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社融
搜索文档
宏观短期偏空,基本面尚可,盘面震荡:铜周报20251116-20251117
国联期货· 2025-11-17 12:54
报告核心观点 - 宏观短期偏空,基本面尚可,盘面震荡 [1] 价格数据 - 铜现货成交略微好转,升贴水整体持稳 [10] - 本周LME铜0 - 3M升贴水环比有所走强 [11] 基本面数据 - 本周铜精矿TC指数均价环比跌0.17美元/吨至 - 42.21美元/吨,仍低 [16] - 本周十港铜精矿库存环比增1.82万吨至64.79万吨 [19] - 精废价差环比变动有限 [22] - 国内11月电解铜产量预计环比减0.4%、同比增8.2% [25] - 中国1 - 10月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为2508.6万吨,同比增长7.5% [27] - 本周电解铜现货库存环比减、保税区库存增 [28] - LME铜库存微减、COMEX铜续累 [29] - 精铜杆开工率环比增,主要因上周盘面回调、新订单集中释放 [32] - 11月1 - 9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辆同比减5% [34] - 11月国内组件企业排产增减不一,整体排产预计环比下降 [35] - 11月家用空调排产量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降23.7% [37] 宏观经济数据 - 中国10月新增社融8100亿,新增人民币贷款2200亿,M2 - M1剪刀差扩大 [41] - 美国10月ISM制造业PMI连续八个月萎缩;服务业PMI创八个月新高 [43] - 美联储官员放鹰、12月降息概率降 [47]
不容忽视的信贷需求变化
华西证券· 2025-11-14 09:46
信贷需求总体疲软 - 10月新增社融规模为8150亿元,同比少增597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值15284亿元[1] - 新增贷款规模(金融机构口径)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值4600亿元[1] - 新增社融、信贷数据已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1] 社融结构分析 - 10月新增政府债规模为4893亿元,同比少增5602亿元,是社融同比少增的主因[2] - 社融口径下的新增贷款规模为-201亿元,同比降幅为3166亿元[3] - 新增委托贷款和企业债融资表现亮眼,规模分别为1653亿元(同比多增1872亿元)和2469亿元(同比多增1482亿元),但对社融拉动有限[3] - 包含政府债的社融同比增速从7.76%最高反弹至8.98%后回落至8.49%,而剔除政府债的社融同比增速稳定在5.90-6.15%区间[3] 信贷投放与票据冲量 - 10月新增贷款规模2200亿元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而新增表内票据融资规模高达5006亿元,刷新历史同期最高值,同比多增3312亿元[4] - 剔除票据冲量影响后,10月实际新增贷款规模可能为-2800亿元[4] 居民贷款需求减弱 - 10月新增居民贷款规模为-3604亿元,大幅低于过去十年同期均值2908亿元[4] - 新增居民短贷为-2866亿元,新增居民中长贷为-700亿元[4] - 1-9月短期消费贷累计减少4759亿元,而中长期消费贷、短期经营贷、中长期经营贷累计新增分别为4175亿元、1742亿元、8772亿元,增幅低于过往水平[4] - 央行调查显示“更多消费”占比由23.3%降至19.2%,“更多投资”占比由12.9%抬升至18.5%,“更多储蓄”占比维持62.3%高位[5] 企业融资需求 - 10月新增企业短贷规模为-1900亿元,新增中长贷规模为300亿元,均处于季节性低点[5] - 综合贷款、债券、非标、股权、票据五因素,10月企业总体融资需求为5580亿元,同比多增4452亿元[5] 存款与货币供应 - 10月新增存款规模为6100亿元,其中新增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规模分别为-13400亿元和-10853亿元,降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6][7] - 非银存款规模超季节性新增18500亿元,同期银行理财规模达33.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单月环比增幅1.13万亿元[7][8] - 10月M1同比由7.2%下降至6.2%,M2同比由8.4%小幅回落至8.2%,二者剪刀差再度扩大[8] - 今年10月M1环比下降11455亿元,降幅大于往年同期,居民与企业存款规模合计下降24253亿元[8] 政策展望与债市影响 - 需求走弱具备持续性,可能促使政策由结构性工具升级为全面性政策,年末或明年初实施降息的可能性提升[9] - 债市做多的信号正变得更加明朗[9]
9月居民存款回流,M1高增
华西证券· 2025-10-16 09:09
