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资产再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多元配置需求旺盛 部分QDII产品“开门迎客”
中国证券报· 2025-07-07 04:50
QDII产品动态 - 7月以来华宝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旗下QDII产品恢复申购或提升限购金额 [1] - 华宝纳斯达克精选股票型QDII单日申购上限从5000元调整为2万元 华宝致远混合QDII从2万元提升至20万元 华宝海外科技股票QDII-LOF从2000元提升至1万元 [2] - 华安日经225ETF于7月3日恢复申购 汇添富纳斯达克生物科技ETF等多只产品恢复大额申购业务 [2] QDII额度审批 -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向部分QDII机构发放30.8亿美元投资额度 [1] - 截至6月底证券类机构累计批准额度达942.90亿美元 较5月底新增超20亿美元 [3] - 易方达基金获批5000万美元额度 总获批额度达77.80亿美元居首 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均超60亿美元 [3][4] - 睿远基金和财通证券资管首次获批QDII额度 各获5000万美元 [3] 市场观点 - 博时基金认为QDII额度增加有助于满足海外资产配置需求 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4] - 广发基金指出海外多元配置可降低组合波动 A股与海外市场存在互补性 [5] - 华宝基金周晶预测美联储或在下半年降息 长久期资产将受益 港股吸引力持续提升 [6] - 汇丰投资蔡嘉霖看好亚洲美元债券 认为亚洲经济体增长强劲且具韧性 [6]
【UNFX课堂】市场狂热与数据现实: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的全球资产再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7-01 16:59
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主导市场 - 全球金融市场当前主旋律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展开 外汇市场正经历由"降息热潮"主导的显著波动 [1] -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激进程度超越官员公开表态 期货市场已完全定价9月降息并赋予7月降息显著概率 [1] - 激进降息预期导致美元疲软 美元指数与利率水平和经济前景紧密相关 利率下降预期削弱美元吸引力 [1] - 全球增长乐观情绪回升和贸易协定进展削弱美元避险需求 形成"风险偏好上升 美元承压"的市场环境 [1] 市场预期与美联储表态脱节 - 市场定价与美联储官方"数据依赖"立场存在明显脱节 本周美国经济数据至关重要 [2] - ISM JOLTS ADP等数据将提供经济线索 但焦点集中在周四的非农就业报告(NFP) [2] - NFP预期为113k 但"耳语数字"下滑显示数据可能弱于预期 [3] - NFP若显著疲软将强化7月降息预期 可能将美元指数推低至96以下 反之若强劲将引发美元反弹 [3] 外汇市场动态 - 欧元/美元上涨主要源于美元疲软而非欧元区经济复苏 呈现"被动式"上涨特征 [3] - 欧元/美元测试关键阻力位 市场对其迈向1.20持开放态度 [3] - 德国通胀温和上升可能使欧洲央行在降息时更谨慎 其"坐视不理"立场与美联储激进预期形成对比 [3] - 2年期掉期利差收窄提供技术支撑 但欧元/美元长期走势仍取决于美元走向和美联储政策重新定价 [4] 石油市场低迷 - 油价经历显著下跌 呈现"全面投降交易"特征 受供应增加和需求疲软双重压力 [5][6] - OPEC+可能在8月再次增产的传闻加剧供应过剩担忧 其策略可能转向捍卫市场份额 [6] - 全球需求前景依然黯淡 中国工厂活动改善有限 叠加贸易战阴影和关税不确定性 [6] - 宏观层面不确定性为油价构筑"不确定性的阶梯" 使其难以找到支撑 [6] 市场前景与风险 - 美联储降息定价合理性将在本周美国关键数据面前接受考验 特别是NFP报告 [7] - 数据结果将影响政策路径预期 并对外汇商品等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7] - 美元目前处于守势 但历史表明过早宣判"美元死亡"是危险的 美元仍有反弹潜力 [7] - 本周数据和事件将为第三季度市场表现定调 重要性不容低估 [7]
港股配售规模骤增有三大原因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14
港股配售规模骤增 - 截至6月22日年内有252家港股公司发布配售公告 配售规模达1476 21亿港元 同比增长279 57% 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 [1] - 港股配售规则灵活 可选择闪电配售 最快24小时完成 还包括折价配售 先旧后新等方式 先旧后新模式可加快资金到位速度 [1] - 行业龙头企业如荣昌生物 君实生物 老铺黄金 黑芝麻智能等通过配售补充现金流 用于研发投入和业务扩张 [3] 港股市场信心改善 - 恒生指数今年以来截至6月22日上涨17 3% 表现突出 全球资金对港股市场信心显著提升 [2] - 市场信心高涨时进行配售容易获得超购认购 能以较低折扣率配售 降低融资成本 [2] 行业龙头企业抢抓融资窗口期 - 新消费 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赛道龙头企业上半年密集发起配售 提前储备现金用于研发和扩张 [3] - 荣昌生物完成闪电配售8 06亿港元 现金储备足以支持研发和运营直至盈亏平衡 [3] - 君实生物配售10 39亿港元 70%资金用于创新药研发 老铺黄金配售27 15亿港元 50%用于核心业务发展 25%用于海外拓展 [3] 国际资本回归港股市场 - 科伦博泰生物配售19 64亿港元 国际配售占比达80% 比亚迪股份配售435 09亿港元 吸引全球顶级长线基金和主权基金参与 [4] - 外国投资者启动投资组合再平衡策略 对中国生物科技 新能源等核心产业长期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 [4] 配售制度约束与市场平衡 - 港股配售有20%股本限制 配售后大股东存在6个月到1年禁售期 配售量或价格折让高于20%需股东大会特别授权 [4] - 上市公司需平衡短期融资需求与长期市场信任 投资者需理性分辨配售背后的真正目的 [4]
