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模式

搜索文档
新茶饮第六股困局:加盟商喝下“苦”茶
凤凰网财经· 2025-04-26 12:33
上市进展与财务表现 - 沪上阿姨于2025年4月23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成为第六家上市的新茶饮企业,此前于2024年2月14日首次递交申请,2024年12月27日更新招股书 [1][3] - 2024年公司收入为32.8亿元,同比下滑1.9%,净利润3.29亿元,同比下滑15.2% [2] - 净利率从2023年的11.6%下降至2024年的10%,反映运营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15] 业务模式与市场定位 - 公司高度依赖加盟模式,2024年加盟相关收入占比达96.5%,其中向加盟商销售食材及原材料的收入为25.5亿元,占总营收77.5% [2][14] - 主攻下沉市场,截至2024年门店总数9176家,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50.4% [2][7] - 产品价格区间为7-22元,2023年推出针对下沉市场的"轻享版"(茶瀑布)产品,价格区间2-12元 [4][11] 门店扩张与效率变化 - 加盟门店数量从2022年5244家增至2024年9152家,2023年增长率达47.9% [7] - 三线城市扩张最快:2023年新增1284家(占新增51.7%),2024年新增780家(占新增56%) [7] - 单店效率显著下滑:平均单店GMV从2023年156.1万元降至2024年139.9万元,日均GMV从4277元降至3833元(降幅10.4%) [9][10] - 三线城市单店收入贡献从2023年39.49万元降至2024年34.13万元(降幅13.6%) [10] 供应链与成本结构 - 缺乏原材料自产能力,全部依赖外部采购,而蜜雪冰城自产比例超60% [13][14] - 物流仓储部分依赖第三方,仅三个大仓储基地为自营,冷链覆盖率低于蜜雪冰城的90% [14] - 向加盟商销售食材的毛利率从2022年17.8%提升至2024年22.8%,设备销售毛利率从7.4%升至8.0% [14][15] - 自营店毛利率从2023年23.5%大幅下降至2024年14.5% [15] 加盟商关系与风险 - 2024年关闭加盟店987家,同比增167%,新店日均GMV下滑17.6%(从3933元至3239元) [11] - 加盟商投诉物料定价过高(例:纯牛奶企业定价10元/盒,为市价两倍),导致盈利空间被挤压 [17] - 2024年10月出现加盟商公开抗议事件,公司罚款制度从单店5000元上调至2万元 [17][18] - 公司回应称闭店主因是加盟商经营不善,但事件暴露双方信任裂痕 [19][20]
顾客拿蘸料时触电受伤?海底捞最新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1 17:11
海底捞触电事件处理 - 3月30日陈女士在海底捞苏州相城天虹店小料台取料时疑似触电受伤,公司立即陪同就医检查并安排返回用餐[1] - 门店安全员使用专业设备检测小料台未发现漏电异常,3月1日、4月1日检查记录显示漏电保护装置正常[1] - 公司已启动全国范围小料台、冰柜等设备用电安全专项排查,结果显示均正常运行[2] - 双方就3000多元医药费和误工费存在分歧,公司认为不排除顾客衣物静电导致[3] 海底捞2024年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427.5亿元同比增长3.1%,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增长4.7%[5] - 下半年营收212.64亿元同比下滑5.8%,但归母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增长19.3%[8] - 核心经营利润62.3亿元,较2023年52.46亿元增长18.7%[8] - 截至2024年末门店总数1368家(自营1355家+加盟3家),较2023年1374家略有减少[8] 海底捞经营策略调整 - 2024年新开自营门店59家同时关闭低效门店70家,2025年将延续质量优先的开店策略[9] - 加盟模式新增13家门店,70%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公司保持审慎扩张态度[11] - 推出"红石榴计划"孵化新品牌,截至2024年末在营创业项目11个包括烤肉、炸鸡等品类[11] - 2025年初推出重庆砂锅菜品牌并探索烘焙领域,SHUA Bakery首店亮相杭州[11] 市场表现 - 截至4月17日港股股价17.4港元/股,总市值970亿港元[12]
靠一杯奶茶年入124亿,32岁创始人要去美股IPO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4-14 21:03
文章核心观点 连锁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更新招股书计划美股公开招股融资4.11亿美元并下周登陆纳斯达克,公司近年通过快速规模化实现营收和利润飞跃式增长,以加盟模式和简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创始人张俊杰带领其拓展全球市场版图 [3][5][9][10] 分组1:公司上市信息 - 两周前霸王茶姬公开招股书公布纳斯达克上市计划,今日更新招股书计划美股公开招股融资4.11亿美元并将于下周登陆纳斯达克,按发行价区间上限计算最高估值约为33亿美元 [3] 分组2:公司发展规模 - 2017年成立到2022年底5年开一千家店,2023年新增超2000家,2024年新增接近3000家,截至2024年底门店数量达6440家 [5][6] - 2025年计划新开1000 - 1500家门店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版图 [19] 分组3:公司营收利润 - 2022 - 2024年营收规模分别为4.92亿、46.4亿、124.1亿,2022年亏损0.91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净利润飞升到8.03亿元,2024年净利润达25.15亿元同比增长213.3% [9][10] 分组4:公司产品结构 - 重点押注原叶鲜奶茶,力推“伯牙绝弦”大单品,过去三年销售量突破6亿杯,2024年三款大单品占公司总GMV的61% [12] 分组5:公司经营模式 - 旗下仅169家直营店,加盟店是主要收入来源营收贡献度超九成,向加盟店供应原材料等并收取服务费用 [15] - 发展初期通过“1+1+9+N”加盟模式降低风险,自建茶园和供应链控制成本 [15] 分组6:公司海外市场拓展 - 2019年马来西亚首批全新旗舰空间开业,目前门店总数已突破130家,在新加坡开3家新店,乌节门店开业3天接待人数破万 [19] - 去年国庆期间在中国香港K11高端购物中心开首店,正式营业两天销售杯量近1万杯 [19] 分组7:公司创始人故事 - 创始人张俊杰10岁父母离世独自流浪7年,17岁在奶茶店当学徒,一路从店员做到区域负责人,后成为加盟商、代理商,2017年创办霸王茶姬 [16][17]
赴美IPO:霸王茶姬的野心与底气在哪里?
雷峰网· 2025-04-02 18:11
公司上市与市场定位 - 公司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若成功将成为中国茶饮首家美股上市公司及国内第五家上市茶饮公司 [2] - 公司对标星巴克,创始人演讲中频繁提及星巴克和瑞幸,并计划开拓欧美海外市场 [3] - 公司2024年总GMV达294.6亿元,高于古茗的224亿元,但数据未计入折扣影响 [6] 增长策略与营销投入 - 公司门店量两年内增长六倍,收入增长25倍,净利润从亏损9千万转为盈利25亿 [2] - 2024年Q2单季新增门店913家,为近两年扩张顶峰 [6] - 营销费用不设上限,2024年广告支出7.8亿元(占收入6.29%),通过买一送一、免单券等活动拉新,小程序注册用户从0.69亿增至1.77亿 [7] 市场竞争力与挑战 - 市占率从2023年0.8%提升至2024年1.5%,排名从第十升至第五,但与第四名茶百道相差0.6% [9][11] - 华南地区门店量不足千家,在竞争最激烈区域渗透率较低 [10] - 毛利率达41.18%,行业领先,主要因精简SKU(25个)及原材料易储存运输 [12][13] 产品与供应链优势 - 91% GMV来自原叶鲜奶茶,前三大单品贡献61% GMV [13] - 瑞幸推出轻乳茶产品直接竞争,利用咖啡供应链重合优势升级鲜萃茶并投放2万台萃茶机 [15][16] 行业竞争与战略方向 - 行业进入渗透率之战,公司需通过精细化运营突破瓶颈 [9][11] - 公司定位“东方星巴克”,结合“第三空间”与平价策略,但面临全品类玩家的供应链和管理能力竞争 [17] - 创始人目标是将茶叶打造成咖啡替代品,但需证明品牌护城河的可持续性 [17][18]
4年亏12亿,「连锁火锅第一股」开始关店
36氪· 2025-03-31 17:24
呷哺呷哺的困境与转型 - 公司2024年全年亏损3.98亿元,2021年以来累计亏损达12亿元,股价跌至0.86港元/股沦为"仙股" [3][6][7] - 公司成立于1998年,曾凭借"台式一人一锅"模式和44元客单价精准定位白领快餐市场,2014年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21年股价一度达26港元 [8][9][10] - 品牌升级战略失误导致困境:客单价从40元升至60元区间,装修转向轻奢风,推出高价子品牌湊湊(126元)和趁烧(220元),但遭遇消费下行,原有用户流失 [11] - 公司供应链优势显著:内蒙古自建屠宰基地使2011-2014年牛羊肉采购成本涨幅仅为行业均值1/3,冷链物流半径300公里 [10] - 2024年推出降价策略,套餐价降至50元区间,但效果未达预期,因竞争激烈且品牌定位已模糊 [15][17] 火锅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0亿元,川渝火锅占主导地位(超30%),贵州酸汤火锅等地域特色火锅崛起 [4][20]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海底捞等头部品牌通过标准化运营扩张,中小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 [4][20] - 2023年全国新增6.6万家火锅企业,新兴品牌以人均30元极致性价比冲击市场 [17] - 行业竞争维度包括:产品创新(健康锅底、地域特色)、服务升级(互动体验)、线上营销、供应链优化等 [20][21][22] 公司转型措施 - 供应链布局:2019年斥资数亿元收购内蒙古伊顺公司,日屠宰量6000只羊,年产值10亿元,近3年累计收购锡盟羊肉2万吨 [13] - 会员体系:2024年畅吃卡销售200万张(同比增130万张),会员人均消费488元(普通会员1.5倍),累计会员达4200万人 [13] - 产品创新:推出果味锅底等新口味 [14] - 门店调整:2023年关闭114家餐厅,尝试收缩策略 [15]
海底捞翻台率重回4次/天,但客单价回落至8年前水平
经济观察网· 2025-03-27 17:51
