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超5000亿元!点心债市场持续扩容
搜狐财经· 2025-07-28 21:10
点心债市场概况 - 2024年前7个月点心债市场合计发行超700只债券,规模超5000亿元,虽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高位水平 [1] - 2022年点心债发行规模7283.85亿元,2023年增至9251.11亿元,2024年突破万亿达12055.19亿元,呈现持续扩容态势 [5] - 城投公司是主要发行主体,2023年城投点心债发行量同比增241%,2024年同比增52%,金融机构发行量2023年增62%但2024年降26% [9] 蒙牛乳业案例 - 成功发行35亿元境外可持续点心债,包括20亿元5年期和15亿元10年期高级无抵押债券,为5年来首次境外发债 [3] - 本次发行获399亿元认购,认购倍数超11倍,属于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高质量稀缺供应 [4] 市场驱动因素 - 美联储加息导致中资美元债成本上升,企业转向点心债融资以降低成本 [7] - 境内城投债审核趋严促使城投公司通过点心债获取新融资渠道 [7] - 中美利差扩大使人民币点心债成本优势显现,南向通扩容等政策提升市场流动性 [7][9]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 点心债增加人民币境外流通使用,提升国际地位,发行主体从城投/金融机构扩展至淡马锡、亚投行等国际机构 [1][9] - 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增长推动市场发展,点心债正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核心标的 [9][10] 投资价值分析 - QDII投资额度从1677.89亿美元增至1708.69亿美元,显示境外资产配置需求提升 [12] - 离岸人民币利率下行预期可能刺激债券发行需求,点心债票息高于国内债券且汇率风险较小 [13] - 需关注离岸市场流动性波动及汇率风险,建议加强发行主体基本面分析 [13]
超5000亿元!点心债市场持续扩容
证券时报· 2025-07-28 20:55
点心债市场概况 - 2024年截至7月28日点心债市场发行超700只债券,规模超5000亿元,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高位[1] - 2022年点心债发行规模7283.85亿元,2023年增长至9251.11亿元,2024年突破万亿达12055.19亿元[6] - 蒙牛乳业近期成功发行35亿元境外可持续点心债,认购倍数达11倍,创399亿元认购记录[4][5] 市场驱动因素 - 美联储加息推高中资美元债成本,境内企业转向点心债融资降低成本[8] - 境内城投债审核趋严促使城投公司通过点心债融资,2023-2024年城投点心债发行量同比增241%和52%[8][12] - 中美利差扩大使人民币点心债成本优势显现,南向通扩容等政策提升流动性[9] 发行主体结构 - 城投公司和金融机构为主力,2023年金融机构发行量同比增62%,2024年降26%[12] - 发行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淡马锡、亚投行、太古地产等国际机构参与发行[13] 人民币国际化作用 - 点心债提升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增强融资功能和储备功能[11][15] - 中证鹏元指出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14] 投资价值分析 - QDII投资额度2025年6月末增至1708.69亿美元,显示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增长[18] - 点心债静态票息高于境内债券,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较低[20] - 中金公司预测离岸人民币利率或继续下行,可能刺激发行需求进一步扩大[19]
(经济观察)熊猫债密集发行 更多国际参与者进入中国债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20:00
摩根士丹利熊猫债券发行 - 摩根士丹利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亿元5年期熊猫债券,票面利率1.98%,成为首单由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发行的熊猫债券[1] - 该债券获得境内投资者踊跃认购,其发行有助于丰富熊猫债券发行人结构并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1] - 摩根士丹利作为30年前首批进入中国的国际投行之一,持续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1] 匈牙利政府熊猫债券发行 - 匈牙利政府分别发行40亿元3年期和10亿元5年期熊猫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2.5%和2.9%[1] - 两期债券分别创下"单笔发行规模最大的外国政府熊猫债券"和"首单5年期外国政府熊猫债券"纪录[1] - 匈牙利是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累计发行熊猫债券6笔,总规模达110亿元[1] 熊猫债券市场整体发展 - 熊猫债券发行人类型已覆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四类[2] - 2024年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112亿元,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跨国企业发行金额占比50%,较2024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2] - 熊猫债券市场自2005年启动后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发展阶段,2015年后快速发展[3] 熊猫债券市场制度与参与者 -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为熊猫债券发展提供稳定制度环境[3] - 外国政府类机构中,韩国、波兰、埃及等累计发行熊猫债券354.6亿元[3] - 境外金融机构如加拿大国民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多次发行熊猫债券,形成示范效应[3]
关注红利港股ETF(159331)投资机会,高股息资产稳定结构性牛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17:17
港股市场展望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呈现结构性牛市 新消费 创新药 非银金融等板块轮动支撑反弹 [1] - 南向资金成为关键护盘力量 持仓以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为核心 近期开始多元化配置信息技术 通讯服务等行业 [1] - 港股整体资金青睐金融与科技板块 周期类板块信心仍偏弱 [1] - 下半年港股结构性牛市韧性仍在 人民币国际化及港股作为人民币核心资产的价值是长期看点 [1] 银行板块分析 - 银行作为低波动 高股息策略的代表 具备稳定股息率 低波动率及股息免税优势 [1] - 银行板块竞争格局稳定且受周期性影响较小 [1] 港股通高股息指数 - 红利港股ETF(159331)跟踪的是港股通高股息指数(930914) [1] - 该指数从香港市场中筛选具备持续高股息支付能力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覆盖金融 地产等传统高分红行业 旨在反映港股市场中以稳定分红为核心特征的价值型证券的整体表现 [1] 相关基金产品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发起联接A(022274) [1]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发起联接C(022275) [1]
【宏观】海南封关:如何重塑中国开放格局?——《见微知著》第二十五篇(高瑞东/赵格格/周欣平/周可)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7-28 16:42
