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丽珠集团(000513):公司信息更新报告:IL-17双靶头对头数据优效,差异化创新持续推进
开源证券· 2025-07-23 10:1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丽珠集团IL - 17A/F头对头III期数据优效差异化创新管线推进 看好中国首个IL - 17A/F双靶点抑制剂及其他创新药优势 维持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及“买入”评级[3] - 公司多元产品矩阵攻守兼备 差异化创新节奏加快 作为仿创pharma估值重塑代表之一 随着创新管线推进估值有望提升[4] 相关目录总结 公司概况 - 2025年7月22日当前股价43.90元 一年最高最低44.87/32.94元 总市值396.90亿元 流通市值256.52亿元 总股本9.04亿股 流通股本5.84亿股 近3个月换手率105.34% [1] 临床试验结果 - IL - 17A/F银屑病适应症对照司库奇尤单抗达III期主要终点 第12周PASI 100应答率LZM012为49.5% 对照组为40.2% 显示非劣效且优效 第4周PASI 75应答率LZM012为65.7% 对照组为50.3% 起效更快 第52周PASI 100应答率LZM012 320mg Q4W和320mg Q8W维持治疗组分别为75.9%和62.6% 安全性良好 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3] 产品管线进展 - 阿立哌唑微球2025年5月获批上市 期待打造10 - 20亿元以上重磅 [4] - 代谢领域司美格鲁肽Ⅱ型糖尿病适应症已申报上市 减重适应症预计2025年内完成Ⅲ期临床 [4] - IL - 17A/F预计2027年获批上市 [4] - 消化P - CAB产品JP - 1366和精神领域布瑞哌唑微球强化产品布局 [4] - 与佑嘉生物联合开发的新型siRNA药物YJH - 012于2025年6月获临床试验批准 [4] 财务摘要和估值指标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12430|11812|12247|12745|13392| |YOY(%)|-1.6|-5.0|3.7|4.1|5.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954|2061|2276|2521|2801| |YOY(%)|2.3|5.5|10.4|10.8|11.1| |毛利率(%)|64.1|65.5|62.9|63.2|63.1| |净利率(%)|15.3|19.5|19.5|20.5|21.8| |ROE(%)|12.9|15.5|14.7|14.8|15.0| |EPS(摊薄/元)|2.16|2.28|2.52|2.79|3.10| |P/E(倍)|20.3|19.3|17.4|15.7|14.2| |P/B(倍)|2.8|2.9|2.6|2.4|2.2|[6] 财务预测摘要 - 涵盖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数据 展示2023A - 2027E年各指标情况 如流动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及相关比率[8]
中生制药“抄底”礼新,但弹冠相庆还太早
36氪· 2025-07-23 08:02
收购交易核心 - 中国生物制药以9.509亿美元总对价收购上海礼新医药95.09%股权 叠加先前持有的4.91%股权实现全资控股 剔除礼新医药账面4.5亿美元现金后实际出价仅5亿美元 [1] - 礼新医药C轮融资时中生制药以1.42亿元获得4.91%股份 对应整体估值28.92亿元 本次收购价10亿美元(约71.77亿元)是C轮估值的2.5倍 [4] - 创始人秦莹持股约20% 通过此次交易实现约1.9亿美元股权变现 同时保留研发团队领导权 [6] 礼新医药发展历程 - 2019年由前跨国药企高管秦莹创立 聚焦ADC抗肿瘤疗法 成立后完成天使轮至C轮共5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泰福资本等知名机构 [2] - 