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新华社· 2025-10-28 21:53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 化、融合化方向""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旨在保持制造业一定规模,更是要通过 全方位的升级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良好产业创新生态、巩固壮大优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 供坚实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这也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 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议》作出系统部署,既着眼于布局新 的经济增长点,也重在加强不同产业、上下游之间协同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充沛的动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关键要做好贯彻落实。 各地各部门在谋划"十五五"时期相关规划时,要把党中央的部署落实落细,强化政策引导、资源调配、 要素保障,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大合力。同时,还要拿出有力措施,营造崇尚实业、鼓励创新的社会 氛围和市场环境,切实提升深耕实业的获得感。 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务实推进各项举措,坚 ...
专访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引导优质要素流向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1:1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0 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10月28日,《建议》全文公布。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如何理解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一目标?同时,《建议》中分领域部署"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建设现代化产业 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这释放出何种信号?针对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 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强。 徐强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信息化战略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智慧发改等国家重大信息化项目,带领团队围绕宏 观经济预测、国家中长期规划、大数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大量研究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徐强表示,"大幅提高"从导向层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所要达到的程度,一方面体现 ...
四中全会将这项任务摆在首位 传递哪些信号?
央广网· 2025-10-28 21:12
会议核心部署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 会议部署12项战略任务,首要任务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中国连续15年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1] - 未来5年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个关键词展开[1] - 传统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2]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举措包括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全球地位[2] 新兴产业发展 - 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2] - 新兴产业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或更大规模市场[2]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被列为12项具体任务中的第二位,以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2] 内需市场与投资 - 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2] -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3] - 提升投资效益举措包括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3] 经济增长动能 - 传统产业升级潜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长活力协同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稳”的定力与“进”的动能[3] - 此举旨在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盘愈发稳固、坚实[3]
“十五五”,这项任务排首位
人民日报· 2025-10-28 20:34
实体经济的战略地位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列为“十五五”时期的首要战略任务 [1] - 实体经济被定位为大国的根基、国家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3] -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3]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 实体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其相关领域吸纳就业超过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3% [5]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其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5] - 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体系使中国在多个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增强了国际贸易竞争的信心 [6] “十五五”期间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 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产业体系的“基本盘”,未来5年计划通过产业提质升级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 [8] - 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集群,并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目标在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8] - 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8] - 强基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8]
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财联社· 2025-10-28 17:1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1] -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1] -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如果死扛房价不降,社会将遇到这4大麻烦,每一个都很棘手
搜狐财经· 2025-10-28 13:40
然而,房价的持续僵持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每一个都令人担忧: 首先,它会严重削弱民众的消费能力。许多家庭为了购房,几乎耗尽所有积蓄,还背负了长达几十年的 房贷。每月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开 销,无力进行其他消费。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仅为百分之三十九,远低于印度的百分之六十六。消费率的 持续低迷将严重阻碍内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压力。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756万,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063万。 如果房价持续僵持,我国人口很可能面临负增长的风险。 高房价的持续僵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其负面效应正逐渐显现。尽管国内部分城市房价已出 现松动,但整体而言,房价依旧处于高位,令民众倍感压力。数据显示,八月份全国六十个重点城市的 平均房价高达每平方米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三元,这意味着购买一套普通住宅至少需要两三百万。尤其是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平均房价更是高达每平方米六万五千元以上,一套房产动辄六七百 万,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 为何开发商和二手房东不愿大幅降价呢?主要原因有二:其 ...
