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模式

搜索文档
安永联合权威机构拆解“A+H”布局核心难点,把握赴港黄金窗口
搜狐财经· 2025-09-13 15:53
活动背景 - 安永联合北京上市公司协会和香港公司治理公会于2025年9月11日在北京举办"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研讨会" [1] - 活动汇聚香港联交所、中信证券、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沙利文咨询公司等机构专家 [1] - 吸引近百位A股上市公司及拟香港上市企业代表参与 [1] 战略意义 - 赴港上市被定位为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国际长期资本的战略选择 [1] - 可优化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并增强全球品牌影响力 [1] - 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 [1] - 香港市场为内地企业提供战略机遇窗口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 [1] 市场机遇 - 香港资本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得益于政策红利、市场机制与企业需求三重驱动 [5] - 两地监管逻辑与制度日益趋同 内地公司法股东保障水平已满足港交所监管要求 [3] - 香港推行"监管效率革命"激活"A+H双平台"战略价值 [3] - "A+H"模式有助于推动港股市场机制持续优化并提升国际吸引力 [5] 财务准备要点 - 需系统准备港股上市所需的财务资料 关注准备过程中易错环节 [5] - 需深度剖析核心财务关注要点及监管常见问题 [5] - 需重点关注港股与A股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 [5] - 需提前了解联交所问询中常见的财务相关问题 [5] 税务合规要求 - 企业必须紧跟最新税务监管趋势 严格遵守上市过程中的税务合规要求 [5] - 需关注股权激励计划的税务筹划 包括税收政策解读和实务操作建议 [5] - 通过精准税务规划可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并提升上市效率 [5] ESG披露规范 - 联交所在IPO阶段即要求提供ESG相关信息 [7] - 需建立董事会级ESG治理架构并明确职责 [7] - 需系统识别重要性风险及应对策略 [7] - 需量化统计范围1至3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社会绩效 [7] - 需针对行业高风险议题制定专项管理政策 [7] - 建议提前建立ESG量化数据管理系统 [7] 内控合规建设 - 需系统了解联交所企业管治政策演变轨迹 [7][8] - 需重点关注公司治理、资金管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领域的高发风险环节 [8] - 建议基于COSO内控框架提前布局内控合规建设 [7][8] 专业机构支持 - 安永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优势 在不同行业和资本市场拥有丰富上市服务经验 [11] - 专业机构可协助企业把握资本市场机会 实现多地上市 [11] - 中信证券、竞天公诚、贝克・麦坚时、沙利文等机构从各自专业领域提供支持 [10]
潮起香江:赴港上市研讨会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9:21
本报讯 (记者李乔宇)2025年上半年中国香港市场以141亿美元新股融资额雄踞全球首位,同比增长 695%的亮眼成绩,正吸引越来越多内地企业探寻赴港上市之路。2025年9月11日北京上市公司协会联合 安永以及中国香港公司治理公会成功举办"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研讨会"。来自90余家上市公司高管以 及中国香港交易所、知名投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 讨"A+H"双资本平台构建之路。 北京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李洪海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赴港上市不仅是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国际长期资 本的战略选择,更是优化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全球品牌影响力,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 与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 内地企业 迎赴港上市战略机遇窗口 此次研讨会聚焦了企业赴港上市的法律关注重点和内部控制合规要求。境外上市的法律关注重点主要有 外资准入、公司治理、募集资金以及信息披露等。竞天公诚合伙人结合具体案例重点讲解了上市过程中 的信息披露问题。近年来,联交所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断提高,ESG表现已成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 重点。专家们分享了如何应对联交所的ESG披露要求,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ESG管理体 ...
港股IPO持续升温 A+H模式成主力推动力
搜狐财经· 2025-09-10 17:06
A+H模式助推融资 9月9日,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 11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港股,使得 A+H两地上市企业总数增至 161家,另有 逾50家A股公司在排队,港股融资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业内人士表示,A股和港股投资者的关注点存在明显差异。 这意味着,A+H模式能帮助企业同时覆盖两类资本群体,兼顾稳健资金与成长资金的需求。 总结 A股投资者 更重视财务报表与短期业绩表现。 港股及国际投资者 更看重企业的长期基本面,包括可触达的市场规模、业务成长前景及全球战略 布局。 随着国际资金持续流入、估值与流动性显著改善,以及AH溢价不断收窄,港股市场对A股企业的吸引 力正在快速增强。业内普遍认为,A+H模式将继续成为港股IPO的主力推动力,并在未来一段时间推动 中资龙头企业加速国际化。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今年前8个月,港交所新股融资总额达 1345亿港元,同比增长接近6倍。 其中,A+H上市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禾赛(2525.hk)仅在上半年就贡献了 七成融资额。 截至目前,已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通过A+H模式集资超百亿港 元,进一步提升了港股IPO市场的活跃度。 A股公司扎堆 ...
