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收益

搜索文档
绝对收益的世界里,常识比叙事更金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5-20 20:35
核心观点 - 天弘基金混合资产团队通过政策解读和资产配置框架优化,构建了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投资策略 [3][7][8] - 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将导致A股波动性收窄,需关注结构性机会而非宏观总量数据 [13][14] - 左侧投资和均值回归是团队核心方法论,通过行业配置提高胜率而非依赖个股阿尔法 [9][10][15] 政策研究维度 - 权威媒体文本分析成为理解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政策对市场方向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3] - 通过《人民日报》等资料建立微观文本与宏观结构的联系,捕捉产业调整信号 [3] - 区别于市场对"日本式衰退"的叙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部门负债率显著低于90年代日本 [13] 资产配置框架 - 从单资产转向多资产配置,构建股债平衡+行业选择+个股筛选的三重框架 [7][8] - 资产配置1.0升级至2.0版本,新增资金流(FLOW)监控维度应对2022年债市流动性危机 [10][11] - 股票仓位遵循绝对收益原则,熊市减配/牛市增配,行业选择侧重估值安全边际 [7][9][15] 行业配置实践 - 2023年布局地产后周期品种(东方雨虹)及财富管理链(东方财富/中国平安),错判复苏节奏但守住正收益 [9] - 一带一路出口链成为重要收益来源,2018-2021年核心资产、2024年科技板块均有成功案例 [10] - 回避2024年"科技国运"叙事,重新评估被低估的核心资产 [14] 绝对收益文化 - 建立"不亏钱"优先的投资纪律,考核机制强调个体责任与表达自由 [15][19] - 通过2016年债市牛熊转换、2022年理财破净潮等实战积累组合管理经验 [18][19] - 量化趋势主导市场中,基本面研究创造的均值回归超额收益更具可持续性 [15] 经济转型观察 - 信贷数据对资产价格的预测效力下降,反映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边际减弱 [13] - 消费补贴/生育政策等结构性变化需持续跟踪,宏观总量数据易掩盖冰火分化 [14] - 统一大市场内需潜力被低估,消费驱动转型将重塑资本市场波动特征 [13][14]
天弘基金姜晓丽:关税问题扰动市场,为何说当下市场适合买固收+产品?
搜狐财经· 2025-05-20 18:11
时间来到了2025年的5月,我们的市场刚刚经历了一场惊涛骇浪,中美日内瓦经贸谈判明显好于市场预 期,我们阶段性打了一场漂亮仗,往后看,短期内关税谈判还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在市场情绪辗转反复的情况下,在过去的5个多月中,市场走出了双V的曲线。固收+类基金也在受到一 定的调整压力后逐渐走出低谷,非常感谢各位投资者与我们一同熬过了较为艰难的时点。目前市场不免 仍受各类事件余震影响,面对后续仍摇摆不定的市场状况,我和团队会坚持扎实研究、精细投资,将投 资者对收益和回撤的诉求放在第一位,为投资者提供具有较高价值和较好持有体验的投资工具。 本质上,固收+产品就是一种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争取创造穿越牛熊的收益的投资工具,固收+产品的 运作和资产配置过程中,股票部分包含了行业选择、个股选择;债券部分依次包括品种以及久期选择。 在天弘固收+的管理体系中,我们强调分工合作,力求使股票、债券、转债同样重要地为组合贡献收 益,因此这几类资产分别由专业的基金经理进行操作,由我负责宏观层面的资产配置决策,并要求各基 金经理在商定的中枢范围内,努力做出超额收益,以此来力保产品实现预期目标。 在具体券种的选择上,我们亦是秉承着绝对收益的内核。 ...
