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层次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全市场注册制渐行渐近 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之花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全市场注册制渐行渐近 将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并提升服务创新经济效率 科创企业将迎来更多金融支持 [1] - 2021年资本市场实现股债融资逾10万亿元 其中48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增长22% 546家完成再融资 IPO及再融资规模合计达1.5万亿元 [2] - 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达142家 首发融资2443亿元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接纳约280家企业上市 首发融资超2000亿元 [2] 直接融资与资源配置 - 注册制改革激发A股市场活力 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共361家企业首发上市 占全市场增量比例逾七成 [3] - 资本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逾4100亿元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3] - 要素资源不断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资本市场促进科创资本形成和创新要素定价的作用持续提升 [2][3] 制度创新与市场建设 - 全市场注册制需构建包容性强的基础制度体系 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 设置试错容错机制 [4] - 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 建立转板上市制度 加强新三板与区域股权市场对接 增强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联动 [4] - 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 放宽市场入口支持科创企业 推动交易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改革 [7] 价值评估与激励机制 - 对科创企业价值评估需关注技术可实现路径 重估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 跳出传统现金流折现逻辑 [5] - 完善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机制 加强激励约束制度和信息披露监管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7] - 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作用 提升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工具的能力 [7] 私募股权市场发展 - 建议开放地方社保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 研究纳入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 [8] - 鼓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扩大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范围 建立可持续出资机制 [8] - 建议放宽险资直接间接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和金额上限 简化投后流程并提高风险容忍度 [8]
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交易获批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产品概况 - 证监会批准中金所开展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交易 合约于2022年7月22日正式挂牌 [1] - 合约标的为中证1000指数 由A股市值排名在沪深300和中证500成份股之后的1000只股票组成 属于宽基跨市场指数 [1] - 中金所此前已上市3个股指期货产品(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和1个股指期权产品(沪深300股指期权) [1] 合约设计细节 - 中证1000股指期货交易代码为IM 合约乘数为每点人民币200元 以指数7000点计算合约面值约140万元 [1] - 新合约规模与现有已上市3个股指期货产品相当(现有合约规模约90万元至130万元) [1] - 中证1000股指期权合约乘数为每点人民币100元 合约面值约70万元 高于沪深300股指期权(约45万元) [2] - 股指期货初期交易保证金标准为合约价值15% 交易一手需约21万元 [2] - 跨品种双向持仓按交易保证金单边较大者收取 有效降低市场成本 [2] - 股指期权保证金调整系数15% 最低保障系数0.5 合约类型包括看涨期权(MO合约月份-C-行权价格)和看跌期权(MO合约月份-P-行权价格) [2] 交易机制 - 股指期货限价指令最大下单数量20手 市价指令最大下单数量10手 [3] - 股指期权限价指令最大下单数量20手 单客户单月份合约单边持仓限额1200手 [3] 市场意义 - 填补中小盘股风险管理工具空白 与现有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形成互补 [1][4] - 形成覆盖大、中、小盘股的完整风险管理产品体系 [4] - 满足投资者避险需求 健全股票市场稳定机制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3][4] - 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均将股指期货和期权作为专业化风险对冲工具 [4]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初见成效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成效总结 - 北交所成功开市并平稳运行 基础制度搭建完成 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 实现稳起步 [1] -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取得初步成效 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要素不断集聚 [1] 企业支持成效 - 上市公司达110家 中小企业占比77% 民营企业占比90% 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超八成 [2] - 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2] - 23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平均研发强度4.6% 是规模以上企业3.3倍 [2] - 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 平均每家2.1亿元 有效助力企业提高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2] 制度创新与市场生态 - 构建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 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 [2] - 落地转板机制 打通与沪深市场衔接 向区域股权市场辐射 [3] - 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 [3] - 合格投资者超513万户 是设立前近3倍 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 VC/PE加大投入 [3] -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 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 [3] - 21家商业银行对接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径 与66个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3] 市场运行特征 - 日均成交10.29亿元 较精选层阶段提高167.17% [7] - 83%公司市值低于15亿元 投资者以合格个人和机构为主 交易低频理性 [6][7] - 新股首日7成上涨 平均涨幅69.97% 首日后月度涨跌幅平均5.34% [7] - 形成按需、小额、多次接续融资机制 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 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 [5] 未来发展举措 - 研究降低交易成本 适时推出北交所指数 推进交易机制创新 [8] - 聚焦规模积累 完善融资交易功能 健全产品体系 发挥"主阵地"辐射作用 [8]
ETF期权扩容 深市多层次期权产品体系持续完善
新华网· 2025-08-12 14:18
ETF期权市场扩容 - 3只新ETF期权产品于9月19日上市 包括深交所创业板ETF期权 中证500ETF期权和上交所中证500ETF期权 标志着自2019年12月后ETF期权市场再度扩容 [1] - 新产品使深市期权对深市市值覆盖度从42.77%提升至59.69% 初步形成覆盖创新成长 中小市值和大盘蓝筹的多层次产品体系 [2] - 美国市场有超500只ETF和近3000只个股作为期权标的 被广泛用于方向性交易 套利 对冲和配置 [1] 新产品定位与特点 - 创业板ETF期权标的为易方达创业板ETF(159915) 是创业板首只场内标准化衍生品和首个面向创新成长类股票的风险管理工具 [2][3] - 中证500ETF期权标的为嘉实中证500ETF(159922) 是首个基于中证500指数的场内期权产品和管理中小市值股票风险的有效工具 [2][3] - 两只新品种与现有ETF期权差异化定位 互补性强 有利于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产品体系 [3] 产品表现与跟踪能力 - 嘉实沪深300ETF自2019年12月上市以来活跃度不断提升 截至8月31日管理规模超181亿元 是深市规模最大的宽基ETF产品 [3] - 嘉实中证500ETF上半年日均跟踪误差为0.03% 年化跟踪误差0.41% 上市以来日均跟踪误差0.03% 年化跟踪误差仅0.55% 显示强劲指数跟踪能力 [3] 市场功能与影响 - ETF期权为重要金融工具 能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活力 助力市场行稳致远 [1] - 金融衍生品具有转移风险 价格发现 提高资金效率和促进金融创新等功能 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部分 [4] - 创业板ETF期权填补深市单市场对冲工具空白 可有效管理风险 丰富投资策略 促进参与主体多元化和提升定价效率 [4] - 新产品推出有利于促进ETF投资交易需求 提升ETF规模与流动性 助力交易所产品创新 [1]
