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新体制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金融时报· 2025-06-09 11:23
科技金融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打通科技创新链与资金链堵点,构建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新生态 [1] - 政策核心思路是统筹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多元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进入科技领域 [5] 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瓶颈 微观层面 - 科技企业(尤其是种子期、初创期"硬科技"企业)面临"两高一轻"特征(高风险、高投入、轻资产),与传统银行信贷体系风险规避和抵押要求不匹配 [2] - 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原创性创新缺乏可比案例导致信任度不足 [2] 中观层面 - 直接融资占比仅10.53%,其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占比仅2.7%,难以匹配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收益特性 [3] - 创业投资领域呈现"去风险化"趋势,市场化资金萎缩,国有创投在早期"硬科技"项目缺位 [3] 宏观层面 - 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协同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 [4] -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足削弱金融属性 [4] 政策战略部署 创业投资支持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撬动地方及社会资本近万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和未来产业 [5]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至18省,允许保险资金参与,鼓励社保基金开展股权投资 [6]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建立全生命周期容错退出机制,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6] 银行信贷支持 - 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建立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缓解信息不对称 [7] - 科技资源密集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占比上限80%、期限10年) [7] 资本市场支持 - 健全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企业上市,持续允许未盈利科创企业上市 [8] - 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解决募资问题 [8] 科技保险支持 - 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试点重大技术攻关共保体模式,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国家科技任务 [8] 财政政策支持 -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天使投资税收优惠 [9] - 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分担比例和费率优惠以降低融资门槛 [9] 政策落实关键环节 - 动态优化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整合"创新积分制"等工具建立动态机制 [10] - 构建七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避免政策堵点 [10][11] - 确保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平衡政策目标与投资回报,总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经验 [11] - 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上海交大已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项目 [12] - 鼓励地方结合产业优势探索差异化路径,避免"一刀切" [12]
英媒:大型机构投资者正在撤出美国市场
快讯· 2025-06-07 07:51
当地时间5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美国政府发动关税战、贸易战,加之美国债务水平持续 飙升,导致全球大型机构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正在动摇,开始将资金撤出美国市场,转移至其他地 区。文章称,近期美国政府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扰动全球市场,导致美元贬值,美国资本市场今年以来 的表现也远不及预期。此外,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预计将使美国减少3.7万亿美元税收,在 未来10年增加2.4万亿美元赤字。这些因素促使机构投资者纷纷重新评估其在美国市场的持仓规模。(央 视新闻) ...
解码监管新规,东莞辖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举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20:18
监管政策解读与培训 - 广东证监局公司监管处负责人系统解读新"国九条"及配套"1+N"政策体系 强调一年内证监会已推出50多项制度规则覆盖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全链条环节 [2] - 会议重点剖析信息披露新规 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改要点和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 突出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要求 [2] - 明确募集资金监管规则 要求上市公司合理使用资金防范风险 同时解读"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内容 [2] 监管与企业互动机制 - 60余家东莞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参与培训 通过双向交流探讨信息披露实操难点、并购重组新规应用细节等热点问题 [1][3] - 广东证监局与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2024年已针对财务、法务等群体开展10余场政策培训活动 [3] - 监管函件数量同比下降25% 2024年东莞A股上市公司仅收到13件关注/警示函和5件监管措施 [5]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成效 - 东莞A股上市公司分红表现亮眼 2024年47家分红总额达50.90亿元 家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8.34% [5] - ESG披露率显著提升 超90%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 20%披露ESG或社会责任报告 [5] - 29家上市公司公告增持回购计划 金额超21.2亿元 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 [5][6] 高质量发展规划 -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年 监管部门将强化严监管态势 推动新一轮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 [4] - 协会将持续深化政策培训 引导企业将监管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助力东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4]
东北证券:上市公司并购重组2024年度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6 10:26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坚持市场化方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随着相 关文件精神落实持续深入,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日趋活跃。本报告从首次披露、受理、交易所审核、不需上会项目情况以及已完成并购重组五个阶段对 2024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进行分析。 一、首次披露情况 1、交易金额 | 排名 | 上市公司 | 交易标的 | 上市板块 | 交易金额(亿元) | 重组形式 | | --- | --- | --- | --- | --- | --- | | 1 | 中国船舶 | 中国重工100%股权 | 上交所主板 | 1151.50 | 吸收合并 | | 2 | 国泰君安 | 海通证券100%股权 | 上交所主板 | 976.15 | 吸收合并 | | 3 | 国联证券 | 民生证券99.26%股权 | 上交所主板 | 294.92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 ব | 紫米股份 | 新华三30%股权 | 深交所主板 | 151.77 | 协议收购 | | 5 | 塞力斯 | 深圳引望10%股权 | 上交所主板 | 115.00 | 协议收购 | | ...
