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H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分享“A+H”模式红利 今年年内超80家A股公司正处在赴港上市之路上
证券日报· 2025-08-03 20:09
本报记者徐一鸣 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记者发稿,今年以来A股已有10家公司在港股上市。此外,还有超80家A股公司 处于赴港上市的不同阶段,包括已提交上市申请、通过聆讯、正在筹划等。 从已在港股上市的公司看,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为例,其港股 上市募资金额主要用于欧洲工厂扩建等,通过港股平台实现"资本+产业"双重出海。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为612.0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22%,而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 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30.48%,侧面反映出公司全球化布局成效不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产能"的全球化布局催化下,宁德时代在港股市场获得了较高的溢价,截至8月 1日,宁德时代H股收盘价为403港元/股,A股收盘价为263.07元/股。 从正在筹划赴港上市的公司看,以华恒生物为例,作为氨基酸市场中的头部企业,其L-丙氨酸产品,目 前市场份额已经全球第一。 据记者梳理,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同比增长30.34%,占去年全年营收比例达 47.4%。今年上半年,公司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持续拓展业务,进一步提升了氨基酸系列 ...
中小券商跨境布局资本博弈 首创证券H股冲刺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8:38
公司动态 - 首创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议案 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的25%(超额配售权行使前)[1] - 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金和发展境内外证券业务[1] - 若上市成功 首创证券将成为第14家A+H上市券商[1] - 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32亿元 净利润1.51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3.34%和31.42%[1]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所有者权益132.29亿元 在国内行业排名第54位[2] 战略考量 - H股上市核心目的是提高资本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缓解业务扩张中的资本约束[2] - 通过港股上市可快速获得国际投资者关注 为后续业务合作铺路[2] - 公司强调"整合国际资源" 可能探索虚拟资产交易、综合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2] - 赴港上市有助于借鉴国际财富管理经验 提升投资银行业务能力[3] - 作为中小券商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的突围尝试 需平衡本土竞争与跨境布局[7] 行业趋势 - 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权融资市场增长显著 恒生指数涨幅高于多数全球主要股指[1] - 目前已有13家中资券商完成A+H两地上市 包括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行业龙头[4] - 中资券商在港业务从传统经纪向虚拟资产、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延伸[4] - 国泰君安国际获得香港虚拟资产牌照后股价单日暴涨198%[4] - A+H模式成为重要上市路径 受政策支持、溢价收窄和全球化需求驱动[4][5][6] 竞争环境 - 首创证券将直接面对香港市场中来自外资机构及头部中资券商的竞争[1] - 头部券商通过香港子公司构建跨境业务网络 采取全面"出海"战略[2][7] - 中小券商聚焦服务客户跨境需求 通过海外设立必要实体与境内业务对接[7] - 香港市场对中资券商估值普遍低于A股 但流动性更优[2] - 在虚拟资产、ESG金融等新赛道中 中小券商或可通过"精准卡位"实现弯道超车[7]
这一刻,港交所等了5年
华尔街见闻· 2025-07-14 18:07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近8倍,重返全球第一[4] - 同期超过纳斯达克712亿港元的募资额[12] - 创下港交所史上首次六锣齐鸣的盛况[2]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和三花智控4家A股公司合计贡献718亿港元募资额,占上半年港股IPO总规模的近7成[13]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成为全球募资王[14] - 蓝思科技从递表至挂牌仅用100天,创上市速度纪录[17] - 立讯精密、石头科技、牧原股份等A股龙头正筹划赴港上市[20] 外资投行重返港股承销市场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承销金额前十名中,外资投行占6席[8][35] - 摩根大通凭借宁德时代单项目179亿港元承销额跃居第2名[37] - 美林通过蜜雪集团和宁德时代两单项目以164亿港元承销额排名第4[37] 中资投行竞争策略 - 中金公司以248.99亿港元承销额和20个项目位居榜首[43] - 中信里昂承销17个项目但单项目最高金额仅26亿港元,不足摩根大通的1成[38] - 中信证券正加派内地投行人员赴港拓展业务[39] 港股IPO市场特点 - 96%的香港主板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平均超额认购倍数达687倍[24] - 布鲁可和蜜雪集团超额认购超5000倍,创历史纪录[24] - 