22] 中方应对策略 - 强调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18][20] - 实施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24] - 中国已从2018年开始为贸易摩擦做准备[26] 行业影响 - 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因稀土管制面临供应链危机[24] - 中国"双循环"战略在应对贸易摩擦中显现成效[26] - 美国港口运营和物流行业受到显著冲击[22] 市场反应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美股创下历史最大两日市值损失纪录[10] - 投资者信心大跌,经济学家批评政策失误[10] - 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主义行为批评声浪高涨[14]
邀请函丨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砥砺开新局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30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将于5月28 - 30日在上海举办 会议涵盖主论坛和十一场分论坛 探讨全球局势、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 助力投资者适应市场应对挑战 [3][4]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时间为2025年5月28 - 30日 [2][3][4] - 会议地点在上海 [2][3][4] - 会议性质是中信证券半年度策略会 是年度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客户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大会之一 [3] - 参会人员超四千人 包括百余位发言嘉宾、境内外研究员、1000余家上市公司、公私募基金等市场参与主体 [3] - 会议形式为主论坛和十一场分论坛 期间安排千余场小范围交流 并通过四个渠道全球同步直播 [4] 经济背景 - 全球经济在多重变局中探索发展路径 大国博弈深化 外部经贸扰动加剧 产业链面临重构 [3] - 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加码贸易壁垒 加剧市场动荡 [3] -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3] - 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强化底线思维 备足预案 [3] - 美关税政策可能反复 需提升经济韧性、保护市场主体、团结国际力量 [3] - 后续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专项债发行有望提速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降准、降息或适时落地 结构性工具瞄准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 [4] - 中国经济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关键节点 中央部署“双循环”战略 重视“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 提振内需 [4] 会议日程 5月28日上午主论坛 - 09:00 - 09:20 公司领导进行主题发言“砥砺开新局” [5] - 09:20 - 10:00 阳阳进行“中美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展望”发言 [5] - 10:00 - 10:40 杨帆进行“全球战略力量格局重构与经济增长”发言 [6] - 10:40 - 11:40 吴心伯进行“中美博弈态势分析与前景展望”发言 [6] 5月28日下午主论坛 - 13:30 - 14:10 赛翔进行“2025年A股市场中期策略展望”发言 [8] - 14:10 - 14:55 刘俊和崔嵘进行嘉宾发言 [9] - 14:55 - 15:40 温舒豪进行“Al + 机器人赋能药物及新材料研发”发言 [9] - 15:40 - 16:20 进行“2025年下半年海外市场大类资产配置”讨论 [9] - 16:20 - 17:00 徐广鸿进行“2025年下半年港股美股策略展望”发言 [9] 5月29日分论坛 - 09:00 - 12:00 “制造业新变局:智能化与全球化的实践”论坛 主持人刘海博、杨帆、郑辰 [10] - 09:00 - 12:00 “传统能源结构优化及未来能源革命将近”论坛 主持人祖国鹏 [10] - 09:00 - 12:00 “全球市场宏观策略专场”论坛 主持人杨帆、玛西高娃 [12][13] - 13:30 - 17:00 “中美博弈与政策应对”论坛 主持人孙超 [11][12] - 13:30 - 17:00 “聚焦医疗健康产业创新趋势”论坛 主持人陈竹 [13] - 13:30 - 17:00 “私募高峰论坛”论坛 主持人余经纬 [13][14] 5月30日分论坛 - 09:00 - 12:00 “贸易战下配置主线的变与不变”论坛 [12][14] - 09:00 - 12:00 “人工智能:算力、模型与应用”论坛 主持人许英博 [14] - 09:00 - 12:00 “‘心价比’驱动下的消费增长新范式”论坛 主持人姜娅、徐晓芳 [14] - 13:30 - 16:00 “行健以智强,共赴新蓝海”论坛 主持人李景涛 [14] - 13:30 - 16:00 “理顺价格机制,挖掘内需红利”论坛 主持人陈聪 [14]
从周海晨到王胜、同揽两位首席经济学家,申万宏源研究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9:39
人事变动 - 王胜即将接任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职务,内部公示已完成 [1][2] - 王胜2009年加入申万宏源研究所前身申银万国研究所,2016年升任策略首席,曾准确预判2016年价值股结构性机会及2017年"价值股牛市"逻辑 [2] - 周海晨2024年1月升任申万宏源证券执委会委员,分管研究业务和机构业务,9月兼任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4] 人才培养与内部提拔 - 公司倾向于内部提拔研究人才,周海晨从2006年普通研究员晋升至研究所总经理,2024年进入公司高管层 [2][4] - 研究所被誉为研究领域"黄埔军校",曾培养陈晓升、李慧勇等知名分析师,部分转型为行业领军人物或投资人 [5][6] - 管理层年轻化趋势明显,新任所长王胜(1982年)、首席经济学家赵伟(80后)、总经理助理屠亦婷(85后)均为年轻干部 [12][13][14] 研究体系与业务转型 - 研究所2019年启动业务转型,从单一佣金模式转向佣金、咨询及综合收入多元发展,强化"投研+政研+产研"体系 [9][11] - 2023年设立产业研究院,下设新能源等5大产业研究中心,同时组建政策研究室专注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 [11] - 2024年整合内外部资源,聚焦公募、保险等机构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11] 首席经济学家更替 - 研究所同时拥有两位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2001年加入)分管政策研究,赵伟(2024年7月加盟)分管宏观研究 [15][16] - 赵伟将逐步接替临近退休的杨成长,未来主导宏观研究领域 [3][17] 历史沿革与行业地位 - 研究所前身为1992年设立的申银证券与万国证券研究部门,1996年合并后推出申万行业分类标准 [7] - 2015年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合并后,研究所成为中央汇金旗下核心研究平台 [8] - 2018年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拓展量化分析与ESG评级等新方向 [9] 经营数据与挑战 - 分仓佣金收入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8.29亿元降至2024年2.99亿元,排名从第8位跌至第13位 [14]
身份证消费补贴25%:李稻葵的万亿刺激计划能激活内需吗?
搜狐财经· 2025-04-29 17:00
消费补贴政策争议 - 清华大学经济学家李稻葵建议政府发放1万亿元消费补贴 消费者凭身份证可享25%折扣 该提议引发"精准救市"与"治标不治本"的争议[1] - 核心逻辑在于"补贴乘数效应" 1元财政补贴可带动4元居民消费 中央财政投入2000亿元可拉动1万亿元消费规模 基于杭州 上海等地消费券乘数效应达3-4倍的地方经验[3] - 反对观点认为消费意愿存在"天花板" 2024年北京 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13%-14% 耐用品消费持续低迷[4] 消费结构问题分析 - 北京 上海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跌2 8%-3 1% 服务消费增长6 8%但未能抵消商品消费萎缩 反映三大矛盾[6] - 中国居民60%财富集中于房产 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资产缩水抑制消费意愿 北京高房贷压力迫使中产家庭削减非必要支出[6] - 北京41 2%零售额来自线上 传统业态缺乏数字化转型导致补贴吸引力不足[6] 政策工具比较 - 直接发钱短期有效但可能推高通胀 消费券模式通过限时使用 定向领域设计可规避部分风险[9] - 提高收入为治本之策 具体路径包括扩大服务业就业 稳定股市楼市预期 增加养老金医保补贴[9] - 理想政策组合为"短期发券+长期增收" 包括分层补贴 税制改革 社保强化等措施[10] 政策优化建议 - 精准投放消费券 借鉴齐齐哈尔"购车补上加补"模式 耐用品最高补贴2 7万元[12] - 简化文旅消费预约流程 开放公共场所夜间经济以打通服务消费堵点[12] - 支持线下商户数字化转型 提升线上消费体验[12] 宏观经济转型背景 - 中国经济面临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阵痛 需构建"创新-消费-投资"的黄金三角[14] - 消费补贴是对"需求侧改革"的激进探索 与"双循环"战略中"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形成呼应[14] - 需超越"投资VS消费"二元对立 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与消费场景创新的协同效应[14]
最高补贴2500万元,深圳发布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新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0:10
政策支持措施 - 深圳发布《2025年深圳服务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支持政策要点十条》,提出10条具体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1][2] - 八条措施涉及真金白银补贴,包括支持企业触网上线开店、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举办促消费活动、数字化改造等[3] - 对首次纳入限额以上网络零售统计且达标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50万元奖励,对网络零售额增长按0.5%给予最高2500万元奖励[3] - 对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企业按实际保费25%补助,单家企业每年最高50万元[3] - 对纳入"深圳购物季"市级重点活动按实际投入5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3] - 对商贸企业数字化改造按实际投入20%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3] 电商平台支持 - 实施电商平台营收增长奖励,按营收增长额0.5%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最高300万元[3] - 对首次纳入"四上"企业库并于次年实现营收、零售额正增长的批发零售企业给予支持[3] 展会与消费补贴 - 对企业组团参加展会相关费用给予最高80万元资助[4] -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个人消费者购买家电数码产品按销售价格比例给予最高2000元补贴[4] 品牌培育 - 支持企业打造国货潮品新品牌,在消费电子、时尚服饰、黄金珠宝等细分领域引进培育瞪羚品牌[4] 区域配套政策 - 福田区发布《福田区打造"外贸优品在福田"12条措施》,推动外贸优品进入商圈、电商平台、展会等场景[5] - 福田区措施包括设立直播专区、推动即时零售、支持首店首展首发服务等[5] 行业背景 - 深圳3月进出口总额达3870.48亿元,同比增长12.3%[5]
【地评线】荔枝网评:解锁江苏外贸9.6%的增长密码
扬子晚报网· 2025-04-27 18:38