港股IPO节奏放缓,“A+H”上市热度不减
搜狐财经· 2025-09-05 13:54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共有6只新股上市 募资总额53.86亿港元 较6月300.35亿港元和7月198.59亿港元明显放缓 [1] - 天岳先进募资20.44亿港元 佳鑫国际资源募资13.79亿港元 分列前两位 另有双登股份、银诺医药-B、中慧生物-B募资额均低于10亿港元 [1] - 东阳光药通过介绍方式上市 未涉及新股募资 [1] 个股市场表现 - 天岳先进发行价42.8港元/股 上市首日收涨6.4% 9月3日收盘价44.1港元 [3] - 银诺医药-B因糖尿病及代谢疾病研发管线受追捧 上市首日涨幅一度超200% [3] - 奥克斯电气发行价17.42港元/股 首日下跌5.4% 当前市值约249亿港元 [3] 上市排队情况 - 截至8月31日港交所排队企业总数达234家 其中主板224家 创业板10家 [4] -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 大行科工预计9月9日上市 发行价或为49.5港元/股 [4] 重点申请企业动态 - 布鲁可8月18日递表港股主板 计划通过"H股+深交所"双平台融资 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 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4] - 圣邦股份、晶合集成、可孚医疗、阳光电源、华勤技术等A股公司均已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4] 行业趋势分析 - 港股IPO放缓受国际市场波动及企业定价时机权衡影响 但半导体、新能源、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加快登陆步伐 [5] - "科企专线"等制度红利将推动生物科技、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上市 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5]
超20家储能企业港股IPO!
起点锂电· 2025-08-30 18:10
储能行业回暖与港股IPO趋势 - 储能行业情况回暖,众多储能产业链企业转战港股IPO [3] - 双登股份、阳光电源、格林美等企业近期在港股开拓新天地 [4] - 港股上市潮涉及超过20家储能产业链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正力新能等已上市企业,以及中润、海辰等排队企业 [8] 企业港股上市动态与融资目的 - 双登股份于8月26日登陆港交所主板,国际配售吸引145家国内外基金,募集资金用于东南亚锂电池项目、泰州研发中心及海外销售布局 [4] - 阳光电源于8月25日公告计划发行H股,旨在加强全球战略布局和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4] - 格林美于8月24日披露筹划发行H股,但具体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4] - 奇瑞汽车拟发行6.99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可能筹集约15亿美元资金,或于今年Q3完成上市 [9] 企业业绩表现 - 双登股份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0.72亿元、42.6亿元、44.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1亿元、3.85亿元、3.53亿元 [5] - 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营收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 [5] - 格林美2025年上半年营收175.61亿元,同比增长1.28%,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91% [5] 港股上市潮的驱动因素 - A股IPO收紧导致企业转向港股,港股开放政策和高效率吸引新能源企业 [7][8] - 储能产业海外市场占比高,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桥梁,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 [11] - 行业需大量资本用于研发、扩产和市场推广,港股更看重长远发展,适合未盈利潜力企业 [11] - 储能行业调整期接近尾声,头部企业承接GW级以上项目,行业整合分化明显 [11] - A+H模式成为头部企业主流布局方式,支持全球化扩张和跨国并购 [12] 行业发展趋势 - 储能行业从扎根阶段进入生长阶段,头部企业加速迈向全球市场 [12] - 港股上市促进部分核心资产定价权转移至香港市场,资金调配更灵活 [12]
今日视点:“A+H”模式成中企国际化重要资本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8-27 07:02
A+H上市趋势与驱动因素 - 8月以来近20家A股公司官宣赴港上市计划 包括格林美 华勤技术 科兴制药等企业 [1] - 立讯精密 胜宏科技 军信股份 星环科技等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1] - 港交所IPO新规8月4日生效 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由50%下调至40% 公开认购部分推出"二选一"灵活分配机制 [1] 企业战略与模式优势 - A+H双轨模式成为企业推进全球化战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资本杠杆 [1] - 资产规模大 资本开支高 国际化业务成熟的企业成为A+H模式主力军 [2] - 港股市场为企业跨国并购和海外建厂提供重要融资通道 [2] - 成长型科技企业通过A+H模式开辟更广阔资本配置空间 [2] 资金流动与估值影响 - 2025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净流入南向资金累计超7300亿港元 达去年全年90%以上 [2] - 今年以来被动外资流入港股约123.7亿美元 [2] - A+H架构能有效平抑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风险 以宁德时代为例获得更充分价值认可 [2] 投资者结构变化 - 优质A+H公司通过双平台运作扩大投资者基础 [2] - 单个港股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 [2] - 中东和北欧主权基金的配置比例显著提升 [2] 行业分布演变 - 新兴领域公司成为A+H上市新力量 包括新能源材料企业格林美和生物医药企业科兴制药 [3] - 与早期集中于金融 能源等传统行业形成明显对比 [3] - 反映中国科技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 [3] 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 - A+H双轨模式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 - 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将通过该路径实现资本与战略全球化布局 [3] - 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 [3]
