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多元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集集团(000039) - 000039中集集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0(1)
2025-06-10 09:26
公司一季度业务情况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1%至 360 亿元,得益于多数板块营收提升 [3] - 毛利率同比提升 1.92 个百分点至 12.10% [3]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550%至 5.44 亿,实现业绩与经营双重提升 [3] 回购 H 股计划 - 拟动用不超过港币 5 亿元于公开市场回购部分 H 股股份,目的是响应国家政策,提振股东信心 [4] 中美关税进展影响 直接影响 - 公司直接从国内出口美国的产品营收占比小,短期政策变化直接影响不大 [5] 间接影响 - 集装箱方面:短期带来中美集运需求释放,支撑集装箱设备需求,关税协议达成后询价和实际订单增多;中长期基本面稳定向好,需求核心挂钩全球商品贸易量 [5] - 能源设备方面:中美贸易缓和推动能源需求回升,预计提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设备需求 [5] 持久关税对集装箱影响 - 需求核心挂钩全球商品贸易量,中长期全球贸易增长将使全球集装箱保有量逐步上涨 [6] - 当前全球集装箱保有量超 5300 万 TEU,带来稳定淘汰置换需求 [7] - 绿色航运降速、供应链多元化使集装箱周转速度变慢,支撑集装箱需求 [8]
中谷物流(603565):内贸集运物流龙头,内外协同强化盈利韧性
华源证券· 2025-06-09 14:2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中谷物流“买入”评级 [6][8][8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谷物流作为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内外贸协同发展,盈利能力具弹性,现金牛与高分红属性突出,内贸市场潜在上行空间可观,亚洲支线市场前景乐观,外贸期租市场需求坚挺,运营模式和策略有望推动业绩稳中向好,预计未来三年股息率达 8 - 10%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内贸集装箱物流龙头,内外贸协同,现金牛 + 高分红属性明显 - 中谷物流是中国最早专业经营内贸集装箱航运企业之一,业务以水路运输为核心,提供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服务,2024 年已运营船舶 111 艘,总运力 21.3 万 TEU,集装箱船队规模全国第二,内贸集运行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其份额 21.6% [7][15][17] - 公司内外贸协同发展,根据市场灵活调配运力,主要以期租租船将自有船转给外贸运营商,收益稳定,2024 年境外收入占比增至 15%,盈利能力具弹性,各航运周期均正盈利 [7][29] - 公司把握投资时机,2021 年低价订造 18 艘 4600TEU 集装箱船,自有运力占比从 2022 年 56.28% 增至 2024 年 72.71%,可灵活部署船舶资产 [33] - 公司营业成本控制显著,2024 年营业成本降 10.44%,四费降 48.94%,财务费用降 118.88%,运输货种以基础货源为主,客户结构优,增加直接客户占比降成本 [38][42][45] - 公司现金流与 ROE 健康,负债率低,资产质量高,2024 年资产由 31% 现金、31% 固定资产等组成,自 2020 年上市现金分红率逐年升,2024 年达 90.39%,分红总额 16.59 亿元 [7][48][57] 内贸集运:政策托底需求、运力外流稳价 - 2024 年上半年内贸集运市场需求受房地产业影响,供给新船交付致运价下滑,下半年需求增长、供给压力缓,运价回升但幅度不如往年,2025 年一季度运价同比提高 [62][63] - 2024 年新交付运力下滑,静态运力增长放缓,动态运力下滑,新增运力降 45% [71][72] - 2025 年需求预计基建投资和消费回升带动运输需求扩大,增速 5 - 7%,供给新船交付量降 46.8%,静态运力预计增 4%,上半年外流运力回归可能性小,运价或反弹 [73][74] 外贸租船:亚洲支线市场前景乐观,期租市场需求坚挺 - 集运行业自 2023 年复苏,2024 年新船交付冲击供需,红海绕行对冲运力过剩,2025 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需求预计 2.13 亿 TEU,增 0.3%,2026 年增量约 3% [75][76] - 2025 年亚洲区域市场稳健,贸易政策调整或引发太平洋航线“抢舱潮”,亚洲区内运力向美线转移致区域运价上行,供应链多元化为亚洲航线创造机遇 [79][80] - 期租市场与外贸运价相关,亚洲内经济增长、RCEP 推动贸易,运输需求增长,集运市场小船运力供给紧张 [80][83] 盈利预测与评级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集装箱物流服务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 6.86%、5.01%、5.22%,为 120.31、126.33、132.93 亿元 [9][86] - 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84、20.98、22.02 亿元,同比增速 8.08%、5.76%、4.97%,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0.37、9.81、9.35 倍 [6][8][87]
关税影响专题三:美国对等关税暂缓期,国际品牌表述与供应链梳理