 聚焦•民营经济发展 | 注册制下1100多家民企登陆A股
新华网· 2025-08-12 13:38
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 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继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 - 注册制改革以来A股新增民营上市公司1160家 占比超八成 募资1.07万亿元 占比近七成 [1] - 上市民企数量达3415家 占A股总数63.3% 较2019年底提升4.6个百分点 [2] - 上市民企市值35.02万亿元 占A股市值39.85% 较2019年底提升4.54个百分点 [2] 民营企业再融资情况 - 2023年民企再融资326家次 占比68.34% 规模3008.4亿元 占比40.40% [3] - 2024年民企再融资138家次 占比70.05% 规模990.95亿元 占比44.41% [3] - 全面注册制为创新型和科技型民企提供更便捷上市通道 [3]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结构 - 2024年民企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983只债券 募资3741.06亿元 [4] - ABS成为民企债券融资主力 发行890只占比90.54% 募资2805.76亿元占比75% [4] - 绿色债发行52只募资491.92亿元 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21只募资116.2亿元 [4] 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新 - 中证金融累计为35家民企提供信用保护增信约53亿元 助力债券融资超350亿元 [6] -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担保增信降低民企融资成本并提高效率 [6] - 扩充合作机构类型至地方担保公司 推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增量扩容 [5]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建议 - 需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并优化上市审核流程 [7] - 应加强各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并完善民企增信制度 [7] - 需扩大债券融资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应用 [8] - 应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8]
吴清: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 资本市场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满足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融资需求 包括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 [1] - 资本市场通过对关键要素和资产定价 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带动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协同集聚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 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 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科创板深化改革措施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好研发投入多的优质科技企业 [2] - 推出6项改革措施 包括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IPO预先审阅机制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2] - 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 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 增加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2]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2] 股债联动服务创新机制 - 大力发展科创债 优化发行交易制度 完善贴息担保配套机制 加快推出科创债ETF 发展可交换债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 [3] - 批复全国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注册 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和REITs融资 [3] 长期资本培育体系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拓宽资金来源 [3] -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优化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和反向挂钩机制 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3] -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 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引导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3] - 支持在上海设立专门科技公司 建设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提升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 [3] 科技型上市公司监管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 [4] - 研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序 提升便利性和灵活度 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 [4] - 依法严格监管 严惩违法输送利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 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4] 资本市场开放举措 - 加快落实2025年对外开放一揽子举措 发布QFII制度优化方案 优化准入管理和投资运作安排 [5] - 将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总数拓展到100个 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管理汇率风险 [5] - 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等产品上市 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 [5]
92家新三板公司发布增发预案 多数资金投向高科技行业
证券日报网· 2025-08-08 14:59
新三板定向增发趋势 - 2021年以来已有92家新三板公司发布增发预案 多数资金投向高科技行业Pre-IPO公司 [1] - 顺利实施定增的新三板公司多数在申请转板或申报精选层挂牌 [1] 制度改革成效 - 新三板优化定向发行制度、精选层改革及转板制度实施显著提升市场效果 [1] - 深交所和上交所发布转板规定 符合条件的公司可转至沪深板块 极大提高估值和投资者吸引力 [1] - 转板上市制度改革已进入实操落地阶段 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 [2] 流动性改善与融资功能 - 新三板流动性因制度改革得到有效改善 公司融资便利性提升 尤其利于高科技企业 [2] - 流动性增强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 包括QFII和RQFII等资金 [2] - 新三板成为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 对经济环境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2] 资本偏好与投资逻辑 - 战略投资基金倾向投资估值较低的新三板高新技术公司 因政策扶持和转板机会优势 [2] - Pre-IPO投资主要聚焦具备转板上市潜力的高新技术类新三板公司 [2] - 转板预期较强的公司受资本青睐 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融资功能 [1] 市场定位与示范效应 - 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 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 [2] - 新三板为无法直接申请主板或创业板的中小企业提供重要融资方式 形成示范效应 [1] - 市场发展有利于提高新三板公司整体质量 [1]
资本市场力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11