社融与信贷表现 - 9月新增社融35,338亿元,同比少增2,297亿元,但高于市场预期的32,686亿元[1] - 新增人民币贷款12,900亿元,同比少增3,000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3,900亿元[1] - 三季度新增贷款同比降幅加速扩张,一、二、三季度同比变化分别为3.4%、-17.6%、-33.5%[6] 社融结构分析 - 新增实体贷款和政府债券是社融主要拖累,分别为16,080亿元(同比少增3,662亿元)和11,886亿元(同比少增3,471亿元)[2] - 表外票据和企业债融资提供支撑,新增规模分别为3,235亿元(同比多增1,923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多增2,031亿元)[2] - 四季度政府债净发行规模预计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拖累效应或放大[2] 信贷结构分化 - 企业短贷新增7,100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企业中长贷新增9,100亿元,略低于2020年以来同期均值10,393亿元[3] - 居民短贷新增1,421亿元,同比再降1,279亿元;居民中长贷新增2,500亿元,同比小幅提升200亿元,但仍处2015年以来同期低谷[3] - 表内票据融资新增-4,026亿元,同比少增4,712亿元[3] 企业融资行为 - 2025年1-9月企业综合融资需求累计同比增幅3,592亿元,较2024年全年的-37,879亿元明显改善[4] - 企业灵活使用短贷、票据、企业债等工具压降成本,对中长贷的诉求减弱[4] 居民需求与政策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年贴息比例1%)效果不显著,居民短贷数据依旧疲软[4] - 提振消费可能需要更强力的货币政策,如进一步放松房贷利率或降低存量利率[4] 存款结构变化 - 9月新增存款22,1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新增29,600亿元,显著高于2021-2023年同期均值23,291亿元[5] - 新增非银存款-10,600亿元,弱于2021-2023年同期均值-3,375亿元,资金或从股市回流银行[5] 货币供应M1 - 9月M1同比增长7.2%,高于预期值6.0%;M2同比增长8.4%,与预期值8.5%基本持平[1] - M1高增可能受居民活期存款(新增2.96万亿元,同比多增0.76万亿元)和低基数支撑[7] - 2025年1-9月M1增量1.82万亿元,与2021-2023年同期平均值1.79万亿元接近[7] 存款活化问题 - 6-8月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增幅分别为6,843亿元和2,678亿元,均低于近五年同期均值[8] - 流失的定存未显著转化为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稳定在26-28%区间,资金或流向理财等替代产品[8] 政策展望 - 当前居民与企业需求亟需进一步"宽货币"政策,但央行是否重启买债或降准降息需观察通胀和GDP数据[9] - 三季度GDP主流预期为4.7%,若显著高于预期,"宽货币"节奏可能延后[9] 债市影响因素 - 债市短期受关税风波、债基赎回费落地预期、央行买债期待三重驱动,趋势处于混沌状态[9] - 在方向明朗前,谨慎情绪或持续占据上风[9]
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融均符合市场预期
交银国际· 2025-09-15 21:15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业评级为"领先" 预期行业未来12个月表现相对于大盘标杆指数具吸引力 [17] 核心观点总结 - 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900亿元 符合市场预期 但同比少增3100亿元 企业部门贷款表现相对较好 [1] - 8月新增社融2.57万亿元 符合市场预期 同比少增4630亿元 主要受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同比少增影响 [1] - M1增速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至6.0% 主要受低基数影响 M2增速持平于8.8% [1] - 非银机构存款同比多增5500亿元至1.18万亿元 居民存款同比少增6000亿元 显示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态势延续 [1] - 预计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将提振信贷需求 股票市场成交活跃态势有望延续 [1] 信贷数据表现 - 居民短期贷款新增105亿元 同比少增611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200亿元 同比少增1000亿元 [1][2] - 企业短期贷款新增700亿元 同比多增2600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700亿元 同比少增200亿元 [1][2] - 企业票据融资新增531亿元 同比少增4920亿元 非银机构贷款净减少1130亿元 [1][2] - 2025年1-8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3.46万亿元 同比少增9700亿元 [2] 社融结构分析 - 表外融资中未贴现票据同比多增1323亿元至1974亿元 委托贷款减少166亿元 信托贷款新增350亿元 [1][2] - 政府债券发行1.37万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 仍是社融主要来源 [1][2] - 企业债券融资1343亿元 同比少增360亿元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457亿元 同比多增325亿元 [2] - 2025年1-8月累计新增社融26.56万亿元 同比多增4.66万亿元 [2] 存款结构变化 - 8月新增人民币存款2.06万亿元 同比少增1600亿元 [1][2] - 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 同比少增6000亿元 企业存款新增2997亿元 同比少增503亿元 [1][2] - 财政存款新增1900亿元 同比少增3687亿元 非银机构存款新增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1][2] - 2025年1-8月累计新增存款20.5万亿元 同比多增7.62万亿元 [2] 覆盖公司评级 - 中金公司(3908 HK)目标价22港元 潜在涨幅3.0% 评级买入 [16] - 中信证券(6030 HK)目标价30港元 潜在涨幅2.4% 评级买入 [16] - 众安在线(6060 HK)目标价23港元 潜在涨幅27.6% 评级买入 [16] - 中国太保(2601 HK)目标价44港元 潜在涨幅33.9% 评级买入 [16] - 中国平安(2318 HK)目标价73港元 潜在涨幅27.8% 评级买入 [16] - 奇富科技(QFIN US)目标价58美元 潜在涨幅104.5% 评级买入 [16]
