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融合

搜索文档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四次专题学习
快讯· 2025-06-09 19:46
金十数据6月9日讯,6月9日,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 展"为主题,进行第十四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切实提高 转化效能,促进创新发展。 (新华社)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四次专题学习 ...
同心·大调研|聚焦传统产业“焕新” 民进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09:11
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常务副主席朱永新率调研组围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主题,赴河南、山东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有关同志及相关专家参加调研。 中新网郑州6月9日电 题:聚焦传统产业"焕新" 民进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作者 杨大勇 王采怡 陈建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总体要求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并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出具体部署。 日,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率调研组赴河南省开展年度重点考察调研。图为调研组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 限公司考察调研。杨大勇 摄 从古都洛阳的重型装备、轴承研发制造企业,到郑州的客车、隧道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再到山东济 南、青岛等地的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装备制造企业,传统企业加码转型升级的实践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 创新活力。 近 调研组认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是产业现代化,内涵是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路径是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构建传 ...
江西铜业三年169亿研发助科技产业融合 大股东8.5亿顶格增持
长江商报· 2025-06-09 07:20
大股东增持与股份回购 - 控股股东江铜集团完成H股增持计划,耗资8.50亿元,累计增持股份占总股本的2%,持股比例上升至45.72% [1][4][5] - 增持计划为顶格实施,显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6] - 公司自身回购A股股份1044.18万股,占总股本0.50%,耗资2.59亿元 [7] - 大股东增持与公司回购合计耗资超过11亿元 [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5209.28亿元,同比下降0.18%,归母净利润69.62亿元,同比增长7.03% [3] - 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24.17亿元,分红率34.17% [9] - A股上市23年来累计派发现金红利220.50亿元,平均分红率约28%,派息融资比195.93% [10] -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9.52亿元,同比增长13.85%,扣非净利润24.76亿元,同比增长37.08% [14] - 2024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5.58亿元,同比增长109.20% [15] 资源储备与产业布局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及重要硫化工基地,拥有德兴铜矿等多座在产铜矿 [1][10] - 截至2024年底,公司100%所有权保有资源量:铜金属889.91万吨、金239.08吨、银8252.6吨、钼16.62万吨 [10] - 权益金属资源量:铜1312万吨、黄金97.26吨,控股子公司恒邦股份保有金资源量82.19吨 [10] - 已形成以黄金和铜的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及硫化工、稀贵稀散金属提取与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 [10] 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60.12亿元,2022-2024年三年合计研发投入168.92亿元 [3][12] - 2024年获得专利授权198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 [12]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234人,占员工总数8.47% [13]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取得进展,实现0.16%低品位矿石资源化利用 [11] - 自主研发绿色选矿药剂完成工业试验,提升有价金属回收率 [11] - 开展稀贵稀散金属提取与高值化利用攻关,实现多种元素直收 [11]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致公党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6-09 05:5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需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1] - 国家电网南瑞集团支撑建设的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项目为西藏提升约3万千瓦供电能力和约2.9万千瓦新能源接纳能力 [2] - 南瑞集团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重大示范工程中应用构网型柔直装备解决大规模孤岛新能源送出技术难题 提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中国方案" [2] - 南瑞集团坚持自主创新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实现核心技术、装备的国际领先和自主可控 部分创新已成为全球行业标准 [2] 企业创新成果与投入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验证"三级研发体系 每年技术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3] - 江苏省2024年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二位 培育1700余家未来产业高成长性企业 推动4家企业研发投入突破50亿元 [2] - 希迪智驾研发人员占比近60% 专利申请530余件 授权专利320余件 [5] -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发富镍固态电池用三元材料 预计今年进入量产阶段 [7]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湖南省累计布局创新平台1063家 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80家 支持高校联系校企合作单位1282家 布局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40家 [3]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420多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 成功对接千余项企业技术难题 [7] - 中以常州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288家 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60个 [7] 现存问题与挑战 - 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表示国内工业母机技术水平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正在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业母机 [4] - 高校院所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关注不够 创新平台中企业参与度不高 企业高层次人才储备薄弱 [4] - 希迪智驾面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问题 金融服务支持与创新发展全生命周期特点不适配 [5] - 高校科研立项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 外资企业在长沙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总部极少 科技金融结合不紧密 [6]
从区域“软实力”到发展“硬支撑” 长三角聚力协同激活发展“动力源”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6月6日至7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 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成效与经验,具体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并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围绕"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主题, 明确接下来共同发力的重要项目和目标。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座谈,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7年间,三 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发挥了先行探路、引领示 范、辐射带动作用。 2024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稳步增长,GDP总量突破33万亿元;今年一季度,长三角GDP超8万亿元,占 全国比重超25%。这里拥有全国超三分之一的"万亿俱乐部城市"、4个"全国经济十强城市"、43个"百强 县"。 "轨道上的长三角"不断刷新"进度条" 一组数据映衬"流动长三角"的新图景: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日均客流超200万人次,相 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会议提出,深化"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持续推进过江通道、省际待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扩容建设,加 快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 ...
