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数据见证成就!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划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6:39
服务业开放与金融创新 - 北京累计落地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券商渣打证券和首家新设外商独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 [2] - 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开展全国减排量交易,全市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保持全国领先 [2] - 北京率先发布"五篇大文章"近百项系列政策和三年行动方案,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 2024年末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 [3]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达成初步意向基金规模530亿元,储备项目120个,已完成设立基金10只,落地规模近100亿元 [3] 招商引资与外资利用 - "两区"建设以来累计入库项目3.5万个,落地项目2.3万个,涉及金额4.5万亿元,其中外资项目超2600个,涉及外资超700亿美元 [4] - 2024年"两区"落地项目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5%和实际利用外资的63.8% [4] - 2024年北京地区涉外收支规模达2.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7.4%,占全国16.9%,年均增速13.8% [4] - 跨境人民币收支占比从2020年49.7%提升至2024年65%,2024年北京地区发生涉外资金收付的对公主体超5万家,同比增长5.2% [4] 外贸与旅游消费 - 北京市外贸规模从2020年2.3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61万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5] - 2024年前5个月北京海关监管进出境旅客899万人次,同比增长22.8%,验核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申请单总金额约4.7亿元,同比增长91.6% [5]
“两区”建设五周年,这些数据告诉你北京金融业变化
贝壳财经· 2025-06-12 22:43
北京金融业发展成效 - 2024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创近五年之最 [1] - 2024年一季度金融业增长8%,占GDP比重17.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 [1] - 金融业法人机构、从业人员数量、金融业总资产、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1] 金融机构落地情况 - "两区"建设以来累计推动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落地 [1] - 包括全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安联资管、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外资独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等 [1] 科技金融领域成果 - 2024年末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2] - 新设8支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 [2]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达成初步意向基金规模530亿元,储备项目120个 [2] 金融创新试点 - 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平行基金 [4] - 落地全国首单公租房领域公募REITs [4] - 率先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4] -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惠及107家跨国公司集团 [5] 制度创新突破 - 率先建立信托财产登记机制并落地多单试点案例 [6] - 北京金融法院挂牌成立、北交所开市运行 [7] 政策支持 - 2024年发布"五篇大文章"近百项系列政策和三年行动方案 [2] - "两区"开放试点措施中金融占比近40% [2]
【私募调研记录】久铭投资调研中集集团
证券之星· 2025-06-11 08:13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久铭投资近期调研了中集集团 参与公司路演活动及现场参观 [1] - 受中美关税缓和影响 船公司对集装箱订单需求增加 业内订单饱满 [1] - 中长期集装箱需求挂钩全球商品贸易量 全球贸易增长带动集装箱保有量上涨 [1] - 绿色航运降速和供应链多元化趋势使周转速度变慢 支撑需求 [1] 公司业务发展 - 中集洋山从2019年开始进行智能化改造 减少人工依赖 提升生产效率 [1] - 公司抓住行业波峰机遇 实现大规模制造能力提升和更多收益 [1] - 中集洋山聚焦能源转型和低碳产业 布局单元化集成装备和新能源装备 [1] - 公司具备换电装备整站自主设计与全集成能力 [1] - 公司提供集装箱式模块化绿氢装备解决方案 [1] 机构背景 - 上海久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 是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2] - 公司秉承价值投资理念 擅长股票精选和组合风险降低等投资策略 [2] - 投研团队专注于行业及公司基本面研究 挖掘市场中潜在的投资机会 [2] - 公司严格把控风险 努力实现受托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2]
机器人搬家展现城市更新商机
经济日报· 2025-06-08 05:55
城市更新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出八大任务包括既有建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1] - 中央财政计划补助超过20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等20个入围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 - 政策红利增强市场确定性,推动投资积极性,城市更新需从"财政输血"转向"市场造血"[1] 技术创新应用 - 上海"华严里"项目采用432个小型步履式移位机器人,以日均10米速度平移7500吨建筑群[1] - 施工团队定制融合深度学习算法与履带—轮式复合驱动技术的小型挖土机器人,能在1.2米窄巷自主转向作业[2] - 机器人、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成为撬动存量土地价值与产业升级的杠杆[1] 商业模式重构 - 城市更新面临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难题,需用科技破解"保护与开发"、"公益与盈利"兼顾问题[3] - 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应用可推动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技术服务产业发展[3] - 海绵城市建设可推动绿色建材、环境治理等技术研发,培育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3] 市场发展前景 - 城市更新揭示万亿元级商业蓝海,形成"城市更新—技术迭代—跨区域跨行业复制"的商业闭环[1][2] - 科技创新赋予城市更新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重构,实现多赢局面[3] - 20个入围城市将拉开新一轮城市更新浪潮,各方将共享"空间价值再发现"盛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