国信证券· 2025-06-05 10: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关键时点:4月10日特朗普政府对75国关税暂缓90天(7月8日到期);5月12日中美和谈取消91%关税;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关税政策无效,政府上诉,政策仍具不确定性 [2] - 国际品牌对关税事件表态:美国市场占比大、价格低的品牌受关税影响更大;美国从中国采购比例基本在10%以内,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解决措施包括短期提前发货或转供其他市场,长期提价、供应链多元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共担成本,预计带来行业整合尾部出清,利润率高、对美业务敞口低的供应商将扩大份额 [2] - 纺企产能分布及关税风险敞口:华利集团全部产能在海外,申洲国际中国:越南:柬埔寨产能占比约为4:3:2,开润股份有80%印尼稀缺服装制造产能;对美收入在20%以下的公司有申洲国际等,产能集中在东南亚的鞋服代工企业美国收入占比多在四成以上;净利率高的公司在分担关税时能保持较好利润规模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关键时点梳理 - 4月3日特朗普宣布全面征收关税,4月5日起对所有国家征10%基准关税,4月9日起对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征差异化“对等关税”,中国累计达54%;4月10日对75国关税暂缓90天,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25%重税;4月11日白宫称中国输美商品最低关税税率为145%;5月12日中美和谈取消91%关税,中国出口关税10%继续加征,24%暂停90天;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关税政策无效,政府上诉 [11] 国际品牌对关税事件表态梳理 - 美国收入占比:优衣库7%,阿迪达斯、PUMA 20%,亚玛芬26%,Deckers、On、UA、VF北美(或美洲)收入占比均在51%以上 [2][12] - 采购占比:美国从中国采购比例基本在10%以内,部分品牌、品类将至低单甚至0%,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尤其是越南 [2] - 解决措施:短期提前发货至美国或转供其他市场;长期提价、供应链多元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共担成本 [2][12] 纺企产能分布及关税风险敞口梳理 - 产能分布:华利集团全部产能位于海外,大部分在越南,印尼工厂去年投产且储备扩张积极;申洲国际中国:越南:柬埔寨产能占比约为4:3:2,境内产能占比随海外扩张下降;开润股份拥有80%印尼稀缺服装制造产能 [2] - 美国收入敞口:对美收入在20%以下的公司有申洲国际、健盛集团、开润股份、鲁泰等,产能集中在东南亚的鞋服代工企业美国收入占比基本在四成以上 [2] - 净利率:双位数净利率的公司从高到低为申洲国际/儒鸿/华利集团/健盛集团/聚阳/九兴控股/来亿,净利率分别为20.9%/18.0%/16.0%/12.7%/11.5%/11.1%/10.0% [2] 投资建议 - “对等关税”对优质纺织制造企业影响有限,关注底部布局良机,建议动态跟踪90天后主要产地所在国家的关税条件谈判动态 [6][35] - 个股方面重点推荐:申洲国际对美敞口低、净利率业内领先,极端情况下分担5%关税对净利润影响4%,有份额扩张潜在收益;华利集团净利率业内领先、产能供不应求,假设分担5%关税利润可能下降13%,但议价能力强降价幅度可能更小;还可关注伟星股份、台华新材、开润股份、新澳股份、健盛集团等对美敞口有限、竞争实力强的企业 [6][35]
亚玛芬体育(AS):动态研究:户外性能部门表现亮眼,大中华区门店快速扩张
国海证券· 2025-05-29 22: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FY2025Q1公司营收及每股收益均超预期,利润率稳步改善,各部门表现良好,上调2025财年指引,预计2025 - 2027财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8][9] 各部门情况总结 技术服装部门 - FY2025Q1收入6.64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同比+32%,超出市场预期,营业利润率23.8%,较上年同期+1.1pct [3] - Omni - comp销售额同比+19%,增速较上季度放缓,2025年全球预计净增25家门店,大中华区专注门店优化 [3] - FY2025Q1始祖鸟鞋类和女性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领先,鞋类销售额同比+41%,女性业务销售额同比+38% [3] - 公司预计2025年该部门收入同比增长20% - 22%,营业利润率约21% [3] 户外性能部门 - FY2025Q1收入5.02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同比+29%,超出市场预期,营业利润率14.7%,较上年同期+9.9pct [3] - Salomon FY2025Q1在大中华区和亚太销售额同比增速均超60%,美洲地区同比加速增长,净增门店22家,预计2025年底中国门店达300家 [3] - FY2025Q1冬季运动装备业务表现好于预期,零售端需求强劲,公司预计2025年该部门收入同比增15%左右,营业利润率约9.5%,冬季运动装备市场同比低个位数增长 [3][9] 球类运动部门 - FY2025Q1收入3.06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同比+13%,超出市场预期,营业利润率6.6%,较上年同期+2.7pct [9] - 截至第一季度末,自营门店共55家,较上年同期净增36家,新增门店主要集中于亚洲和大中华区 [9] - 公司预计2025年该部门收入同比增中个位数,营业利润率约3% - 4%,长期收入每年同比增长低至中单位数 [9] 公司整体财务情况 - FY2025Q1公司收入14.73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同比+26%,超出市场预期,调整后毛利率58.0%,较上年同期+3.3pct,调整后营业利润2.32亿美元,同比+79%,调整后营业利润率15.8%,较上年同期+4.9pct,摊薄EPS 0.27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8] - 截至第一季度末,公司净债务5.15亿美元,低于上季末,净债务与调整后EBITDA比率约为0.5倍,库存12.67亿美元,同比+15%,低于营收同比增速 [8] 关税情况 - 2024年美国地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6%,分部门来看,超50%关税敞口位于球类运动部门,约30%在技术服装部门,其余在户外性能部门 [9] - 公司将通过供应商协商、多元化供应链及定价调整等方式缓冲关税风险 [9]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 预计2025 - 2027财年实现收入60.9/69.6/79.0亿美元,同比+17%/+14%/+14%,归母净利润3.9/5.7/7.1亿美元,同比+439%/+46%/+25%,实现EPS 0.71/1.03/1.28美元 [9] - 2025年5月28日收盘价37.73美元,对应2025 - 2027财年PE 53X/37X/29X,维持“买入”评级 [9]
美媒:中美已经“短暂和解”,但美企发现中国不再回头买美国货了
搜狐财经· 2025-05-29 18:05
