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YU7,用技术驱散舆论阴云|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23 09:54
小米YU7产品发布 - 小米在15周年战略发布会上推出第二款汽车产品YU7 并发布3nm手机芯片玄戒O1 [1] - YU7全系标配辅助驾驶硬件 包括算力700TOPS的英伟达Thor计算平台及由1个激光雷达、1个4D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组成的传感器系统 [13][15] - 车辆通过50余项碰撞测试 覆盖C-NCAP和C-IASI全部标准 [9] 产品性能参数 - 风阻系数达到0.245Cd 全车共40处风阻优化设计和10组贯穿式风道 [2] - 标准版搭载96.3kWh磷酸铁锂电池 续航835km Pro版四驱配置续航770km Max版搭载101.7kWh三元锂电池续航760km [6] - 支持800V高压平台 Max版本实现5.2C超充倍率 15分钟补能620km [6] 安全特性升级 - 采用2200MPa热成型钢材 应用于车门防撞梁及A柱B柱结构 [7][9] - 底部增加1500MPa防刮底横梁 采用52.99万元SU7 Ultra同款防弹电池涂层 [6] - 全车7颗摄像头增加ALD镀膜 抑制逆光和眩光干扰 [13] 市场竞争策略 - YU7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 在续航里程和配置(如空气悬挂)方面具有优势 [20] - 借鉴华为问界M7的成功路径 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全线产品增长 [1] - 改款问界M7去年9月上市后单月大定超3万辆 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1] 公司战略调整 - 3月底交通事故后 小米将汽车安全作为造车核心 快速补齐安全功课 [18] - 5月初将SU7"智驾"术语改为更严谨的"辅助驾驶"命名 [18] - 发布会重点强调车身材料结构、辅助驾驶硬件和小米驾驶学院等安全命题 [19]
车企都想成为中国的沃尔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2 21:2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存在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现象,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级"、"全场景智驾"等模糊概念,暗示接近L3级自动驾驶能力[6] - 实际应用中,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无法替代驾驶员操控,但部分车企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全场景零接管"等误导性内容[6] - 中国乘用车NOA渗透率不到20%,但行业无序竞争导致营销变形,各大车企抛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和卖点[7] - 部分车企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暗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警示置于冗长的用户协议中或通过"一键同意"规避告知义务[6] 安全事件与政策影响 -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车祸致3人死亡,事故前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3秒后发生碰撞[5] - 2025年有多起司机开启智驾后打瞌睡事件被报道,如广东一男子在高速上开智驾睡觉超速行驶100多公里[7] - 4月16日工信部对"智能驾驶辅助"宣传提出规范要求,严禁夸大、虚假宣传[14] - 在政策与事故警示下,小米将"智驾"改名为"辅助驾驶",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降级"宣传话术[14] 企业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2020年提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2025年补充"智驾是安全出行的最强的守护"[17][19] - 华为余承东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全向防碰撞系统已避免170万次可能碰撞[19] - 沃尔沃坚持"安全是一种信仰"的品牌理念,强调智驾技术应为人服务不给消费者增加负担[24] - 车企从盲目追求新奇卖点转向深耕安全领域,回归产品本质[30] 行业反思与建议 - 专家呼吁企业应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少造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3] - 行业存在浮躁情绪,重数量轻效益质量,专家强调要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15] - 资深专家建议规范企业宣传用语,采取渐进式发展战略,避免技术不成熟时搞大跃进[27] - 安全重回造车的底线和底色,成为行业共识[20]