【金融街发布】中国证监会: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5 18:52
资本市场改革 - 证监会将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 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1] - 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案例落地 [1] 并购重组支持 - 落实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1] - 鼓励科技型上市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多种支付工具实施并购重组 [1] -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落地 [1] 长期资本培育 - 引导私募股权基金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契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点 [2] -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2] - 扩大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2] 股债联动服务 - 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 探索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债券 [2] - 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 [2] - 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领域项目发行REITs 促进存量资产盘活 [2] 科技创新支持成效 - 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近2700家 市值占比超四成 [3]
证监会,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6-05 15:09
证监会首席律师程合红6月5日在参加"2025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时表示,证监会将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 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对 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大力度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程合红表示,证监会高度重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服务科技创新的独特地位作用 ,去年以来,先后推动发布实 施一系列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和市场生态,包括推动出台 《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 《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 意见》《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 法》,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与人民 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等,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创新发展。 程合红介绍,目前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接近27 ...
成功重整助力企业重生
经济日报· 2025-06-05 06:02
上市公司摘星脱帽现象 - 今年以来超过30家上市公司成功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1] - 破产重整是这些公司起死回生的主要路径 例如某生物公司通过重整化解债务风险 引入增量资金 剥离低效资产 实现全年营利并在今年5月摘星脱帽[1] 破产重整机制 - 监管部门近年来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对重大违法或持续经营无望公司坚决退市 对具有挽救价值的公司支持其通过破产重整重生[1] -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1号》 加强破产重整监管 为风险化解提供明确指引[1] - 破产重整为阶段性困难企业提供规范重生路径 通过债务调整 业务重组 资金注入等方式实现价值重构[2] 重整后表现差异 - 重整后公司表现分化 部分成功脱胎换骨 部分再次陷入困境或反复在摘帽与戴帽间徘徊[2] - 部分企业仅靠外部输血暂时摆脱退市危机 未实现经营能力实质性蜕变[2] 重整后发展重点 - 上市公司应关注重整后价值再造 提升经营能力 恢复造血功能 精耕主业 优化治理 专心研发[3] - 重整涉及主体众多 利益复杂 需科学评估可行性 制定切实可行计划 避免借重整之名行内幕交易之实[3] 监管目标 - 强制退市与重整优化旨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保护投资者利益 完善市场生态[3]
中小股东临时提案频现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生变
上海证券报· 2025-06-04 02:30
