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
icon
搜索文档
建行山东省分行重磅赋能2025齐鲁国际秋季车展,龙卡分期购车福利抢先看!
齐鲁晚报· 2025-09-03 10:02
车展活动概览 - 2025齐鲁国际秋季车展将于9月4日启幕 汇聚前沿汽车科技与潮流车型[1] - 车展自1999年创办 是山东汽车行业标杆盛会 拥有超长历史 海量品牌和顶尖规格[1] - 近百个汽车品牌 千款热门车型集中亮相 涵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1] 建设银行金融支持 - 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在车展现场设立专属服务区 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2] - 以龙卡信用卡购车分期付为核心方案 打造低负担高效率购车体验[1] - 公司深耕汽车金融领域 与特斯拉 理想 小米 问界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战略合作[1] 消费促进措施 - 公司紧跟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部署[1] - 推出适配不同消费需求的分期方案 提供更优惠便捷的购车服务[1][2] - 通过专业绿色金融服务助力山东汽车消费市场[1]
【宝鸡】首批“网约公交”上线
陕西日报· 2025-09-03 06:49
网约公交服务模式 - 宝鸡市首批8辆网约公交在高新区试运行 通过宝鸡行APP实现按需响应和点对点出行[1] - 网约公交融合公交集约化属性和拼车机制 自动整合同方向订单提高运力利用率[1] - 服务覆盖8.8平方公里核心片区 涵盖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重点区域[2] 运营特点与效率 - 采用6米长迷你主题公交 运营时间为每日7时至20时[2] - 试运行优惠票价每人每次1元 正式票价为每人每次3元[2] - 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高峰时段略有延长但整体效率提升[2] 服务创新亮点 - 便捷性:手机下单零换乘直达 省去步行至车站和等候时间[1] - 灵活性:车辆不受固定线路束缚 根据订单和交通状况实时调整路径[1] - 绿色低碳:系统汇聚同向需求实现集约化出行 节约资源并缓解拥堵[1] 站点覆盖与规划 - 采用常规公交站点与虚拟站点结合模式 覆盖127个现有公交站点和54个虚拟站点[2] - 试运行期间持续收集市民意见 结合运行数据动态优化线路和站点布局[2] 行业发展趋势 - 从定线定站向定站不定线转变 从单一供给向按需响应转型[2] - 体现公共服务理念从单向供给走向精准供给 从注重覆盖转向注重体验[2]
“期中”成绩单亮眼 创业板公司营收突破2万亿元 超七成盈利
上海证券报· 2025-09-03 02:34
整体经营业绩 - 1384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 平均营业收入14.83亿元 同比增长9.03% [1] - 合计实现净利润1505.42亿元 平均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增长11.18% [1]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平均1.1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54.44% [1] - 1028家公司实现盈利 占比74.28% 72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占比52.60% 较上年同期增加4.86个百分点 [2] - 第二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0万亿元 环比增长14.95% 合计实现净利润788.20亿元 环比增长9.90% [2] 头部公司表现 - 市值前百位公司合计营业收入9372.31亿元 同比增长14.59% 合计净利润1024.54亿元 同比增长21.56% [2] - 头部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板块总额比重分别为45.68%和68.06% [2] 重点领域业绩 - 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三大领域超800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1.34万亿元 同比增长9.87% 净利润1139.19亿元 同比增长15.90% [3] - 第二季度三大重点领域营收环比增长19.36% 净利润环比增长15.88% [3] - 先进制造领域327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4611.34亿元 同比增长9.79%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63% 净利润同比增长43.57% [3] - 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15% 净利润同比增长27.99% [3] - 数字经济领域超300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3709.48亿元 同比增长8.66% 净利润292.15亿元 同比增长40.03% [3] - 绿色低碳领域超190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5073.46亿元 同比增长10.85% 净利润496.99亿元 同比增长25.55% [4] - 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66% 净利润同比增长88.44% [4] 研发创新投入 - 研发费用支出合计949.89亿元 同比增长5.35% [5] - 295家公司研发强度大于10% 105家研发强度大于20% [5] - 第二季度研发费用达498.68亿元 环比增长10.51% [5][6] 海外业务拓展 - 海外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1.26% [6] - 电子行业海外收入增长19.72% 通信行业海外收入增长65.23% [6] - 电力设备行业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5.54% [6] - 医药生物 纺织服饰 轻工制造等行业海外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10% [6] 投资扩产情况 - 长期资产投资合计1822.32亿元 同比增长9.43% [6] - 电子行业长期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98% 电力设备行业同比增长14.78% [6]