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就大幅削减关税、建立磋商机制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同意下调上月针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此前该关税为125%,现降至其对多数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的10%"基准"水平,此次调整将暂行90天。 前言 这一"短暂和解"的消息让美国企业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开始期待着中国订单能够回暖,企业重新走上正轨。其中不少美国企业积极准备,增加生 产,招聘员工,希望能够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重新打开中国市场。 美国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原本因为贸易战导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订单减少,如今他们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推广力度,希望能够重新获得中国客户 的青睐。 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商最为激动,他们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积压的农产品运往中国。 此前,美国因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加征20%关税。经调整,其针对中国商品新增的总关税水平从145%降至30%。 然而,谈判只是降低了关税,并非是化解。而90天之后,特朗普是否会对中国卷土重来? 特朗普自二次入驻白宫以来,可谓是手段尽出。他先是借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再算上此前保留的20%额外关税,关税总计达30%。 中国方面对此也予以回应,随即对 ...
在不断演变的世界秩序中,英国、荷兰、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或将成为赢家
Globenewswire· 2025-05-28 16:00
文章核心观点 TMF Group发布第12届年度全球商业复杂性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商业复杂性给企业带来负担,不确定性是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企业需供应链多元化,各国政府应降低营商复杂性并寻求贸易协定 [1][2][4] 分组1:全球商业复杂性研究报告概况 - 报告依据各国营商规则带来的合规负担对各国商业复杂性排名,研究79个司法管辖区250多项复杂性指标,这些地区占全球GDP的94% [1] - 南欧和拉丁美洲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最复杂,北欧及多个离岸投资中心营商环境最便利 [1] 分组2: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商业复杂性对大型跨国企业相对容易驾驭,不确定性更难应对 [2] - 全球化向多元化供应链转型,“中国 + 1” 策略受美国关税政策制约 [2] - 多数司法管辖区(55%)优先推动贸易通道多元化 [3] - 企业需进一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可简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提升效能 [4] 分组3:有望崛起的新连接型经济体 - 具备商业环境复杂度低、对美贸易顺差小、经济规模适中且发展成熟、采用多极化外交策略等特点 [3] - 包括欧洲的英国和荷兰、中东的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亚太的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 [3] 分组4: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建议 - 企业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不确定性,多元化势在必行,可通过理顺内部运作、简化管理流程减轻复杂挑战 [5] - 企业可通过简化组织架构和支持体系,如减少法律实体数量、依托少数可信赖全球合作伙伴提升灵活性 [5]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解雇32万大陆员工,670亿投海外向印度转移
搜狐财经· 2025-05-26 16:38
富士康,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2023年发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瞬间吸引了业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公司创始人郭台铭宣布,将在中国大陆裁减32 万名员工,并将67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向海外,目标锁定印度。消息一出,社会各界反应强烈,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话题热度迅速飙升。 首先,了解一下郭台铭这个人。他是富士康的创始人,来自台湾,商界的顶尖人物。他凭借着非凡的眼光和商业智慧,将富士康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全球 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尤其是在代工领域,几乎所有苹果的旗舰产品,如iPhone和iPad,都与富士康的生产线息息相关。郭台铭的个性很鲜明,做生意时注 重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将富士康做大做强,毫无疑问是有其独特的经营之道。然而,这次他做出的决定,却让他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再来看富士康。这家公司虽然起源于台湾,但这些年来,已经在中国大陆深耕细作,扎下了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富士康便在大陆设厂,尤其是在深 圳、郑州、昆山等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生产基地。巅峰时,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人数超过百万,成为了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柱。以郑州的"iPhone城"为例,当 地的就业形势和GDP都与富士康的运营息息相关,几乎整个 ...