A+H模式正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近八成排队者A股市值均超2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8-27 06:1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募资总额超1230亿港元 位居全球交易所前列 [1][2] - 截至8月26日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股市场 合计首发募集资金突破800亿港元 [1][2] - 港股市场有超过50只新股成功挂牌交易 募资市场活跃度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2] A+H上市公司特征 - 已上市11家公司中近八成总市值超过200亿元 行业龙头效应显著 [1][2]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6.57亿港元 占11家A+H公司总募资额近一半 [3] - 行业集中于硬科技和消费两大板块 其中新能源、半导体、创新药等领域企业占比突出 [3] 股价表现与估值 - 11只新股中有9只在上市首日上涨或平收 吉宏股份首日涨幅达39.06% [3] - 截至8月26日8家公司股价实现正收益 吉宏股份累计涨幅达144.4% [4] - 部分龙头企业出现H股估值反超A股现象 宁德时代A/H溢价率约为-23% [4] 排队上市企业情况 - 港交所排队企业总数237家 其中49家为已上市A股公司 [5][7] - 排队A股公司中11家市值超千亿元 包括立讯精密(3306.92亿元)、牧原股份(超3000亿元)等 [7] - 近八成排队A股公司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超六成来自科技板块 [7] 政策与市场环境 - 监管环境持续优化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9] - 港交所2024年10月优化A股上市公司审批流程 显著提升审核效率 [9] - 港股市场回暖及国际资本认可度提升 为A+H上市创造有利条件 [9][10] 未来展望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新股上市达80只 融资2000亿港元 其中A+H新股25只 [11] - A+H模式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优质企业上市将提升港股市场资产质量和流动性 [9][10]
A+H模式正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近八成排队者A股市值均超2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8-27 06:12
港股IPO市场总体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募资总额超1230亿港元 位居全球交易所前列 [1] - 港股市场有超过50只新股成功挂牌交易 其中11家为A股上市公司 合计首发募集资金突破800亿港元 [1] - 德勤预计2025年全年在港上市新股达80只 融资2000亿港元 其中A+H新股将达25只 [8] A+H上市公司特征 - 已登陆港交所的11家A股上市公司中 近八成总市值超过200亿元 呈现明显头部效应 [1][2] - 行业集中于硬科技和消费两大核心板块 新能源、半导体、创新药等领域领军企业占比突出 [3] - 龙头企业募资虹吸效应显著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6.57亿港元 占11家总募资额近50% 前三家企业合计募资超630亿港元 占比近80% [2] 上市后股价表现 - 11只新股中有9只在上市首日实现上涨或平收 吉宏股份首日涨幅达39.06% 恒瑞医药和钧达股份分别上涨25.20%和20.09% [3] - 截至8月26日 11家公司中有8家股价实现正收益 吉宏股份上市以来涨幅达144.4% 赤峰黄金和恒瑞医药分别上涨82.68%和71.96% 宁德时代涨幅58.06% [3] - 出现H股估值反超A股现象 宁德时代A/H溢价率约-23% 恒瑞医药A/H溢价率约-3% 反映国际资本对龙头企业高度认可 [4] 排队上市企业情况 - 港交所排队企业达237家 其中49家为已A股上市公司 包括立讯精密(市值3306.92亿元)、牧原股份(市值超3000亿元)、赛力斯(市值超2100亿元)等11家千亿市值公司 [4][5] - 排队A股公司中近八成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行业分布以科技板块为主 电子、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等领域企业占比超60% [5] - 另有40多家A股公司已公告拟赴港上市但未递表 其中17家市值超200亿元 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行业公司数量居前 [6]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024年4月证监会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港交所2024年10月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7] -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和估值提升增强吸引力 A+H股价差收窄 国际长期资本对科技企业成长性具有较强认同 [7] - 香港市场提供国际化融资平台 帮助企业塑造国际品牌形象 优化股东结构 支持海外战略 [7]