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 资本市场将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 [1]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是政策重点方向 [1]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2] 制度包容性提升 - 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持续提升 近期蓝箭航天、江苏屹信等商业航天公司启动上市辅导 [1] - 建议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长期资本进入市场 [1] - 提高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 支持采用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多元化估值方法 [2] 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 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覆盖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 [2] - 需优化不同板块上市条件 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 推动科创板、创业板发展 [2] - 海南省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2] 区域股权市场支持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北交所、新三板北京服务基地 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挂牌上市辅导 [3] - 通过新三板"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机制提高效率 降低优质民营企业上市成本 [3] 长期资金引入 - 加大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 运用REIT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3] - 建议以债券市场"科技板"为抓手深化机制改革 提高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的灵活性 [3] - REITs底层资产将覆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绿色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 释放万亿级存量价值 [3]
提升包容性覆盖面精准度 资本市场力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07
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 资本市场将加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1] - 指导意见突出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深度联动 强调IPO 并购 REITs 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工具运用 [1] 制度包容性提升 -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将从源头上提升制度包容性 进一步畅通并购重组等"绿色通道" [2] - 近期蓝箭航天 江苏屹信等商业航天公司启动上市辅导 显示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 [2] - 建议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长期资本进入市场 [2] - 建议提高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 支持采用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多元化估值方法 [2] 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 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 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 新材料 高端装备 时空信息 商业航天 生物医药 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新兴产业融资 [3] - 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覆盖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 应持续优化完善不同板块上市条件 [3] - 推动科创板 创业板等市场发展 拓宽和畅通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3] - 海南省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产业保险 [3]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北交所 新三板北京服务基地 安排专业团队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辅导 加速优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进程 [3] 长期资金引入 - 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 运用融资租赁 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 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4] - 建议以债券市场"科技板"为抓手深化机制改革 构建债市支持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4] - 多维度 多层次 多方位提高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的灵活性和适配性 [4] REITs市场发展 - REITs底层资产将逐步覆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绿色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 [5] - 通过科技资产整合证券化可释放万亿级存量价值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前沿技术领域 [5] - 随着更多"新经济"资产入市 REITs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指数级扩张 [5]
张晓晶: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金融支持|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5 16:37
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 - 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和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5] - 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指数级突破,正深度重构生产函数,全面渗透各个领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前途命运 [5] - 人工智能被公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展开战略布局,全力抢占这一战略性技术的制高点 [5]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意义 - 人工智能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突破口,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根技术"的攻关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挺立潮头 [6] - 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通过赋能千行万业提质增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6] - 人工智能深度关联数据主权、算法伦理、网络安全等维度,已成为大国战略安全的"新边疆" [6] 金融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作用 -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接力协同的金融支持生态系统 [8] - 基础研究具有超高不确定性、超长回报周期及非商业导向的核心特征,只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资本能填补这一空白 [8] - 耐心资本通过重塑资本估值的"时间观",为技术的持续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提升了技术跨越"死亡之谷"、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概率 [9] 人工智能产业化的资本需求 - 人工智能企业跨越技术研发与原型验证阶段后,亟须大额、灵活且附带产业资源的资本支持 [10] - 科技巨头与行业龙头的战略投资能通过导入产业场景、开放市场渠道、增强信用背书及定制融资方案,深度赋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进程 [10] - 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形成协同支持网络,为成熟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持续、稳定、巨量的资金支持 [11] 构建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 强化长期资本供给,构建政府主导的超长期资本供给机制,设立由财政资金出资的基础研究基金 [13] - 培育耐心资本生态,建立"技术期权交易市场",设计风险递进分担体系,推行"科学家期权激励计划" [14] - 释放战略资本效能,实施"场景开放税收抵免"机制,优化监管框架,构建赋能平台 [14] -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上市制度,发展私募股权市场,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资产证券化创新 [15] - 筑牢金融基础设施根基,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大数据平台,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创新数据资产金融化路径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