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化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私募调研记录】凯丰投资调研路维光电
证券之星· 2025-06-12 08:10
公司调研情况 - 知名私募凯丰投资近期对路维光电进行了调研,参与形式包括路演活动、现场调研及电话会议 [1] 公司经营状况 - 二季度下游需求旺盛,公司生产接近满载 [1] - 一季度净利润受汇兑损益影响,二季度仍存在汇率风险,公司考虑使用多种工具对冲 [1] - 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利润13,195.80万元,占年均净利润的86.16% [1] 产能与项目进展 - 路芯半导体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2025年上半年送样,二期2026-2027年建设 [1] - 扩产项目包括2条高精度平板显示掩膜版生产线,2025年完成新增产线建设,2026年厦门项目开始贡献收入 [1] - 扩产项目还包括2条半导体掩膜版生产线:2025年一期投产,2026-2027年二期建设 [1] - 28MM设备2025年上半年送样,48MM产品2025年完成投产并贡献部分收入 [1] 技术与市场地位 - 在G11高精度超大尺寸掩膜版、半色调掩膜版、PSM等领域打破海外垄断,拥有领先技术 [1] - 未来3-5年国内平板显示掩膜版市场规模约100亿元,2025年半导体掩膜版市场规模约187亿元 [1] 产品与价格趋势 - 新增产能包括多条生产线,2025年逐步释放 [1] - 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竞争不会白热化 [1] 可转债信息 - 转股价格为32.70元/股,转股期限自2025年12月17日起至2031年6月10日止 [1] - 原股东优先配售通过网上申购方式进行,配售代码为"726401",配售简称为"路维配债" [1] 机构背景 - 凯丰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大宗商品、债券、权益类资产及其衍生品的宏观对冲基金管理公司 [2] - 公司管理的多只阳光化基金产品业绩与规模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曾获"金牛私募管理公司"等奖项 [2] - 投研团队50余人,覆盖国内外期货市场主要交易品种,通过产业链调研与量化手段辅助决策 [2]
特气品类业内最全,已为多家行业龙头供货,合肥「先微气体」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36氪首发
36氪· 2025-06-11 17:46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先微气体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国科新能创投、冯源资本联合领投 十月资本、皖西国投跟投 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团队补充和周转资金 [2] - 公司计划于7月开启新一轮融资 正在接洽更多产业投资方 [6]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先微气体成立于2022年 专注高纯电子特气研发、生产、储运、分析 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气体资源紧缺问题 [2] - 创始人董宜忠拥有20年气体行业经验 曾就职于台积电、普莱克斯、华南特气 创始团队平均从业背景超20年 来自头部芯片和气体公司 [2] 产品与技术 - 产品谱系覆盖扩散气、刻蚀气、清洗气、激光气等百余种特气 品类为全国最全 代表性产品包括SiH2CL2、NF3、SiCl4等 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面板显示领域 [4] - 气体性能对标国际顶尖公司(如德国林德、法国液空) 自主掌控研发、生产、检测、分析、储运全链条 [4] - 电子特气重点应用领域为集成电路、面板显示、新能源 部分产品已量产并为行业龙头客户供货 [2] 生产基地与产能规划 - 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安徽肥东(2024年投产 年产值规划3.5亿元)、合肥新站(2025年9月投产 年产值规划9亿元)、六安(2025年11月投产 年产值规划5亿元) [5] - 肥东基地为区域独家供应商 生产蚀刻气体和超纯气体 新站基地聚焦泛半导体前驱体/掺杂/光刻气体 六安基地提供剧毒类特气服务 [5] 市场与客户 - 国内电子特气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300-400亿元 下游集成电路、面板显示等行业需求增长显著 [3] - 已为江淮汽车、大众汽车、长鑫集成、三安光电、通威集团等客户供货 正与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深度接触 [5][6] - 集成电路和面板显示领域是未来收入主要来源 半导体行业对气体纯度和采购量要求更高 [6] 行业竞争格局 - 早年国内电子特气依赖外企(如林德、液化空气) 2017年后国产企业(南大光电、华特气体等)加速进口替代 但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1-3类气体)、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3] - 合肥、武汉、南京聚集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龙头 对特气服务商的响应半径和综合能力要求严苛 [3] 投资方观点 - 国科新能创投:电子特气是电子工业"粮食" 先微团队掌握全流程关键技术 具备产业化优势 [7] - 冯源资本:特气行业技术与管理门槛高 先微团队具备国际大厂经验 期待其成为行业标杆 [7]