创业板公司2025年中报出炉:营收净利双增筑牢根基 研发扩产蓄力增长
中证网· 2025-09-02 22:43
整体业绩表现 - 1384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 同比增长9.03% 合计实现净利润1505.42亿元 同比增长11.18% [1][2] - 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4.95% 净利润环比增长9.90% [1] - 平均营业收入14.83亿元 同比增长9.03% 平均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增长11.18% [2] - 平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1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54.44% [2] - 1028家公司实现盈利 占比74.28% 72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占比52.60% 较上年同期增加4.86个百分点 [2] 重点领域表现 - 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超800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1.34万亿元 同比增长9.87% 净利润1139.19亿元 同比增长15.90% [3] - 第二季度三大领域营业收入环比增长19.36% 净利润环比增长15.88% [3] - 绿色低碳领域超190家公司营业收入5073.46亿元 同比增长10.85% 净利润496.99亿元 同比增长25.55% [3] - 数字经济领域超300家公司营业收入3709.48亿元 同比增长8.66% 净利润292.15亿元 同比增长40.03% [3] - 先进制造领域327家公司营业收入4611.34亿元 同比增长9.79% [4] 细分行业亮点 - 电子行业长期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98% 电力设备行业同比增长14.78%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63% 净利润同比增长43.57% [4] - 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15% 净利润同比增长27.99% [4] - 数字经济技术设施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78% 净利润同比增长50.12% [3] - 数字化应用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长57.71% [3] 海外业务与研发投入 - 海外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1.26% [5] - 电子行业海外收入增长19.72% 通信行业增长65.23% [5] - 医药生物、纺织服饰、轻工制造等行业海外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10% [5] - 研发费用支出合计949.89亿元 同比增长5.35% [6] 资本开支与扩张意愿 - 长期资产投资合计1822.32亿元 同比增长9.43% [1][2] - 企业投资扩产意愿显著恢复 [1][2]
调研速递|神州高铁接受全体投资者调研,净利润减亏45.60%等要点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9-02 18:12
业绩说明会概况 - 公司于2025年9月2日通过网络远程方式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面向全体投资者进行交流 [1] - 活动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云访谈栏目举行 时间为15:30-16:30 [2] - 公司管理层包括董事长孔令胜、总经理周健、独立董事李先进与李红薇、财务总监杨浩及董秘侯小婧参与接待 [2] 财务表现改善 - 净利润减亏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费用压降和应收账款管控实现 经营效率获得提升 [3] - 上半年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同比下降超10% 坏账计提金额大幅减少 [3] - 现金流改善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专项管控措施 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3] 业务板块表现 - 轨道交通运营检修装备板块实现营收4.92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86.06% [3] - 运营维保服务板块实现营收0.73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12.73% [3] - 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保持稳健增长 共同支撑整体业绩表现 [3] 政策布局与市场拓展 - 紧密围绕"新基建"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导向 积极拓展高铁、城轨及货运专线领域 [3] - 业务覆盖全国多数高铁检修基地和城轨线路 未来将加强国铁及城轨客户合作 [3] - 重点推动智能装备和运维服务落地 把握政策带来的市场机遇 [3] 研发创新进展 - 2025年上半年获得25项专利授权 其中发明专利6项 [3] - 子公司南京拓控和武汉利德在省级科技奖项及平台认定方面取得突破 [3] - 未来将加大智能检测、数据服务和绿色低碳等方向的研发投入 [3] 改革成效 - 近年来推进业务整合和组织架构调整等改革措施 取得显著成效 [3] - 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管理规范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成果显著 [3] - 改革措施符合公司经营发展需要 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微电网“操盘” 泰安领跑工业园区绿色转型
中国发展网· 2025-09-02 15:23