资本密集投入推动公司快速成长 3年内成为估值数十亿的"独角兽" 但创始人仅持股20% 重大决策需平衡多方资本诉求 [3] - 公司已建立8项临床阶段资产(含LM-302 Claudin 18.2 ADC)和20余项临床前资产管线 [7] 交易动因分析 - 资本方考量:相比IPO路径需面临解禁期和市场波动 直接出售可实现2.5倍收益且立即退出 缩短投资周期 [4] - 创始人决策:借鉴天境生物IPO后市值缩水97%的教训 选择通过并购实现价值变现 规避独立商业化风险 [5][6] - 行业趋势折射:创新药企定位重构 从追求独立上市转向与大型药企协同的专业化分工模式 [6] 中生制药战略布局 - 通过收购获得ADC和TCE前沿技术平台 快速补充8个临床阶段产品管线 [7] - 需承担后续研发不确定性 包括团队稳定性及管线推进风险 市场反应谨慎 股价未现大幅波动 [7][8] - 收购标的估值存在折价可能 因大型药企需要更显著的业绩突破才能获得估值提升 [7]
前知名药企高管携手赴港IPO 劲方医药国产首款新药获批,却存在市场与专利困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22:51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计划通过18A规则在主板上市 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 这是继今年1月首次递表后的重新提交[1] - 公司核心产品GFH925是国内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 已于去年8月上市 但面临激烈竞争 今年前4个月商品销售收入仅12.7万元[1] - 公司与信达生物的合作已于2024年1月终止 需分期支付2000万美元不可退还终止费用[1][7]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吕强拥有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博士学位 曾在诺华 惠氏制药 药明康德 扬子江药业 誉衡药业 基石药业等公司担任高管[2] - 创始人兰炯拥有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从事研究 拥有20多年行业经验 曾在恒瑞和扬子江工作[2] - 两人于2017年共同创立公司 吕强负责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 兰炯负责业务运营和小分子药物研发[2] 融资情况 - 公司累计完成7轮融资 总额达14.21亿元 其中2022年C轮融资近5亿元 由华盖资本领投[3] - C轮融资每股单价124.03元 C+轮融资每股单价116.68元 较C轮有所打折[3] - 最大股东集团在C+轮融资前2个月完成股权转让 以5725万元对价转让62.75万元注册资本 折算单价91.24元[3] - C轮融资包含对赌条款 若公司未能在递交申请后两年内成功上市 投资者可要求回购股份或触发强制清盘[3] 核心产品情况 - GFH925是中国首款 全球第三款获批的选择性KRAS G12C抑制剂 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 - 全球已有四种KRAS G12C抑制剂获批 超过20个同靶点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研发阶段 竞争激烈[6] - 产品面临专利阻碍 公司已支付450万元和3000万元获得两项中国专利的非排他性授权 还需支付中双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6] - 五个核心专利族中仅一个在中国 美国和欧盟获得授权 其余四个仍处于申请阶段 在欧美商业化可能需支付额外费用[7] 销售表现 - 2024年向信达生物供应GFH925实现销售商品收入1466.8万元 2025年前4个月骤降至12.7万元 主要源于冗余耗材转售[7] - 2025年前4个月销售商品成本高达809.8万元 2024年该成本为767万元[7] - 公司希望凭借"国产首款 全球第三款"地位进入2026年国家医保目录以推动销售增长[7]
港股IPO盛况持续,科技类企业蜂拥而至!
