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报名!读者福利!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7-11 15:57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地点为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3] - 会议时间为2025年7月17日(周四)[3] - 参会规模约500人[3] - 主办单位为思宇MedTech和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3] - 协办单位包括启迪之星、禾芫科技孵化器、中关村科学城CGT产业孵化中心[2] 会议议程 - 10:15-10:35 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将探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4] - 10:35-10:5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生物科技部副主任赵阳光将分享可穿戴脑机接口与精神疾病诊疗[4] - 10:55-11:15 中信建投证券医疗器械与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在存将分析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产业趋势和投资策略[4] - 11:15-11:35 赛诺威盛CSO首席科研官刘圣慧博士将探讨国产CT影像设备创新之路[4] - 11:35-12:15 将举行圆桌环节[4] - 14:00-14:15 神州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弓孟春将讨论多模态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成式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4] - 14:15-14:30 中科睿医董事长范向民将分享AI+神经科学如何重塑脑健康的未来防线[4] - 14:30-14:45 将探讨AI超声赋能肌骨临床的技术革新未来图景[4] - 14:45-15:00 将讨论脉冲电场消融行业发展[4] 报名信息 - 报名链接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复制https://hdxu.cn/1fwan至IE浏览器访问[8] - 使用优惠码可将58元票价格变为0元[8] 其他活动信息 - 思宇MedTech曾举办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和医美科技大会[1][8] - 即将召开的活动包括2025年7月17日的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和2025年9月3-5日的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8] 商务合作 - 商务合作可通过工作微信号suribot22或手机号13552754250联系[7] - 也可直接联系思宇团队工作人员赵清、Alice、Jacky、Ziana等[7]
药明康德涨停,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翻倍!医疗健康ETF泰康(159760)实现3连涨,最新规模创近3月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7-11 15:56
医疗健康ETF泰康表现 - 医疗健康ETF泰康(159760)收涨1.51%,实现3连涨,跟踪指数国证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指数上涨1.45% [1] - 成分股凯莱英上涨10.00%,药明康德上涨9.99%,特宝生物上涨8.15%,康龙化成、泽璟制药等跟涨 [1] - 医疗健康ETF泰康最新规模达8242.12万元,创近3月新高 [2] 药明康德业绩表现 - 药明康德预计上半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约63.15亿元,同比增长44.4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 [2]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约3.01元/股,同比增长106.16%,业绩增长得益于"一体化、端到端"业务模式及新能力拓展 [2] 创新药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医保局发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启动 [3] - 多项创新药利好政策持续落地,包括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行业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 [3] - 中国企业研发的原创新药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海外资本通过BD合作加码中国创新药价值 [3] 国证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指数 - 指数反映A股市场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产业上市公司表现,成分股集中在前端预防、中端检验及后端治疗领域,AI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3]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恒瑞医药、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等,合计占比52.46% [4] 相关产品 - 医疗健康ETF泰康(159760)及场外联接(A类:020093;C类:020094) [5] - 泰康医疗健康股票发起(A类:015139;C类:015140) [5]
王国军:创新药支付体系变革的关键一步丨金融百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5:47
