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性能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新股消息 | 胜宏科技(300476.SZ)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经营范围等情况
智通财经网· 2025-10-20 06:48
公司上市进展 - 中国证监会国际司于2025年10月18日发布公告,对胜宏科技等10家企业出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1] - 证监会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其及下属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领域[1] - 证监会要求公司说明本次发行完成前后,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股份的质押情况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权属纠纷或控股股东变更[1] - 胜宏科技已于2025年8月20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胜宏科技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及高性能计算PCB供应商,专注于高阶HDI和高多层PCB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 - 公司是众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2] - 以2025年第一季度人工智能及高性能算力PCB收入规模计,公司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2] - 公司核心产品应用涵盖AI算力卡、服务器、AI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通用基板等关键设备[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公司收入分别约为78.85亿元、79.31亿元、107.31亿元人民币[2] - 2024年及2025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收入分别约为23.92亿元、43.12亿元人民币[2]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分别为7.91亿元、6.71亿元、11.54亿元人民币[2] - 2024年及2025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期间溢利分别为2.10亿元、9.21亿元人民币[2]
同有科技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00% 但前三季度累计净利仍同比下滑超七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23:06
公司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197.06% [1] - 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6.8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00.46%,环比增长248.54% [1] - 业绩改善显著,呈现营收、利润、现金流协同增长的局面 [2] 公司前三季度累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28.78万元,同比下降70.37% [1] - 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75.79万元,同比下降71.20% [1] - 尽管高端新品推广见效、核心存储业务增长,但盈利表现依旧不佳 [1]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核心驱动力来自高端新品的市场突破与存储系统业务的稳健增长 [2] - 存储系统业务收入占合并营业收入比重超三分之二,是驱动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 - 全线推出PCIe5.0高端新品后,产品技术竞争力显著提升,成功中标并实施数个千万元级项目 [2] - 高端新品收入较去年全年实现大幅增长,打开了高端市场空间 [2] 盈利能力与现金流 - 第三季度产品结构优化效果持续显现,毛利率延续全年增长态势 [2] - 销售回款增加、采购货款支付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同步改善 [2] 盈利拖累因素 - 参股公司投资损失是主要拖累项,1-9月累计计提投资损失922.56万元,直接拉低合并报表净利润 [3] - 参股公司忆恒创源1-9月累计净利润为负,主要因上半年计提大额存货减值 [3] - 参股公司泽石科技处于发展早期,研发投入高,净利润持续亏损 [3] - 财务费用达1248.49万元,同比增长104.53%,主要因长沙存储产业园项目贷款利息停止资本化 [3] - 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84.79%,源于长沙存储产业园转固后房产税增加 [3]
同有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 同比增长7.73%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9 20:15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7.73% [1]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28.78万元,同比下滑70.37% [1] - 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97.06% [1]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66.83万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 [1] - 公司1月份至9月份整体毛利率为52.34%,同比提升4.41个百分点 [2] 业务驱动因素 - 存储系统业务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占公司合并营业收入超过三分之二,且同比增长12.82%,是驱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1] - 公司依托高端新品的性能优势,充分挖掘客户AI、高性能计算核心业务需求,中标并实施数个千万元级项目 [1] - 高端新品实现的收入相比去年全年大幅增长 [1] 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近年主动将目标市场转向用户高技术门槛和高性能负载的核心业务场景 [2] - 公司注重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差异化定制,以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壁垒 [2] - 自主可控存储产品在用户高端核心业务应用场景的市场覆盖率有效提升 [2]