外贸表现 - 一季度江苏货物贸易出口9049.9亿元,同比增长9.6%,展现强劲韧性[1] - 江苏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22.3%,自贸协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 - 外贸增速背后体现政策工具与企业创新合力,推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站稳脚跟[1] 政策支持 - 2024年国家出台6项外贸便利化政策,包括优化外汇业务流程、简化贸易收支手续等[2] - 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使金东纸业出口关税降为零,单季对东盟贸易额突破10亿元[2] - 江阴贝卡尔特凭借原产地证书节省50万元关税,实现出口货值翻倍[2] - 东渡纺织"出境加工"模式打通"国内研发-海外加工-返销内需"闭环,延伸制造价值链[2] 企业创新 - 摩腾运动利用RCEP税率递减机制,将3.6万元关税优惠转化为产品升级资本[3] - 常州光阳摩托为电动车加载智能系统,成功打开欧洲高端市场[3] - 玩具服装行业将交货周期压缩至1周以内,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3] - 泰茂车业用2项实用新型专利撬动5000万元出口额,体现创新驱动转型[3] 双循环发展 - 无锡港"锡集7号"驳船混载内外贸集装箱,运输时间缩短1天、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4] - 金陵海关"同包同车"模式处理32万单跨境电商包裹,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4] -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帮助外贸主体快速响应全球多样化需求,构建弹性供应链[4]
固德威的战略演进:构建“源网荷储智”能源生态新范式
行业政策与市场趋势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 [2] -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构建,光伏储能行业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 [3][15]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将超200GW,一季度新型储能项目新增装机5.03GW/11.79GWh [16] 公司战略与业务表现 - 公司实施"双循环"战略,国内市场表现突出,2025年Q1户用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光电建材业务同比大幅增长 [4][5] - 国际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座销售服务中心和11家海外子公司,欧洲去库存周期结束后业绩增长明显,澳洲市场领先 [7] - 公司布局"源网荷储智"全场景解决方案,成立光电建材事业部和智慧能源事业部,智慧能源WE平台覆盖100+园区、4000+项目,合作规模超8GW,年底计划突破15GW+ [11] 储能技术与产品创新 - 公司2012年研发首款双向储能逆变器,前瞻性布局储能行业,目前提供工商业、户用及地面储能全场景解决方案 [8] - 工商业储能推出125kW/261kWh一体柜,支持10台并机,最大系统1.25MW/2.61MWh;户用储能ES Uniq逆变器支持4ms极速切换;地面储能215kW PCS产品支持模块化设计和黑启动功能 [8][10] - 公司积极布局虚拟电厂领域,依托智慧能源WE平台构建虚拟电厂雏形,支持碳足迹监测和未来碳交易 [13] 行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 公司提出"源网荷储智"理念,通过BIPV产品、空气源热泵技术和分布式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能源价值体系 [11] - 新政推动储能作为电价调节工具,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结合成趋势,虚拟电厂技术与分布式结合带来新机遇 [13] - 公司战略清晰:以双循环应对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源网荷储智"协同构建生态 [15]
破浪前行:从政治局会议看中国经济韧性突围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4-27 04:49
宏观经济政策 -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轮驱动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预计年内发行规模突破8万亿元 重点支持基建和民生领域 同时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 - 创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消费振兴基金 预计年内投放规模达5000亿元 精准支持科创和消费等关键领域 [4] 消费与收入 -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列为促消费核心 预计年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6.5% 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扩容等措施实现 [5] - 清理消费限制性措施 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和简化服务消费审批 推动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5% 新设养老再贷款工具瞄准银发经济 预计撬动万亿级市场空间 [5] 产业与科技 -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年内推动100家硬科技企业通过科技板债券市场上市融资 加速国产芯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 [6] - 持续加码两新一重建设 5G基站和数据中心投资增速超20% 为数字经济夯实基础 [6] 市场与开放 -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规范涉企执法和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预计年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超千亿元 [7] - 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和加强一带一路合作 一季度高技术服务业外资流入增长18%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8] 房地产与资本市场 -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存量房收购政策 预计年内改造城中村超200个 消化存量房1.5亿平方米 [10] - 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和完善退市机制 A股年内新增上市公司有望突破400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