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地方债上半年发行54902亿元,同比暴增57.2%创历史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7-02 09:3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 - 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54902亿元 较2024年同期的34928亿元增长57.2% [1] - 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21607亿元 较去年同期的14935亿元增长44.7% [1] - 地方债整体发行规模在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 [1] 专项债发行特点 - 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安排4.4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 [3] - 专项债资金重点用于投资建设 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 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领域 [3] - 上半年新增专项债投向领域拓宽 对稳增长 促投资 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三季度发行展望 - 二季度末地方债发行已出现加速趋势 三季度作为传统集中发行季度将进一步加速 [4] - 往年专项债在三季度前基本完成全年发行计划 单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接近2万亿元 [4] - 财政部将加快政策落地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券等 [4]
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超2万亿元 预计三季度将进一步提速
证券日报· 2025-07-02 00:28
地方债发行规模 - 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约54902亿元 较2024年同期的34928亿元增长57.2% [1] - 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21607亿元 较2024年同期的14935亿元增长44.7% [1] - 全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4.4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 [1] 财政政策实施 - 财政政策前置发力 体现为上半年地方债放量发行 [1] - 财政部门靠前发力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强对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的投入 [2] - 下一步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2] 专项债特点与作用 - 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体现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1] - 专项债投向领域拓宽 对稳增长、促投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 专项债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 发行趋势预测 - 上半年地方债整体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 [2] - 下半年新增地方债发行预计明显加快 三季度单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接近2万亿元 [2] - 三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将进一步提速 发行规模扩大 节奏加快 投向领域多元化 [2] 政策导向 - 专项债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1] - 加快政策落地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 [3] - 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 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3]
国务院最新部署!财政政策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财经· 2025-06-27 19:41
财政政策工作重点 - 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1] -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2] - 今年1—5月,已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2] - 截至6月27日全国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6万亿元,今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4.4万亿元,后续还将有2.24万亿元待发 [2] - 今年新增专项债有望基本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资金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3] 民生支出与就业支持 - 强化民生导向,加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支持,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生育等方面的补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 - 今年前5个月超14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约2万亿元、教育支出约1.7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约0.9万亿元,规模位居前三且保持较快增速 [3] -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3] 地方债务风险防范 - 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违规举债查处问责等工作,强化"三保"动态监测和应对处置 [4] - 去年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债务利率平均水平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 [5] - 地方政府前5个月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5] - 截至6月27日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及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4648亿元 [5] 财税体制改革 - 一体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5] - 山东、黑龙江等地近期披露当地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探索财政科学管理的新路子 [6] - 今年零基预算改革在不少地方推开,打破现行预算编制"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局面 [7] 产业支持与发展 - 加强对教育、科技的支持,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7] - 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7]
国务院部署下一步财政政策五大重点任务,有何看点?
第一财经· 2025-06-27 19:06
财政政策重点 - 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1] -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2] - 今年1—5月,已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2] - 截至6月27日全国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6万亿元,今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4.4万亿元,后续还将有2.24万亿元待发 [2] - 今年新增专项债有望基本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资金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3] 民生保障 - 强化民生导向,加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支持,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生育等方面的补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 - 今年前5个月超14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约2万亿元)、教育支出(约1.7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约0.9万亿元)规模位居前三 [3] -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 [3] 债务风险防范 - 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违规举债查处问责等工作,强化"三保"动态监测和应对处置 [4] - 财政风险工作要点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风险 [5] - 去年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债务利率平均水平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 [6] - 地方政府前5个月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6] - 截至6月27日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及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4648亿元 [6] 财税体制改革 - 一体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6] - 今年零基预算改革在不少地方推开,打破现行预算编制"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局面 [7] - 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 [7] 产业支持 - 加强对教育、科技的支持,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7] - 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7]
大家提前做好准备,若不出意外,7月以后,国内将迎来3个重要变化
搜狐财经· 2025-06-27 06:19
宏观经济增速 - 2025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1] - 但部分行业如房地产和汽车仍面临低迷,汽车行业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例如极越汽车因股东撤资导致资金链问题 [1] 行业困境与股东行为 - 股东撤资反映两大潜在原因:担忧亏损风险及对未来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3] - 当前大环境下,企业普遍采取降薪裁员措施,就业市场压力显著 [3] 政策支持与收入增长 - 国常会和中办、国办联合推动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政策信号强烈 [7] - 多地响应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如上海从2590元上调至2690元,青海从1880元涨至2080元 [8] 财政与货币政策 - 财政部提出"更加积极"的宽松财政政策,赤字率创历史新高至4% [10] - 2025年新增财政规模达12万亿(含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和地方专项债4.4万亿),同比增加近3万亿 [10] - 2008年救市中央财政仅1.5万亿,本次规模显著扩大 [11] 消费刺激措施 - 国务院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30条,前4条聚焦增收: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如股市收益)、农民收入增长 [12] - 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房贷利率最低3%,公积金贷款利率2.6%,消费贷利率低至2.4% [12] 房地产政策调整 - 广州成为首个全面取消楼市限购的一线城市,取消"三限"以激活需求 [14][17] - 一线城市限购放开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带动周边地区购买力集中,房价或止跌回稳 [17]
