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晶科能源获东方金诚维持AA+评级,全球龙头地位巩固彰显发展韧性
新浪财经· 2025-06-24 11:26
评级与信用状况 - 东方金诚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稳定,同时维持"晶能转债"信用等级为AA+ [1] - 光伏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外部发展环境长期向好 [1]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2024年公司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达92.87GW,同比增长18.28%,居全球第一 [1] - N型TOPCon组件占比高达88%,技术迭代领先行业 [1] - 实验室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22%,全年新增专利679项 [1] - 研发投入44.07亿元,持续强化技术壁垒 [1] 产能与成本结构 - 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 [1] - 计划2025年完成40GW以上高功率TOPCon产能,推动电池量产效率提升至27% [2] - 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包括12GWh储能集成系统和12GWh储能电芯项目、山西一体化大基地等 [2] 行业环境与需求 - 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达599GW,同比增长35% [2] - 中国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能源局明确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20%左右 [2] - 光伏行业长期需求确定性高 [2] 市场拓展与订单情况 - 境外收入占比近70%,积极布局新兴市场 [2] - 高功率TopCon产品下游市场开拓顺利,获市场广泛认可 [2] - 2025年一季度末在手订单85.66亿美元,为后续业绩修复奠定基础 [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储能业务布局 [2] - 随着在建项目投产,一体化产业链产能将更加完善 [2] - 新产品开发持续推进,预计公司整体仍将保持很强的竞争力 [2]
圣奥化学:以绿色创新链动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化工报· 2025-06-24 10:57
战略布局 - 公司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低碳发展工作小组,部署73项责任目标与计划,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研发、生产、管理全链条 [2] - 公司加入"金蜜蜂全球企业社会责任2030倡议"和携手可持续发展(TfS)倡议,开展"SCI-MAN 2030"倡议及"拥抱'双碳' 迈向'蔚蓝'"行动计划 [2] - 2024年公司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7.03%,通过16个重点减碳项目实现降碳超20000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公司计划提前10年完成减碳规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三步走"路径:2021-2030年淘汰落后产能,2030-2040年推动清洁能源替代,2040-2050年探索低碳技术前沿 [3] - 公司推动10家核心供应商升级完成EcoVadis和TfS评审,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升级 [4] 技术突破 - 公司深耕生物质原料应用,布局原料替代战略,逐步提升生物质原料在生产中的占比 [6] - 自主研发橡胶防老剂中间体"RT培司低温液相催化加氢"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6] - 突破"贵金属催化氢化法合成对苯二胺类防老剂"工艺,能耗、物耗双降,"三废"接近零排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6] - 推出球形6PPD产品,解决传统产品易板结、有粉尘的痛点 [6] - 牵头制定4项橡胶防老剂行业标准 [7] - 实现年产1.5万吨MIBK工业化装置投产,产出工艺稳定、含量高、能耗低的MIBK产品 [7] - 攻克MIAK项目四大技术壁垒,2025年MIAK工业化装置投产 [9] 管理优化 - 创新实施"事前算赢"机制,深度应用精益排产模型,推动生产计划与能源供应实现动态协同 [10] - 2025年公司终端产品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以上,主要产品能耗降幅达13% [10] - 连云港圣奥使用氮气1680万标方,节省电量超900兆瓦时,减少碳排放约5500吨二氧化碳当量 [11] - 泰安圣奥引入外供氢气后,累计减少约5800吨二氧化碳当量,节能约1200吨标准煤 [11] - 安徽圣奥2025年综合能耗同比降低17%,碳排放减少19%,全年预计节降成本约1500万元 [12] - 山东圣奥蒸汽单耗降低11%,年节约蒸汽超20000吨,减少碳排放约8000吨二氧化碳当量 [12] - 2024年三家工厂共采购和使用绿电近23500兆瓦时,减少碳排放量约13600吨二氧化碳当量 [13] 行业地位 - 2024年获得EcoVadis"铂金"评级,入围"中国精细化工绿色低碳发展企业二十强"并位列第7 [3] - 旗下山东圣奥、泰安圣奥及安徽圣奥获得"绿色工厂"称号 [3] - 2024年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19年获评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 - 2023年获评国资委"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7] 文化实践 -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泰安圣奥志愿者栽种120株桃树苗,山东圣奥、连云港圣奥员工栽种100余株黄杨树苗、10余株桂花树苗 [15] - 开展"相约世界地球日,童心守护生命圈"职工亲子家庭日活动,通过互动游戏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 [15] - 开展"守护生命密码,共绘多彩自然"主题活动,利用厂区落叶、花瓣开展植物敲拓染非遗手工活动 [16]
金之钧:宝丰能源内蒙古项目投产 书写能源安全新答卷
新浪财经· 2025-06-24 10:48
