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资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美联储降息或推动港股短期上涨 长期仍回归基本面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8 10:18
美联储降息对港股影响 - 除2019年及2020年特殊情形外 多数降息周期推动港股短期上行 不同降息类型呈现鲜明分化特征 [1] - 纾困式降息初期港股随流动性宽松上涨 但中期受经济基本面走弱压制盈利预期 直至经济企稳后反弹 2001年及2007年周期均呈现该特征 [1] - 2020年纾困式降息因幅度远超预期触发风险恐慌 导致外资短期撤离与港股下跌 [1] - 预防式降息下港股走势常与外资流向背离 核心驱动力在于降息拓宽中国政策操作空间 [1] 历史案例表现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降息为香港市场金融保卫战创造有利环境 [1] - 2024年美联储降息直接影响有限 9月24日中国政策组合拳成为港股上涨关键引擎 [1] 当前市场环境与板块机会 - 美国就业降温但经济韧性犹存 降息旨在应对潜在风险 [1] - 短期科技 可选消费 医药等成长板块有望受益 [1] - 中长期若中美同步宽松 或将同步带来港股外资流入 [1] - 外资增配空间广阔 在我国稳增长政策落地与基本面筑底背景下 港股核心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1]
ETF市场日报 | 恒生科技相关ETF集体领涨!港股核心资产布局迎新选项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37
ETF市场表现 - 恒生互联网科技ETF(159202)以5.16%涨幅领涨[1] - 恒生互联网ETF(159688)涨4.88%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涨4.85%[1] - 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涨4.33% 科创半导体设备ETF(588710)涨4.25%[1] - 港股科技30ETF(513160)涨4.13% 港股科技50ETF(159750)涨4.12%[1] - 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涨4.10% 恒生科技ETF嘉实(159741)涨4.09%[1] - 恒生科技ETF指数基金(513580)涨4.04%[1] 海外市场动态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76% 创2022年2月以来新高[2] - 蔚来涨超8% 百度涨超7% 京东和爱奇艺涨超3% 阿里巴巴涨超2%[2] 市场流动性 - 短融ETF(511360)成交额达311亿元居首[5] - 基准国债ETF(511100)换手率466.96%居首[4][5] - 中韩半导体ETF(513310)换手率284.11% 港股通科技ETF华泰柏瑞(513150)换手率244.93%[4][5] - 5年地方债ETF(511060)换手率216.23%[4][5] 新发ETF产品 - 景顺长城恒生50ETF(159109)跟踪恒生港股通50指数 覆盖金融科技等行业[6][7] - 港股通消费ETF华安(159285)跟踪国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 聚焦服装珠宝美容护肤餐饮旅游等消费领域[6][8] - 国联安A500红利ETF(560570)跟踪中证A500红利低波动指数 覆盖21个申万一级行业[9] 指数特征分析 - 恒生港股通50指数选取港股通市值最大50家公司 兼具高股息与成长特性[7] - 国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显著降低互联网与汽车权重 纯粹反映新消费趋势[8] - 中证A500红利低波动指数成分股多为成熟行业大型企业 经营稳健波动较小[9]
机构每日谈 | 华泰证券:港股无需“恐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16:57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自4月初以来累计上涨超过30% 突破四年新高 [1] 指数结构变化 - MSCI中国指数中新经济公司权重从不足30%上升至70% [3] - 恒生指数金融行业占比从47.6%下降至32.0% 地产行业占比从10.1%下降至3.8% [3] - 新经济板块(非必需消费及电讯、医疗保健业)占比由20%左右上升至58.6% [3] 流动性水平变化 - 港股整体换手率60%-70% 低于A股和美股 [3] - 港股通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等可比口径下换手率已与A股一致 [3] - 流动性折价大幅下降推动估值中枢趋势上升 [3] 投资者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在港股通个股成交占比上升至近40% [3] - 享受国内低融资成本的资金占比上升提升港股估值中枢 [3] AH溢价比较 - AH溢价从134下降至119 处于近五年最低水平 [4] - 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走弱中期趋势下AH溢价仍有收窄空间 [4] - 更多非红利型公司AtoH上市将结构性拉低溢价水平 [4] 全球资产比较 - 港股收益在全球并非第一 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30% [5] - 全球金融流动性趋于宽松 受美联储降息、全球财政货币协同及美国金融去监管推动 [5] - 亚洲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相对美元有补涨空间 港股作为离岸人民币资产受益于全球流动性充裕和外资回流 [5] - PB ROE框架下港股与全球其他资产相比处于性价比中游水平 [5]
千亿资金涌入!这个主题基金“卖爆”!