台积电最大客户宝座或将易主:英伟达2025年有望追平并超越苹果
环球网资讯· 2025-10-16 11:44
客户格局变化 - 苹果自2014年起连续十年为台积电第一大客户,2023年贡献25%营收,2024年占比下滑至22% [1] - 英伟达有望首度超越苹果,成为台积电最大客户,此变化源于AI芯片爆发式增长 [1] - 英伟达对台积电营收贡献从2023年约5-6%猛增至2024年逾10% [3] 营收结构驱动因素 - 2025年第二季度高性能计算芯片在台积电营收中占比跃升至60%,手机芯片占比滑落至27% [3] - AI模型的普及推动对先进制程的结构性需求增长,AI成为关键驱动力 [3] - 英伟达占据台积电高端封装技术过半产能 [3] 未来展望 - 预测2025年英伟达在台积电营收中占比将跃升至19-21%,与苹果不相上下 [4] - 英伟达有可能在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高峰实现反超,登顶台积电第一大客户 [4] - 台积电增长模式正由手机芯片驱动转向以英伟达为首的AI芯片驱动 [4]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千里眼”“最强大脑”……智慧防汛守护长江安澜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1:07
智慧防汛技术体系概述 - 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孪生、高性能计算等前沿技术与传统洪水防御体系深度融合,提升预报预警和灾害防御能力 [1] - 技术实践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智驱动",实现更早预见风险、更科学调控洪水、更有效守护长江安澜 [1][10] “千里眼”监测感知网络 - 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全时段、全要素、全覆盖的立体化监测,覆盖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 [2][4] - 每天收集信息数量可达百万条,大部分站点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20分钟内流域中心到报率达99.8% [2] - 共享长江流域86部雷达、风云4号气象卫星,汇集约5万个水文气象报汛站点,整合卫星、雷达、地面站点、视频监控和无人机 [4] “最强大脑”预报分析系统 - 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智能算法和专业模型,构建多时间尺度嵌套的定量降水预报及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模拟体系 [5] - 长江中下游干流有效预见期为3-7天,短期预报精度最高达90%以上,三峡预见期3天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 [5] - 开展全流域水流模拟计算仅需3-5分钟,入汛以来进行全流域水情模拟预报及调度方案对比分析近1000次 [7] “数字孪生长江”决策支持系统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慧防洪抗旱系统,宏观感知流域洪枯水态势,微观聚焦重点区域风险评估 [8] - 系统可实时模拟推演洪水演进过程,快速计算并标识可能受淹区域,科学比较不同调度方案优劣以选出最优解 [10] - 技术实现分钟级计算和厘米级精度,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的转变,为调度决策争取宝贵提前量 [4][10]
中芯国际(688981):国产AI芯片时代的“晶圆工匠”,先进制程稀缺资产
西部证券· 2025-10-13 19:48
投资评级与核心结论 - 首次覆盖,给予中芯国际“增持”评级 [1][5] - 基于2025年7.6倍PB估值,对应目标市值11715.97亿元,目标价146.45元 [1][19]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699.24/798.12/925.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67/66.92/81.85亿元 [1][4][19] 公司市场地位与工艺进展 - 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大晶圆代工厂,全球市占率从2023年的5.3%上升至2024年的6%,排名从全球第五升至第三 [1][27][107] - 量产工艺覆盖350-7nm节点,等效5nm已有突破,是中国大陆首家实现7nm(N+1)工艺量产的企业 [1][23][27]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计产能达94.8万片/月(8英寸当量),晶圆厂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 [23][36] 行业需求与增长驱动力 - 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679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0610亿美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9%,AI应用是核心驱动力 [2][13][61] - 消费电子行业于2023年周期触底,2024年企稳回升,全球PC、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速转正,支撑半导体市场复苏 [2][54] - 7nm及以下先进制程需求占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48%,而16/14/12nm及以上成熟制程占52% [2][120] 公司产能与财务预测 - 公司先进制程(14nm及以下)规划总产能7万片/月,当前投产3.5万片/月,增量空间为100%;成熟制程待开出产能28.45万片/月,增量空间为31.16% [36] - 预测2025-2027年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务营收分别为644.20/735.30/852.33亿元,同比增长21%/14%/16%,毛利率稳定在23% [15][129][132] - 公司资本开支从2019年的140.