“A+H”模式成中企国际化重要资本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8-27 00:24
A+H上市趋势 - 8月以来近20家A股公司宣布赴港上市计划 包括格林美 华勤技术 科兴制药等企业 [1] - 立讯精密 胜宏科技 军信股份 星环科技等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1] - A+H双轨模式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叩开国际资本市场大门的高效途径 [1] 港交所制度优化 - 港交所IPO新规于8月4日生效 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由50%下调至40% [1] - 公开认购部分推出"二选一"灵活分配机制 降低制度门槛和合规成本 [1] - 新规让发行人在融资中更具主动权 并兼顾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 [1] 企业战略动机 - 企业通过A+H上市推进全球化战略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 [1] - 资产规模大 资本开支高 国际化业务成熟的企业成为模式主力军 [2] - 港股市场为企业跨国并购 海外建厂等动作提供重要融资通道 [2] 资金流动动态 - 2025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净流入南向资金累计超7300亿港元 达去年全年90%以上 [2] - 截至8月20日EPFR口径显示被动外资流入港股约123.7亿美元 [2] - 单个港股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 中东和北欧主权基金配置比例显著提升 [3] 估值与流动性影响 - A+H架构有效平抑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风险 [2] - 双平台运作成功扩大投资者基础 优化国际股东结构 [3] - 以宁德时代为例 港股上市后吸引国际长线资金 估值合理性显著提升 [2] 行业结构变化 - 新兴领域公司加入A+H上市行列 包括新能源材料 生物医药等行业 [3] - 与早期集中于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形成对比 反映科技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3] - 硬科技企业通过香港市场获得与技术优势相匹配的长期资金 [3] 发展前景展望 - 政策支持加码和制度持续优化推动A+H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 - 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将通过该路径实现资本与战略全球化布局 [3] - 模式成熟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化的必然结果和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3]
安克创新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同比跌超259%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11:31
上市计划与融资背景 - 公司正考虑最早于2025年在香港上市 已委任中金公司、高盛和摩根大通负责上市事宜 发行规模等细节尚未确定[1] - 路透社报道公司计划明年初前在港上市集资约5亿美元 公司公告称正在对香港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进行研究论证 但强调是否实施仍有重大不确定性[1] - 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为-2.88亿元 同比下跌超259% 而上年同期为1.81亿元 若成功赴港上市 资本吸纳将有助缓解经营现金流压力[4]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247亿元 同比增长41.14% 2025年一季度营收59.93亿元 同比增长36.91% 归母净利润4.96亿元 同比增长59.57%[1][4] - 产品分为充电储能、智能创新、智能影音三大类 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51.26%、25.64%和23.04% 2023年占比分别为49.14%、25.94%和24.48%[5] - 公司96%的营收来自境外市场 充电类产品仍占营收主导地位 储能业务成为新发力点[2][5] 召回事件与品牌影响 - 2024年6月因供应链芯片质量问题召回充电宝产品 海外市场召回115.8万台PowerCore 10000移动电源 涉及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购买的A1263型号产品[1][2] - 收到19起关于产品发生火灾和爆炸的报告 海内外用户在退回难易程度及补偿上存在差异 引发"双标"处理争议[2] - 公司回应称召回损失对利润影响有限 移动电源品类占整体营收约一成 召回型号仅是在售充电宝的一小部分[2] 渠道战略与业务拓展 - 公司成功得益于早期对亚马逊平台的精准把握 亚马逊平台仍贡献营收的半壁江山 面临平台佣金上涨、算法调整等政策风险[5] - 推行"浅海战略" 选择音频设备、智能投影、3D打印机等"小而美"产品线 曾扩充27个品类但关停10个[5] - 香港上市可提供更广阔融资平台和更高国际知名度 提升海外市场品牌形象 尤其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可能带来品牌溢价[3] 行业环境与资本政策 - 港股IPO市场"A+H"持续活跃 2024年以来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 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行业龙头企业[3] - 监管部门对先A后H的备案审核速度加快 香港交易所承诺对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公司30天内完成审核[3]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为出海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外币融资渠道 符合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需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