项目投产与行业意义 - 宝丰能源内蒙古煤基新材料项目投产标志着全球最大煤基新材料项目落地,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4] - 项目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用煤替代石油生产聚烯烃的重大工业化突破,重塑全球煤化工格局并打破高端化学品国际垄断 [4][5] - 项目一期年产300万吨烯烃产品,连续稳定生产4800小时,日均聚烯烃产量达9000吨,烯烃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 [11][13] 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 - 全球首创"绿氢耦合煤制烯烃"工艺,每吨烯烃减碳1.8吨,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值15% [5][6] - 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智慧化工厂等技术,23项国产化装置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破解"卡脖子"问题 [11][13] - 通过绿氢耦合、CCUS等技术使煤化工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5][8] 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整合 - 构建"煤+新能源"全产业链闭环,覆盖"采煤—发电—制氢—化工—储能",光伏全产业链实现100%自给 [6] - 项目总投资673亿元,预计2025年工业产值约300亿元,纳税超30亿元,解决6000人就业 [11] - "垂直整合"模式大幅降低绿氢成本,为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提供可行路径 [6] 社会效益与战略价值 - 项目每吨烯烃产品可减少3吨原油进口,为我国能源安全构筑"化学防线" [4][5] - 公司累计捐资44亿元用于助学,实践"矿区变景区"生态修复,体现社会责任 [7] - 项目符合国家"能源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煤化工装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航"跨越 [11][13]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突破700℃超超临界发电、低阶煤分质利用、CO2加氢制甲醇等技术 [7][8] - 探索"风光氢储煤"一体化模式,打造全球首个"零碳煤化工园区" [8][9] - 推动制定煤化工低碳技术标准,输出"中国方案"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9]
中国海油化学:绿色引擎驱动全产业链生态变革
中国化工报· 2025-06-24 10:38
中国海油化学绿色转型实践 - 公司通过光伏矩阵、VOCs治理、生态修复等全产业链绿色变革,勾勒产业与生态共生立体画卷 [1] - 八所港1.88兆瓦光伏年发电200-230万千瓦时,二期3.89兆瓦项目将扩大绿电供应近1倍 [2] - 大峪口公司屋顶光伏项目覆盖45136平方米,装机10兆瓦,年发电900万千瓦时,减排4731吨CO2 [6][8] - 富岛公司VOCs治理装置使甲醛排放浓度降至国标1/10,年减排169吨 [9][11] - 华鹤公司用6年时间将19公顷废弃矿坑修复为生态林地,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 [15][16] 八所港零碳码头建设 - 港口一期光伏年发电200-230万千瓦时,二期443万千瓦时项目在建 [2] - LNG加气站年供气700万立方米,年减碳超万吨 [2][4] - 皮带机直装系统年节约成本107万元,减碳346.84吨 [4] -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整合光伏、储能、电动设备调度,非生产用电将100%来自绿电 [4] 大峪口公司屋顶光伏项目 - 17575块光伏板覆盖45136平方米,日均发电4万千瓦时 [6] - 并网5个月累计发电360万千瓦时,减碳2000吨 [6] - 每千瓦时电成本降0.15元,年节约电费133万元 [8] - 光伏收益反哺环保升级,碳足迹强度下降12% [8] 富岛公司技术创新 - 循环水系统改造年节电2830万千瓦时,减碳2.9万吨 [9][11] - 屋顶光伏年发电275.84万千瓦时,减碳1573.13吨 [11] - 智能监控系统使能耗较改造前下降23% [11] - 员工237项节能建议中泵类优化节约850.7万元 [11] 华鹤公司生态修复 - 利用40万吨灰渣修复3个采砂坑,完成85%治理 [15][16] - 形成乔灌草立体植被系统,成为居民休闲场所 [15][17] - 项目实现政企合作多方共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16] 行业绿色转型路径 - 光伏发电、LNG替代、工艺电动化构成传统港口转型三大支柱 [2][4] - 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实现空间再造与清洁供能结合 [6][8] - 水轮机驱动+智能监控模式破解化工高能耗难题 [9][11] - 废渣资源化利用开创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15][16]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褚克:绿氨合成新路径破解减碳难题
中国化工报· 2025-06-24 10:27
绿氨合成技术突破 - 兰州交通大学褚克教授团队开发出以空气与水为原料,结合等离子体与电催化技术的绿氨合成新路径,兼具氮源绿色化、反应高效化和工艺节能化三重优势[1] - 新技术解决了传统Haber-Bosch法存在的高能耗(未披露具体数值)与高碳排放问题,契合国家"双碳"目标[1] - 该技术路径可为其他电催化反应提供借鉴,有望发展为含氮高值化学品绿色合成的普适性工艺[1] 科研团队建设 - 褚克教授组建的"先进纳米材料与能源催化"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模式,成员涵盖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2] - 团队首创"模块化"科研体系,通过"任务分解-自主创新-集成验证"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现有8名青年教师和30余名研究生[2] - 多学科背景的团队构成被证实是持续产生创新突破的关键因素[2] 学术影响力 - 褚克教授入选"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成为甘肃省9名入选者之一[1] - 研究成果自2024年起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等离子体-电催化技术在绿色合成领域的应用突破[1]
从灰氢到绿氢,如何以氢能发展赋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中国环境报· 2025-06-24 08:21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达3650万吨,位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50%以上 [1] - 中国正从氢能技术追随者向全球产业引领者跨越,但面临产业链协同降碳、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技术创新不足等挑战 [1] 氢能战略意义 -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可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变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 氢能可替代煤炭作为钢铁行业还原剂,用于化工行业合成氨、甲醇生产,实现源头减碳 [2] - 氢能可缓解中国"富煤、缺油、少气"能源结构问题,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 [3] - 氢能可作为长时储能媒介,耦合风光可再生能源,解决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系统稳定性 [3] 氢能产业链带动效应 - 氢能产业涵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特点 [3] - 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推动光伏、风电产业壮大,储运技术研发将催生新制造业领域 [4] - 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将带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促进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4] 氢能发展瓶颈 - 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仍低,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协同降碳面临挑战 [5] - 化石能源制氢受碳排放成本上升影响,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投资大、效率低,导致成本高企 [5] - 加氢站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建设成本高、审批流程复杂制约基础设施发展 [6][7] - 氢能关键技术存在短板,电解槽等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应用场景有限 [7] 氢能发展对策 - 需强化政策支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体系,设立绿色制氢专项基金 [8] - 应加快加氢站建设,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布局,研发新型氢气运输技术 [9] - 需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强人才培养 [10] - 应深化国际合作,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出海,提升国际话语权 [11]
21世纪ESG热搜榜(第178期)丨财政部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全球汽车制造企业评级》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07:54
可持续披露准则 -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旨在增强准则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 - 应用指南包括准则应用指南和行业应用指南两类,准则应用指南对基本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行业应用指南针对特定行业提供指引 [1] ESG评级提升 - 上交所发布《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提升ESG评级推出六大工作举措 [2] - 六大举措包括提供评级指导、推动沟通交流、改进信息披露、形成最佳示范、加强正向激励和提升管理绩效 [2] AI技术监管 - 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第一阶段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 [3] - 下一步将聚焦AI造谣、低俗内容等7类突出问题,构建技术监测体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3] 绿色金融发展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4] - 预计2030年实现碳排放目标的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 [4] - 外资机构将ESG评级体系、气候风险管理等工具引入中国,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4] 新能源汽车行业 - 中国车企在零排放车型覆盖率方面包揽全球前五,电动车销量占比占据前六中的五个席位 [5][6] - 比亚迪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同比增长25%,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合计销量增长47% [6] - 吉利和上汽等企业的电动车销量占比已提前一年达到50%,完成2025年目标 [6] 气候行动进展 - 亚太地区企业科学碳目标(SBTi)采用率从2023年的25%翻倍至2025年的50% [7] - 中国和印度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公司2020-2023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超100% [7] - 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专利得分领先 [7] 乳业可持续发展 - 伊利发布"双足迹"战略,构建"碳足迹+水足迹"双轮驱动模式 [8] - "零碳联盟"成员扩至154家,90%完成低碳转型,"低水足迹倡议联盟"吸纳60家伙伴 [8] - 伊利启动668个节水项目,年节水超200万吨,70余款产品完成碳足迹核算 [8]
晶 科 能 源: 晶 科 能 源股份有限公司主体及“晶能转债”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3 20:16
信用评级结果 - 东方金诚维持晶科能源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稳定,同时维持"晶能转债"信用等级为AA+ [1][6] - 评级结果有效期从2025年6月20日至2026年6月19日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为光伏组件 [6][10] - 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92.87GW,居全球第一,N型组件出货量占比约88% [8][10]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硅片、电池片和组件设计产能分别为120GW/年、95GW/年和130GW/年 [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924.71亿元,同比下降22.08%;利润总额-0.77亿元 [6][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38.43亿元,利润总额-21.36亿元 [7]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资产总额1190.33亿元,资产负债率72.72% [7][12] - 2024年研发投入44.07亿元,占营收4.77%,新增专利679项 [8] 行业分析 -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599GW,同比增长35%;中国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3% [8][15] - N型TOPCon电池市占率超70%,已成为市场主流技术路线 [17] - 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约1446GW,产能利用率约40%,行业存在阶段性供需失衡 [15] 竞争优势 - 公司N型TOPCon电池具有先发优势,实验室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34.22% [8][22] - 公司建立了从拉棒/铸锭到组件的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规模优势突出 [12][20]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300GW,稳居行业领先位置 [8] 风险因素 - 光伏行业价格竞争激烈,组件售价快速下滑,2025年预计仍维持低位 [9][20] - 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60%,面临汇率波动、地缘政治及贸易保护政策风险 [9][20] - 公司全部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4年末为540.22亿元,债务负担较重 [7][9]