高盛最新发声:对中国资产兴趣上升
天天基金网· 2025-06-12 15:09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表现 - 2024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额达440亿美元,较2023年的195亿美元翻倍增长,2025年一季度融资额已达42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3] - 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从2023年的59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13亿美元(+92%),2025年上半年预计达130亿美元[3] - 港股市场2025年表现分三阶段:一季度恒指上涨17%(全球最佳)、4月短期回调、5-6月重启反弹累计涨幅达22%[3]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 2025年港股IPO国际长线基金参与度显著提升,单个项目从3-5家增至20家以上,国际发售认购倍数普遍超2倍[6] - 香港市场日均交易量从2024年1000亿港元升至2025年2000-3000亿港元,其中70%为国际资金[6] - 全球资本再平衡背景下,美元被高估15%-20%,资金从美国分散至香港及印度等市场[7] 重点行业与企业案例 - 消费类企业及科技企业受国际资本青睐,高盛2025年以21.7%市场份额主导中资发行人海外股票融资[1] - 宁德时代53亿美元IPO为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比亚迪和小米分别完成56亿/55亿美元再融资[6] - 2025年港股IPO打新平均收益达37%,70%项目正收益(2024年仅40%),消费类及行业龙头表现突出[7] 市场结构变化 - "A+H"两地上市公司达155家(多为传统经济/央国企),2025年新增44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7] - 监管层加速IPO备案,"A+H"审批效率提升,香港成为高效外币融资平台[7] - 大型项目在关税危机后仍成功发行,反映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长期信心[8]
高盛最新发声:对中国资产兴趣上升
中国基金报· 2025-06-12 12:11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表现 - 2024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额达440亿美元,较2023年195亿美元翻倍增长,但仍低于历史平均值750亿美元 [3] - 2025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境外融资额达420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3] - 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从2023年59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113亿美元(+92%),2025年上半年预计达130亿美元 [3] 港股市场动态 - 2025年恒生指数一季度上涨17%,4月短期回调后5-6月重启反弹,年内累计涨幅达22% [3] - 香港市场日均交易量从2024年约1000亿港元升至2025年2000-3000亿港元,其中国际资金占比70% [6] - 2025年港股IPO打新平均收益达37%,70%项目实现正收益(2024年仅40%) [8] 国际资金流向 - 港股IPO国际长线基金参与度显著提升:从2023-2024年单项目3-5家增至2025年部分项目超20家 [6] - 国际长线基金认购倍数普遍超2倍,宁德时代53亿美元IPO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项目 [6] - 比亚迪和小米分别完成56亿、55亿美元再融资,恒瑞医药、哔哩哔哩等大型项目表现优异 [6] 行业与企业趋势 - 消费类企业及科技企业受国际资金青睐,高盛主导或参与布鲁可、古茗、蜜雪冰城等港股IPO [1] - 2025年已公告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达44家,"A+H"两地上市公司总数155家,多为传统经济板块及央国企 [8] - 监管层加速IPO备案,"A+H"公司审批效率提升,香港市场成为企业全球化的重要融资平台 [7][8] 宏观背景 - 美元被普遍高估15%-20%,国际资金从美国分散至香港、印度等市场 [7] - 中国经济政策与科技突破重塑国际投资者信心,香港成为全球资本再平衡受益者 [7][8]
A股下半年行情展望:八月或成中美博弈关键,哪类资产将脱颖而出?