均胜电子(600699):深度报告:全球汽车安全+电子头部Tier1,人形机器人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浙商证券· 2025-05-22 20: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核心逻辑为汽车安全盈利修复、汽车电子新技术量产周期已至、布局人形机器人[7] - 均胜电子护城河体现在汽车安全、智舱域控市占领先,订单新高保障未来成长[7] - 汽车安全方面行业ASP提升与公司产能优化驱动毛利率上修[7] - 汽车电子领域电动智能化驱动车端硬件升级,公司多点布局拥抱变革[7] - 人形机器人业务合作智元等卡位“汽车 + 机器人”Tier1,多点布局成套硬件[7]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22亿元,同比增长60%、19%、18%,复合增速31%,PE倍数为18、15、13倍,公司估值低于汽车安全、电子可比同业均值,维持“买入”评级[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均胜电子:全球汽车安全标杆,并引领汽车电子新兴技术量产 - 公司是全球“汽车安全 + 电子”头部Tier 1供应商,通过全球并购奠定行业地位后持续进行资产整合与智能变革,强化前沿技术布局[13] - 成长路径包括筑基中国(2004 - 2010)、全球并购奠定头部地位(2011 - 2018)、资产整合 + 智能变革拥抱新质生产力(2019 - ),2022年以来营收重回稳健增长通道,三年CAGR为7%[14][15][16] - 核心业务分为汽车安全(营收占比约70%)、汽车电子(营收占比约30%)两部分,2022年以来汽车安全业务恢复增长,汽车电子业务长期稳健[19][20] - 公司在被动安全、座舱域控系统等领域份额较高,但需关注汽车电子业务成长、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上修、国内营收占比提升情况[28][29] - 2024年公司汽车电子营收下滑因海外市场电动化不及预期,2025年一季度欧洲市场有改善迹象;2022年以来产能优化举措见成效,汽车安全毛利率提升;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订单占比逐渐提升至40%以上[35][40][41] - 2022年以来公司营收稳健上修,2024年新获订单839亿元,同比增加102亿元,持续加码新能源业务;归母净利总体改善,未来大额商誉减值或重组费用支出风险较小;近年期间费率有所上行;盈利能力方面,毛利率稳步上行,归母净利率保持在2%左右,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与国内同业基本相当[45][46][48][52][53] - 2024年末公司成功并表香山股份,2025年通过定增认购继续增持,控股香山可强化公司多方面布局,但外资车企客户汽车销量下降影响香山部分业务营收增速下滑,未来可期待墨西哥产能提升、拓展国内客户、协同效应、eVTOL项目推进等,且香山股份毛利率较高,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改善作用[63][64][70][75][79] - 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持股24%;子公司布局明确;2025年1月公司递表港交所,2024年开展两轮股权回购彰显发展信心[87][88] 汽车安全:监管法规趋严 + 主动安全势起驱动单车价值量提升 - 被动安全产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方向盘等,全球轻型车销量放缓,行业格局高度集中,单车价值量提升是破局关键,监管法规趋严驱动单车价值量提升,中国市场弹性更大,预计2028年全球、中国被动安全市场规模分别达1845、430亿元,中国被动安全单车价值量仍有提升空间[91][92][93] - 主动安全产品主要是座舱监测系统,DMS成欧盟标配并向多功能的IMS迭代,单车价值量有望提升,预计2026年中国乘用车IMS渗透率达35%,DMS市场规模达48亿元;公司市场地位领先,推出多种新产品卡位[100][101][104] 汽车电子:把握硬件升级趋势,公司聚焦智舱/网联等四大板块 - 汽车电子行业格局呈现长尾特质,生态整合仍在持续 - 智能座舱方面,人机多模交互趋势下汽车E/E架构将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全球、中国人机交互系统、智舱域控系统有望高速增长;智舱域控SoC芯片以高通为主,公司与高通深度合作,是智舱域控国内第二,积极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前瞻布局区域控制器并获订单[107][108][111][118][119] - 智驾域控方面,算力需求驱动智驾方案迭代,智驾域控市场规模扩张,智驾域控芯片暂未垄断,跨芯片开发能力是关键;公司与多芯片平台合作,与算法公司合作,获多个订单[123][124] - 智能网联方面,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建提速,政策发力下公司作为全球5G - V2X解决方案领军者有望获益,5G T - Box产品有望替代4G模组更快受益,公司5G T - Box产品市占率国内居前[128][129][131] - 能源管理方面,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升压器等产品将受益,新能源汽车BMS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公司在技术、客户、市场拓展、战略布局方面有竞争优势[133][136][141][142] 人形机器人:公司切入大小脑域控、能源管理、轻量材料/传感器等 - 公司多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成套硬件,卡位“汽车 + 机器人”Tier 1[7][4] - 行业中大小脑域控、电子皮肤等处产业早期,六维力/IMU国产替代空间大[7] - 公司对内协同均普、香山股份、图达通,对外进入特斯拉车端供应链,具备生态协同优势[7]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22亿元,同比增长60%、19%、18%,复合增速31%,PE倍数为18、15、13倍,公司估值低于汽车安全、电子可比同业均值,维持“买入”评级[7]