铅:国内现货走弱,价格承压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8-14 10: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基本面跟踪 - 沪铅主力收盘价16930元/吨,较前日涨0.09%;伦铅3M电子盘收2016美元/吨,较前日涨0.93% [1] - 沪铅主力成交量28937手,较前日减少1049手;伦铅成交量5567手,较前日增加1521手 [1] - 沪铅主力持仓量49424手,较前日减少1799手;伦铅持仓量153848手,较前日增加1928手 [1] - 上海1铅升贴水-35元/吨,较前日无变动;LME CASH - 3M升贴水-38.73美元/吨,较前日减少3.23美元/吨 [1] - PB00 - PB01为-60元/吨,较前日减少45元/吨;进口升贴水105美元/吨,较前日无变动 [1] - 铅锭现货进口盈亏-668.04元/吨,较前日减少16.37元/吨;沪铅连三进口盈亏-664.04元/吨,较前日减少30.57元/吨 [1] - 沪铅期货库存62535吨,较前日增加2744吨;LME铅库存262225吨,较前日减少25吨 [1] - 废电动车电池10200元/吨,较前日无变动;LME铅注销仓单66025吨,较前日减少3550吨 [1] - 再生精铅16750元/吨,较前日减少25元/吨;再生铅综合盈亏-460元/吨,较前日减少56元/吨 [1] 新闻 - 中国7月新增社融1.1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减少500亿元,M2 - M1剪刀差缩小 [1] - 特朗普表示可能稍微提前任命下任美联储主席,人选缩小到三四位;贝森特称美国利率水平应比当前低150到175个基点,9月降息50个基点可能性很大 [1] 铅趋势强度 - 铅趋势强度为0,取值范围在【-2,2】区间整数,强弱程度分类有弱、偏弱、中性、偏强、强,-2表示最看空,2表示最看多 [1]
新增贷款转负,意料之外
华西证券· 2025-08-14 10:01
社融与贷款表现 - 2025年7月新增社融11600亿元,同比增长3893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4100亿元[1] - 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元,同比下滑3100亿元,是2005年7月以来首次转负[1] - 实体经济新增贷款规模降至-4263亿元,创历史新低[2] 政府债与企业债 - 7月新增政府债12440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成为社融主要拉动项[2] - 8-9月政府债预期净融资规模为14700亿元和11400亿元,同比可能成为拖累[2] - 7月新增企业债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其中科创债净融资1788亿元[2] 居民与企业需求 - 7月新增居民贷款-4893亿元,同比少增2793亿元,短贷和中长贷分别为-3827亿元和-1100亿元[3] - 7月新增企业贷款600亿元,但中长贷规模-2600亿元,是2016年8月以来首度转负[4] - 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同比变化分别为+0.2pct、-1.0pct、-3.8pct[4] 财政与货币政策 - 7月财政收支差额为-4950亿元,支出规模或达2.2万亿元以上[4] - 当前基本面支持利率下行,未来政府债大额发行需求可能维持低利率格局[7]
7月份新增社融或同比增加,三季度末前后存降息降准可能性
证券日报· 2025-08-05 07:48
金融总量与信贷增长 -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预测存在分歧 东方金诚预计约3500亿元 华源证券和兴业研究预计2000亿元 [1][2] - 去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亿元 新增社融7708亿元 [1] - 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取向 央行通过中期流动性注入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1] - 监管层推动银行加快房地产"白名单"项目拨付 并增强对居民消费贷支持力度 [1] 社融规模与结构 - 7月新增社融预计同比增加 浙商证券预计1.46万亿元 兴业研究预计1.65万亿元 王青预计1.7万亿元 [2] - 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约1.27万亿元 同比多增5769亿元 成为社融主要支撑项 [2] - 企业债净融资规模预计3700亿元 同比多增1664亿元 [2] - 未贴现票据预计延续负增 增量略小于去年同期 [2] 货币政策与未来展望 - 央行提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保持流动性充裕 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3] - 未来货币政策将聚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可能在三季度末实施降息降准 [3] - 央行或恢复国债买卖 综合运用MLF和逆回购等工具 配合政府债券发行并稳定市场预期 [3]