医药创新政策支持 - 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研发、准入、支付、临床应用全链条政策组合拳,推动中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 [1] - 配套政策文件包括药品目录调整方案、申报指南、谈判续约规则等,建立创新药商保准入机制,形成"基本医保保基础、商业保险保创新"的多层次支付体系 [2] 医保与商保支付格局 - 2024年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09.95亿元,总支出29675.92亿元,其中职工医保收支占比68%,城乡居民医保占比32%,均保持结余但压力逐年增加 [3] - 2024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医保支付占比44%,个人自费49%,商保支付仅8%,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在创新药支付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3] 商保目录设计机制 - 商保目录遴选聚焦"临床价值-成本效益"双维度,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超出医保范围的药品,如CAR-T细胞疗法和罕见病药物等年费用超百万品种 [4] - 目录动态调整实行"一年一调",与医保目录同步申报评审,建立市场化调整机制,通过销量扩容帮助药企获得研发资金 [8] 多方利益协同模式 - 商保目录形成医保基金、保险公司、药企、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再平衡,既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又维持医保和商保经营的可持续性 [6] - 社保目录聚焦基础需求,商保目录填补保障空白,通过个人账户购买商保、按疗效付费、PBM管理等模式实现"价格博弈"向"价值共创"转型 [6] 行业生态升级路径 - 药企通过商保覆盖扩大患者群体加速资金回收,保险公司利用医保共享信息低成本拓展业务,患者降低就医负担获得高价疗法 [5] - 未来将建立医保商保协同监管平台,实现药品使用实时监测和直连结算,推动医疗保障体系从单一保障向多元协同跨越 [8]
高考结束,扎堆整容
投资界· 2025-07-11 15:32
医美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 [8] - 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 [8] - Z世代年均医美支出达2.8万元 远高于80后群体 [8] - 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被称为"医美三剑客" 凭借高毛利率和体量被称为"女人的茅台" [9] 医美消费趋势变化 - 轻医美成为主流 真正动刀做手术的人减少 [24] - 流行"妈生感" 追求自然、像天生一样好看 [24] - 玻尿酸、聚左旋乳酸等材料广泛应用在注射类项目上 [25] - 光电仪器的研发使鼻梁塑形、面部紧致等可通过微创方式实现 [25] 医美消费群体特征 - 高中毕业生多为了解决皮肤问题如痘痘、痘印等 [22] - 大学毕业生诉求更倾向于"形象提升" 希望在求职中更有信心 [24] - 年轻人未将医美当作医疗行为看待 风险意识较弱 [25] - 部分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医美服务导致医疗事故 [25] 医美消费心理分析 -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塑造了年轻人对"美"的定义 [13] - 年轻人通过医美寻求心理上的补偿效应和自信提升 [24] - 部分消费者存在过度医美倾向 反复进行同一部位修整 [38] - 医美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解释的普通选择 [35]
大湾区外资“引力场”效应凸显,欧莱雅们的选择揭示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5:26
粤港澳大湾区外资吸引力 - 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吸引超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设立或扩展业务 带来逾1600亿港元FDI并创造超19000个新职位 [1] - 广东省2025年1-5月新设外资企业1.2万家(同比+23.4%) 实际使用外资508.4亿元(同比+6.1%) 深圳福田区新设外资企业1039家(同比+28.91%)占全市23.57% [1] - 香港IPO市场2025年上半年集资额达1071亿港元(同比+7倍) 跃居全球首位 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 [5] 外资企业投资案例 - 欧莱雅将大湾区作为全球战略重点 广州电商中心运营32个品牌全渠道业务 2024年启动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 [3] - 埃克森美孚100亿美元惠州乙烯项目进入试生产 系美国在华首个独资重大石化项目 [3] -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总投资573亿元 将建16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16套下游装置 [4] - 广汽本田开发区能源工厂年产能12万辆 实现焊接100%自动化 总投资35亿元 [4] - 三菱重工广州燃机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燃机服务基地及海外最大核心部件制造基地 [4] 外资投资趋势 - 外资布局从加工制造向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拓展至生物医药、新型储能、AI等新兴赛道 [6] - 香港新落户企业集中在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52%为外国企业) 美国(113家)、英国(89家)、新加坡(69家)企业为主 [5][6] - 宝洁在广州设立亚太生产计划服务中心、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等 西门子深圳投资10亿元建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7] 政策与人才优势 - 广州推出"外资高质量发展20条" 深圳前海试点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 香港2024年协助539家跨国企业扩容 [8] - 大湾区常住人口2024年末达8688.4万人(较2022年+44万) 深圳、广州2024年人口增量分别为19.94万和15.1万 [8]
健康160成IPO“钉子户”背后:数字医疗光环难掩卖药实质 增长乏力终止确认赎回负债仍资不抵债
新浪证券· 2025-07-11 15:05