2025高考志愿填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析
专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2月由西安交通大学设立,是全球首个该领域本科专业,直接响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3] - 专业设立背景与全球能源转型及中国"双碳"目标紧密相关,旨在解决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推动核心技术突破[3] -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2024年新增装机43.7吉瓦/109.8吉瓦时,占全球60%,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越抽水蓄能(占比56%)[3] - 国际竞争聚焦锂电、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储氢、钠离子电池等技术领域,中国在锂电产业链已建立领先优势[3] 专业特点 - **国家战略导向**:培养方向直接对接"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国家任务[5] - **跨学科融合**:整合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工程问题解决能力[6] - **产教协同创新**: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依托产业平台(如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衔接[7] 就业前景与发展潜力 - 就业覆盖能源、动力、汽车、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方向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及继续深造[8] - **代表企业**: - 能源电力: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10] - 电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10] - 电池集成: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华为[10] - **职业路径**: - 技术深耕(研发中心/科研院所) - 工程管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 - 交叉转型(能源投资分析/碳资产管理)[14] 院校布局与培养特色 - **全国布局**:截至2025年6月,103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覆盖27个省份,含26所211院校(占比26.2%)和11所985高校[11][15] - **985院校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全球首创)、厦门大学、哈工大、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11] -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西安交大、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11] - **211院校特色案例**: - 北京科技大学:构建"电化学储能+工业储能+智慧储能"四纵四横格局,含4名国家级人才[19] - 华北电力大学: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储能实验室,20余名教授团队[20]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聚焦锂电材料、储氢装备、液流电池技术,实施本博贯通培养[20] - 武汉理工大学:配备PACE中心、Ricardo培训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基地[21] 行业数据与趋势 - 中国新型储能市场预计2030年累计装机超200GW,2024年全球储能梯队中中美以超10GW装机量断层领先[26] - 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扩容,2024年储能企业出货量榜单显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占据主导[26]
众安保险联合地上铁成立新能源车联合风控实验室
证券日报· 2025-06-23 17:05
战略合作 - 众安保险与地上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新能源车险 联合风控实验室 科技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 - 双方牵头的"新能源车联合风控实验室"在深圳南山揭牌成立 将探索新能源物流行业发展新路径 [1] 合作背景与意义 - 众安保险总经理表示 此次合作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践行 也是保险科技与新能源物流产业在深圳南山的重要探索与突破 [1] - 地上铁董事长指出 新能源物流车的规模化推广需要保险支持 尤其是众安保险的场景化产品设计能力 此次合作是产业深度融合的里程碑式探索 [1] 合作内容与技术应用 - 双方将依托新能源车联合风控实验室 构建"科技+数据+服务"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 为行业风险减量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1] - 双方将利用海量行业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 探索建立新能源车风险分级模型 实现风险的早识别 早预防 早管理 [1] - 通过AI风控系统 双方将开发动态风险评估工具 实时预警高风险车辆及驾驶员行为 推动新能源车险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风控"转型 [1] 未来规划 - 双方将以深圳市南山区为创新基地 深化在标准制定 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 打造"保险科技赋能新能源物流"的"南山样板" [2] - 双方计划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为物流企业 司机 货主三方创造价值 为深圳南山乃至全国新能源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实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