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
华福证券· 2025-10-29 20:30
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应对内外挑战[3]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核心技术决定性突破[3] - 通过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常规措施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内需提振与投资优化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4] - 落实带薪错峰休假以扩大服务消费场景和优质供给[4] -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加速化解地方政府低效投资杠杆[4] - 中央财政将腾挪更大扩张空间用于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4] 宏观政策调整 - 央行将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提供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4] - 2026年初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以减轻居民债务负担并调降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4]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并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4]
未来五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第一财经· 2025-10-29 18:59
财政政策方向 -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财政工作的首句表述从财税体制改革转变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3] - 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支持经济发展、进行逆周期调节并培育新动能[3][5][6] - 政策需应对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挑战,并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补贴消费等方式稳住经济基本盘[5][6] 财政可持续性挑战 - 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债务利息占比上升,财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6]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7]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而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收支矛盾突出[7]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措施 -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首要措施是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稳定宏观税负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8][9] - 狭义宏观税负(税收占GDP比重)已降至13%左右,未来可能逐步回升至15%左右的合理区间[9] - 需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监测和预警体系,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9] - 未来可能清理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并研究探索数字资产税、碳税等新税源[9][10]
未来五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解读“十五五”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57
在复杂的内外形势之下,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已然清晰,其中备受关注的财政政策和重 点任务也逐步明了。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 全文对外公开,61条举措对"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其中,第20条在 部署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时,在涉及财政方面的第一句话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 续性"。 这不同寻常。因为过往的几份中央五年规划建议中,对财政方面的第一句表述基本都是关系到财税体制 层面。比如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这一表述变化背后释放什么信号? 扩张性财政政策延续 中央要求"十五五"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告诉第一财经,"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财政工作的表述转向"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 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是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反映当前逆周期调节需求迫切,需要通 过扩大财政支出、补贴消费等来稳住经济基本盘,培育新动能,并规范债务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以保障财政可持续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十 ...
罗志恒:“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十二大看点
搜狐财经· 2025-10-29 12:05
总体定调与谋篇布局 - 规划建议务实坦率、行文简练,对形势研判既看到机遇又充分估计挑战的严峻性 [1][5] - 主要目标更侧重发展质量、科技自立自强、内需尤其是消费的重要作用,并鲜明提出“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1][2][5] - 12大任务可归结为优化供给、扩大需求和安全发展三个层次,推动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循环 [1][5] - 布局谋篇分为三大板块,结构与“十四五”规划建议基本一致 [1][6] “十四五”成就回顾与“十五五”环境研判 - 高度肯定“十四五”时期在极不寻常环境下的重大成就,彰显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10] - 对“十四五”成就的评价以定性为主,体现从注重“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11] - 将“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作为独立成就单独阐述,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 [11] - 研判“十五五”时期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2][5] - 外部环境面临大国博弈复杂激烈、遏制打压系统化长期化等挑战 [12][13] - 国内优势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14] “十五五”时期核心发展目标 - 发展目标体系共七个方面,较“十四五”增加一项 [2][6][16] - 目标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16]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年均增速需达到5% [17] - 目标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 [16][18] - 目标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16] - 目标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 [16][19] - 目标五: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 [16] - 目标六: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16][19] - 目标七: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16][2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十五五”时期首要战略任务,排序从“十四五”的第二位提升至第一位 [3][7][21] - 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1][23] - 建设路径包括优化制造业梯队、促进服务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四个方向 [24][25] - 制造业梯队涉及传统产业8个、新兴产业4个、未来产业6个 [24]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 [28] -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2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29] 扩大内需与消费投资 -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30] - 根本前提是让民众“能消费”和“敢消费”,需增加可支配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0][31] - 优化供给体系和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愿消费”与“乐于消费” [31] - 扩大有效投资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32] -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33]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34] - 拓展政策空间,盘活规模巨大的存量资产,政策资源精准引导至关键领域 [35] - 创新治理工具,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 [36] -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37] 财政政策与体制改革 - 财政政策需实现四个转型,从关注赤字率转向支出增速,优化支出结构 [39] -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需稳定宏观税负,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40] -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缓解地方财政困境 [40][41] - 健全直接税体系,优化增值税职能定位,研究适应数字经济的税收制度 [42] - 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 [43][44] 金融强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 - 金融要服务于宏观调控,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45]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服务科技创新和科创企业发展 [46] -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强化分红导向和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47]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48]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 从“市场调控”和“风险防范”转向“模式重构”和“高质量发展” [49] -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保障+市场”双轨格局 [50] - 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重塑市场运行逻辑 [51] - 改革完善覆盖开发、融资、销售全流程的行业基础性制度 [52] - 全面提升居住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53] 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 - 更加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问题,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 [54] - 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55] - 优化药品集采、医保支付和结余资金使用政策,提升管理效率 [55] -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率 [56] 高水平对外开放 - 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变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部署更加主动 [57]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单边开放领域 [58]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 [59]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营商环境从“准入”深化到“准营” [59]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形成“硬、软、心”三位一体的立体互联互通新格局 [60]
十五五规划建议,十大要点
华西证券· 2025-10-29 08:58