公司概况与上市背景 - 健康160成立于2005年 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 2018年主动摘牌后三次递表港交所未果[1] - 按2024年平台挂号数量、合作医院及接入医护人员计算 公司自称中国数字医疗健康综合服务行业最大平台[1] -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医药健康用品销售(占比68.7%)和数字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占比31.3%)[2] 医药健康用品销售业务 - 2022-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3.2%/71.7%/68.7% 但毛利率从4.1%持续下滑至1.4%[2][3] - 毛利率显著低于行业水平(A股医药流通企业中位数11.09% 港股互联网药店中位数22.88%)[3] - 2022-2024年业务营收分别为3.85亿/4.51亿/4.27亿元 对应毛利仅1565万/875.2万/615.3万元[3] - 零售订单数从2022年30.73万降至2024年12.36万 零售收入占比由32.3%降至5.5%[4]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40% 最大客户(河南鹏远药业)2024年贡献1.1亿元(占17.7%)但存在13.25万元货款拖欠记录[5] 数字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41亿/1.78亿/1.94亿元 增速逐步放缓[6] - 在线营销解决方案是唯一增长子业务 2024年收入1.19亿元(占61.4%) 增速19.1%[7] - 平均月活用户2021-2024年为390万/330万/310万/330万 用户复购率降至65.7%[8][9] - 注册个人用户从2022年4330万增至2024年5410万 但付费用户转化率从53.2%波动至55.6%[9]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1-2024年销售费用连续四年上升至1.17亿元 销售费用率达18.9%[9][10] - 2024年总营收6.21亿元(同比下降1.3%) 经营亏损1.05亿元 总亏损1.08亿元[10] - 2024年净负债0.89亿元 即便终止赎回负债后仍资不抵债[10]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以来包括健康之路、微医控股等多家数字医疗企业集中递表港交所[2] - 各企业采用不同统计口径标榜行业地位(如健康之路以注册用户数 微脉以全年收入)[2]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品驰医疗: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脑起搏器
新华社· 2025-07-11 15:04
公司发展历程 - 2000年王忠诚院士提出研发国产脑起搏器的设想,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3][4] - 2008年品驰医疗注册成立 [5] - 2009年脑起搏器投入临床试验 [6] - 2013年获国家药监局产品注册证正式上市,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7][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攻克可充电技术、远程程控、变频刺激、高场强磁共振兼容等核心技术 [9] - 解决电极导线在高场强MRI下射频致热难题,研发全球领先解决方案 [11] - 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馈通连接器,打破进口依赖并实现对外供应 [9] -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 市场地位与产品线 - 脑起搏器占中国市场份额超50%,累计造福数万名患者 [10] - 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四个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经调控产品线的企业 [10] - 核心产品线包括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等,均已进军海外市场 [13][14] 产学研协同模式 - 与清华大学合作基础理论研究,与北京天坛医院等临床机构联合开发 [11] - 共建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 [12] - 推动国内神经调控行业从模仿跟随转向自主创新,带动十余家相关企业发展 [12] 国际化布局 - 2016年脑起搏器获欧盟CE认证,进入欧洲、亚洲、南美洲市场 [13] - 2023年迷走神经刺激器完成拉丁美洲首例海外植入 [13] - 计划结合神经调控技术与中医疗法,打造中国特色医疗解决方案 [14]
商保创新药目录今起申报!业内:纳入商保并对创新药实施DRG除外支付,将极大推动创新药入院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1 14:31
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 国家医保局发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从7月11日起接受申报 [1] - 5年内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或治疗罕见病的独家药品可申报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1] - 文件与7月1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差异在于明确了申报时间 [1] 工作流程 - 准备阶段(6-7月):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和规则,征求社会意见后正式发布 [2] - 申报阶段(7月):企业提交资料,进行初审、公示、复核和公告 [2] - 专家调编阶段(8-9月):专家评审形成建议名单,确定支付标准和范围 [2] - 谈判/竞价/价格协商阶段(9-10月):开展测算评估,进行谈判/竞价,签署协议 [2] - 公布结果阶段(10-11月):公布目录调整结果,发布2025年基本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 [2] 申报时间 -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7月11日到7月20日期间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自主申报 [3] 商保创新药目录利好 - 创新药可借助基本医保或商保实现销量提升 [4] - 进入商保目录的药品可进入医院销售,对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的产品是积极信号 [4] - 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可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和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范围 [4] - 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创新药应用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4] - DRG付费与创新药之间存在费用超出限额的问题,商保目录可实施除外支付 [4][5] - 肠癌治疗DRG付费限额约10万元,而创新药费用通常高达20万元 [5] - 商保目录推动创新药进入医院使用,拓展国内创新药支付空间 [5] 申报选择 - 企业可自主选择单独申报基本目录或商保创新药目录,或同时申报 [6] - 基本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评审同时进行 [6] - 商保创新药目录推荐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参考使用,基本医保不予支付 [6] - 同一药品基本不会同时入选基本目录与商保创新药目录 [6][7] - 若出现双重入选情况,企业需在基本医保目录和商保目录中二选一 [7] 目录选择考量 - 价格高于医保局设定标准的产品,纳入商保目录是利好 [8] - 商保发展初期规模较小,进入基本医保目录通常更为有利 [9] - 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申报基本医保目录或商保创新药目录 [9]
“唐来邦中医营养糖尿病管理方案”学术交流会于杭州成功举办
新京报· 2025-07-11 14:15
6月21日,由厦门唐来邦医学营养研究中心主办的"唐来邦中医营养糖尿病管理方案"学术交流会在浙江 杭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中医、营养学及内分泌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糖尿病的中医营养干 预新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从业者、健康管理专家及糖尿病患者代表参与。会 议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医营养整合干预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独特价 值,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创新思路。 会议伊始,厦门唐来邦医学营养研究中心创始人致开幕辞。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 升,传统模式在长期血糖管理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营养整合结合了中医辨证干预与现代营养学, 能够从整体调节代谢功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系统阐述项目理念:"七年 服务超三十万糖友,核心在于构建'中医+营养+管理'的三维一体糖尿病调理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宏才教授发表了《糖尿病中医大破局》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糖尿病并发症的核心病 机在于"气滞、血瘀、络阻",而"三调通脉法"通过"调气、调阴、调神"三个维度,融汇八位中医宗师的 毕生经验智慧,是中华医学献给世界的生命礼物!"其声如洪钟,字字叩击人心。 ...
2025年上半年医药并购“量价齐升”:政策加持下,高频小额交易成主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1 14:04
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并购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并购主体多元化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1] - 行业正从分散竞争走向集约发展,创新技术平台与全球化能力成为并购焦点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领域共49起并购交易,总规模约127亿元,数量持平但金额较2024年减半 [4] - 下半年并购或将延续"高频小额"基调,巨头在核心治疗领域的卡位与困境资产整合仍是主线 [6] 并购驱动因素 - 行业竞争加剧使独立研发成本风险上升,并购成为整合研发资源、共享成果的理性选择 [2] - 创新药研发投入2024年触底回升,企业需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创新管线 [2] - 现金流充裕的大型药企利用市场估值低位降低收购成本,构建特定疾病领域竞争壁垒 [3] - 国内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依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政策利好叠加估值降低创造并购良机 [7] 政策环境支持 - "并购六条"等政策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3] - 上海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北京构建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广州推动100亿元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 [3] - 政策明确支持科技企业收购未盈利技术资产,降低并购门槛并提高审核效率 [4] 企业战略动向 - 三类企业主导并购:国资背景药企整合产业链、民营龙头强化细分优势、创新技术型企业拓展前沿布局 [3] - 和黄医药拟44.78亿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上海医药以9.95亿元收购10%股权 [1] - 海外龙头如赛默飞、丹纳赫通过并购发展,国内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刚起步 [7] 挑战与局限 - 国内大药企受集采影响盈利能力下降,并购需确保标的能创造足够价值 [7] - 跨国药企虽有充足资本,但并购更侧重全球管线策略而非国内市场热点 [7] - 文化差异与业务协同难度可能削弱并购效益,需聚焦技术互补避免盲目扩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