文章核心观点 海底捞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 翻台率回升至“荣枯线” 但扩张谨慎 人均客单价下降 外卖业务成新增长点 [1][2][3] 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7.5亿元 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14%和4.65% [1] - 2024年海底捞人均客单价是97.5元 同比降低1.6元 回落至8年前水平 2024年客单价较2023年下降1.5元 但下半年环比上半年上涨0.3元 2024年下半年客单价同比上涨1.6元 [3] - 海底捞外卖收入从2023年的10.415亿元 增长20.4%至2024年的12.54亿元 主要得益于2023年下半年推出的“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 [3] 翻台率情况 - 海底捞翻台率从2023年的3.8次/天 回升至4次/天 达到公司内部设定的“荣枯线” [1] - 2024年新开门店平均翻台率达4.4次/天 优于老店表现 [3] 门店扩张 - 2024年全年 海底捞品牌新开62家餐厅 重启了2家前期关停的餐厅 同时关闭或搬迁70家门店 [2] - 2024年海底捞首次开放加盟 截至年底 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8家餐厅 其中加盟餐厅13家 其中10家是由直营转加盟的门店 实际新开加盟店仅为3家 [2] - 公司建立涵盖资质审核、运营能力评估和长期发展匹配度的三轮筛选机制 目前加盟商审核通过率较低 [2] - 加盟模式是对现有业务的补充而非替代 核心是保证品牌一致性与服务质量 海底捞不会设定具体的扩店数量目标 [2] - 加盟模式在下沉市场需求强劲 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其中不少为县级城市 [2] 历史扩张教训 - 2018 - 2020年 海底捞新开门店1052家 2021年公司亏损41.6亿元 承认前期扩张决策失误 直至2022年6月经营数据才环比改善 2021年翻台率仅为3次/天 [2]
“假健康证”事件发酵,绝味食品加盟模式遭拷问
观察者网· 2025-03-26 11:07
食品安全事件 -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市场监管局发现绝味鸭脖门店22名从业人员健康证系伪造 [1] - 调查发现门店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四川省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时提供虚假健康证明 [1] - 伪造健康证行为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规 损害消费者健康和品牌形象 [1] 公司回应与处理 - 涉事门店为加盟商管理门店 与绝味食品无股权关联 [2] - 公司已对涉事门店采取停业整顿措施 将对全国门店进行督查 [2] - 公司表示一直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制定标准 但加盟商自行伪造证件导致排查疏漏 [2] 加盟模式问题 - 公司采用"直营连锁为引导 加盟连锁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加盟门店批发收入占营收74.61% [3] - 万店规模、加盟模式及散装销售为食品安全管理带来挑战 [3] - 2017年招股说明书中已将食品安全风险和加盟商管理风险列为首要风险因素 [4] 行业专家观点 - 连锁加盟食品企业为追求扩张速度可能降低加盟门槛 导致监管缺位 [4] - 加盟商为降低成本可能忽视食品安全管理 [4] - 总部对加盟店监管不力会导致食品安全潜在风险 影响品牌安全与稳定发展 [5] 行业与公司现状 - 卤制品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2024年上半年行业整体面临严峻经营压力 [5] - 公司进行战略调整 着重调整门店和加盟商结构 提升单店营收和保障加盟商生存 [5] - 2024年上半年门店数量14969家 较2023年底15950家有所减少 [5]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0.15亿元 同比减少10.95% 净利润4.38亿元 同比增长12.53% [5] 未来发展挑战 - 作为行业龙头 公司需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安全 [6] - 重建消费者信任需长期努力 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需将消费者健康置于首位 [6]
客单价跌破百元!海底捞转型“阵痛”,全年关店19家 | BUG
新浪财经· 2025-03-26 09:06
面对火锅主业的增长瓶颈,2024年8月,海底捞加速推进"红石榴计划",以孵化多品牌来分散风 险。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 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覆盖正餐、简餐、快餐等不同消费场景。2024年,海底捞 其他餐厅实现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9.6%。 文 | 《BUG》栏目 徐苑蕾 3月25日晚,海底捞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尽管连续两年实现正向增长,但数据背后难掩海底 捞的增长疲态。 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营收和利润增速均较2023年骤降,与2019年前双位数的高增长相比 更是相形见绌。作为核心业务,海底捞餐厅的经营面临瓶颈,2024年营收仅微增不到3%。 此外,海底捞自营店收缩、客单价持续下滑等问题凸显。2024年,海底捞关闭19家自营店,客 单价进一步下滑至97.5元。 尽管以价换量策略带动客流量回升,但餐饮行业整体承压,海底捞的破局之路仍充满不确定 性。在消费者愈发挑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海底捞的多品牌与加盟尝试能否成为新的增 长引擎,尚待市场检验。 业绩增速放缓, 加盟收入首进财报 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收427.55 ...