骏鼎达(301538) - 骏鼎达: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6月11日)
2025-06-11 17:30
公司业绩情况 - 2019 -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 25% [2]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65 亿元,同比增长 34.30%;净利润 1.76 亿元,同比增长 26.01% [2] - 2025 年 1 - 3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9 亿元,同比增长 39.00%;净利润 0.47 亿元,同比增长 3.24% [2] 问答环节要点 业务收入与客户情况 - 2024 年,汽车、通讯电子、轨道交通和工程机械行业收入持续增加 [3] - 2024 年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 154,242,728.25 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 17.84% [3] - 2024 年美国区域销售收入 50,918,781.73 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5.91% [4] 产品相关情况 - 金属类产品包括金属材质编织套管、排气阀等,应用领域取决于下游客户 [3] - 非金属类产品原材料包括未经改性的聚酯(PET)、尼龙(PA)、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树脂材料、复丝等,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5] 定价与产业链情况 - 公司根据客户技术要求、采购规模和市场竞争等,通过商务谈判定价;延伸产业链上游,能提供一站式和个性化服务,维持价格竞争力 [3] - 公司一般作为二级供应商对接一级供应商供货,部分主机厂通过采购中心直接采购 [3] 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 产品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相关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但无法精确估计市场容量 [4] -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国内市场分三大梯队,跨国公司占主要份额,是主要竞争对手 [4] 公司壁垒情况 - 技术和工艺壁垒: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研发生产技术要求高,公司积累较强技术和方案设计能力 [4][5] - 资质认证壁垒:下游客户认证严格且周期长,公司通过部分审核,与众多客户建立合作,进入多品牌主机厂供应链 [5] - 规模壁垒:产品应用广,“型号多、小批量、多批次”生产,公司技术强、品类丰富、客户多 [5] - 人才壁垒:公司积累管理、研发和销售人才,提升竞争力 [5] 新兴领域与生产基地情况 - 公司关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目前不造成重大影响,将探索适配应用 [6] - 国内较大生产基地为东莞、江门、苏州骏鼎达,运营面积合计约 11.5 万平方米,深圳、武汉、重庆、墨西哥基地面积较小 [6][7] 订单情况 - 公司经营正常,在手订单良好,争取存量客户份额,拓展应用场景 [7]
逆市买入,半导体ETF(159813)盘中申购超1.3亿份
新浪财经· 2025-06-11 14:20
TMT及半导体板块表现 - TMT方向日内全线回调 半导体板块出现横盘震荡 [1] - 海光信息合并中科曙光复牌后走势未达预期 冲击市场情绪 [1] - 苹果WWDC发布会低于预期 AI终端创新乏力 部分区域新机替换需求疲弱 [1] - 中美关税谈判中美国愿取消出口限制以换取中国放松稀土出口限制 影响自主可控主题 [1] 消费电子及AI眼镜亮点 - 任天堂Switch2首发4天全球销量突破350万台 创历史最快销售记录 [1] - Ray-Ban Meta引领AI眼镜产品加速落地 今年将迎新品爆发式增长 [1] - AI眼镜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无感操作 成为端侧AI理想场景 Counterpoint预计2025-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CAGR超60% [1] 自主可控逻辑分析 - 国家政策多年布局积累 顶层设计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固链补链延链 [2] - 国产化替代逻辑受中国对美反制措施推动 依赖度高的商品供给缺口或带动国内企业盈利改善 [2] 关联产品及个股 - 半导体ETF(159813)及联接基金(A类012969 C类012970 I类022863) [3] - 关联个股包括中芯国际 海光信息 寒武纪-U 北方华创 韦尔股份 澜起科技 中微公司 兆易创新 长电科技 紫光国微 [3]
扬杰科技:6月9日接受机构调研,宏利基金、长城证券等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6-11 10:39