绝对收益的世界里,常识比叙事更金贵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0 11:25
投资策略转型 - 基金经理姜晓丽通过研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建立政策分析与投资决策的桥梁,认为政策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 - 天弘混合资产团队在2022年市场波动中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道"需要升级,从单一资产转向多资产配置以应对风险[4][5] - 绝对收益思路从债券扩展到股票,要求股票组合也遵循绝对回报目标,形成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选择的三重框架[6] 固收+方法论演进 - 2018年开辟混合配置产品线,核心难点在于平衡股债比例以避免A股20%年化波动率导致"固收+"变"固收-"[5] - 2021年成立混合资产部,2022-2024年优化行业配置框架,2024年底升级资产配置框架至2.0版本[6] - 股票投资采用左侧策略,注重估值安全边际,如2023年选择东方雨虹等低估值标的,使旗舰产品在熊市保持正收益[7] 资金流分析创新 - 2022年债市流动性危机后,在传统宏观/估值分析基础上新增资金流(FLOW)监控,通过买卖力量预判资产拐点[8] - 资金流分析帮助团队在2022年底债市踩踏事件中做出预案,避免传统模式失效带来的风险[8][16] 行业选择逻辑 - 2018-2021年配置核心资产,2023年布局一带一路出口链,2024年重新评估内需科技板块,验证行业贝塔对收益的贡献[7][8] - 不过度依赖高频宏观数据,而是寻找经济结构性分化中的"火"点,如2024年初逆向研究被市场忽视的核心资产[12] 团队文化构建 - 建立左侧投资文化,坚持"不买贵"原则,通过基本面研究捕捉被错杀标的[12][13] - 内部保持表达自由和自主决策空间,考核机制强调结果导向的公平性[13][14] - 经历2016年债市牛熊转换和2022年踩踏事件后,形成稳定的绝对收益文化和组合管理体系[16] 经济转型洞察 - 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56%)显著低于90年代日本(72%),内需市场潜力被低估[11] - 判断经济动能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A股波动性将收窄,需跟踪政策渐进式调整[11][12] - 警惕"科技国运"等线性叙事,避免重复"日本论"流行时的认知偏差[12]
“股债跷跷板”中寻机遇,国联稳健增益债券5月19日起正式发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5-19 09:14
2025年以来,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5月,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同时实 施定向降息政策,降低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这一系列操作标志着货币政策宽松窗口正式开启,主要对 冲外部经贸环境压力并提振内需。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中美互降关税纷纷落地,市场整体已经修复到加征关税之前的 水平,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望持续提升。 在此市场环境下,兼具稳健性和收益性的二级债基,正日益成为追求稳健收益投资者的核心配置选择。据悉,国联基 金旗下新产品——国联稳健增益债券将于5月19日起正式发行。该产品定位为追求绝对收益的低波动"固收+"策略产 品,通过严谨的风险控制和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力争为投资者实现持续稳健的投资回报。 规模与长跑业绩双升 避险属性获验证 近年来,二级债基发行市场持续升温,在2025年一季度新发债基数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二级债基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报,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平均募集规模达20.64亿元,同比增幅35.6%,总规模环比增长13.59%。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市场研究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4月5日)。) 根据公开资料,郑玲 ...
天弘混合资产团队:打造绝对收益的系统工程
点拾投资· 2025-05-16 14:53
导读:绝对回报正在成为基金产品越来越重要的投资目标。 根据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2.22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站稳32万亿大关。其中 具有理财替代属性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分别达到了13.3万亿和6.41万亿,成为了过去一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量的重要来 源。 对于大众理财来说,公募基金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理财替代下的绝对收益也成为了投资者最重要的投 资目标。无论是买股票型基金、股债混合基金、货币基金还是QDII基金,持有人都希望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满足大众理财目标的难度也在提高。特别是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下行,纯债类资产能提供的收益变得有限,股票 权益又天然具有高波动的属性,再加上过去传统的相对收益考核方式。作为产品生产方的基金公司,又如何满足用户的需 求呢? 数据来源:有知有行《2024中国大类资产投资年报》 从长期年化收益率的角度看,债券+股票搭配而成的"固收+"组合确实能带来比纯债更高的收益回报。然而,由于股票权益 的高波动特点,会导致某些年份股债混合变成了"固收-"的结果。 对于购买"固收+"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是带着绝对收益的投资目标,希望通过 ...