流量营销翻车、加盟弊端显现!茶百道如何应对扩张后遗症?
搜狐财经· 2025-03-25 17:52
核心观点 - 茶百道因流量营销执行失误和加盟模式管理缺失引发公关危机及业绩下滑 需加强细节管控和供应链布局 [1][10][17] 流量营销事件 - 3月24日因对代言人成毅宣传视频打码及门店物料混淆问题引发粉丝维权 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1] - 公司道歉称系内部执行失误 已删除错误物料并处理责任人 承诺与代言人长期合作 [1] - 2024年11月签约成毅为首位全球代言人 后签约黄子弘凡为品牌大使 通过周边绑定和抽奖活动增强粉丝参与度 [6][9] - 2022-2024年上半年分销及销售费用分别增长193% 134% 140% 其中超三分之二为品牌推广费用 [9] - 上海某门店员工被指控私吞品牌大使周边 公司回应为玩笑 开除员工并补偿消费者优惠券 [9] 加盟模式问题 - 公司94.78%收入来自向加盟店销售货品及设备 2024年上半年该部分收入22.71亿元 加盟费收入1亿元占比4.2% [12] - 加盟店数量从2019-2021年扩张10倍至5070家 2022-2024年上半年分别增长25% 23% 21% 达8376家 [14] - 2024年推出加盟优惠:新加盟商签1店减4万元 签2店全免18万元 老加盟商签1店减9万元 另提供物料返点 [14] - 上游原材料依赖外部采购 供应链布局不足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及利润率 [14]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9.4%至24.22亿元 净利润下降59.7%至2.37亿元 [17] - 2024年全年净利润预计4.32-5.28亿元 同比降幅达60% [17] - 加盟店闭店率持续上升:2021年0.2% 2022年1.1% 2023年2.3% 2024年上半年2.9% [17] 行业竞争与风险 - 公司在中国现制茶饮市场排名第三 2023年市场份额6.8% [11] - 与蜜雪冰城 古茗等品牌定位相近 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 [15] - 部分门店被投诉使用腐烂水果 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管理缺陷 [15][17]
夫妻店年入33亿,上市前夕遇麻烦
盐财经· 2025-03-21 17:10
食品安全与品牌危机 - 武汉门店被曝光使用过期西柚粒并篡改保质期标签,引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1] - 涉事门店已被武汉市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最高面临货值金额20倍罚款 [1] - 事件发生在公司冲刺港股上市关键期,可能影响IPO进程 [3][4] 加盟模式与经营风险 - 公司99.7%门店为加盟店(8409/8437家),品控难度大 [7] - 2024年上半年闭店531家,闭店率6%,2023年闭店率达7.7%高于行业均值 [10] - 加盟商反映总部强制促销活动挤压利润(活动折扣扣40%,物料成本扣38%),导致单店日均GMV仅3823元,显著低于古茗的6000元 [9][10]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3584条投诉,主要涉及食品安全与售后服务 [12]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23年营收33.48亿元,2024上半年营收16.58亿元(同比+6%),但净利润下滑12.3%至1.68亿元 [15][18] - 毛利率30.4%低于蜜雪冰城(35.2%)和古茗(34.8%) [18] - 创始人夫妇2023-2024年通过分红套现1.76亿元,同期公司短期借款激增至7.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5.92亿元骤降至1.58亿元 [20] 市场定位与竞争劣势 - 50.3%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但下沉市场定价高于蜜雪冰城(茉莉奶绿9元 vs 6元),单店日销仅为蜜雪60% [17][18] - 多品牌战略效果不佳:咖啡品牌"沪咖"门店收缩,低价品牌"茶瀑布"难敌蜜雪冰城 [23] IPO压力与行业环境 - 存在对赌协议:若2026年3月31日前未上市,投资方可要求控股股东回购股份 [24][25] - 2024年茶饮赛道融资额同比暴跌超90%,行业同质化严重且深陷价格战 [22][23] - 公司已获证监会"全流通"备案,但需证明单店盈利可持续性而非单纯规模扩张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