前十大IPO项目基础承销费率均值仅1.16%,宁德时代低至0.2%[40][41] A股IPO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A股IPO募资额373.55亿元,与2024年持平[45] - 6月沪深北交易所合计受理150单IPO项目,同比增加超百家[10][46] - 华润新能源拟募资245亿元,有望刷新深交所纪录[51] - 大普微成为创业板首单未盈利上市案例,采用第三套标准[52] 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 - 香港拟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28] -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获准按政策在深交所上市[55] - 深圳明确鼓励H股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流深交所[55]
这一刻,港交所等了5年
华尔街见闻· 2025-07-13 18:21
港股IPO市场盛况 - 港交所首次出现六家公司同日上市,创下"六锣齐鸣"历史纪录[1][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是去年同期近8倍,重返全球第一[4] - 募资额超过纳斯达克同期712亿港元的表现[11] - 安永预计全年港股IPO募资额保守估计约1600亿港元[15]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上半年港股IPO前四名均为A股公司(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合计募资718亿港元,贡献总规模近7成[12]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成为全球募资王[13] - 多家A股龙头筹划港股上市,包括立讯精密、石头科技、牧原股份、晶澳科技等[17] - A股公司子公司如歌尔微、紫金黄金国际也在筹划港股上市[17] 外资投行重返港股市场 - 上半年港股IPO承销前十名中外资投行占6席(摩根大通、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瑞银)[25] - 摩根大通仅凭宁德时代单项目179亿港元承销额就跻身第二名[27] - 中资投行以量取胜,中信建投平均承销额57亿港元,中金仅12.5亿港元[28] 港股市场吸引力因素 - 恒生指数上半年累计涨幅20%,恒生科技指数涨19%,表现全球领先[17] - 96%香港主板新股获超额认购,平均超额认购倍数达687倍[17] - 政策支持包括"科企专线"、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拟纳入港股通等[13][18][20] A股IPO市场动态 - 上半年A股IPO募资373.55亿元,与去年持平[34] - 6月三大交易所受理150单IPO,同比增加120家[35] - 深交所出现245亿元超大型项目华润新能源,以及首单未盈利企业大普微[39] - 政策允许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41] 行业竞争格局 - 港股IPO承销费率两极分化,优质项目费率低至0.2%(宁德时代),冷门项目费率可达80%[32] - 中信证券加派内地投行人员赴港拓展业务[29][30] - 深交所与港交所形成联动,吸引大湾区企业双向上市[41]
医药生物企业赴港IPO热度持续升温 长春高新启动H股上市筹备
证券日报网· 2025-07-02 20:46
长春高新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以推动全球化战略发展 加速拓展国际化业务版图 [1] - H股上市将打开国际融资通道 助力海外市场拓展和全球研发布局 同时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吸引全球合作伙伴与顶尖人才 [2] - 公司已启动与中介机构的沟通合作 推进H股上市具体工作 [2] 长春高新业务与国际化进展 - 主营业务为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覆盖基因工程 生物疫苗 抗体药物 高端化药 现代中药等多个医药细分领域 [1] - 国际化战略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和License-out等多元化方式推进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4% 阿尔及利亚等新兴市场表现突出 [1] - 采用"自主研发+合作引进"双轮驱动模式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拓宽研发管线 [2] 医药生物行业赴港IPO趋势 - 年内已有7家A股公司成功赴港上市 "A+H"模式有助于技术并购 海外基地建设和产业链韧性提升 [3] - 截至6月30日 港股共有43只新股上市 募资1067亿港元 数量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43%和708% [3] - 医药生物企业占比显著 6家已登陆港股 超去年总量 恒瑞医药以98.9亿港元募资创2020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纪录 [3] 港股医药上市政策环境 - 香港交易所2018年推行18A规则 允许无收入无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年内6家医药生物企业中5家处于净亏损状态 [4] - 政策红利如"科企专线"制度为生物科技公司开辟新路径 优化上市流程提高效率 利好研发周期长 资金消耗大的生物制药企业 [4]
对话港交所CEO陈翊庭:中概股回港“手牵手”解决,香港“肯定吃得下”丨湾区金融大咖说
