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
icon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接受投资者调研,透露多项业务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12 19:34
战略定位与业务方向 - 公司作为金融服务管理平台 旗下金融企业聚焦服务能源产业与价值创造 发挥产业链金融优势 提供特色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1] - 主要投资方向聚焦产业金融与绿色金融 同时着力发展金融科技 推动智慧金融高质量发展 [1] -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以能源与化工产业链为重点 打造石油特色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1] 绿色金融发展成果 - 绿色金融投融资规模超1000亿元 科技金融信贷余额近290亿元 [2] - 2024年绿色投资规模达433.74亿元 [5] - 将绿色发展纳入战略 编制《中油资本碳达峰实施方案》 融入"双碳"目标 [2] 财务与资产状况 - 2025年二季度计提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等减值准备7.306亿元 半年度报告已审计师审阅 [4] - 财务公司及昆仑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增长为负值 主要因客户贷款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增加 [4] 市值管理与协同发展 - 上半年制定市值管理办法与行动方案 未来将综合运用工具引入长期资本提升投资价值 [3] - 以上海陆家嘴研讨活动为契机构建产投融协同发展新模式 丰富产品谱系打造命运共同体 [3] 国际化与创新业务布局 - 所属金融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提升服务能力 跨境支付系统已完成数字人民币业务基础平台技术研发建设 [5] - 受美元降息影响国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公司已提前布局优化资产结构 [5] - 参股企业昆仑资本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战略布局 目前暂无定增并购昆仑资本计划 [5] 产业服务与合规经营 - 围绕国家能源战略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 跨境支付结算依法合规开展 [5] - 金融企业现金流情况与一般企业不同 目前公司经营活动正常 [4]
中国铁塔服贸会展现智慧转型新篇章 “慢直播”云游壮美河山
环球网· 2025-09-12 18:35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深化一体两翼战略布局 通过沉浸式实景接入和动态模型演示展现创新服务体验[3] - 公司推动通信塔向数字塔升级 依托全国站址资源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域感知网络[8] - 公司以能源服务为抓手助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涵盖换电备电保电等业务[9] 5G基础设施建设 - 累计承建5G基站超297万个 占全球总量50%[5] - 室内覆盖面积达138.5亿平方米 地铁与高铁隧道公网覆盖分别突破1.36万公里和1.72万公里[5] - 站址资源利用率从14.3%跃升至86.2% 支撑运营商网络规模扩大1.6倍[5]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 丰台火车站采用宏微协同+隐形覆盖方案实现通信设备与建筑美学融合[7] - 深中通道构建海陆空立体5G网络 为桥岛隧水下互通等复杂场景提供无死角信号保障[7] - 完成全国两会北京冬奥会进博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百余场国家级重大活动通信保障[7] 数字化技术应用 - 自研算法达216种 其中80种达行业领先水平 算法仓总量达460种[8] - 算法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林草防火国土监测水利调度环保督察智慧农业等领域[8] - 通过智能终端集成构建全域感知网络 为城市治理提供千里眼顺风耳功能[8] 智慧能源服务 - 建成超317万个充电端口 服务用户超2617万[9] - 铁塔换电服务实现秒换满电 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安全隐患[9] - 分布式电力网络与专业运维体系支撑城市绿色出行革命[9]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大潮奔涌急 风好正扬帆
国家能源局· 2025-09-12 18:14
公司战略与治理 - 公司提出市场化、平台化、科技数字化、管理创新“四大战略”,并构建运行大业务、大党建、大监督、数字化“四大体系” [4] - 实施“五个坚持”总体方略,通过服务、改革、扩网、创新、人才立企强企 [4] - 搭建以股东会、党组、董事会、经理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完成17家区域化公司独立运营,推广省公司—作业区“两级管理” [4] - 经营业绩连续4年获评A级,净资产收益率提升,经营现金流稳定,利润贡献居央企前列 [4] 市场体系与开放服务 - 推动油气市场体系迈向“X+1+X”,建成投用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全面上线“一票制”联运结算 [5] - 管网下游用户增长58%,用能成本降低,天然气生产与消费提升 [5] 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超4000亿元,新投运管道超1.8万公里 [6] - 一次管输能力从2600亿立方米/年攀升至3940亿立方米/年,增幅52%,互联互通转供能力提升74% [6] - 储气能力约占全国总储气能力的三分之一,与管网相连的储气库工作气量增幅70%,冬季保供冲峰能力增幅42% [6] 管网连通与覆盖范围 - 天然气管网已连通19个国内主要气源和中亚等进口管道气源,以及14座LNG接收站、19座地下储气库 [7] - 原油管网已连通国内18家油田、42家炼化企业,成品油管网已连通国内42家大型炼厂、覆盖全国26个省市区 [7] - 组建并控股广东、浙江、甘肃、福建、海南、湖南等省网公司 [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高至97.5%,管网技术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8] - 在氢能及二氧化碳输送等领域形成成套技术及标准,高钢级高压力抗氢管材、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用管材试制成功 [8] - 作为创始成员发起“中国油气甲烷控排联盟”和“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自主研发“压气站甲烷减排技术” [8] 能源安全与供应保障 - 创新“冬夏一体化”模式,储气库工作气量提升85%,冲峰能力增幅50%,冬季保供“五战五捷” [9] - 构建“1+6+1”调控体系和“一省一中心”维抢体系,生产异常事件年均降幅超10% [9] 党的建设与人才发展 - 通过“五个狠下功夫”党建工作总部署和“学思践悟验”党建工作“五步法”筑牢组织基础 [11] - 引进高层次人才4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选人用人满意度居央企前列 [11]
特发信息:模块化数据中心破局 锚定AI智算时代新机遇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7:49