梧桐树下V· 2025-07-22 11:16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 芯片 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 医疗器械等) 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涵盖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新能源 半导体 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包括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 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 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 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 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若不确定资格 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techenquiries@hkex.com.hk 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 财务数据 法律文件等 PDF加密文件通过港交所指定系统上传 [12][13] -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至通过上市聆讯前 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 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关键条款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 研发里程碑 重大合作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 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3-6个月(保密提交+快速通道) 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信息披露压力低 [30][31]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审核周期6-12个月 估值水平较高(PE 30-50倍) 信息披露压力高 [30][31]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4-8个月(需应对SEC问询) 估值水平高(PE 50-100倍) 信息披露压力极高 [30][31] 课程内容概览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 Pre-IPO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34][35]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 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法律服务经验 [35]
全球前十大药企研发青睐上海,大手笔扫货→
第一财经· 2025-07-22 11:07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转变 - 罗氏制药全球合作部亚洲区负责人表示对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创新实力的看法已从怀疑转向认可[1] -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从单打独斗转向开放式创新,与中国本土药企协同合作案例增多[3] - 罗氏中国加速器与创新中心构成其在华早期研发生态支柱,已达成近15项早期研发合作[5]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地位 - 全球前十大药企中有6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或孵化器(强生、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3]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从不足50亿元增长至超2000亿元,拥有64位两院院士和28万从业人员[17][18] - 上海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上海光源,拥有35家三甲医院和65家临床试验资质医疗机构[18] 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与布局 - 罗氏中国加速器投资近3亿元,是其全球首个自主运营加速器,推动11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4][5] - 阿斯利康将上海列为全球第五大战略中心,整合研发、商业及生产运营[6] - 强生在上海设立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拜耳落地亚太最大共创平台"上海拜耳Co.Lab"[7] 创新药授权交易爆发 - 2025年辉瑞以超60亿美元获三生国健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12] - 2024年默沙东以最高32.88亿美元获礼新医药双抗权益,宜明昂科授权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13] - 中国医药授权交易金额从2015年31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571亿美元,全球占比从5%提升至42%[14] 本土创新药企崛起 - 中国创新药与全球同靶点首款上市时间差距从10年以上缩短至1-5年[14] - 上海2024年对外授权交易额198.3亿美元(15项超5亿美元项目),同比增长30.5%[15] - 本土企业通过授权交易回笼资金并学习临床试验设计及市场推广经验,实现与跨国药企双赢[16] 政策与生态支持 - 上海推出全产业链政策支持,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及国际化发展[19] - 政府鼓励外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创新平台,提供人才激励和审评审批优化[19] - 罗氏认为上海的政策与科研资源为其提供了高效合作和全球战略协同的土壤[20]
创新药井喷时代来临 振东制药凭多领域布局与体系优势蓄力前行