平安理财曾翰文:以目标波动率为核心框架,解密银行理财布局权益资产的道与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17:02
4月30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理财通成功举办了第十期策略会。在主题圆桌 论坛上,来自兴银理财、平安理财、广银理财和渤银理财的投资大咖就理财资金入市、多资产多策略探 索、大类资产展望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现身分享了高波动环境下银行理财市场的投资机会,为投资者 拨开迷雾,提供资产配置参考。 理财资金应该如何更好参与权益市场?对此,平安理财混合投资部兼结构化投资部总经理曾翰文表示, 银行理财机构需要从自上而下完成对"绝对收益"目标的配置,综合资产价值、宏观周期等因素做好分散 配置,将权益资产做更细致、更科学的分类,优化风险收益比。 自上而下做分散配置,自下而上挖掘阿尔法 近期,在全球资本市场震荡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公司也在积极寻找配置机会,理财资金入市成为热门 话题。目前,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实操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对此,平安理财 混合投资部兼结构化投资部总经理曾翰文表示,这与理财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较大的关系。 "虽然银行理财已是存续规模达30万亿元的行业,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发展到目前大概是五年多 的时间。从目前理财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导向来看,理财行业尚未完全步入财 ...
广银理财张长彬:围绕“固收+”框架,将权益投资作为收益增厚工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1:36
银行理财市场现状与权益投资 - 2024年末理财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约为8300亿元(包含优先股等债性资产规模),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约为2.58%,仍处于较低水平 [3] - 近三年来R1、R2风险等级的存续产品占比接连攀升,自2022年的88.7%升至2024年末的95.7%,理财客户风险偏好持续较低 [3] - 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决定了银行理财应该将权益投资作为收益增厚工具而不是作为单一赛道,围绕"固收+"的框架做权益资产的收益增厚 [1][3] 理财资金入市的破局之道 - 产品端应以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增强型产品(固收一级增强、固收二级增强)和低混产品作为含权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重点 [3] - 中高混和权益类理财产品作为辅助,一齐发力提高能够参与权益市场的产品规模基数 [3] - 理财公司对含权理财产品的层次划分要更加细腻,让产品策略清晰明了,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有清晰认识 [4] 投资载体与能力建设 - 被动投资是理财资金入市的重要突破口,能够弥补理财公司在个股投资等方面的不足,公募ETF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 [4] - 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灵活载体包括定增、打新基金、REITs等 [4] - 理财公司权益投研团队普遍薄弱,投研能力是权益投资的核心瓶颈,需构建分层次的投研体系框架并加强外部合作 [5]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 - 多资产多策略就是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利用资产或策略之间的低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性来进行波动率的控制 [6] - 根据产品波动率、风险收益特征的不同进行区分,一类是最低持有期产品,另一类是波动率和回撤幅度稍高的产品 [6] - 通过做适度的偏离,产品得以追逐市场弹性,获得上涨空间,如黄金今年的涨幅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7]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的发展建议 - 要在业绩比较基准中体现各类资产比重,类似于公募基金产品的业绩基准 [8] - 