公司财务与战略 - 员工持股计划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入当期费用,长期有助于保持核心团队稳定性并提升经营效率[2] - 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15.79亿元同比上升18.9%,归母净利润2.73亿元同比上升51.22%,毛利率34.6%[5] - 机构预测2025-2027年净利润区间为11.89-12.56亿元、13.34-15.26亿元、16.14-18.55亿元[7] 毛利率提升路径 - 聚焦汽车电子和海外高端市场等高附加值领域,优化客户结构与区域渗透[3] - 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迭代,实现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3] - 实施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转型,构建标准化运营管控体系[3] 下游应用领域展望 - 汽车电子领域功率芯片国产化替代趋势明确,预计未来几年高速成长[4] - 消费电子在政策推动下保持平稳向上增长[4] - 光伏风电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全球能源转型推动装机需求[4] - 低空经济、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带来多元化增量空间[4] 海外业务布局 - 海外业务恢复常态化增长,通过海外工厂布局增强客户合作意愿[5] - 建立品牌、渠道、制造、研发全链条闭环能力,契合国际客户需求[5] - 推进汽车板块"总部对总部"业务模式,新能源和汽车将成为海外新增长点[5] 市场机构观点 - 90天内12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11家买入、1家增持,目标均价60.29元[6]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3124.22万元,融券净流出34.6万元[7]
扬杰科技(300373) - 300373扬杰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1
2025-06-11 08:24
员工持股计划 - 目的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职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吸引和保留人才 [3] - 持有人为公司(含子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及公司骨干 [3] - 设立时资金总额不超过 16,322.09 万元,总人数不超过 500 人,董监高获授份额占 8.47% [3] - 资金来源为 2025 年至 2027 年专项激励基金,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的 A 股普通股 [3] - 考核条件:公司 2027 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100 亿元或净利润不低于 15 亿元;2025 - 2027 年每半年度对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评定 [3] 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影响 - 激励基金按权责发生制计入当期费用,会计处理遵循准则和政策,最终以审计报告为准 [3][4] - 长期来看,绑定核心员工利益,有助于保持团队稳定,提升经营效率和未来价值 [3][4] 毛利率未来趋势展望 - 积极展望,基于高毛利产业布局深化、技术研发驱动附加值升级、精益生产与系统性降本 [5] - 聚焦汽车电子、海外高端市场,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高毛利业务收入占比 [5] - 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迭代,提升性能并降低成本,增强产品溢价能力 [5] - 实施系统性降本举措,推进精益生产等转型,加大信息化投入,构建管控体系 [5] 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 汽车电子领域,低压功率芯片国产化替代是趋势,市场门槛高、空间大,未来几年高速成长 [6] - 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平稳向上增长 [6] -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回暖,装机需求有望良好增长 [6] - 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等为功率半导体带来增量空间 [6] 出海目标规划 - 海外业务是全球化战略核心,持续进行战略部署,恢复常态化增长 [7] - 国际地缘政治使海外客户重视供应链安全,公司依托海外工厂增强合作意愿和订单份额 [7] - 凭借高性价比和全链条闭环能力,契合国际知名品牌客户需求 [7] - 未来海外业务结构变化,新能源、汽车等成重要增长点 [7]
海光曙光20250610