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43款创新药 同比增长59% 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2018年至2024年累计批准上市创新药197个 年批准数量从2018年11个增至2024年48个 [1] - 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医保局公布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方案 [1] 公司研发投入 - 振东制药2024年研发投入达2.51亿元 同比增长25.27% 占营业收入比重8.44% [2] - 公司研发费用占比逐年递增 重点布局肿瘤和皮肤领域管线 [2] - 建成上海新药创制中心 形成四大研发平台组成的科学研发体系 [2] 产品管线进展 - 在研抗肿瘤新药包括治疗胃癌的ZD09和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ZDH02 [2] - 皮肤领域在研新药有治疗特应性皮炎的SH003 [2] - 1类新药乳杆菌二联活菌胶囊三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 [2] 未来发展战略 - 将继续依托上海新药创制中心加快创新药领域突破 [2] - 推进研发创新转型 匹配现有产品管线 [3] - 加强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和专家合作 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药物 [3]
光大证券晨会速递-20250722
光大证券· 2025-07-22 09:08
核心观点 - 权益市场上行,权益类基金净值表现领先,各赛道主题基金净值抬升,医药主题基金优势显著,股票型ETF资金止盈,金融地产、红利等主题ETF资金流入明显;二季度偏股型基金整体仓位小幅提升,港股仓位抬升明显,加仓部分成长及金融,减仓消费,重仓股加成靠前多为TMT及港股医药,减仓靠前多偏消费 [2][3]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元,水电设备“双寡头”有望受益,也将释放丰厚建筑工程及材料订单,拉动基建投资增速;20城新房累计成交有降有升,10城二手房累计成交上升;钢铁板块盈利和PB有望修复;创新药行业成长动能强劲;石化化工稳增长工作方案有望出台,推动行业格局优化;工程机械行业受益雅江水电开工,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 [4][5][6] - 迈富时凭借产品矩阵与客户粘性占据市场优势,AI Agent商业化落地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极 [11] 总量研究 金融工程 - 权益市场持续上行,本周权益类基金净值表现领先,偏股混合型基金上涨3.06%;行业主题基金净值再度抬升,医药主题基金表现优势显著;被动产品中,港股医药、通信等主题产品净值表现占优;股票型ETF资金止盈,被动资金持续减仓大盘宽基ETF,金融地产、红利等主题ETF资金流入明显,港股ETF资金流入趋势不改 [2] 策略 - 二季度偏股型基金整体仓位小幅提升,港股仓位抬升明显;A股配置上,加仓部分成长及金融,减仓消费;重仓股方面,加成靠前个股多为TMT及港股医药,减仓靠前个股多偏消费 [3] 行业研究 环保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规模约1.2万亿元,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 - 8100万千瓦;水电设备“双寡头”格局稳固,雅江水电建设有望贡献增量订单,新生效订单规模稳健增长,为两家公司25年业绩提供保障;建议关注哈尔滨电气(H)、东方电气(A+H)等公司 [4] 建材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正式开工,总投资额约1.2万亿元,预计装机约6000万千瓦,建设5座梯级电站,项目总投资约为三峡的6倍,预计带来丰厚建筑工程及材料订单;作为“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有保障,项目推进将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建议关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公司 [5] 房地产 - 截至2025年7月20日,20城新房累计成交44.1万套(-3.5%),北京2.3万套(-9%)、上海5.6万套(+3%)、深圳1.8万套(+6%);10城二手房累计成交43.6万套(+12.8%),北京9.6万套(+13%)、上海14.3万套(+20%)、深圳3.9万套(+31%) [6] 钢铁 - 2025年2月8日工信部修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7月18日提及“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在发改委政策目标下,钢铁板块盈利有望修复到历史均值水平,钢铁股的PB也有望随之修复 [8] 医药 - 国家公布2024年医保基金运行状况与集采政策动态,医保基金收支结构合理,集采坚持“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原则;我国多家药企创新药品种频繁出海,验证研发能力,政策扶持利好行业长远发展;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 - U等创新药龙头企业 [9] 石化 - 国家针对反内卷、稳增长持续发声,工信部即将推出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有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化工行业老旧产能淘汰工作进入评估阶段,实施后有望优化行业供给侧,推动设备更新、增强竞争力 [10] 机械 -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优必选获近亿元订单,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关注高复杂度灵巧手功能实现相关企业及滚柱丝杠环节企业;工程机械行业内销销量复苏,出口销量维持增长趋势,板块将受益于雅江水电开工,建议关注中联重科(A/H)、徐工机械等 [10] 公司研究 海外TMT - 迈富时凭借全链路产品矩阵与高客户粘性占据市场优势,AI Agent商业化落地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极,智能体一体机精准切入政务场景;预测2025 - 202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6/31.7/41.3亿元,对应PS 5.6/4.2/3.2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