经济发展与质量 - 经济发展目标从“量”转向“质”,要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 高质量发展目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突破[1] 消费促进 - 规划明确要求“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并通过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等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 - 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以促进消费[2] 财政政策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5年赤字率为4%,并批准了6万亿元置换债额度,同时强调财政可持续性[3] - 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并适当加强中央事权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3] 货币金融与资本市场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并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大金融领域[4]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支付体系建设[5] 产业与科技发展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并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6] - 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7] 投资与人口政策 - 强调投资有效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并提高收益,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并注重“投资于人”[10] - 人口政策转向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并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12] 国家安全 - 国家安全重点领域扩围,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并加强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等安全能力建设[13]
解读来了!关于资本市场、经济金融等
中国证券报· 2025-10-29 00:58
资本市场改革与建设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1] - 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企业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1] - 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差异化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 [1] -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2]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市场生态,提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 [2] - 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深化科创板改革,完善注册制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要素的高效配置 [3] 宏观经济政策与治理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促进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4]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5] - 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6] - 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前提,需关注商业银行净息差和经营可持续性,平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稳健运营 [7]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8] - 强化监管协同,完善跨部门联动机制,增强市场监测和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监管前瞻性、精准性与有效性,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8] 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发展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竞争力 [9] - 推动国资央企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9] - 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10] - 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务实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0] 消费、投资与房地产 - 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帮助群众增收减负,解除消费后顾之忧,完善促进消费的制度机制 [11] -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投资方向和重点,中央投资应支持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 [12] -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支持优质房企合理融资,加快推进“保交楼” [14]
粤开宏观:《“十五五”规划建议》的12大看点:科技自立与扩大内需引领新征程
粤开证券· 2025-10-28 21:57
总体定调与目标设定 -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未来形势的研判更强调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提出要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9] - 发展目标从“十四五”的6个方面增至7个方面,新增“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并明确要求“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3][10]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年均增速需达到5%,居民消费率若从40%提升至43%,则消费年均增速需达6.5%[20][22] - 科技创新被提升为独立发展目标,词频统计中“创新”出现61次,凸显其核心地位[3][16] 战略任务与产业重点 - 12大任务排序调整显著,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位,“科技创新”调整为第二位,反映以产业建设牵引技术突破的新思路[3][11][25] - 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9%,高于美国(9.8%)等主要经济体,以防范“产业空心化”风险[27][30][31] - 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34] - 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第9位大幅提前至第5位,强调通过制度型开放和“单边开放”塑造新优势[3][11][64] 宏观政策与风险防控 - 财政政策需向扩张性转型,优化支出结构以支持消费、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并推动宏观税负稳定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44][45] - 金融政策强调服务国家战略,要求提高资本市场包容性以支持科创企业,并健全投资端功能以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50][51][53] -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通过“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和现房销售推广,从源头上促进供需平衡[55][57][58] - 社会保障体系更关注可持续性,提出通过国资收益划转等方式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约250元/月提升至600元/月[60][61]
连平:“十五五”财政政策将怎样积极有为
第一财经· 2025-10-28 21:15
财政政策主基调 - 延续“积极有为”的主基调,更注重“精准发力、效能提升” [1][8] - 在“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多重平衡中发挥作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多元目标平衡 [8] 财政政策加力支持的必要性 - 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十五五”期间年均实际GDP增速需至少保持在4.5%以上,需财政政策托底增长以应对多重压力 [2] - 关键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等,需财政资金主导以填补投资缺口并撬动社会资本 [3] - 需财政政策精准发力以扩大内需,通过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稳定居民预期、支持企业投资 [4] - 需财政强化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 [5] - 需财政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和冗余度,以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发挥“压舱石”作用 [6][7] 财政政策具体着力点 - 适度提高赤字率,预计常态化保持在3.8%~4.0%,阶段性可提升至4.2%以上 [8] - 预计每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上下,精准投向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 [8][9] - 深化财税改革,构建中央与地方财政新关系,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缓解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10] - 全面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预计每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4.5万亿~5万亿元,用于投资建设及支持地方化债 [11]
中经评论:盘活债务结存限额助力稳经济
经济日报· 2025-10-27 08:04
宏观政策动向 - 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增量政策 [1] - 此次安排的5000亿元总规模较上年的4000亿元增加了1000亿元,力度加大 [2] - 政策组合拳包括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加快债券发行使用 [3] 资金使用范围与目标 - 5000亿元资金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2] - 资金使用范围较去年拓展,旨在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2] - 5000亿元规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落地,资金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重点支持科创、扩大消费、稳外贸等领域 [3] 政策效果与执行要求 - 在宏观政策带动下,前三季度项目投资保持增长,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2] - 叠加年初预算安排和此次盘活结存限额,政府债券规模较去年增加,有望在扩投资、稳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2] - 政策要求盘活限额安排及早落地,加快债券发行使用,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 - 确保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精准投放,避免撒胡椒面,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3]
盘活债务结存限额助力稳经济
经济日报· 2025-10-27 06:06
财政政策举措 - 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增量政策[1] - 此次盘活结存限额的总规模较上年的4000亿元增加了1000亿元,力度加大[2] - 在今年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叠加此次盘活,政府债券规模较去年增加不少[1][2] 资金使用范围与目标 - 5000亿元资金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外,还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2] - 资金使用范围拓展,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以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2] - 资金旨在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以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1] - 结存限额是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动用该空间可充实地方财力[2] - 盘活结存限额必须依法进行,履行法定程序,落实好限额管理制度[3] 宏观政策协同 - 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加快新增债券发行使用,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平稳运行[3] - 5000亿元规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在落地,资金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重点支持科创、扩大消费、稳外贸等[3] - 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旨在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