点击注册小程序 海南封关:改革开放的新里程碑 自贸港并非自贸区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一次系统性突破。不仅覆盖货物、资金、人员、信息流通,更推动法律 与监管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根据2020年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封关后自贸港建设将进入第 二阶段,即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优化完善制 度安排,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对标海内外:全面开放的新高地 上海自贸区:为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十四五"期间,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已经达到22个。海南作为全球开放 水平最高的区域,国家已经在关税税率(超过70%上商品零关税)、进出口贸易("离岸关外贸易",先进货后 报关)、签证(30天免签入境)、税收优惠(个人与企业所得税"双15%"政策)等方面给予海南一系列特殊的 政策安排,相比于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有着更高的标杆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 境外自贸港: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对比来看,国际上自由贸易港一般都能够实现商品免征关税,追求高 度的贸易便利化,以及提供优厚的个人与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持续吸引资本与人才流入。我国接轨全 球,为海南同样提供特殊的政策安排,表 ...
【光大研究每日速递】20250729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7-28 16:42
您可点击今日推送内容的第1条查看 【钢铁】交易所调整焦煤期货合约交易限额,建议关注期货价格波动风险——金属周期品高频数据周报 (2025.7.21-7.27)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今 日 聚 焦 【宏观】海南封关:如何重塑中国开放格局?——《见微知著》第二十五篇 海南封关并非自贸区简单升级版,而是一次系统性突破。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打造文体商旅展融合 消费生态,进一步强化对各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二是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探索新渠道,是人民币国际化 进程关键步骤。三是在制度、营商环境以及税率优惠政策等方面持续优化,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显著增强。四 是贸易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贸易便利化升级、积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 (高瑞东/赵格格/周欣平/周可)2 ...
2025国际货币论坛举行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中国经济网· 2025-07-28 14:23
论坛概况 - 2025国际货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 主题为"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1] - 论坛汇集国内外科研院所 政策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 研讨地缘经济风险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加密货币 数字金融等议题 [1] - 国际货币论坛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十四届 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3] 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 - 报告《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系统研究地缘经济风险 构建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变革应对风险的分析框架 [2] - 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集中爆发 负面效应波及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和全球供应链 [2] - 数据显示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 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调整 [2]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 [2] 分论坛议题 - 分论坛主题包括地缘经济风险研究成果 数字货币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挑战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历史与未来 金融大模型创新与应用 [3] - 论坛发布《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并举行闭门研讨会 [3]
报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
新华财经· 2025-07-28 13:19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趋势 -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呈现波动向上趋势 2024年季度平均值6 06 较2023年5 46增长11% [1] - RII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制 自2012年起定期发布 数值越大代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越高 [1] - 2024年四个季度末RII数值分别为4 84 7 40 6 30 5 68 [1] 地缘经济风险分析 - 全球地缘经济风险将持续深化 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集中爆发 [1] -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中心-外围"结构 美国成为主要风险发源地 [2] - 地缘经济风险对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国际贸易投资体系 全球供应链具有破坏性作用 [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 [1] - 美国滥用其金融危机"避风港"地位 主动制造地缘经济冲突 [2] - 双边货币互换可稳定人民币贸易融资成本 增强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2] 全球支付体系变化 - 地缘经济风险推动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多元化调整 [3] - 跨境支付网络呈现碎片化趋势 短期内或强化美元地位 [3] - 区域性 本币化结算兴起将对美元霸权构成长期压力 [3] 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 做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抓住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机遇 [3] - 需要从大国战略竞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多视角寻求解决方案 [3] - 重塑规则 凝聚共识的过程将漫长且充满波折 [3]