人福医药(600079):创新崛起,未来可期
长城证券· 2025-07-21 21: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人福医药“买入”评级(上调评级) [2][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人福医药一类创新药布局聚焦高临床价值领域,研发投入加码,平台体系完善,多个核心管线进入Ⅱ期及注册阶段,创新药板块进入加速推进与初步兑现期,结合产品落地预期与业绩成长空间,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9/25.97/29.13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6/14/12倍,给予“买入”评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创新药投入持续加大,研发管线快速推进 - 研发投入由4.04亿元增长至16.30亿元,十年累计超8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提至6.41%,研发人员数量自2015年671人增至2024年2083人,十年复合增长率达13.4%,2024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7%,构建多中心研发体系,与多方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能力覆盖完整链条 [9] - 公司创新药管线持续扩容,有20项一类创新药研项目,涵盖三条技术路径,靶点布局延伸至新兴FIC靶点,9项产品推进至临床Ⅱ期,1项进入临床Ⅲ期,1项进入注册申报阶段,聚焦肿瘤、疼痛等赛道,管线具备转化基础与中期兑现潜力 [12][13] - 重组质粒 - 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静息痛适应症已完成III期临床并提交注册,具备首发商业化落地预期;RFUS - 144注射液KOR靶点有显著优势,国内竞争加剧,其是疼痛管线中进展靠前产品;HW021199片Ⅱ期推进节奏全球领先,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和中期兑现基础;HW231019片定位于术后镇痛,进入临床Ⅰ期,有望形成技术突破;LL - 50注射液具备超长效局麻特性,完成临床Ⅰ期,适应症覆盖多场景,有首发转化潜力 [15][16][17] 创新药有望助力公司估值重构 - 公司整体估值主要基于传统业务,未充分反映创新药领域潜在价值,多个产品进入Ⅱ期及注册申报阶段,创新药板块迈入兑现周期,相关项目推进有望拓展治疗覆盖深度,强化竞争力,创新药板块有望成未来增长重要驱动,为估值提升提供新增量支撑 [19]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24,525|25,435|27,871|29,715|32,346| |增长率yoy(%)|9.8|3.7|9.6|6.6|8.9|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134|1,330|2,309|2,597|2,913| |增长率yoy(%)|-14.1|-37.7|73.7|12.5|12.2| |ROE(%)|14.0|8.6|12.9|13.3|13.5| |EPS最新摊薄(元)|1.31|0.81|1.41|1.59|1.78| |P/E(倍)|16.9|27.2|15.7|13.9|12.4| |P/B(倍)|2.1|2.1|1.9|1.7|1.6|[1] 股票信息 - 行业为医药,2025年7月18日收盘价22.15元,总市值36,153.81百万元,流通市值34,181.41百万元,总股本1,632.23百万股,流通股本1,543.18百万股,近3月日均成交额332.70百万元 [3] 股价走势 - 展示了2024 - 07至2025 - 07人福医药和沪深300的股价走势情况 [5]
医药生物行业跨市场周报:医保与集采支撑有力,创新药行业成长动能强劲-20250721
光大证券· 2025-07-21 19: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医保与集采支撑有力,创新药行业成长动能强劲。医保基金收支结构合理运行稳健,集采政策向创新药倾斜,两者协同作用于创新药行业,释放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扶持利好行业长远发展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 - 上周医药生物板块表现较好,A股医药生物指数上涨4.00%,跑赢沪深300指数2.91pp,跑赢创业板综指1.75pp,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港股恒生医疗健康指数上涨12.0%,跑赢恒生国企指数8.56pp [1][16] - A股涨幅最大的是原料药,上涨7.01%;跌幅最大的是线下药店,下跌2.65% [10] - A股博瑞医药涨幅最大,上涨42.35%;*ST苏吴跌幅最大,下跌22.31%。H股麦迪卫康涨幅最大,上涨77.94%;励晶太平洋跌幅最大,下跌13.54% [16] 本周观点 - 国家公布2024年医保基金运行状况与集采政策最新动态,医保基金收支结构合理运行稳健,集采政策向创新药倾斜,两者协同作用于创新药行业,释放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创新 [2]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医保支付能力增强,为创新药拓宽市场空间 [22] - 第十一批集采坚持“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原则,给予创新药更长市场独占期,激发创新活力 [23] - 报量规则新增医疗机构按具体品牌报量方式,保障患者用药选择,为创新药推广提供机会 [25] 公司公告更新 - 贝达药业与博锐生物合作,取得帕妥珠单抗注射液项目权益,获授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经销权并启动全国销售 [28] - 东诚药业江西宜春核药生产中心投入运营 [28] - 三友医疗脊柱内固定连接器系统JAZZ System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28] - 百奥泰BAT2506(戈利木单抗)注射液上市许可申请获得美国FDA受理 [28] - 贝达药业参股公司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上市 [28] - 泰格医药作为礼新医药参股股东拟同意其出售安排,转让股权 [28] - 卫光生物投资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设计产能为年处理血浆1200吨 [28] 上市公司研发进度更新 - 百奥泰的BAT5906注射液、恒瑞医药的HRS - 2162注射液的临床申请新进承办 [1][29] - 