项目技术特点 - 采用直流供电方式直接接入光伏发电 减少交直流电变换环节 办公用电电压保持在48V以下提升安全水平 [1] - 集成电能路由器 柔性互联装置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柔性微电网系统 实现光伏 储能与电网间灵活切换协同优化 [1] - 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研发电能路由器 突破高频隔离等关键技术瓶颈 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1] - 系统包含零碳建筑 中低压互联 光储超充 相变储冷储热 交直流输电一体化新型微电网 [1] 运营成效 - 实现绿电就地利用率100% 年消纳绿电约1100万度 节省电费超过500万元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余吨 [1] - 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节光储协同 绿电占比超25% 优先消纳光伏电力并实现余电存储 [1] - 技术已应用于大兴机场 张北直流电网等重大项目 [2] - 泰安市已实施21个示范项目(10个投运) 累计消纳绿电约2600万千瓦时 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 [2] 行业应用模式 - 微电网采用分布式电源为主 配合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调节负荷 适用于企业办公楼宇 工业园区等场景 [2] - 通过智慧柔性调节实现微电网与大电网友好互动 为工业园区微电网建设提供范例 [2] - 构建源网荷储与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模式 形成绿色装备制造+绿色电力生产+碳资产管理产业生态 [2] 合作与推广 - 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关键技术 [1] - 成立国内微电网领域首家技术创新联盟 建成全省首家虚拟电厂创新服务中心 [2] - 项目致力于为黄河战略先行区发展提供支撑 [2]
“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
中国发展网· 2025-09-02 11:50
能源供应与保障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 [3]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 [3]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等能源大动脉 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成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 [3] 绿色低碳转型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突破3亿千瓦 [4] -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 煤炭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4] -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电占比达三分之一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41亿吨 [4]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23.8万亿千瓦时 占比从40%提升至60%以上 [7] - 形成"1+6"基础规则体系 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 售电公司可"一地注册全国共享" [6][7] - 电力市场注册主体达97万家 为2020年的5倍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5][7] 科技创新突破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4]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等全球最大工程 油气开发突破万米深地和千米深海 [5] - 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快速发展 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推进 [5] 用电结构变化 - 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互联网服务用电量增长20.5% [8] - 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8] - 风光发电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新增用电全部来自风电光伏 [8] 基础设施发展 - 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 为"十三五"末的10倍 全球半数以上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行驶 [9]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 通过绿证交易推动"开绿车用绿电" [9] - 开展车网互动试点 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电网削峰填谷 [9]
行进中国|变“废”为宝“油”出海
人民网· 2025-09-02 10:4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功实现1.34万吨生物航空煤油首次规模化出口至荷兰鹿特丹港[1] - 生物航煤原料为餐厨废油(地沟油) 通过加氢脱氧 加氢裂解和加氢异构等工艺转化 产品符合ASTM D7566国际航空标准[2] - 公司一期项目已建成 订单排期至两年后 二期项目建成后年消耗废弃动植物油脂达100万吨 最大年减排量超235万吨[2][3] 原料供应链与产能 - 公司与国内餐厨垃圾处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长期合作 覆盖百余城市回收网络 实现75%原料自主可控与成本优化[3] - 原料需经脱胶 脱酸 脱水 过滤等多道预处理工序后方进入生产环节[2] 区域产业政策与发展 - 公司所在地灌云县清退环保不达标化工企业126家 腾退土地近万亩 为绿色产业腾出发展空间[3] - 2022年9月公司因技术含量高 环境效益显著及契合港口物流优势被引入临港产业区[3] - 2023年灌云临港产业区新签约23个绿色低碳项目 总投资额达136.56亿元[4] 行业地位与市场影响 - 公司成为生物航煤出口"白名单"企业 连云港成为全国首个生物航煤出口试点城市[3] - 生物航煤较化石航煤减少90%温室气体排放 具备环保与长期储存优势[2]
优化空间治理化解“大城市病”