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39.13亿元,年折旧费用从2019年的77.8亿元增至2024年的231.6亿元 [15][42][132]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与增长催化剂 - 市场担忧竞争对手先进制程产能落地会削弱公司唯一性,但报告认为公司凭借率先突破、更高良率、充足产能和规模效应,将持续巩固领先地位 [17] - 股价上涨催化剂包括:国产先进制程核心设备实现突破,以及公司晶体管工艺成功从FinFET迭代至GAAFET,从而提升量产概率和拓展市场空间 [18] - 公司N+1工艺(等效7nm)相比14nm工艺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减少63% [125]
台积电市占,首超70%
半导体芯闻· 2025-10-11 18:34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竞争格局 - 台积电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纯晶圆代工市场份额达到71%,较上一季度(68%)上升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65%)上升6个百分点,保持压倒性优势 [1][3] - 三星电子以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但其份额较第一季度下降了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个百分点 [1][3] - 中芯国际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5%,联华电子(5%)与格芯(4%)分列第四、五位 [3][4] 台积电市场优势驱动因素 - 公司市场份额增长得益于3纳米工艺的量产扩展,以及满足AI GPU需求的4纳米和5纳米工艺的高利用率 [3] - 先进封装技术CoWoS的扩展也是关键驱动因素 [3] - 台积电吸收了纯晶圆代工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33%所带来的大部分新增份额 [3] 英特尔在先进制程的进展 - 英特尔宣布量产1.8纳米芯片,标志着全球首次正式量产2纳米级芯片,在下一代芯片竞赛中超越三星和台积电 [5] - 新芯片Panther Lake CPU架构基于18A工艺节点,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亚利桑那州工厂生产并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5] - 业内专家指出,英特尔今年早些时候尖端工艺节点的良率仅为10%左右,而稳定的量产通常需要70%到80%的良率 [5] 晶圆代工市场增长前景与技术趋势 - 全球晶圆代工行业预计将从2023年的1255.6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171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9% [8] - 市场扩张由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推动,对AI加速器、GPU和5G芯片组的需求正推动代工厂提高产能并向3纳米、2纳米等先进节点迁移 [8] - 代工厂正大力投资异构集成、基于芯片的架构以及CoWoS和InFO等先进封装技术,以实现更密集、更节能的芯片设计 [8]
台积电市占,首超7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1 09:27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竞争格局 - 台积电在2025年第二季度纯晶圆代工市场份额达到71%,较上一季度提升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占据压倒性优势[1][3] - 三星电子以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但份额较第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1][3] - 中芯国际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5%,联华电子与格芯分别以5%和4%的份额位列第四和第五[3][4] - 纯晶圆代工市场整体销售额在第二季度同比增长33%[3] 技术节点与产能动态 - 台积电市场份额增长得益于3纳米工艺量产扩展、4纳米和5纳米工艺因AI GPU需求保持高利用率,以及CoWoS先进封装技术的扩展[3] - 英特尔宣布量产1.8纳米芯片,成为全球首家正式量产2纳米级芯片的公司,其Panther Lake CPU架构将基于18A工艺节点[5] - 业内专家指出英特尔尖端工艺节点良率曾低至10%左右,而稳定量产通常需要70%至80%的良率[5] - 台积电今年上半年2纳米工艺良率已超过60%,三星也提高了良率但尚未宣布全面投产[5]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与投资 -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预计从2023年的1255.6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171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9%[8] - 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动市场扩张,特别是对AI加速器、GPU和5G芯片组的需求[8] -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收购英特尔10%的股份,软银投资20亿美元,英伟达同意投资50亿美元与英特尔共同开发数据中心芯片[6] - 各国政府通过补贴政策促进半导体制造本地化,如欧洲的《芯片法案》支持汽车级半导体和工业物联网项目[9]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代工厂正投资异构集成和基于芯片的架构,以提高AI工作负载的效率和灵活性[8] - 先进封装技术包括3D堆叠、CoWoS和InFO等晶圆级集成方法日益受到关注,可实现更密集、更节能的芯片设计[8] - 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如AI驱动的质量控制、3D砂型打印和预测性维护正在提高产量和能源效率[10] - 高性能计算、边缘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应用被视为未来的关键增长机遇[10]