天天基金网· 2025-09-15 16:38
资金流入港股ETF市场 - 8月以来至9月12日港股主题ETF净申购额超千亿元 [4][5]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基金一日认购资金超30亿元 启动比例配售 [6] 资金流向板块分布 - 港股科技主题ETF中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净申购额超150亿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达66.86亿元 工银瑞信及华夏相关ETF均超50亿元 [5] - 港股创新药主题ETF受资金逢调整加仓 汇添富及广发相关产品净申购额均在75亿元以上 [5] - 金融领域ETF中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净申购90.89亿元 广发港股通非银ETF达84.78亿元 [5] 机构参与动态 -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前十名持有人包含多只私募基金产品 [8] - 主动权益类基金港股仓位达20%创历史新高 连续6季度加仓 [10] - 9月以来超15只港股主题基金上报证监会 [10] 投资逻辑与机会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至95%以上 美元贬值周期利好港股流动性与科技医药估值 [10] - 恒生科技指数受外资青睐 AI技术提升互联网巨头盈利能力 [10] - 港股存在系统性折价修复机遇 涵盖AI芯片、创新药、国际化公司等特色板块 [11] - 潜在红利税政策调整或推动红利股板块折价修复 [11]
千亿元涌入ETF!主题基金“卖爆”!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16
资金流入规模 - 8月以来至9月12日港股主题ETF净申购额超1000亿元[1][3]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基金单日认购资金超30亿元 启动比例配售确认比例32.95%[3] 资金流向板块 - 港股科技主题ETF获大幅增持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净申购超150亿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获66.86亿元 工银瑞信港股通科技30ETF及华夏恒生科技ETF均超50亿元[3] - 创新药板块ETF逆势获加仓 汇添富与广发港股创新药ETF净申购额均超75亿元[3] - 金融领域ETF受青睐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净申购90.89亿元 广发港股通非银ETF获84.78亿元[3] 机构参与动态 -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前十大持有人包含证金私客尊享二期私募、国丰金典三号私募等多只私募产品[5] - 主动权益类基金连续6季度加仓港股 二季度末港股仓位达20%创历史新高[7] - 9月以来超15只港股主题基金上报证监会[7] 投资逻辑与机遇 -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资金配置港股 当前9月降息预期概率超95% 可能降息50基点[7] - 美元贬值周期与恒生指数呈反向关系 科技巨头AI应用提升广告/云计算盈利优势[7] - 港股存在系统性折价修复机遇 涵盖AI芯片/创新药/国际化公司等特色板块[8] - 潜在红利税政策调整或推动红利股板块估值修复[8]
万亿资金年内南下港股!千亿规模ETF大厂今日热推香港大盘30ETF(认购520563)首发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09:21
南向资金流入与港股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2日 南向资金净流入达10728.86亿港元 推动港股行情 [1]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31.55% 恒生国企指数涨幅28.46% [1] - 华宝基金推出全市场首只跟踪恒生中国(香港上市)30指数的香港大盘30ETF(认购520563/上市520560) [1] 港股投资逻辑转变 - 港股投资底层逻辑从"离岸市场化"转向"在岸市场化" 投资风格更多元化 [2] - 盈利模式从"确定性溢价、价值红利"扩散到"成长溢价" 支撑行情可持续性 [2] - 政策层面明确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给予全方位支撑 [2] 恒生中国30指数特征 - 由香港上市内地公司中市值最大的30只个股组成 含H股、红筹股及其他中资股 [2][4] - 单只成份股权重上限15% 前五大成份股合计权重不超过60% [2] - 总市值30万亿港元 市盈率9.81倍 股息率2.89% 波动率27% [4] - 相较恒生国企指数:集中度更高(前十大权重74% vs 56%)、波动率更低(27% vs 28%) [4][5] - 相较恒生指数:流动性更高、龙头属性更强、估值更具吸引力 [2] 指数成份股结构 - 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4% 腾讯控股(16.90%)、阿里巴巴-W(14.53%)为前两大持仓 [7] - 兼具新经济成长先锋与高股息价值龙头 体现"科技+红利"哑铃策略 [5] - 覆盖互联网传媒、金融、电子、通信、消费行业知名公司 [5] 历史表现与估值优势 - 自2000年1月3日基日至2025年8月31日 累计涨幅368.50% [8] - 超额收益显著:较恒生国企指数(353.60%)高14.90% 较恒生指数(47.85%)高320.66% [8] - 当前估值具优势:市盈率9.8倍(历史百分位71%) 市净率1.0倍(历史百分位44%) [11] - 恒生国企指数市盈率10.2倍(历史百分位86%) 市净率1.0倍(历史百分位76%) [11] 华宝基金ETF产品布局 - 权益类ETF资产管理规模1219.80亿元 同业排名领先 [13] - 拥有5只百亿规模A股/港股行业主题ETF 合计规模968.70亿元 [13] - "硬科技"ETF矩阵包括医疗ETF、金融科技ETF、科技ETF、港股互联网ETF等 [14] - 高股息ETF家族含银行ETF(全市场规模最大)、港股通红利ETF、标普红利ETF等 [14] - 宽基ETF覆盖A50ETF、中证A100ETF、中证A500ETF等主流指数 [15] - 连续三届获"金基金·被动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奖" 四度获"十佳ETF管理人"荣誉 [13]
港股热潮正当时,科技、红利一手抓!全市场首只香港大盘30ETF(认购520563)今日荣耀首发!