“胆子很小”的奇瑞,这次要来“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7: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趋势 - 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评判规则从强调"炫酷"科技(如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转向更重视安全平衡,行业开始反思"进化"与"安全"的关系 [1] - 用户需求倒逼车企提升安全传播比重,奇瑞通过"安全之夜"活动展示安全技术,模拟120km/h相对时速碰撞测试后车辆结构完整且无起火爆炸 [1] - 奇瑞发布智慧安全系统及七大安全技术布局,涵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救援安全等,董事长尹同跃称安全是公司底线 [1] 汽车行业核心发展理念 -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关键词为"平权"与"冗余",其中安全平权被视为最重要的平权,安全冗余是最高级冗余 [2] - 行业需通过车企和产品创新突破安全能力边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进步 [2] 奇瑞安全技术展示细节 - 风云A9L与星纪元ES以60km/h速度对撞测试中,A/B/C柱未失效,乘员舱完整,气囊正常弹开,油箱电池无泄漏 [1] - 碰撞后功能验证:座椅安装点正常、安全带可解锁、双闪开启、车门可单手开启 [1] - 公司成立"奇瑞守护者安全俱乐部"强化安全技术推广 [1]
突发!雷军“闭关”
搜狐财经· 2025-05-19 10:4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总裁卢伟冰透露雷军正在"闭关"筹备5月下旬的战略新品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涉及多领域重磅产品 被定位为公司从"产品驱动"向"技术定义"转型的关键节点 [1] 芯片研发突破 - 公司首款自主研发SoC芯片"玄戒O1"将应用于手机 平板及智能家居产品 使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家 国内第二家拥有自研手机芯片能力的品牌 [2] - 该芯片是"造芯十年"的里程碑 可能采用台积电N4P制程工艺 具体性能参数将由雷军亲自揭晓 [2] 汽车业务布局 - 发布会将推出小米汽车YU7 SUV车型 这是继SU7后的第二款产品 预计推出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 [4] - YU7发布被视为公司在SU7事故后重建市场信任的关键举措 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安全性宣传扭转舆论 [4] 事故影响与反思 - 雷军回应SU7车祸事件称事故带来"狂风暴雨般的质疑 批评和指责" 对公司的打击巨大 [6] - 事故让公司意识到公众期待远超想象 公司已不再是创业公司 而是需要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的大企业 [7] - 公司承诺在汽车安全领域不仅要做到合规和行业领先 更要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 超越行业水平 [7]
小米SU7又出重大交通事故:两名行人被撞
巨潮资讯· 2025-05-18 21:34
事故概况 - 5月17日凌晨贵阳市花果园区域一辆蓝色小米SU7电动车撞倒两名行人导致两人死亡 [2] -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3人死亡 [2] - 小米SU7自上市1年多来已发生多起严重交通事故 [3] 事故调查与处理 - 当地交警部门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和调查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2] - 相关部门已对事故现场进行妥善处理并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2] 产品表现与市场反应 - 小米SU7作为首款车型具有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特点3月、4月销量均接近3万辆 [2] - 小米SU7的高人气伴随高关注度交通事故频发引发社会广泛质疑 [2][3] - 车评人指出小米SU7车主中有很多是"鬼火少年"驾驶员未按要求驾驶是事故重要影响因素 [3] 公司高层表态 - 雷军表示3月底的交通事故击碎了公司15周年庆典计划使公司面临狂风暴雨般的质疑 [2] - 雷军承认公司规模和社会关注度已达高位需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 [2] - 雷军表态后仅两天小米SU7再次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2]
雷军内部反思高速事故:小米汽车不再是行业新人
36氪· 2025-05-17 17:13
小米汽车安全事故与反思 - 雷军首次系统性回应高速交通事故事件,承认公司受到巨大舆论压力[2][3] - 事故导致公司意识到公众对小米的期待远超预期,失去"新手保护期"[4][14] - 小米SU7虽在权威评测中获得最佳评分,但事故暴露安全体系不足[4][13]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SU7累计交付量超24万辆,成中国市场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4] - SU7 Ultra售价52.99万元起,72小时大定量达1.9万辆[5] - 当前SU7交付周期长达40周以上,订单排至2026年3月[5]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4月16日颁布新版动力电池标准,要求"不起火、不爆炸"[10] - 5月8日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修订意见[10] - 5月16日完成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强制配备技术要求起草[10] 小米战略调整 - 将汽车安全目标提升至"同档最安全",超越行业水平[15] - 过去一个月召开多次会议,重点解决系统安全问题[4][16] - 计划投入300亿元年度研发费用,坚持技术为本战略[16] 技术研发进展 - 自主研发手机SoC芯片"玄戒01"预计月底发布[17] - 过去5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050亿元[16] - 定位为"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强化供应链合作[17]
小米汽车回应SU7前保险杠形变!