搜狐财经· 2025-05-31 11:13
A股市场5月表现 - 5月30日A股市场呈现缩量阴跌态势 但沪深300指数当月仍实现1.85%涨幅 [1] - 5月市场仅在五一小长假后两周表现良好 大盘上涨7个交易日并填补4月初关税冲击导致的跳空缺口 [1] - 自5月15日起A股市场陷入震荡下跌 市场热点轮动频繁 [1] 全球资本市场动态 - 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主要源于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不可预测言行 [1] - 5月12日中美第一阶段关税谈判结果超出市场预期 但市场热情未持续 投资者趁机出货 [1] - 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 特朗普下一步行动成为影响情绪关键因素 [1] 上半年资本市场热点 - 全球资产"再平衡"背景下资金逃离美元资产 港股成为最受益市场之一 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均显著上涨 [2] - 中国资产重估概念起源于元旦前DeepSeek大模型问世 从美股中国金龙指数传导至港股恒生科技指数 最终引发A股科创类个股普涨 [2] - A股元旦后出现"春季骚动" 人形机器人概念等热门板块涨幅惊人 北交所"专精特新"类个股也受资金关注 [2] 创新药领域发展 - 5月29日国家药监局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 其中5款来自科创板创新药企 [2] - 该消息推动A股创新药和CRO板块5月30日早盘逆市上涨 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已上涨超过20% [2] 公募基金表现 - 上半年公募基金涨幅榜前十中有三家北交所主题基金 显示中国资产重估热潮持续发酵 [4] 券商下半年展望 - 多家券商对下半年A股市场走势持乐观态度 中信证券认为中美关税战阶段性缓和及8月可能成为关键时间点 [4] - 但具体到行业配置方面 各家券商意见存在分歧 [4]
港股创新药企业迎全球资产再平衡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5-29 21:57
全球资本市场结构性变化 - 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地缘政治风险常态化 资金流向新兴市场的战略价值提升 [1] - 中国创新药产业凭借技术和国际化双重突破 成为全球资产再平衡下的重要投资赛道 [1] - 港股市场被视为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重要平台 投资价值可能迎来历史性机遇 [1] 港股创新药企业业绩表现 - 2024年149家港股上市医药公司中82家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 占比55% [1] - 创新药板块收入增速排名第二 毛利率水平排名第一 展现出强大盈利能力 [1] - 49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年收入增速平均达33.2% 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27.6% [1] - 18A上市公司中41家实现收入正增长 占比84% 显示创新药企业或已步入收获期 [1] 港股18A机制优势 - 允许同股不同权和未有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 为中概股提供第二上市地选择 [1] - 机制吸纳大量具有未来盈利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 拓宽融资渠道 [1] - 标志着港股生物医药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 [1] 创新药板块多重催化因素 - 基本面:美国药价政策表态缓和 国产创新药出海优势显著 [2] - 产业面:2015年新药研发政策改革后 国内形成高效产业链 获MNC认可 [2] - 资金面:美联储可能开启降息周期 流动性有望逐步宽松 [3] 海外市场环境 - 美国医药市场定价体系复杂 大幅降价路径艰难 实际政策影响较小 [2] - 2028年前后专利药到期 跨国公司对优质创新药需求将加大 BD有望加速 [2] 港股市场流动性 - 港股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提升 AACR ASCO等会议临床数据发布引发市场关注 [2] - 部分创新药研发管线已处全球领先水平 相关标的具备更高配置价值 [2] 资金配置趋势 - 美联储2025年3月FOMC声明展现鸽派态度 [3] - 市场缩量和赚钱效应减弱可能促使资金向医药等低估值板块转移 [3] 港股创新药ETF投资机会 - 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覆盖50家代表性港股创新药企业 [3] - 前十大权重股占比超70% 重要管线进入商业化期 [3] - 美联储降息带来流动性改善 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3]
破堵点、修内功!中信证券杨帆:应对全球变局需解国内消费疲软、产业趋同难题
新浪证券· 2025-05-29 14:04
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 回顾"特朗普1 0"和"疫情"时期 全球各经济体私人部门投资消费活动均放缓 政府赤字扩张方向不同导致增长结构分化 [3] - 预计"特朗普2 0"时期私人部门将面临投资收缩 多数经济体财政政策将积极扩张对冲 但美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将侵蚀居民购买力 导致就业和消费同步走弱 外需风险上升 [3] 地缘政治与贸易格局 - 短期中美关税战阶段性缓和 8月为下一个关键博弈时间点 长期贸易冲突或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美元体系四大根基松动 全球资产"再平衡"趋势延续 [3] 国内宏观经济与政策 - 短期"抢转口"和"抢出口"可支撑外贸韧性 但关税对PPI冲击沿"上中游原材料"到"中下游出口链"传导 价格压力突出 [4] - 国内大循环存在两大堵点:消费未现海外式"补缺口"复苏 需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并提供优质供给 地方产业投资趋同性加剧结构性矛盾 需优化政府行为并推动产业升级 [4] - 应对全球不确定性需修炼内功 以底线思维谋划"十五五"开局 完善中国经济长期改革方向 [4]