新浪基金· 2025-09-15 08:39
南向资金流入与港股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2日,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达10728.86亿港元,推动港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选择 [1]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31.55%,恒生国企指数涨幅28.46% [1] 香港大盘30ETF产品特征 - 华宝基金推出全市场首只跟踪恒生中国(香港上市)30指数的ETF(代码认购520563/上市520560),覆盖香港上市内地公司市值最大的30只个股 [1][2] - 指数采用流通市值加权,单只成份股权重上限15%,前五大成份股权重合计不超过60% [2] - 相较恒生国企指数,该指数集中度更高(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4% vs 56%)、波动率更低(27% vs 28%) [3] - 相较恒生指数,该指数流动性更高、龙头属性更强,市盈率9.81倍低于恒指11.35倍 [3] 指数成份股结构 - 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4%,涵盖腾讯控股(16.9%)、阿里巴巴-W(14.53%)、小米集团-W(8.96%)、建设银行(7.59%)等 [4] - 行业分布聚焦互联网传媒、金融、电子、通信及消费领域,体现"科技+红利"的哑铃策略 [3] 历史表现与估值优势 - 自2000年1月3日基日至2025年8月31日,指数累计涨幅368.5%,超额收益显著高于恒生国企指数(353.6%)和恒生指数(47.85%) [5] - 当前市盈率9.8倍处于历史71%分位,市净率1.0倍处于44%分位,估值吸引力优于恒生国企指数(市盈率10.2倍/86%分位) [7] 华宝基金ETF业务实力 - 权益类ETF资产管理规模达1219.8亿元,同业排名领先 [9] - 旗下百亿规模A股/港股行业主题ETF数量达5只,合计规模968.7亿元,为行业最多之一 [9] - 产品矩阵覆盖硬科技(医疗ETF、金融科技ETF、科技ETF等)、高股息(银行ETF、港股通红利ETF等)、宽基(A50ETF、中证A100ETF等)及周期性赛道(化工ETF、有色龙头ETF等) [10][11] - 2019-2023年四度获上交所"十佳ETF管理人"称号,2021-2023年连续三年获"金基金·被动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奖" [9]
建信基金2025秋季投资策略会:“星火科创”破局科技新时代,多元配置赋能投资获得感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7:0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作为国有大行基金公司,核心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与践行普惠金融 [1] - 公司通过投研重塑、深耕科创、践行普惠等路径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 [1] - 公司已形成覆盖货币、中短债、纯债、"固收+"、权益、商品、FOF、公募REITs的多资产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 [6] - 公司秉持"持有人利益至上"理念,致力于成为可信赖的财富管理专家和行业领跑者 [6] 宏观与资产配置展望 - 短期市场受资金面与海外政策影响,中期"反内卷"政策有望改善名义经济增速预期,长期"十五五"布局与"人工智能+"将推动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 [2] - 弱美元趋势和海外经济不确定性预期下,黄金相对其他资产具有配置优势,全球央行购金连续3年超千吨是推动金价的重要因素 [4] - 债券票息收益下行、债市波动放大,投资者需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资产配置和产品组合降低波动,并使用衍生品控制下行风险 [5][6] 权益投资与科技创新领域 - 截至8月底,科创板有58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逾10万亿元,形成科创50、科创100等多层次指数工具 [2] - 受益于周期复苏和国产化进程加速,科技板块有望延续高景气,科创板指数化投资迎来战略配置窗口 [2] - 中国创新药产业中长期表现可期,主要增长空间在肿瘤治疗、减肥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3] 固定收益与多元资产策略 - 利率债方面,地产和出口存在下行风险,消费需关注补贴力度可持续性;信用债方面,中短久期品种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具票息与骑乘收益优势 [5] - 股票上涨核心动因是企业价值创造,投资应聚焦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优质企业优势,多元资产团队采用主动与量化结合方法,基于纪律进行风格研判 [4] 港股与海外资金流向 - 港股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消费等板块多元共振,南向资金港股通持股比例从2022年的10%升至目前的21% [3] - 海外基金对中国资产仍处低配,中国经济预期向好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望推动海外资金加仓 [3]