行业背景 - 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吸引超3800家企业参展 覆盖光通信 智能传感 AR/VR等前沿领域[1] - AI大模型训练 高频交易 边缘计算等场景推动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 行业对灵活高效 绿色节能的算力基础设施需求迫切[1] - 传统数据中心存在重建设 慢部署 高能耗等痛点[1] 公司参展亮点 - 公司以"光聚AI 信息纪元"为主题参展 聚焦数据中心全栈解决方案与创新光缆技术两大核心板块[1] - 展示数据中心微机柜及预制方舱 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部署与绿色节能[1] - 空芯光纤技术已完成实验室验证与小规模场景测试 并将继续推进研发[2] 边缘侧解决方案 - 机柜式数据中心采用All In One设计 集成密闭式机柜 UPS供电 配电系统 电池包 制冷设备 监控服务器与布线系统[2] - 单机柜即可满足接入侧边缘数据中心需求(10kV/0.4kv) 大幅提升边缘算力部署效率[2] 汇聚侧解决方案 - 多联柜数据中心可扩展至8个IT柜 支持弹性扩容与高可靠性[2] - 搭配制冷冗余与智慧管理系统 保障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2] - 助力企业节地超80% 能耗降低30% 契合双碳目标与绿色化需求[2] 云化转型突破 - 云机柜打破传统数据中心烟囱式建设模式 整合所有软硬件和环境配套资源[2] - 大幅降低CAPEX成本 加速AI技术在各行业落地应用[2] 未来发展机遇 - 东数西算 全光运力网络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化[3] - AI算力需求持续增长[3] - 公司凭借研发积累 全产业链布局与市场洞察 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3]
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以绿色金融赋能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脱黑向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2 17:30
行业绿色转型进展 - 内蒙古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实现从粗放到精细、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1] - 产业转型聚焦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和技术改造三大领域[1] - 通过直流矿热炉冶炼技术实现单位电耗下降10%-15% 年减少焦炭消耗超万吨[1] 金融机构支持措施 - 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专项制定绿色金融服务方案 提供1.5亿元授信支持铁合金上下游企业[1] - 推出专精特新贷和科技E贷等金融产品精准解决企业转型资金压力[1] - 为直流矿热炉技术转化项目快速审批0.8亿元贷款[1]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 重点关注废渣、余气、余热等循环资源的价值挖掘[2] - 通过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打通产业上下游绿色发展链条[2] 未来发展规划 - 制定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专项支持计划 未来三年新增50亿元绿色信贷额度[2] - 信贷资金将重点支持无碳冶炼、绿电供应和储能等重点领域[2]
宁波韵升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新兴领域布局引关注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17: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49亿元 同比增长1.85%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179.83%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销售业务结构优化和内部管理效率提升 [1] 分领域业务表现 - 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销售收入11.47亿元 同比增长14.47% [1] - 消费电子应用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 [2] - 工业及其他应用领域国内销售稳中有升 [2] 新兴领域布局 - 人形机器人领域已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 目前处于送样测试和小批量供货阶段 [2] - 钕铁硼永磁材料应用边界持续拓宽 涵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2] - 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动力系统和氢燃料电池辅助磁组件成为潜在应用场景 [2] 发展战略 - 深耕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及其他应用三大市场 [2] -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产品技术和工艺创新能力 [2] - 深入拓展新兴应用市场 不断丰富业务组合 [2]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新浪财经· 2025-09-12 16:51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核电运营、在建及核准机组总容量达1.2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运行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核准待建机组23台(容量2,728万千瓦)[7] - 核电机组安全运行超600堆年,未发生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达97.52,高于美法等国,满分机组占比43.18%(38台)[8]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正升级优化,重点降低工程造价并转向100%非能动安全系统[10]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由6家单位开发12种技术路线,玲龙一号(2026年商运)、高温气冷堆(2023年商运)、钍基熔盐堆(2024年满功率)取得阶段性成果[16] - 三代核电国产化率超90%,装备制造能力达10台/套年,核心技术与装备不受国外制约[18] 核能经济与商业价值 - 单座核电站(两台机组)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60年运营期收入约6,000亿元,退役处理需40亿元,全生命周期现金流巨大[21] - 核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供暖(2024-2025年度面积1,402万平方米)、工业供汽(田湾项目供气317万吨)、海水淡化(红沿河产能22,200吨/天)及同位素生产(2024年关联产值8,900亿元)[22][23][24][25] 环保贡献与碳排放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占比4.72%),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低于水电、风电及光伏[12] 产业链与人才支撑 - 铀矿产能布局加强(国铀一号开工、万吨级铀纯化产能形成),拥有超22万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优于美法俄等国[18][19]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聚变技术无根本障碍,人工智能将缩短研发时间,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成立,三家民营企业已深度投入研发[27][28]