陈雨露: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2:29
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 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由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演变而来 已难以适配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需求 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稳定性不足 全球对美元区的信心渐弱 国际金融组织代表性欠缺且救助措施滞后 [2] - 专家提出五项改革建议 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 改革国际金融组织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反对金融霸权 [2] - 加快推进全球金融体系治理改革 包括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发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国际金融治理改革中的作用 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2] 人民币国际化 - 中国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和稳慎人民币国际化 维护多元货币体系 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坚力量 [1] - 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 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亦呈现多元化调整 [3] - 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 需要以市场化 法治化和制度稳定性为基础 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国家软实力 [3] - 人民币国际化需突破传统路径 探索"第三条道路" 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聚焦供给端优化资产质量 资金端扩大长期资金入市 制度端强化法治 [3] 数字货币发展 - 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 个别国家强推单极化稳定币将因五大隐患而加剧系统性风险 [1] - 呼吁坚持"价值本真性 系统稳健性 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 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协同发展 共建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网络 [1] - 稳定币在带来金融创新便利的同时 也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试图通过将稳定币与美元捆绑 维系其全球货币金融霸权 [3] 地缘经济风险 - 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爆发 其负面溢出效应已波及我国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 [2]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 [3] -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外围国家应从中美战略竞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视角寻求地缘经济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 [3] 全球经济格局 - 21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 中美两国将共同驱动这一变迁 贸易 技术 资源 气候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 [4] - 金融领域的协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4]
香港稳定币新政即将落地,谁将抢占数字金融先机?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28 12:09
香港稳定币转型机遇 核心观点 - 香港作为北京的稳定币试验田,监管政策和加密货币交易准备将推动发行方、经纪商和金融科技公司抢占早期收益,银行和电商领域转型较渐进 [2] - 全球稳定币规模达2500亿美元,99%以美元计价,美国《GENIUS法案》强化美元主导地位,中国加速数字金融布局 [6] - 香港《稳定币法案》8月生效,重点加强锚定稳定性和透明度,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开辟合法路径 [2][5] 监管政策分析 香港监管框架 - 新政三大亮点:1:1高流动性储备资产由持牌银行托管、2500万港元最低资本金门槛、强制公开储备资产构成及审计报告 [6] - 制度设计比美国更具包容性,允许符合资质的海外企业参与,首批监管沙盒企业包括京东科技、渣打银行等 [7] - 金管局明确稳定币应聚焦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实体经济场景,而非投机交易 [7] 行业受益格局 早期受益者 - 拥有成熟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发行方、经纪商和金融科技公司可通过发行、交易和托管费用获利 [3] - 富途控股凭借加密货币平台优势可能快速对接稳定币业务,众安在线通过参股RD InnoTech提前布局生态,港交所或受益于跨境资金流动增长 [8] - 稳定币使用集中在加密货币交易领域,与热门加密平台连接紧密的发行方更易成功 [3] 传统金融机构 - 银行传统商业模式受影响较小,因稳定币不产生利息且无法用于放贷,但可通过担任储备资产托管方分得收益,如渣打香港已入局 [8] - 稳定币作为区块链支付手段,与传统银行服务的竞争吸引力有限 [3] 电子商务领域 - 稳定币可降低跨境电商交易成本90%,实现近乎即时结算和全天候服务,但现有支付工具主导地位和监管不确定性可能延缓应用 [3][8] - 新兴市场因本币波动剧烈可能更快接受稳定币,欧美成熟市场转换意愿较低 [8] 人民币稳定币挑战 发展制约因素 - 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约1万亿元,远低于在岸300万亿元,流动性不足制约CNH稳定币发展 [4][9] - 高质量人民币储备资产供应不稳定,受央行干预影响较大,且与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存在竞争 [9] - 交易流动性不足、网络效应薄弱及政策模糊性导致市场接受度提升需时间 [4] 长期机遇 - 若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或扩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可解决应用场景和储备资产问题 [9] - 人民币稳定币可能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尤其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 [9] 未来行业影响 跨境投资变革 - 稳定币或重塑跨境投资流程,形成"美元稳定币→港元稳定币→港股"24小时无缝交易链条 [11] - 香港的布局既是中国应对全球数字金融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 [11][12] 用户场景应用 - 跨境汇款即时到账和电商低成本支付等场景将直接受益,金融科技革命正从政策走向现实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