鄢一龙:五年规划为世界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中国确定性”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52
五年规划机制 - 五年规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机制,使中国能够长远谋划并接续实现目标,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手段 [1] - 中国创造了一种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型规划,能同时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规划“有形之手”的作用,形成巨大效能 [1] -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五年规划提供了一份“中国确定性”,是中国战略方向保持稳定的关键 [2] 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置于12项重点部署的首位,标志着中国走新型世界大国道路 [4]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制造业与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4] - 政策信号明确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7] - 产业部署包括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优势、提早布局未来产业(如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的三步棋 [7] 产业融合发展 -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5] - 推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中国完整的实体经济体系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快速应用于工业场景的基础 [5] - 完整的产业链是创新的显著优势,能实现“创新—制造—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5] 科技创新驱动 - 科技层面表述从“科技自立自强”升级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10] - 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十五五”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强调要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支柱 [10] - 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0] 市场机遇与开放 - 中国持续开放将为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使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 [12]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的“训练场”,具有竞争强度高和迭代速度快的特点 [12] - 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失去巨大市场,更可能错失参与全球最前沿产业发展的机会 [12][13] 全球产业链角色 - 中国是全球唯一兼具完整产业体系、强大制造能力、高性价比优势的国家,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稳定环节 [13] - 中国强大的绿色生产制造能力有效弥补了全球绿色产能缺口,为全球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作出贡献 [13] - 中国创新技术、产品和发展模式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拉美加速当地的现代化进程 [13] 对外投资与发展 - “十五五”时期将部署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14] -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作出贡献 [14] - 海外资产的收益将直接贡献于国民总收入增长 [1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南京日报· 2025-10-28 10:23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连日来,我市各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描绘的宏伟蓝图、作出的决策部 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民生为先,坚持创新驱动,以接续奋进的实干精神为开创中 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壮大实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显担当 从部署的战略任务看,全会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放在突出位置,提 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具体要求。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宗仁表示,南 京交通部门将系统谋划好实施好"十五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动全会精神在交通运输领域落地见效。 我市交通部门将锚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完成一批宁镇扬、宁 马滁同城化项目,打造都市圈城际轨道和快速干线"双快"体系,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确保"十 五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十四五" ...
开创携手前行、共同发展新局面——国际社会热议“十五五”发展蓝图的世界意义
新华社· 2025-10-27 21:00
发展蓝图与战略原则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 "十五五"规划建议释放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1]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原则[2] 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 全会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4] - 中国系统性地关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对工业进行智能升级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4] - 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引领者,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4]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4] -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未来产业[5] - 中国持续加大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尤其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每年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居世界首位[5]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联合国赞赏各国政府努力实现绿色增长并开发更多气候友好型技术[5]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出中国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深刻认识[5] - 创新、清洁能源与循环思维可推动社会进步[5]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对外开放作出部署,包括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5] - 开放意味着出口和投资增加、价值链延伸,从而创造更多财富和就业[5] - 全会彰显中国发展的明确方向,为各国商界带来极为宝贵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5] 治理模式与国际影响 - 中国的五年规划体系是当代世界最具特色、最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一[2] - 自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已成功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2] - 中国的五年规划为世界各国提供极具价值的治国理政启示,是保持政策连续性、彰显战略定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8]
以一域之稳服务全局之稳 山东较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中国发展网· 2025-10-27 16:06
经济发展总体成就 - “十四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能够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经济总量占北方15省区的比重去年达到20.9% [1] 工业与服务业发展 - 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坚实,工业强则大盘稳 [2] - “十四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 [2] - 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了37% [2] - 每年竣工投产项目3000多个,可贡献产值5000亿元左右 [2] - “十四五”以来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6351家 [2] 投资与消费 - 每年谋划实施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 [3] - 每年实施的产业项目中,数字经济、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占七成多 [3] - 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2.7%,高于全国10多个百分点 [3] - 投资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创造了全省1/6多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 [3] - “十四五”以来新建充电基础设施141万台,带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5倍多、突破320万辆 [3] - 全省年旅游收入已突破万亿 [3] 对外贸易 - “十四五”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1.2% [4] - 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比2020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4]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6.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55.2%,提高6.7个百分点 [4] - 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5.1%,占全省出口商品规模的比重达到46.9%,提高4.2个百分点 [4] - “新三样”出口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