搜狐财经· 2025-06-17 20:26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自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到香港上市,总市值占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超七成 [1] - 2025年香港IPO市场回暖,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更多中概股考虑回港上市 [1] - 目前27家于美国上市、市值超10亿美元的中概股中,有22家股权结构不符合港交所规定 [1] - 港交所CEO表示会与企业"手牵手"解决上市障碍,体现"人货场"服务精神 [1][20] 香港市场流动性表现 - 2025年前5个月27家港股通过IPO上市募资773.46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2] - 过去十年香港累计融资额超3000亿美元(约2.35万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 [2] - 2025年前5个月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金额24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102亿港元上升超一倍 [2] - 2025年6月6日港股再融资规模达259亿美元(约2033亿港元),是同期IPO募资额两倍多 [3] 上市机制创新举措 - 港交所2023年推出FINI系统,将新股结算周期从T+5缩短至T+2 [3] - 下调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优化新上市审批流程,推出"科企专线" [4][11] - "科企专线"推出后已有超20家企业在18A、18C章节下表达上市意向 [11][12] - 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正进行上市规则全面检讨,考虑放宽同股不同权限制 [20] A+H上市模式发展 - 2024年以来8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募资981.1亿港元,包括美的、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 [5] - 后续仍有近50家A股计划赴港上市,其中23家已通过备案或递交材料 [5] - A+H模式可为企业提供海外融资平台,便利海外并购和股权激励 [4][23] - 深交所拟允许在港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深上市,形成H+A新模式 [6][24] 外资配置趋势变化 - 2025年港股涨幅超20%领跑全球,南下资金和国际资金持续流入 [7][8] - 宁德时代H股国际配售占比达92.5%,吸引中东主权基金等23家国际基石投资者 [9] - 国际投资者重点关注中国科技和新消费板块,如奶茶、Labubu等 [12] -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推动资金重新配置非美元资产,港股受益明显 [8][22] 大宗商品生态布局 - LME香港仓库7月中旬运营,已批准7家仓库服务内地用户需求 [14][16] - 正研发与电池相关金属(锂、镍、钴)的期货合约产品 [16] - 通过建立仓库、物流、贸易融资等逐步构建大宗商品生态圈 [14]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港交所上市规则持续演变,从国企、民企到新经济、生物科技企业 [17] - 18C章节为私募和风投提供退出渠道,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17] - 通过优化"人货场"要素提升用户体验,包括恶劣天气交易、人民币柜台等 [15]
杰华特、华大北斗、紫光股份,3大半导体港股IPO!
是说芯语· 2025-06-15 15:32
半导体公司港股IPO趋势 - 6月12日杰华特微电子、深圳华大北斗、紫光股份等3家半导体公司递交港股IPO招股书 [1] - 自去年12月起已有10家A股半导体公司(含5家科创板公司)公告拟港股IPO 多家意图打造"A+H"模式 [1] - 深圳基本半导体成为中国碳化硅功率器件领域首家申报港股IPO企业 英诺赛科已成功上市成为港股第三代半导体第一股 [3] 港股市场生态变化 - 此前港股以金融、地产公司为主 缺乏硬科技特色 此次半导体企业赴港上市潮有望推动港股新一轮重塑 [1] - 2023年港交所新增特专科技公司18C章节 允许尚无收入、无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3] - 港股市场从"折价融资平台"向"价值发现中枢"转型 境内外投资者对港股公司价值评估体系趋于融合 [4] 半导体企业国际化战略 - 多家A股头部半导体公司计划打造"A+H"上市模式 提及加快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布局 [4] - 申报港股IPO的A股半导体公司境外业务收入、毛利率超过境内业务 [4] - 半导体企业出海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市场复杂程度高 成功与失败并存 [4] 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优势显著 契合电动车、数据中心及新能源等领域发展需求 [3] - 多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扎堆申报港股IPO [3] - 半导体企业此前多倾向于科创板上市 近期转向港股与政策变化有关 [3] 头部企业特征 - 申报港股IPO的A股半导体公司多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市值普遍超百亿元 [4] - 宁德时代实现零折扣上市 显示港股市场吸引力提升 [4] - 中国半导体企业借A股成长后 欲借港股打造国际化发展平台 [1]
A股公司蜂拥赴港上市,“A+H”模式受青睐
环球网· 2025-06-04 13:59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2024年5月宁德时代、恒瑞医药、钧达股份、吉宏股份4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1] - 全年新增"A+H"公司数量有望创新高 [1] - 今年以来近30家A股公司初次公告筹划港股上市 4月后近20家正在筹划 [3] 监管与审批动态 - 自2023年中国证监会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后 A股公司赴港上市数量增多、行业覆盖面扩大、审批速度加快 [3] - 宁德时代和吉宏股份从递表到上市仅用时三个多月 [3] - 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 加快合资格A股公司审批 [3] 港股市场吸引力分析 - 港股市场出现H股较A股溢价案例 宁德时代H股超额认购约150.2倍 上市当日H股较A股溢价约7.4% [3] - A股IPO与再融资审核收紧推动赴港上市升温 2024年4月证监会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3] - 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市场 为A股企业提供海外融资、并购渠道及国际知名度提升机会 [3] 战略价值体现 - "A+H"双资本平台运作可帮助公司开拓新空间 [1] - 两地上市使企业能在不同监管框架下满足披露要求 分散合规风险 [3] - 跨境监管协调加强 审核效率提升 信息披露要求加强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 [3]