Ralph Lauren's Fiscal Q4 Revenue Jumps 8%
The Motley Fool· 2025-05-23 02:35
财务表现 - 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增长8%(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0%),超出6%-7%的指引区间,全年收入增长7%(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8%)[1] - 调整后营业利润增长24%,第四季度调整后毛利率提升260个基点至69.2%[2] - 2025财年自由现金流达10亿美元,通过回购和股息向股东返还6.25亿美元,并新授权15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6][7] 国际市场表现 - 国际业务(欧洲和亚洲)首次贡献总收入超50%,其中欧洲增长16%,亚洲增长13%,中国增长超20%[2][3] - 国际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高端品牌定位推动收入多元化和运营杠杆改善,降低对北美市场的依赖[3] 定价与供应链策略 - 连续8年实现平均单价(AUR)增长,得益于主动提价、渠道和产品组合优化以及折扣减少[4] - 供应链高度分散,单一国家生产占比不超过20%,以应对关税变化和成本波动[5] 资本配置与投资 - 董事会批准股息增加10%,并计划将资本支出维持在销售额的4%-5%,用于重点城市、技术和门店升级[6][9] - 战略性收购纽约Soho旗舰店,锁定租金成本并强化核心城市布局[6] 2026财年展望 - 按固定汇率计算,预计收入低个位数增长,上半年增速中个位数,下半年因关税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速放缓[9] - 营业利润率预计小幅扩张,毛利率保持稳定,第一季度收入预计高个位数增长,营业利润率提升150-200个基点[9]
中国打出“关键牌”!特朗普的让步前所未有,全世界将铭记这一天
搜狐财经· 2025-05-21 11:13
中美经贸会谈 - 中美双方达成多项积极共识并发布联合声明 同意于5月14日前采取有关举措 [1] - 美方宣布自5月14日起调整对华加征关税措施 双边关税水平大幅降低 [1] - 关税调整有利于中美经贸往来和全球经济 [1] 美国经济影响 - 美国西海岸港口出现"12小时无中国货船靠岸" 洛杉矶港货运量暴跌31% [3] - 苹果 特斯拉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因高关税游说政府 警告成本上升和业绩拖累 [3] - 美联储声明显示美国经济活动稳步扩张 但通胀和失业率上升风险增加 [5] - 摩根士丹利预计关税降低后通胀先行上升 经济活动后续走弱 [6] - 4月美国CPI总体和核心通胀分别温和增长0.22%和0.24% 核心商品价格仅上涨0.1% [6] 中国反制措施 - 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收紧稀土出口管制 暂停部分美国农产品进口 [3] - 中国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 效果立竿见影 [3] - 中方学者表示不会在关键领域妥协 但在红线外可通过谈判弥合分歧 [3] 战略与行业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伤害已铸成 经济冲击或难避免 低收入人群受影响更大 [5] - 美国无法适应中国崛起 战略认知代差明显 科技领域尤为突出 [8] - 美国对华为制裁催生5G技术突破 对TikTok打压成就跨境电商新生态 [8]
无视特朗普“警告” 苹果iPhone加速布局印度
中国经营报· 2025-05-20 19:05
5月2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作为苹果iPhone的主要制造商,鸿海精密工业公司(以下简称"鸿海")宣 布通过其新加坡子公司,向印度子公司注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29亿元),以提高其在印度工厂 的产能。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此前苹果在印度动作频频,今年4月底,苹果公司在印度南部的两家新工 厂已启动生产;其中一家就是富士康(鸿海子公司)的工厂,生产苹果最新机型iPhone 16系列。而更 早前,富士康计划在2025年将其在印度的iPhone产量提高至此前年产量的两倍。 不过,苹果加速布局印度的计划很快遭遇当头一棒,此前苹果计划到明年年底印度工厂独家供应美国销 售的iPhone,这让美国总统特朗普感到愤怒,他5月15日表示已要求苹果CEO库克停止在印度建厂,并 增加美国产能。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苹果加速布局印度,一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关税的冲击;二是实现供应链多 元化战略,摆脱对中国制造依赖;三是抢占印度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受限于产品良率、生产成本、物流 效率和法规监管等方面的短板,苹果的印度布局会遭遇多重现实挑战,印度"世界工厂"梦想依然难以照 进现实。 加速布局印度 根据5月19日披露的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