同心·大调研|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民建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09:20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调研 - 民建中央调研组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课题在浙江、北京开展考察[1] - 调研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常务副主席秦博勇带队,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参与[1] - 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2][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浙江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等新质企业,如强脑科技开发肌肉信号控制智能假肢技术[2] - 灵伴科技的AR眼镜可实现工业设备实时监控[2] -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能完成跳舞、攀爬等复杂动作[2][4] - 小米集团、海天瑞声等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者[4] - 建议强化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4] 前沿技术突破 - 西湖大学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厚度仅0.1毫米,可弯曲折叠并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5] - 之江实验室青年团队开发"三体计算星座"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5]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5] 产学研协同机制 - 建议构建跨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化评价体系[5][7] -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互嵌[7] - 需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间的壁垒[8] - 北京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8][9] 区域创新布局 - 浙江在新兴产业布局领先,建议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企业家信心[8] - 北京需立足首都定位加快建成世界科学中心[8] - 两地经验显示需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8][9]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共同打造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 长三角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解放日报· 2025-06-07 10:4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1/4 [1] -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占全国近1/3,2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1] - 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全域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显著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逾30%,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 [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7万台(套),揽获2024年近五成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2] - 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成立,征集技术需求305项,组织实施联合攻关项目72项 [2] 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 全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下线超5000台,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3] - 大型LNG运输船自主配套系统突破多项关键设计建造技术 [3] - 形成围绕沪宁合、沪杭甬的"双三角"网络体系,创新驱动效能显著 [3] 改革开放与互联互通 - 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成立,未来将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 [4] -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为企业节省地面物流成本近30%,"联动接卸"整合沿江13个港口与上海港 [4]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52项已全国复制推广 [4] 对外经贸合作 - 2024年前4个月,苏州进出口增长5.6%,江苏、浙江分别增长5.7%、6.6%,安徽增长14.1% [5] 公共服务与生态治理 - 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开通政务服务超200项,包括跨省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 [6][7] - 智慧巡查技术实现跨省环境数据共享,2024年长三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5%,较2018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7][8]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3%,达历史最好水平 [8]
南京:“六边形”创新城市为什么行
新华日报· 2025-06-07 05:52
南京机器人产业布局 - 南京提出打造"1+N+1"人形机器人整机体系,第一个"1"代表创新策源高峰,培育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龙头机构 [2] - 中间的"N"构建融合共生高原,已形成"一区多园"创新矩阵和多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形成科研—孵化—产业闭环生态 [2] - 后一个"1"布局未来赛道灯塔,前瞻部署低空经济、基因与细胞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 [2] 创新生态系统优势 - 南京依托高校云集优势形成"半小时创新圈",鼓楼高校集聚区半小时车程可达芯片工厂、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产业高地 [3] - 构建"天时地利人和"创新生态:天时指国家战略叠加政策红利,地利指科教资源密度与产业转化效率,人和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3] - 韩冰博士等技术转化专家成为企业座上客,产学研协同效率显著 [3] 产业升级路径 - 需集成政策力量培育标志性企业,做强产业园区主阵地并提供要素供给强支撑 [4] - 关键破局点包括打造示范应用大场景、建设高端人才蓄水池,破除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僵局 [4] -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双向流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生态 [4][5] 长期发展逻辑 - 科产融合需系统解决"造得出、用得好、卖得动"闭环问题,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5] - 建设"机器人之城"的核心是培育全球竞争力产业地标,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 [5]
江苏产研院:科改试验田孕育新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6-06 10:52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况 - 江苏产研院被赋予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使命,以十年时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孕育估值超50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等[1] - 截至2024年底,该院已打造81家研发载体,衍生孵化1400余家科技企业,撬动地方投入近200亿元[2] - 首创"团队控股"改革模式,培养近7000名集萃研究生,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1][3] 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 2013年成立时即肩负破除科技创新制度藩篱、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3] - 创新推出"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研究所建设模式、"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企业出题、全球揭榜"需求对接机制[3] - 2025年1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方性法规[3] 全球创新网络构建 - 在硅谷、休斯敦、哥本哈根等地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4] - 与200余家顶尖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聘请外籍项目经理超100名[4] - 与40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凝练技术需求2600余项,促成技术合作1000余项、合同额超26亿元[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芯三代半导体公司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完成迭代,估值超23亿元并启动IPO辅导[5] - "拨投结合"机制已实施项目110项,多个项目估值超10亿元[5] - 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技术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减重60千克,高密度电子封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首创集萃研究生培养模式,累计培养近7000名产业一线人才[1][5] - 2024年拓展"行本教育"模式,与省属高校联合培养58名带薪实习本科生[5] -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获批教育部首家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6] 区域协同与未来布局 - 2021年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抗超级细菌创新"等跨区域项目落地[6] - 2025年将重点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7] - 计划新建国际领先专业研究所,完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商业推广"全链条孵化模式[7]
制造衬底科创点睛 “苏”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章
证券时报· 2025-06-04 02:41
4月上旬,在美国滥施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之际,江苏上市公司集中宣布了一批回购、增持计划,两 天内近30家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维护市场稳定,展现了A股"江苏军团"的实力和担当。 江苏上市公司强力护盘的背后,是整个区域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深厚积淀。放眼江苏资本市场,一 组"硬核"数据跃然眼前: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突破700家,科创板、北交所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 市公司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江苏制造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产业集群优势显著,科技含量持续提升。依托这一坚实基础,"江苏 板块"正加速成为优质企业、创新型企业集聚地。江苏省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 巩海滨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力争A股上市公司年度新增数量保持全国前列,科创板、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领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比持续提升。 下一步,江苏将重点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制造业隐形冠军、新型服务业领军 企业,支持其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同时,全面落实"并购六条"政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 能,着力培育一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业链"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