前5个月广义财政支出超14万亿,财政如何持续发力
第一财经· 2025-06-26 22:59
财政收支概况 - 2025年广义财政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1.3%,广义财政支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收支差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46.5% [1] - 财政支出增速(6.6%)高于一季度经济增速(5.4%),资金重点投向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 [1]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万亿元,同比下降0.3%,其中税收收入7.9万亿元(同比下降1.6%),非税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6.2%) [3][4] 财政收入分析 - 税收收入下滑主因: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5%(企业经营困难)、进口相关税收下降(外贸形势复杂)、物价低迷拖累现价计算收入 [4] - 个税收入增长8.2%(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增值税增长2.4%(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印花税增长(股市活跃) [4] - 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6.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281亿元,同比下降11.9%(房地产市场低迷) [6] 财政支出与债务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度37.4%(与五年均值接近) [8] - 支出结构:社保和就业支出2万亿元(+9.2%)、教育支出1.7万亿元(+6.7%)、卫生健康支出8896亿元(+3.9%),基建类支出收缩 [8]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国债发行6.29万亿元(+38.5%)、新增地方债1.98万亿元(+36.6%),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 [7] 政策动向与展望 - 财政部强调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支持"两重""两新"(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11] - 发改委拟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12] - 专家建议需观察财政赤字持续性(前5个月广义赤字率2.4%),增量政策或在下半年推出(如增发国债、稳楼市措施) [11][12]
以补贴提振消费,关键是要调节消费结构失衡
搜狐财经· 2025-06-26 22:44
消费补贴政策效果 - 今年补贴扩围后手机、家电等接续发力,与去年政策形成轮动,政策效果延续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安排资金1700亿元,带动社零增速提高超1个百分点 [2] - 补贴拉动率显示单位补贴带动行业销售额增量2.4%-4.2%,家电>家具>汽车 [2] - 2025年前5个月家具、通讯、家电零售额增速均超20%,全年以旧换新资金预计3300亿元,拉动社零增速0.7个百分点 [2] 财政政策发力方向 - 2025年预算赤字率首次提高至4%,政府发债力度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3] - 中央承担更多债务发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 - 物价低位时期财政续力难以停止,中国侧重消费补贴,日本侧重减税 [3] 消费现状与结构问题 - 居民消费率偏低受制于收入、社保与高质量供给不足 [3] - 服务消费占比偏低,实物消费质量待提升,区域消费水平差距大 [3] - 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约束为收入与社保,中高收入群体约束为高质量供给不足和假期不足 [3] 消费政策优化建议 - 建议"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月补贴从180元提至560元,需资金8000亿元 [4] - 放宽高端服务业市场准入,增设七夕、重阳等假期优化调休制度 [4] - 推动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至服务消费领域 [4]
前5个月广义财政支出超14万亿,财政如何持续发力|财税益侃
第一财经· 2025-06-26 20:17
财政收支概况 - 2025年广义财政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1.3%,广义财政支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收支差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46.5% [2]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万亿元,同比下降0.3%,其中税收收入7.9万亿元(同比下降1.6%),非税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6.2%) [3][4] - 前5个月政府性基金收入15483亿元,同比下降6.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281亿元,同比下降11.9% [7] 收入端分析 - 税收收入下滑主因: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5%,进口相关税种下滑,物价低迷拖累现价计算收入 [3] - 个税收入同比增长8.2%,增值税增长2.4%,印花税因股市活跃保持较快增长 [3] - 非税收入5月首次转负,反映地方资金环境好转 [4][6] 支出端表现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度37.4%(接近五年均值) [1][8] - 重点支出领域:社保和就业支出2万亿元(+9.2%),教育支出1.7万亿元(+6.7%),卫生健康支出8896亿元(+3.9%) [9]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03万亿元,占全年安排10.34万亿元的87.3% [9] 财政政策动向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38.5%),新增地方债1.98万亿元(+36.6%) [8] - 增量政策储备方向:育儿补贴制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两重"建设项目清单6月底前下达 [13]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将优先用于"两重""两新"领域 [12][13] 行业影响 - 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1.9%,短期内政府性基金收入难改善 [7][8] - 基建类支出收缩,民生领域支出占比提升反映财政资金"投资于人"的导向 [8][9] - 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增长支撑增值税收入,股市活跃度带动印花税增长 [3]
财政部最新部署!蓝佛安发声→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59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2024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 同比增长4.2% 高于收入增速(-0.3%) 接近全年预算增速(4.4%) [2] - 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25亿元 同比增长16% 显著高于收入增速(-6.9%) [2] - 前5个月国债发行量达6.29万亿元 同比增加38.5%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 增长36.6% [3]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 同比多增3.81万亿元 [4] 政策工具与资金配置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9] - 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发行1.63万亿元 完成年度限额(2万亿元)的81.5% [6] - 建议将2025年2万亿元化债额度提前至2024年下半年发行 [6] 重点领域政策导向 - 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使用 支持"两重""两新"建设 [1] - 国家发改委拟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不足 [8] - 房地产领域推进"好房子"建设 优化土地财政政策 加强城市更新统筹 [8] - 民生领域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加大对学生和困难群体保障力度 [6][8] 增量政策储备方向 - 财政增量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特别国债 地方政府债券 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6] - 针对中美关税战影响 建议储备企业财政贴息 受损行业失业补贴等政策 [7] - 政策设计强调系统集成 精准施策 把握力度时机 加强逆周期调节 [5]
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07
财政政策部署 - 财政部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准备增量储备政策以应对形势变化[1] - 政策工具包括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支持"两重""两新"建设,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完善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箱[1]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 - 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2]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8] 增量政策方向 - 财政增量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重点保民生、稳投资、稳就业、扩内需、稳楼市[5] - 去年增量政策包括12万亿元化债组合拳、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和保障房、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等[6] - 今年前5个月已发行1.63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完成年度限额81.5%[6] 重点领域支持 - 房地产政策将优化土地、规划、财政、金融支持,摸底土地和项目情况以稳定市场[7] - 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强化民生保障[7] - 发改委将下达"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问题[7] 政策实施策略 - 增量政策设计强调系统统筹、集成创新、精准施策和把握力度时机[4] - 政策执行需一次性给足资金、靠前发力、分步实施并做好储备[4] - 专家建议提前发行明年化债额度,并为受关税影响企业提供财政支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