亮眼的企业短贷与存款活化
华西证券· 2025-07-15 10:41
金融数据表现 - 6月新增社融41993亿元,同比多增9008亿元,强于预期37051亿元;新增金融机构口径贷款22400亿元,同比多增1100亿元,强于预期18447亿元[1] - 6月政府债净供给规模达1.40万亿元,社融口径新增政府债1.35万亿元,同比多增5032亿元;新增实体经济贷款、外币贷款分别为23600、325亿元,同比多增1673、1132亿元[1] 新增贷款分析 - 新增贷款超预期增长,一是因季末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强,二是市场降低6月新增贷款规模期望值[2] - 企业短贷亮眼,6月新增1.16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同比多增4900亿元;企业中长贷表现一般,6月新增1.01万亿元,同比仅多增400亿元[3] - 6月新增居民短贷、中长贷2621、3353亿元,同比仅多增150、151亿元;2025年1 - 6月累计新增居民短贷 - 3亿元,中长贷11700亿元,均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4] 财政与存款情况 - 6月财政收支差额2.20万亿元,支出远大于收入,财政支出规模或在3.5万亿元附近[5] - 2025年6月新增存款规模同比提升7500亿元至3.21万亿元;新增居民、企业存款规模分别为2.47、1.78万亿元,非银存款规模为 - 5200亿元[5] - 居民和企业增量存款活期占比分别达83%、95%,往年同期多在40 - 70%区间;上半年新增企业存款中定期仅占36%,居民新增存款定期占比仍达86%[6] 其他要点 - M1同比连续第二个月反弹,增速从2.3%反弹至4.6%;M2同比增速从7.9%反弹至8.3%[8] - 央行肯定中小银行债券波段交易获利,但强调关注利率和信用风险,未来或加强市场行为监测[8] 综合观点 - 内需逻辑未扭转,政府部门加杠杆,但需求传导至企业和居民端不畅;6月信贷优异表现或透支7月数据,下半年需求成色更值得关注[9] - 债市长端利率进入箱体区间,10年国债在1.60 - 1.70%震荡,短期难有趋势性行情,可结构性挖掘机会[9]
C50风向指数调查:6月新增社融或同比多增 M1、M2同比增速继续回升
快讯· 2025-07-07 13:27
信贷与社融 - 市场预计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同比少增1000亿元 [1] - 市场预计6月新增社融3.9万亿元,同比多增6000亿元,政府债券继续支撑社融增长 [1] 货币供应量 - 市场预计6月M1及M2同比增速继续上行,受流动性改善、低基数及财政资金拨付使用影响 [1] 物价指数 - 市场预计6月CPI同比增速为0%,仍在零值附近徘徊 [1] - 市场预计6月PPI同比增速为-3.3%,同比降幅与上月持平 [1]
5月隐债置换继续下拉新增贷款数据,稳增长发力带动新增社融连续第6个月同比多增
东方金诚· 2025-06-16 11:35
总体情况 - 5月降息降准落地,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及信贷可获得性改善,新增贷款同比少增但不代表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弱化,新增社融连续6个月同比多增,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 新增人民币贷款 -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同比少增3300亿,拖累月末贷款余额增速降至7.1% [1][3] - 1 - 5月新增贷款累计10.68万亿,同比少增4600亿,剔除债务置换因素实际投放力度或强于去年同期[5] 新增贷款分项 - 5月企业贷款同比少增2100亿,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700亿,短贷同比多增2300亿,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826亿[3][4] - 5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217亿,其中短贷同比少增451亿,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32亿[4] 新增社融 - 5月新增社融2.29万亿,同比多增2271亿,支撑月末社融存量增速持平于8.7% [6] 社融分项 - 5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拉动,同比多增2367亿,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1211亿,外币贷款同比多增622亿[6] M2和M1增速 - 5月末M2同比增速为7.9%,较上月末放缓0.1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为2.3%,较上月末加快0.8个百分点[1][7][8] 未来展望 - 预计6月新增社融持续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和M2增速加快,下半年央行继续实施降息降准,全年新增信贷、社融有望恢复同比多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