DDR 4,正在消逝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1 09:27
DDR4市场地位变化 - DDR4内存价格曾作为DRAM市场领先指标,但其解释市场趋势的作用正在减弱 [2] - 全球内存制造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持续削减DDR4产量,将生产结构围绕DDR5重组 [2] - 近期DDR4价格飙升是供应减少导致的暂时现象,而非市场复苏迹象,是供应减少而非需求增加的结果 [2][4] DDR5转型驱动力与市场扩张 - 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爆炸式增长是DDR5转型关键驱动力,DDR5传输速度比DDR4提高约1.5到2倍,能效提高约30% [3] - 服务器市场已过渡到仅支持DDR5架构:英特尔从2023年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起彻底停止DDR4支持,AMD从Genoa平台起原生支持DDR5 [2] - 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预测,今年下半年DDR5将占所有PC和服务器DRAM出货量的一半以上 [3] 存储器半导体市场展望 - 预计2026年全球存储器半导体市场在经济温和放缓下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6] - 2025年DRAM需求增长率上修至19.3%,略高于行业产量增长率18.1% [6] - 2026年DRAM需求增长率预计14.1%,产量增长率预计14.2%;NAND闪存需求增长率预计13.8%,产量增长率预计14.0% [6] 关键市场需求驱动与风险 - 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增长0.7%(原预测-0.4%),受益于美国和印度市场强劲需求及半导体关税推迟 [7] - 2026年服务器市场出货量预计增长4.7%,由大型科技公司持续积极资本支出、AI普及及数据中心扩展需求推动 [7] - 若对目前免税半导体征收高额关税,可能导致IT设备价格上涨、需求放缓,是内存行业重大风险因素 [7] 1c DRAM技术投资与布局 - 主要内存厂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加速对1c(第六代10纳米级)DRAM的投资 [7][8][9] - 三星电子已在上半年开始建设1c DRAM量产生产线,并计划在其HBM4中积极采用1c DRAM,预计年底产能达每月最高6万片晶圆 [8] - 美光获得日本政府高达5360亿日元(约4.7万亿韩元)补贴,用于在广岛建设新DRAM工厂,专注于1γ(等效1c)工艺量产,预计2027年运营 [9] HBM市场动态与产品策略 - HBM在2024至2025年经历爆炸式增长,但预计2026年因竞争对手进入和供应增加,增长速度将放缓 [6] - 1c工艺可用于高附加值服务器DRAM及HBM4E(第七代HBM),成为SK海力士等公司关注领域 [9] - 内存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DDR5和HBM,因DDR4归类为成熟产品,单价低、盈利能力弱,而DDR5和HBM能产生显著更高销售额和利润 [3]
节后指数震荡上行概率较大
英大证券· 2025-10-09 10:18
核心观点 - 报告预计节后A股指数震荡上行概率较大,主要基于资金回流预期和对后续政策的积极预期[2][11][12] - 操作策略上,建议持仓者观望并关注指数突破力度与成交量配合,新入场者可布局三季报业绩预增且估值合理的标的[2][11][13] A股市场表现回顾 -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报3882.78点,上涨20.25点,涨幅0.52%,深证成指报13526.51点,上涨47.08点,涨幅0.35%,创业板指报3238.16点,涨幅0.00%[4] - 上周市场整体上涨,沪指周涨幅1.43%,深证成指周涨幅2.40%,创业板周涨幅2.75%,科创50指数周涨幅3.07%[5] - 市场成交活跃,周二两市成交额达21814亿元,其中上证总成交额9732.75亿,深证总成交额12081.41亿[4] 重点行业板块点评 - **新能源赛道**:能源金属、电池等板块表现活跃,主要受政策支持驱动,如《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后者目标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6] - **半导体板块**:周二大幅上涨,长期逻辑向好,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2025年增长超过15%,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支持产业升级和国产替代[7][8] - **有色金属板块**:周一、周二连续大涨,受《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政策推动,旨在拓展高端铝材、铜材等应用[9] - **券商板块**:周一领涨,受流动性宽松及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利好,如科创板改革深化“1+6”政策措施[10] 后市研判与操作策略 - 后市预计指数震荡上行,关键观察节后资金回流情况及政策出台[2][11][12] - 操作上重点关注沪指能否放量站稳关键压力位,以决定上行空间是否打开[2][11][13] - 建议投资者借助三季报业绩确定性抵御市场短期波动,筛选业绩预增明确、估值合理的优质标的[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