半导体公司,排队赴港“二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5-23 09:48
A+H模式与半导体公司赴港上市潮 - 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引发市场对"A+H模式"(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的关注,2024年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推出多项利好政策,推动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半导体行业尤为突出 [1] - 近半年内已有9家A股半导体公司披露赴港计划,包括兆易创新、紫光股份、江波龙、天岳先进、纳芯微、杰华特、和辉光电、广和通、峰岹科技 [2] 赴港半导体公司详情 - **兆易创新**:5月20日披露计划,主营存储芯片,2024年底货币资金91.28亿元,处于筹划阶段 [3] - **纳芯微**:3月26日披露,主营模拟芯片,货币资金10.74亿元,已递交上市申请 [3] - **广和通**:3月21日披露,主营物联网模组,货币资金11.2亿元,已递交申请 [3] - **紫光股份**:3月7日披露,业务涵盖通信及存储芯片,货币资金75.34亿元,处于筹划阶段 [3] - **杰华特**:2月17日披露,主营模拟芯片,货币资金11.94亿元,筹划中 [3] - **和辉光电**:1月17日披露,主营AMOLED面板,货币资金27.99亿元,已递交申请 [3] - **天岳先进**:2024年12月27日披露,主营碳化硅衬底,货币资金12.39亿元,申请已接收 [3] - **峰岹科技**:2024年12月24日披露,主营BLDC电机主控芯片,货币资金2.977亿元,已递交申请 [3] - **江波龙**:2024年12月18日披露,主营存储芯片,货币资金10.25亿元 [3] 上市动态与募资用途 - 杰华特2月17日公告称赴港上市旨在加快国际化战略,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4] - 天岳先进2月24日提交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 [4] - 江波龙3月21日提交申请,募资主要用于扩产、研发及全球化战略,联席保荐人为花旗和中信证券 [4] - 和辉光电4月23日递交申请,募资用于AMOLED生产线升级、研发及偿还借款 [4] - 纳芯微4月25日申请获受理,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 [4] - 广和通4月27日递交招股书,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5] - 紫光股份4月28日公告称赴港上市为深化全球化布局 [5] - 兆易创新5月20日公告称拟赴港上市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5] 赴港上市动因分析 - **全球化战略**:港股市场助力半导体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构建国际化资本平台,如兆易创新、江波龙等公司明确将募资用于海外市场拓展 [6] - **技术升级需求**:AI、5G、智能汽车等领域爆发推动研发投入,兆易创新计划将H股募资投向研发与并购,Fabless模式企业(如纳芯微)侧重研发,IDM模式企业(如和辉光电)侧重产能扩张 [7] - **政策支持**:2024年港股改革加速,中国证监会推出"惠港5条",港交所对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企业开通快速通道,股权占比要求从15%降至10%(或市值达30亿港元) [7] 行业展望 - A+H模式将助力半导体公司深化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优化资本结构,如通过港股国际化估值体系吸引战略投资者 [8]
加速赴港IPO,兆易创新股价跌超7%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5-21 11:47
兆易创新H股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0%的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和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 [1] - 募资用途包括增强研发能力、战略投资与并购、全球营销网络建设等 计划在股东大会通过后24个月内完成上市 [1] - 公告后A股股价下跌超6% 总市值为786亿元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业务涵盖存储产品(NORFlash、DRAM、SLCNANDFlash)、MCU产品和传感器产品 其中NORFlash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1] - 2024年营收73.56亿元(同比+27.69%) 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584.21%)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9.09亿元(同比+17.32%) 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14.57%) [2]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货币资金94.09亿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1.00亿元 短期借款9.70亿元 无长期负债 [2] 半导体行业赴港上市趋势 - 江波龙、纳芯微、杰华特等半导体公司近期均宣布赴港上市计划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与地缘博弈挑战 [3] - "A+H"模式可提供国际资本运作平台 港股上市政策放宽且审批效率提升 [3] - 2025年4月单月披露港股计划的A股公司数量及市值总和已超过一季度 预计下半年将迎来上市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