港股开盘 | 恒生指数高开1.74% 科网股领涨 阿里巴巴(09988)涨近6%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9:41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1.74% 恒生科技指数涨1.97% [1] - 科网股领涨 阿里巴巴涨近6% 百度集团涨近4% 京东集团涨超3% 恒大物业复牌涨超38% [1] 机构观点与目标位 - 花旗上调年底恒生指数目标7%至26800点 预期明年上半年及年底分别升至27500点及28800点 [1] - 中金指出港股市场今年结构胜于指数 主线不断轮动 建议把握结构性优势 以盈利趋势主导的景气方向为主 辅以中美映射主题 [1] - 开源证券认为港股相对A股补涨契机或到来 A股进入估值消化阶段 港股相对优势凸显 [1] 流动性环境 - 杰克逊霍尔会议释放偏鸽派信号 货币政策或进入宽松周期 [1] - 非农数据大幅下修 截至2025年3月的一年间非农就业人数下调91.1万 强化美联储降息预期 [1] - 降息交易升温背景下 全球投资者或重新评估市场吸引力 部分资金流入港股可能支撑估值 [1] 科技行业与AI驱动 - 资金正寻找AI硬件与应用出口 港股互联网板块处于潜在受益位置 [2] - 阿里巴巴持续加大AI芯片自研投入 强化核心算力环节话语权 [2] - 甲骨文2026财年一季度剩余履约义务总额达4550亿美元 同比增长359% 体现全球AI与云服务需求增加 [2] - AI驱动的新一轮科技周期进入兑现阶段 港股互联网逐渐具备资金吸引力 或成下一阶段配置重点 [2] - 中银国际指出科技股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与AI产业周期发展 科技大市值公司仍有上涨空间 绝对景气优势明显 [2] 宏观经济与资金流向 - 招商证券(香港)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有望迎来景气拐点 科技产业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将逐步转化为企业盈利 [3]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背景下 南向资金和外资有望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3] - 港股作为全球估值洼地 未来基本面改善 盈利预期上修 估值修复带动中长期上行可期 [3] 投资机会方向 - 中国银河证券建议关注三大方向:业绩增速较高但估值处于中低水平的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公用事业板块 [3] - 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板块 如AI产业链、消费 [3] - 海内外不确定性扰动下 能提供稳定回报且分红水平较高的金融板块 [3]
上半年机构增持路径披露!工银瑞信多只港股通ETF获机构力捧
新浪基金· 2025-09-11 17:00
机构持仓与ETF市场动态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机构持有场内ETF规模达1.78万亿份,较年初激增2317.61亿份 [1] - 港股主题ETF成为重要吸金赛道,占机构增持场内ETF总份额的26.86% [1] - 全市场130只港股主题ETF的机构持有份额较年初增加622.44亿份,达2917.9亿份,增幅达27.12% [3] - 科技主题港股ETF被增持力度居前,如港股通科技30ETF上半年机构增持份额超99亿份,较年初增幅逾135% [1] - 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机构持有份额增加36亿份 [1] - 7只港股主题ETF产品的机构持仓份额增长超过30亿份 [3]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以20%的涨幅在全球主要股指中居前 [2]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上半年涨幅达28.38% [2] - 截至2025年9月3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达10057亿港元,已超去年全年的8078.69亿港元 [2] - 截至2025年9月4日,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1.36倍,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区间 [2] - 港股市场汇聚了A股稀缺的优质科技企业,包括硬核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药龙头公司 [2] 工银瑞信ETF产品分析 - 工银瑞信港股通系列ETF在2025年上半年合计获机构增持份额达144亿份 [4] - 港股通科技30ETF成立于2022年6月,跟踪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仅30只,聚焦互联网、半导体、创新药、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 [4] - 该指数每季度调整一次,如2025年3月修订时剔除新能源设备,纳入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港股通科技30ETF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26.42%,超越同期恒生科技指数18.68%的表现 [4] - 2025年中报显示该基金机构持有占比达97.64%,险资与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为主要持有者 [5] - 工银瑞信旗下多只港股ETF的管理费率均处于跟踪同一指数产品的最低水平 [5] 工银瑞信平台与战略优势 - 工银瑞信于2009年推出国内首只央企主题ETF,构建起覆盖宽基指数、行业指数、多元配置指数、港股指数及指数增强五大类别的产品线 [6][7] - 公司设立四大研究板块和15个能力中心,并打造业内领先的ETF全流程管理系统 [7] - 港股系列作为跨境板块核心,与A股宽基ETF、行业主题ETF形成战略协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