华东医药的HDM1002、正大天晴的bosakitug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联邦制药的UBT251正在进行二期临床;海思科的HSK45030正在进行一期临床 [1][29] 重要数据库更新 - 24M1 - M4医院总诊疗呈现较快恢复,累计总诊疗人次数14.83亿人,同比增长13.29% [32] - 2025M1 - M4基本医保收入为10302亿元,支出达7223亿元;25M4基本医保当月收入2156亿元,环比减少19.6%;支出2082亿元,环比增长13.4% [40] - 6月抗生素价格涨跌不一,心脑血管原料药价格基本稳定 [49][53] - 25M1 - 5医药制造业收入、净利润同比下滑,收入9947.90亿元,同比 - 1.40%;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 - 0.20%、 - 4.70% [56] - 6月整体CPI环比下降,医疗保健CPI环比上升 [67] - 7月15日,福建省漳州市医保拟定一次性使用压力延长管、注射器全省性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采购周期2年 [68] 医药公司融资进度更新 - 百利天恒交易所审核通过定向增发预案,募集金额37.64亿元用于项目融资 [71] - 锦波生物股东大会通过定向增发预案,定增价格278.72元,募集金额20亿元,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项目融资和补充流动资金 [71] - 博瑞医药股东大会通过定向增发预案,定增价格22.36元,募集金额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71] - 卫光生物董事会通过定向增发预案,募集金额15亿元,用于项目融资和补充流动资金 [71] 上周重要事项公告 - 多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 [72] - 昊帆生物、皓元医药、科兴制药、诺诚健华有股份解禁 [73]
创新药再传捷报!华东医药0.3%罗氟司特乳膏国内Ⅲ期数据惊艳,破局自免蓝海
全景网· 2025-07-21 17:26
公司动态 - 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的创新皮肤外用制剂0.3%罗氟司特乳膏(ZORYVE)在中国斑块状银屑病Ⅲ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数据 [1] - ZORYVE乳膏是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局部外用PDE4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罗氟司特(Roflumilast) [2] - 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建中/周城教授牵头,在全国31家临床中心开展,实际入组190例受试者 [2] - 主要终点第8周达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治疗成功的受试者比例,治疗组为38.8%,赋形剂组为10.3%(P<0.0001) [3] - 次要终点指标PASI-75达标率,治疗组为43.6%,赋形剂组为7.0%(P<0.0001) [3] - 0.3%罗氟司特乳膏在受试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 [3] - 0.15%罗氟司特乳膏中国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随访 [3] - 2023年8月华东医药与Arcutis达成合作,引进ZORYVE及ARQ-154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权益 [4] - 公司自免领域重磅产品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赛乐信用于治疗成年斑块状银屑病的中国上市申请于2024年11月获批 [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已开具处方的医院数量超过800家 [7] - 公司与荃信生物合作的创新药HDM3016(QX005N)已于2025年3月完成结节性痒疹III期研究全部受试者入组 [7] 产品优势 - ZORYVE乳膏凭借其创新机制和独特剂型优势,有望提升公司在自身免疫领域和皮肤外用制剂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1] - ZORYVE乳膏在治疗效果上表现突出,能够快速起效,有效减轻银屑病斑块并显著缓减全身各部位的瘙痒不适 [4] - ZORYVE乳膏依托其特有的HydroARQ技术,形成质地轻盈、易于涂抹且快速吸收的保湿配方 [4] - 作为一种选择性非甾体类PDE4抑制剂,ZORYVE乳膏不含激素,可长期使用,没有任何限制 [4] 行业背景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全球约0.09%-11.43%人口受其困扰 [4] - 自身免疫领域是华东医药重点发展的三大核心治疗领域之一 [5] - 全球目前约有100种不同的自免疾病,包括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 - 全球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137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32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1767亿美元 [5] 公司战略 - 公司不断围绕自身免疫领域进行深入布局,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同时持续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 [5] - 在自免领域,公司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适应症涵盖移植免疫、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覆盖皮肤、风湿、心血管等疾病种类 [6] - 截至目前公司在自免领域已拥有在研生物药和小分子创新产品20余款 [6] - 公司自身免疫领域向外用制剂延伸,搭建了外用制剂研发平台 [6] - 公司全资子公司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已建成三条外用制剂生产线 [6] - 公司在研和进入商业化的外用制剂产品已达10项 [6] - 公司已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形成单抗、口服及外用制剂的"黄金产品组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