经济日报· 2025-09-02 06:26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导向 - 中央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建设宜居城市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1] - 通过空间要素高效配置与功能体系统筹优化化解大城市病 推进高质量发展 [1] 城镇化发展与空间转型实践 -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7% 城市发展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2] - 推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型 缓解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压力 [2] - 北京市严守人口总量上限 生态控制线 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2] - 成都市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加66个产业功能区模式 [2] - 通过疏解非核心功能 建立产业与人口联动机制实现空间要素高效配置 [2] 城市更新与存量空间盘活 - 2019至2024年全国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 惠及居民超1.2亿人 [2] - 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工业遗存活化利用 [2] - 通过完善社区养老 托育 医疗等设施提升空间效能与居民生活品质 [2] 生态治理与防灾体系建设 - 开展90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形成可推广洪涝抵御方案 [2] - 通过修复蓝绿空间构建水绿共生结构 修复城市生态脉络 [2] - 建设海岸带生态屏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空间优化面临的挑战 - 土地资源结构性失衡 部分城市土地闲置与过度开发并存 [3] - 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矛盾 [3]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心城区与郊区差距较大 [3]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 生态空间挤压与环境治理滞后 [3] - 绿色空间分布不均 功能单一削弱公共服务功能 [3] 空间优化实施路径 - 建立人口产业空间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3] - 构建都市圈功能协作网络 统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3] - 促进大中小城市优势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形成多圈层高效集约空间格局 [3] - 运用大数据优化交通流线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 产业空间优化措施 - 开展产业用地协同机制 政策保障及产城融合路径探索 [4] - 建立产业用地腾挪转移机制 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功能协同 [4] - 完善产业发展资金保障 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及跨界融合准入机制 [4] - 科学制定差异化空间产业政策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4] - 坚持短期空间资源集聚与长期可持续性相结合原则 [4] - 运用科技提升空间治理效能 塑造绿色低碳创新高效均衡协调城市空间格局 [4] 企业参与方向 - 企业应把握政策机遇参与联动发展区建设 [4] - 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构建中心城区新区新城的均衡格局 [4] - 开展工业上楼复合用地提升土地集约度 [4] - 积极响应城市更新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及老旧厂区 [4] - 实施产城融合改造为创新园区和数字基地 对接城市创新需求 [4] - 参与生态修复探索生态加模式 [4] - 运用大数据 GIS AI等技术手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交通流线与能源管网 [4]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投运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1 20:10
项目概况 - 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能项目于8月30日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正式投运 由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 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投资建设 [1] - 项目基于2台350兆瓦超临界燃煤汽轮发电机组 设计储热容量达1000兆瓦时 包含390℃高温和190℃低温熔盐储罐及换热岛设备 [1] - 利用燃煤机组抽汽加热熔盐 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及深度调峰运行灵活性 [1] 技术突破 - 国内首例无经验可循 突破深基坑紧邻运行电厂 熔盐管道清洁度 焊接及防堵塞等工艺难点 [3] - 项目实现机组满额负荷下连续供热4小时 深度调峰30%额定负荷下连续供热5小时能力 [4] - 对外供热能力增至410吨/小时 年平均供热220万吨 满足40多家工商业企业用热需求 [4] 经济效益 - 每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度 折算减少3.2万吨标煤使用量 降低碳排放约8.5万吨 [5] - 有效解决火电机组"调峰"与"供热"矛盾 推动煤电机组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 [5] - 带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为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产业集聚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