新华网财经· 2025-05-17 14:57
小米SU7前保险杠形变问题 - 公司回应极小范围车辆因安装间隙调整不一致导致前保险杠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阳光暴晒后可能出现局部变形 [6] - 公司提供免费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修复时间约1小时 [6] - 近期因车祸事故及Ultra车型锁马力、碳纤维前舱盖宣传问题频陷舆论风波 [7] 雷军关于公司责任的表态 - 3月底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对公司的超高期待和严要求 [7] - 公司需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车型 [7] - 公司需承担行业领导者的责任而不仅是行业新人 [7] 销量数据与退订传闻 - 第17周销量7000辆环比下滑2.8%,第18周5700辆环比下滑18.8%,第19周5200辆环比下滑9% [9] - 网络传闻称退订将导致销量崩塌,公司副总裁李肖爽否认相关不实信息 [9] - 公司4月交付量超2.8万辆,产能限制为主要瓶颈 [10] 产能规划 - 二期工厂预计6月竣工,7-8月投产 [10] - 一、二期工厂合计产能约30万辆/年 [10]
小米汽车回应SU7前保险杠形变
证券时报· 2025-05-17 12:48
公司对近期传闻的回应 - 小米汽车官方回应部分SU7前保险杠在阳光暴晒后可能出现局部形变,原因为极小范围车辆在安装时间隙调整不一致导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 [1][2][4] - 公司为遇到前保险杠形变问题的用户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修复时间约1小时 [4] -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否认关于“退订会造成小米汽车销量崩塌”的传闻,称相关报道为不实内容 [5][6] 公司销量与产能状况 - 根据终端销量数据,小米汽车周销量出现环比下滑:第17周(4月21日至27日)销量为7000辆,环比下滑2.8%;第18周(4月28日至5月4日)销量为5700辆,环比下滑18.8%;第19周(5月4日至11日)销量为5200辆,环比下滑9% [5] - 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过2.8万辆 [6] - 限制公司交付量爬坡的主要因素是产能,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6月竣工,7-8月正式投产,届时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将达约30万辆 [6] 公司管理层表态与行业认知 - 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强调,小米需要承担起大公司及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1][4] - 雷军提及3月底的一场交通事故让公司意识到公众对其存在高期待和严要求,公司目标是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 [4] - 公司副总裁李肖爽表示愿意直接与用户面对面交流沟通,并呼吁第三方不要刻意挑起公司与用户的对立情绪 [5][6]
小米汽车回应SU7前保险杠形变!
证券时报· 2025-05-17 12:45
公司对近期传闻的回应 - 小米汽车官方回应了部分小米SU7前保险杠出现形变的问题,指出原因是极小范围车辆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导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经阳光暴晒后可能局部变形,公司将为遇到此类情况的车主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修复时间约1小时内 [1][3][5] -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就3月底的交通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发表看法,承认事故让公司受到狂风暴雨般的质疑和批评,并意识到公众对小米汽车的高期待和严要求,公司需要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并承担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1][5] -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发文否认关于“退订会造成小米汽车销量崩塌”的传闻,称相关报道均为不实内容,本人从未说过谣传信息,并表示公司愿意倾听用户声音、与用户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但请第三方不要刻意挑起公司与用户的对立情绪 [6][7] 销量表现与产能状况 -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终端销量数据,小米汽车周销量出现持续下滑:第17周(4月21日至4月27日)销量为7000辆,较第16周下滑2.8%;第18周(4月28日至5月4日)销量为5700辆,环比下滑18.8%;第19周(5月4日至5月11日)销量为5200辆,环比下滑9% [7] - 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万辆,当前限制交付量爬坡的主要因素是产能问题 [8] -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于6月竣工,7月至8月正式投产,届时与一期工厂合计将提供约30万辆的年产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