2025-06-10 23:26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海光信息、曙光、兆芯、华为、长城、飞腾、沐曦摩尔线程、湖北航景、湖南景嘉微、中国软件、麒麟操作系统、达梦、太极股份、人大金仓、华大九天、中望 [2][10][12] - **行业**:算力行业、芯片行业、操作系统行业、数据库行业、工业软件行业 [2][4][10][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海光与曙光合并方案**:海光以过去 120 个交易日均价 143.46 元作为发行股份价格与曙光互换,曙光以过去 120 个交易日基准价上浮 10%即 79.26 元为发行价,换股比例 1:0.552,海光将发行 8.08 亿股,总股本变为 24.83 亿股,合并后无实际控制人 [3] - **曙光溢价收购原因**:参考市盈率估值,停牌前曙光市值 905 亿元被低估,剔除海光信息相关对象后参考同行业水平估值 371 亿元,按市盈率计算估值 695 亿元,按 2024 年利润水平最终估值区间 1256 - 1580 亿元 [5] - **合并战略考量**:海光受益 AMD 授权,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速超 50%,核心增长靠 CPU 和 DCU 芯片设计;曙光液冷技术领先,市占率超 60%,PUE 值低至 1.04,参股海光信息构建完整产业链;合并顺应监管,发挥协同,成第一梯队算力供应商,挖掘 AI 芯片领域能力 [2][7] - **合并后公司估值变化**:整体估值下降更合理,CPU 领域高速增长,申威系列芯片国产化替代潜力大,AI 算力芯片领域处国内第一梯队,预计三到五年实现百亿利润,股价响应预期,短期海光受益,长期曙光提升 [9] - **产业链整合趋势**:国内 CPU 算力、GPU 领域、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环节并购重组趋势明显,预计今年及未来一到两年更多收并购落地 [4][10][11][12][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算力市场格局**:格局分散,通用 CPU 有四个架构六款芯片,X86 架构由兆芯、海光提供,ARM 架构由华为、长城提供,华为与飞腾底层架构协同,GPU 多家厂商参与融合 [10][12] - **合并后公司结构及募资计划**:合并后无实际控制人,由国资委、中科院等机构持股,计划向 35 个特定投资者定向募资用于交易税费、人员安置及整合费用,市场反应积极 [6]
睿创微纳: 2022年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定期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0 21:09
行业前景与市场地位 - 国内特种装备类红外热像仪市场属于朝阳行业,渗透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大[1] - 随着价格逐步降低及应用不断普及,国内外民用红外产品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1] - 公司在国内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细分领域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少数具备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公司之一[1] - 根据YOLE数据,公司红外热成像探测器出货量居全球第二[17] 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3.16亿元,同比增长21.28%,毛利率为50.26%[7] - 红外热成像业务收入39.09亿元,同比增长30.0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91.69%[7] - 2024年研发费用8.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9.94%,累计专利授权2011件[13] - 2024年末现金类资产10.5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50亿元[18]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37.20%,刚性债务17.54亿元,EBITDA对刚性债务保障倍数0.46倍[22] 募投项目进展 - 睿创转债发行规模15.65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余额14.69亿元[2] - 募投项目包括供应链中心红外热成像整机项目(原艾睿光电项目)、合肥英睿红外热成像终端产品项目和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2] - 截至2025年3月末,供应链中心项目已完成部分产线扩能,合肥英睿项目新厂房已建成,智能光电传感器平台已建设完成[3] 业务结构与市场分布 - 主营业务包括红外热成像(占比91.69%)和微波射频业务(占比6.73%)[7] - 2024年境内市场收入32.32亿元,占比75.82%,境外市场收入10.31亿元,占比24.18%[7] - 红外探测器及机芯模组产品2024年收入21.12亿元,毛利率58.29%;红外热像仪整机收入17.97亿元,毛利率48.20%[7] 风险因素 - 子公司艾睿光电被列入SDN清单,对海外业务造成一定影响[1][2] - 微波业务客户集中度高,2024年收入2.87亿元,同比下降29.14%[7] - 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较大,2024年末分别为13.18亿元和17.45亿元[18] - 原材料占总成本比例77.42%,面临价格波动风险[15]
铁流股份: 铁流股份2025年6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证券之星· 2025-06-10 16:14