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多重积极因素正在累积
新华财经· 2025-05-28 17:36
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砥砺开新局"为主题,探讨中美经济、全球宏观战略、A股及港美股市场中期展望,聚焦多重变局下的国内外经济破局路径[1] - 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政策新思路与科创进展推动资本市场生态优化,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提升[1] - 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显著,投融资协调性增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展现出独特韧性[1] 宏观经济展望 - 全球经济深层次重构:美国面临特里芬难题与财政赤字结构性矛盾,就业消费短期韧性但美联储降息犹豫[2] - 中国经济波动中复苏:社零消费、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表现亮眼,出口保持韧性[2] - 中国财政政策或在新基建、科技创新等领域加码,货币政策仍有降准降息空间,2025年GDP增速目标5%[2] - 全球产业格局因贸易冲突重塑,中国需以底线思维应对PPI价格传导压力,强化内功[3] 大类资产与汇率 - A股估值优势显著,国债收益率曲线或"先陡后平",人民币汇率下半年或震荡偏强[2] - 全球资产"再平衡"趋势延续,中国权益资产有望迎来年度级别上涨行情[3] - 2025年四季度起全球政策周期同步扩张,港股和A股或迎指数增长大年,风格转向核心资产[3] 投资策略与配置建议 - 三大长期趋势:中国自主科技能力提升、欧洲重建自主防务与能源基建、中国完善社会保障激发内需[3] - 策略优先级:提升港股配置比重,回归核心资产(新兴行业龙头+传统行业龙头),聚焦贸易战免疫领域[4] - 行业选择聚焦科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及内需驱动领域[4] 中美经济对比 - 美国经济硬数据韧性与软数据疲弱并存,通胀黏性高,财政扩张与劳动力收缩推升滞胀风险[4] - 中国政策节奏加快:财政赤字率上调至4%,刺激措施集中于消费和基建,改革与科技为中期核心抓手[4] 亚洲及全球视角 - 亚洲通胀温和回落,外需导向型经济体承压,内需主导型经济体韧性更强[5] - 全球政策与传统增长模式错配,缺乏协调机制或抑制经济增速[5] 论坛规模与议程 - 会议为期三天,含11场分论坛,覆盖全球宏观策略、能源革命、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热点领域[5] - 设置2000余场小范围交流,吸引千余家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参与[5]
现场人挤人,牛市味道有点浓!中信证券中期策略会干货来了
新浪证券· 2025-05-28 17:16
宏观经济展望 - 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0%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社零消费、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表现亮眼,出口具备韧性 [1][3][8] - 财政政策将在消费、社会保障、新基建和科技创新领域发力,货币政策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1][8][12] - 美国面临特里芬难题和财政赤字高企等结构性矛盾,就业和消费短期维持韧性但通胀粘性导致美联储降息犹豫 [8][16] 全球地缘与贸易格局 - 中美关税战阶段性缓和,8月为关键时间点,长期看贸易冲突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11] - 支撑美元体系的四大根基松动,全球资产"再平衡"趋势延续 [2][9][11] - 欧洲重建自主防务并提升能源、基建储备,中欧贸易向货物与技术合作并重转型 [14][16] 资本市场与A股策略 - 2025年四季度起港股和A股或迎指数牛市,风格将从中小票轮动转向核心资产趋势性行情 [2][13][14] - 资本市场生态优化,分红回购规模远超IPO和再融资,监管强化打击财务造假等行为 [6][7] - 配置建议聚焦三大趋势:中国科技自主能力提升、欧洲防务能源储备、中国内需潜力释放 [14]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 - "人工智能+"成为创新核心方向,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突破显著 [4][18] - 量子计算、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潜力凸显 [4][16] - 政策推动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发展,服务业准入放宽助力结构性转型 [16] 行业与资产配置 - A股估值占优,国债收益率曲线或"先陡后平",人民币汇率下半年震荡偏强 [8][14] - 行业选择关注科技前沿原创、中欧技术合作、服务消费升级三大方向 [14] - 房地产政策与股市联动性增强,AI+机器人赋能药物研发等新兴领域受关注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