尽量把多资产多策略讲清楚,让投资者、渠道能够接受 [8] - 现在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到了1.6%~1.7%,新发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用固收类资产垫高安全垫的操作难度比较大 [7] 投资者配置建议 -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多重不确定性交织的复杂环境中,资产价格进入高波动阶段 [9] - 配置各类低相关性的多资产多策略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 [9] - 如果风险偏好比较低,可以尽量选择偏短期的现金理财类产品来度过不确定性较大的时期 [9]
债市剧烈波动,基金经理“排兵布阵”
中国基金报· 2025-04-27 16:23
债市波动与基金经理策略调整 - 一季度债市剧烈波动,固收基金经理及时调整投资布局,改变过去线性思维,强调绝对收益和回撤控制[1] - 贸易战背景下资产波动加剧,需做好预案应对宏观事件影响[4] 利率债与信用债配置变化 - 主动偏债基金一季度增加利率债配置,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家债券投资比例分别增长3.91和14.90个百分点[2] - 信用债配置比例下降,中期票据、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券分别减少3.88、5.65、17.07个百分点[2] - 利率债占比从41.54%升至42.86%,信用债占比从54.63%降至53.12%,但信用债仍处历史较高水平[2] - 利率债增持主因发行市场结构偏向利率品种及纯债波动较大[2] 可转债与流动性管理 - 可转债估值较低且表现优于纯债,偏债基金增持意愿增强[2] - 债市波动导致杠杆策略有效性降低,机构更注重资产流动性,通过利率债和可转债增厚收益[3] - 资金面偏紧和信用利差压缩促使机构转向长久期利率债[3] 后市投资策略 - 债券投资需提升流动性,调整久期结构,以中低久期底仓搭配波段交易资产[4] - 二季度货币政策支持性主线不变,资金面宽松,组合久期稳定持有票息是较好选择[4] - 可转债、可交换债等含权类债券具备显著增强收益的潜力[5] 政策与市场展望 - 二季度政府项目债发行高峰,消费刺激和生育补贴政策或出台[6] - 货币政策预计保持支持性,降准和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有望落地[6] - 国债期货贴水反映市场预期货币政策转向支持宽财政和经济稳增长[6]
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是绝对收益的时间积分形态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4-18 13:16
投资理念与收益机制 - 资本市场存在"风险、收益、可持续性"的不确定性三角:高绝对收益伴随隐性尾部风险(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可持续性可能牺牲收益锐度(如固定收益产品),超额收益面临均值回归(主动管理基金持续跑赢市场者稀少)[3] - 超额收益与绝对收益本质统一:可持续超额收益是绝对收益的时间积分形态,例如组合每年跑赢标普500指数2%,30年累计超额收益达81.1%[3] - 长期主义下微小超额收益可产生复利效应:沪深300指数年化8.8%基准下,叠加5%超额收益十年累计收益可达200%,较基准130%涨幅实现接近翻倍[6] 超额收益的局限性 - 超额收益具有寄生性:在长期低迷市场(如1990-2020年日本股市)中仅能减少亏损,无法创造正绝对收益[5] - 存在虚幻性:1999-2013年标普500年化1.65%收益下,跑赢基准5%的策略实际收益(年化1.93%)仍低于2.47%的通胀率,未实现购买力增长[5] - 短期波动吞噬Alpha:季度或年度周期内超额收益可能被市场波动抵消,需拉长时间至10-20年才能转化为绝对收益[5] 实现可持续超额收益的挑战 - 市场环境复杂性:沪深300指数十年间经历2015年股灾(最大回撤40%)、2018年贸易战、2020年疫情等系统性风险,连续十年稳定超额收益难度极高[8] - 复利悖论效应:50%亏损需100%收益回本,避免亏损比追求高收益更重要,真正Alpha需经多重检验(市场中90%Alpha实为Beta伪装)[8] - 长期稳健优于短期高收益:年化7%收益持续10年终值接近翻倍,超越多数短线交易结果[8] 管理人筛选标准 - 收益来源分析:需区分可解释Alpha(选股能力、套利)与风险暴露(行业集中、杠杆)[10] - 长期有效性验证:策略需跨越不同市场周期并通过样本外测试,警惕选择性展示业绩行为[10] - 风险调整后评估:采用夏普比率、索提诺比率、最大回撤等指标衡量单位风险收益[10] 长期投资哲学 - 资本市场核心在于时间规律把握:将超额收益积累转化为绝对收益,类比尼罗河周期性泛滥滋养文明[10] - 投资本质是为未来定价:长期主义者以复利效应将超额收益涓流汇聚成绝对收益江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