公司产品与生产工艺 - 汽车离合器生产工艺采用5200吨超大型精密数字化冲压线,集成模具寿命预测系统、在线检测与先进工艺仿真技术,实现全链条质量可追溯 [1] - 新能源汽车电机轴为空心电机轴,工艺流程包含CNC车加工、渗碳热处理、精车/精滚齿/顶尖孔研磨/外圆磨等,产品精度控制在2至5μ [1] - 采用日本先进热处理技术,结合真空渗碳及氮碳共渗复合处理工艺,精确控制渗层梯度,提升表面硬度和芯部强韧性 [1] 并购历史与战略 - 2018年收购德国Geiger,引进其高精密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并成立盖格新能源布局新能源汽车核心零件业务 [1] - 2019年收购湖北三环,2019至2021年度累计净利润完成业绩承诺的17442% [1] - 2021年收购运通四方和国联汽配,拓展汽车后市场智慧供应链及经销网络 [1][2] - 公司商誉仅1600余万,且控股股东零质押,财务状况健康 [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强研发投入,突破液力变矩器、双质量飞轮等核心传动部件国产化替代 [3] - 整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资源,扩大市场份额 [3] - 打造商用车后市场全车件智慧汽车服务生态系统 [3] - 发挥德国、印度、泰国工厂的制造功能,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3]
阿科力:聚醚胺行业景气度探底,关注COC国产化进程-20250610
长城证券· 2025-06-10 10: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聚醚胺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积极开拓市场力争突破;COC项目有望2025年量产,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产品矩阵丰富或开辟新收入增长曲线,维持“买入”评级 [2][9][10][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5.37亿、4.66亿、6.08亿、11.26亿、15.65亿元,上升率分别为-24.7%、-13.1%、30.3%、85.3%、3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4亿、-0.20亿、0.27亿、1.18亿、2.30亿元,上升率分别为-80.1%、-182.2%、235.9%、340.1%、95.4% [1]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0.84亿元,同比上升95.73%;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3.79亿元,同比下降503.13%;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92亿元,同比上升761.74%;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2.56亿元,同比下降28.00% [8] 事件情况 - 2025年4月29日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收入4.66亿元,同比降13.14%;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降182.15%;扣非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降215.47%;24Q4营收1.02亿元,环比降16.88%;归母净利润-0.13亿元,环比降46.74% [1] - 2025年4月29日发布2025年一季报,1Q25收入1.06亿元,同比升2.70%;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同比降505.20% [2] 业务板块情况 - 2024年脂肪胺/光学材料板块收入分别为2.74/1.91亿元,YoY分别为-22.11%/3.96%,毛利率分别为-0.44%/17.91%,同比变化-9.73/-7.01pcts [2] - 2024年脂肪胺产量1.81万吨,同比降13.86%,销量1.88万吨,同比降9.17%;光学材料产量6711.22吨,同比升31.72%,销量6377.06吨,同比升19.26% [2] - 2024年聚醚胺销售均价14593.26元/吨,同比降14.24%;光学材料价格30021.47元/吨,同比降12.83% [3] - 1Q25聚醚胺销售均价14131.74元/吨,同比降12.26%;光学材料销售均价31495.14元/吨,同比升7.02% [8] 费用情况 - 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降14.75%,销售费用率1.50%,同比降0.03pcts;管理费用同比升0.10%,管理费用率8.01%,同比升1.06pcts;研发费用同比升1.64%,研发费用率3.94%,同比升0.57pcts;财务费用同比降4.35%,财务费用率-1.86%,同比降0.31pcts [3] 市场开拓情况 - 2024年国内聚醚胺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低位、毛利率低,公司成立阿科力(香港)有限公司开拓国际市场,聚醚胺MA223全年出口量约占单一品种销售量的60%,小规格聚醚胺全年销售量达4350吨,同比增约24% [9] COC项目情况 - 2024上半年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单体量产并少量销售,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共聚物COC)千吨级生产线建成,2024年三季度试生产,争取2025年量产销售;远期阿科力潜江30000吨高透光材料产能预计2026年底完工 [10] - 2024年新设立4个自研项目,挖掘环烯烃共聚物潜在性能优势,为导入新兴应用领域提供适配方案,实现国产化替代及推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