逐“新”而行 笃行致远|2025成都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重磅启幕
搜狐财经· 2025-09-12 16:48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9月11日,2025成都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成都石油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 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展会展出面积达30000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参展。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cippe成都石油展围绕西南 地区页岩气开发、天然气净化、油气管道建设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储运物流、环保安全等全产业链的最新技术与装备,为西 南地区乃至全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搭建了一个集展览展示、技术交流、贸易合作于一体的高端平台。 推动西南能源战略布局 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加速 西南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页岩气开发、天然气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迅速。本届展会的举办,进一步凸显四川在全国 能源装备领域的地理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为构建辐射云、贵、川、渝的能源经济圈提供重要支撑。本届展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带来先进 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西南地区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 中国石油科协副主席秦永和到展会现场参观、调研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本次展会国际参展商比例超过25%,已成为中 ...
AI赋能、遥感监测……服贸会热议“双碳”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2:12
论坛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应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AI监测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 -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1] - 未来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产业绿色转型、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大方向以继续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 [2] 环保产业成果与转型 - 大气治理技术推动煤电/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助力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 [3] - 水环境治理实现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超90%,城市污水治理率近99% [3] - 固废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率近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0%,土壤修复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3] - 2024年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 [3] - 中国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3] 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 - 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2] - 需构建多维度大气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提升大气成分立体监测能力,发展AI数据融合技术 [4] - 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走向大范围的关键在于数据开放和监测手段升级 [4] - 论坛聚焦能源转型、AI赋能、遥感、智能水处理、降碳减污等核心议题,揭示数智科技赋能的战略价值 [3]
废弃PC水桶要“变身”了?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10:18
聚碳酸酯材料循环技术 - 聚碳酸酯材料使用寿命超50年 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提前退役现象 建立从原料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体系成为行业绿色转型重要路径[1] - 以娃哈哈集团为例 每年约有数百万个PC水桶退役 采用食品级PC材料 传统回收方式因技术限制难以实现高值化利用[1] - 公司开发材料循环技术 打造"无限循环"发展模式 使废弃PC水桶可转化为文创和日用产品[1] 技术核心优势 - 集成废弃水桶标准化高效回收智能系统与超纯净加工工艺 解决杂质与异物对产品性能和环保风险的影响[2] - 拥有废弃水桶高值化产品分级与金字塔阶梯结构设计技术 解决循环再生抗老化和分子断链等技术难点[2] - 建立智能自动化低碳示范产线及全闭环循环利用技术 解决设备不足和产业效率低等发展问题[2] 再生材料应用 - 再生PC材料具备耐低温、强韧性和高抗冲击等特性 已成功应用于背包、旅行箱、护目镜及电子产品外壳等产品[3] - 再生材料符合FDA 21 CFR 177.1580标准 保持食品级PC标准 PCR含量达100% 产品减少碳排放92.3%[3] - 建立从回收到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价值链 实现废弃物向新价值链起点的转化[3] 数字化管理平台 - 构建全回收零碳数字消费平台 为再生PC产品赋予碳码身份 记录碳积分和碳信用等关键信息[4] - 通过实物链与数据链融合全价值产业链 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 解决产业链断点问题[4] - 探索PC材料循环利用与ESG及商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持续推进行业绿色转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