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来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我省今年支持建设约4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新华日报· 2025-06-08 05:25
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建设规划 - 江苏省今年计划支持建设40个左右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以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1] - 该省正在实施"5个100"行动 目标3年内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开发10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1] - 去年已遴选首批44项技术应用场景 包括28项早期验证场景 49项融合应用场景和20项典型应用示范场景 [1] 重点支持领域 - 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 细胞和基因技术 合成生物 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 [1] - 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早期验证场景 [1] - 推动具身智能 光通信 人工智能 6G等技术在主导产业的实际应用 [1] - 聚焦低空经济 智慧交通 深海深地 商业航天等领域建设城市级示范场景 [1] 应用场景功能定位 - 早期验证场景旨在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2] - 融合应用场景推动技术产品定型 用户培育和市场挖掘 [2] - 典型示范场景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应用 [2] 地方实践与支持措施 - 苏州 南京已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并开展对接 [2] - 省科技厅将重点支持高新区通过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 目标是催生新产业 新业态和新模式 [2]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 挺进深海装备 深耕蓝色药库
广州日报· 2025-06-04 03:11
政策法规出台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已审议通过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1] - 条例支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与港澳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1] - 条例支持南沙等地在海洋领域市场准入、产权保护、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条例将支持产业发展作为独立章节凸显,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上休闲运动、跨岛游等业态 [2] - 广东省将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竞相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梯次格局 [2] - 广东省将加速发展海洋新兴制造业,包括深海装备、蓝色药库、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 [3] - 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海洋低空产业、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蓝碳等未来产业 [3] - 计划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 [3] - 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3] 科技创新支持 - 广东省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 [4] - 2024年全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超1.7万件 [4] - 条例鼓励成立海洋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4] - 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4]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研发到中试到量产全流程创新链条 [4]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条例规定加强海洋产业、生态保护、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5] - 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境外海洋经济领域投资和海洋资源开发 [5] - 深化与港澳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5] - 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海洋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5] - 加强与周边沿海同级人民政府在港航、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5] 海洋经济规模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5] - 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的省份 [5] -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5] - 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27.3%,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6] 海洋资源禀赋 - 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二) [6] - 大陆海岸线长4084.5千米(全国首位) [6] - 海岛1963个(全国第三) [6]
首批名单公布,又一国家级平台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07:27
中试平台初步名单公布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 信息技术21家 新兴和未来产业13家 共性需求7家六大领域 [1] - 中试是将试制阶段新产品转化为生产的关键过渡性试验 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促进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环节 [1] - 研究表明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达80% 未经中试则仅为30% [1]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工信部计划到2027年培育建设省部级中试平台 并遴选认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 [2]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概念验证 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1] - 广东目标2025年建成30-50家省中试平台 其中5-8家达到国内行业标杆水平 山东计划2027年打造5家左右省级示范中试平台 [2] 区域分布与产业能级 - 242家中试平台覆盖全国29个省份 广东28家 北京23家 江苏21家 浙江20家位列第一梯队 山东 四川等6省份各有10家及以上入围 [2] - 广东中试平台覆盖全部六大领域 包括原材料工业9家 消费品工业6家 装备制造7家 信息技术4家等 反映其产业转化能力的全面性 [6] - 中试平台数量直接体现区域产业转化能力与整体发展能级 [6]
天津经开区科技创新领域精准施策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16:23
四是科创资源聚集,多项指标"领跑"。天津经开区全社会R&D投入持续保持全市首位;技术市场活跃 度显著提升,一季度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10%,持续领跑全市;创新人才引育成效显 著,5人入选滨海新区第四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数居新区首位。 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亮眼成绩是新起点,天津经开区将乘势而上,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工 作,在未来产业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赋能创新"续航"。天津经开区天使投资基金正式发布,基金总规模5亿元,投资领 域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等未来技术产业化新赛道,及经开区"4+1"优势产业未来化新方向。通过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含金""含绿"又"含新"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注入资金活力,助力企业加速迈 过"最先一公里"。 三是推进平台搭建,汇聚科创"动能"。一季度天津经开区共有12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位列 全市第一。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首次突破百个,区域企业的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同时,天津科 技大学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为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力推 动科技成 ...
创新无界,登峰有为——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招募开启
投中网· 2025-03-12 12:49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荣耀属于勇敢、有远见的攀登者。 每一轮时代的跃迁,总始于勇闯产业无人区的先行者。从技术拓荒到产业引领,从实验室微光到燎原 炬火,这条登顶之路既需要创业者的勇气和远见,更需要成熟产业资源与实战指引的双重护航。加入 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直面科技创业的核心挑战,提升实战能力,实现科创赛道 登顶。大咖技术分享、导师实战指引、专家深度洞察,三位一体助力突破商业瓶颈,全方位护航每一 位勇敢的创业者行稳致远。 浦东科创-海望登峰CEO特训营(以下简称:特训营)是由上海浦东科创集团与投中信息联合打造的 高端创业加速器项目,专注硬科技早期项目,以培养创业精神与能力为核心,助力创业者实现从技术 突破到产业化的跨越,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创领军团队。 加入我们,您将会获得: 神经生物学家、加拿大皇家科 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 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 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 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 学术巨擘的前沿洞见 产业领袖的实战智慧 科创行家的趋势预判 更有志同道合的创业盟友与全链条资源支持。 从深度技术解析到顶级投资机构对接,我们构建的科 创生态体系,将 ...
大公国际: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传统升级与数字经济的协同共振
大公国际· 2025-03-12 09:58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 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激发将协同共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实现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8] 政策解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 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八大领域,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九大方向,此次表述由“积极培育”转为“培育壮大”,重点或转向规模化发展和生态构建 [3] - 2024 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势头可喜,2024 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 34.6%、16.3%,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募资 2885.4 亿元,支持 8946 家企业,未来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或大规模应用,形成产业集群 [4]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 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约 80%,此次侧重点由“供应链优化”转为“产业改造”,强调全面技术渗透与模式革新 [5] - 2024 年多个产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有突出表现,如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未来传统产业将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释放存量新动能 [6]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 数字经济是支撑产业升级与变革的重要基础设施,此次表述由“推动发展”转变为“激发活力”,侧重点深化为发挥创新作用 [7] - 2024 年数字基础设施与基础制度进一步发展,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建设将升级,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融合加深,形成新循环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