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热潮 - A股掀起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热潮,多家公司持股1%以上的股东提交临时提案,包括东华能源(2.01%)、恒立钻具(1.45%)、*ST景峰(1.26%)等[1] - 8家上市公司持股3%以上(低于5%)的股东也提交了临时提案,显示中小股东参与度提升[1] - 部分提案未获通过,如华特达因、银禧科技董事会否决持股3%以上股东的提案[3] 驱动因素分析 - 法律保障增强:新公司法将临时提案权股东持股比例从3%降至1%,且禁止公司提高该比例[1] - 股东权利意识增强:中小股东将临时提案作为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重要工具[1] - 公司治理内在需求:部分公司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中小股东希望通过提案改善治理[1] 典型案例 - *ST景峰:持股1.26%的平江国资提交选举董事的临时提案并获董事会通过[1] - 恒立钻具:持股1.45%的股东胡汐斐提交权益分配预案临时提案并获通过[2] - 东华能源:持股2.01%的马森能源提交关联交易担保提案并获通过[2] - ST凯利:持股3.51%的股东提交补选独立董事提案并获通过[3] 规则修订情况 - 沪深北交易所将临时提案股东持股比例由3%降至1%,与新公司法保持一致[5] - 云赛智联、铁建重工等公司修订章程,将提案股东持股比例下调至1%[5][6] - 4月25日以来172家公司完成修订,远超去年7月至今年4月的143家[6] 积极意义 - 完善治理结构:中小股东带来多元化视角,弥补大股东决策局限性[7] - 权力制衡:防止大股东和管理层滥用权力,保障决策公平性[7] - 提升决策质量:中小股东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有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7] - 权益保护:临时提案成为中小股东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7] - 资本市场影响:增强公司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8]
盈信量化(首源投资)证监会主席重磅发声!8 大利好来袭,A 股后续行情走势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6-02 01:37
资本市场监管强化 - 2024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过上一年两倍,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同比增长51% [2] - 重点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及内部交易等行为,强调快查严惩以净化市场环境 [3][7] - 将选取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技术性离婚、闪电套现等典型案例严惩,形成震慑效应 [7] 中长期资金入市 - 推动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资金结构以增强市场稳定性 [4][6] - 需同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市值管理机制并规范股份减持行为 [6]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1120亿元(首批520亿元+第二批600亿元),后续将进一步扩大 [12] 增量资金动态 - 人民银行指导证券基金公司开展两批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超1000亿元 [11] - 超40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信息,额度上限近800亿元,合计带来1800亿元增量资金 [11] - 当前A股日成交量需超2万亿维持活跃度,春节后单日成交已接近该水平 [12][13] 科技创新与资产重估 - DeepSeek在AI领域的突破带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吸引外资回流并推动相关产业链走强 [9] -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凸显,科创50及北证50板块受政策利好提振 [10] - 科创板今年以来走势强劲,预计科创50指数将在各指数中表现突出 [10] 市场表现与预期 - A股放量成交近2万亿,单日上涨39点至3381点,中阳线显示市场活跃度提升 [13] - 若成交量持续放大至2万亿,有望冲击3400点并延续震荡上行趋势 [13]
突然爆雷,总部被封!有人全家被套超1200万元,前员工哭诉“所有钱都投进去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22:49
公司经营异常 - 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出现兑付异常,无法兑付也无法退款 [1] - 公司黄金买卖业务采用"黄金托管模式",存在"一金多卖"风险,易爆发挤兑或资金挪用问题 [1] - 5月23日公司和旗下永坤黄金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13] - 5月27日杭州上城区经侦队已立案调查此事 [13] 投资者受损情况 - 线上投资者李女士投入近40万元,提货和退款申请均处于"待审核"状态 [3][5] - 线下投资者陆女士全家投入70-80万元,购买的是"黄金转租合同",承诺年化收益率7% [8] - 有投资者和家人合计投入1230万元购买黄金理财投资产品 [8] - 公司前员工表示不仅失业,家庭全部资金投入公司还欠款 [10] 业务模式问题 - 线上业务需等待28-365天才能提货/卖出/退款,平台宣传"稳赚不赔" [3] - 线下业务实质是"黄金转租合同"附带黄金保单,承诺年化收益7% [8] - 法律人士指出非金机构不得开展黄金投资业务,不得作保本承诺,高收益承诺多为骗局 [15] 公司资产状况 - 公司出具保单显示在保黄金资产至少有41亿元 [15] - 但保单仅承保火灾等客观事件造成的损失,不保证黄金实际存在 [15] - 保险公司在承保时不必实地核查财产 [15] 公司背景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14年,实控人为汪国海,注册资本10230万元 [10][11] - 对外投资8家黄金相关公司,其中4家已注销 [13] - 总部7楼货梯通道已被封锁并贴有封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