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搜索文档
IPO周报 | 云知声成为「港股AGI第一股」;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受理
IPO早知道· 2025-07-06 21:13
云知声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678",成为"港股AGI第一股"[2] - 作为中国AGI技术先行者,拥有自研大语言模型山海大模型(600亿参数),在MedBench评测中综合得分82.2位列第一,SuperCLUE报告总分72位居全球第一梯队[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01亿元、7.27亿元和9.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5.0%,毛利率维持在38.8%-40.5%区间[4] - 智算集群计算能力达184 PFLOPS,存储容量超10PB,技术商业化进程领先,2024年成为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3][4] 拨康视云 - 公司于2025年7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2592",专注眼科创新疗法[6] - 核心产品CBT-001有望成为翼状胬肉全球首创药物,已在中美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并与参天制药达成授权协议[6] - 另一核心产品CBT-009针对青少年近视,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2024年7月向FDA提交IND申请[7] 摩尔线程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递交科创板招股书,计划募资80亿元用于GPU芯片研发[8][12] - 自主研发四代GPU架构,MTT S80显卡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千卡集群效率超国外同代产品[10] - 2022-2024年营收从0.46亿元增至4.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200%,累计研发投入38亿元[11] 镁信健康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为中国最大医药多元支付平台,2024年营收20.35亿元[14][16] - 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患者节省67亿元,服务160万患者,覆盖40%中国已上市1类新药[14] - 2024年毛利率35.8%,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1.8%收窄至3.9%[16][17] 翼菲科技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2024年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排名第五[20] - 全球客户覆盖28个国内省份及20多个海外国家,2024年海外收入2550万元占比9.5%[21] - 截至2025年6月在手订单超4亿元[22] 镁佳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汽车域控解决方案,2024年每十辆智能座舱新车中有一辆使用其技术[25] - 2024年交付63.43万件产品,累计交付量最快达百万,毛利率从2023年12.1%回升至21.8%[25][28] 海拍客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2024年平台交易额110亿元[30] - 中国低线市场最大服务平台,市场份额10.1%,连接4200家卖家和29万家买家[30] - 2024年自有品牌业务拥有3.8万付费买家,销售SKU超1000个[32] 瑞为技术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中国民航视觉智能产品市场排名第一,份额8.9%[38]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24.6%,2024年实现净利润828万元[39][40] 德适生物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拥有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iMedImageTM[42] - 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市场份额30.6%,2024年营收7035万元,毛利率65.5%[47][48] 百力司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ADC药物开发,核心产品BB-1701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51] - 管线包含4个临床阶段ADC候选药物,BB-1701为全球临床阶段最靠前的HER2 ADC之一[52] 普祥健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商排名第二,2024年营收5亿元[55][57]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从0.39亿元增至0.59亿元,老年患者比例在同行中最高[56][57]
新股前瞻|翼菲智能:2024年营收近2.7亿,工业机器人热潮下成长力可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7-05 22:17
公司上市计划 - 翼菲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拟通过18C章程在主板挂牌上市,农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深耕轻工行业 [1]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交所"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 [1] 公司市场地位与产品结构 - 按2024年收入计,翼菲智能是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的国内企业 [2] - 公司产品组合涵盖并联机器人、AGV/AMR移动机器人、SCARA机器人、晶圆搬运机器人及六轴工业机器人 [2] - 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控制及视觉系统,并提供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 [2] - 具备全栈机器人架构,实现智能决策、环境感知、精确操控及自主移动等效能 [2]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1.62亿元、2亿元、2.68亿元,后两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3.46%、34% [3] - 同期毛利分别为4325万元、3687万元、7102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6.7%、18.3%、26.5% [3] - 2022年至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5755万元、1.1亿元、7150万元 [3] - 研发开支分别为3420万、3310万、3870万元,占营收比例达21.1%、16.5%、14.4% [3] 客户与订单情况 - 截至2024年,公司服务直销客户达275名,覆盖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医疗健康、快消品和半导体等领域 [4] - 2024年海外收入约为2550万元,约占当年收入的9.5% [4] - 截至2025年6月21日,公司在手订单价值已超过4亿元 [4] 行业前景 - 中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由2020年的12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2% [6] - 预计至2029年将达到438亿元,2025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3% [6] - 中国轻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由2020年的36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8% [6] - 预计2029年达到1710亿元,2025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9.5% [6] 行业壁垒 - 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难度较大,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 [7] - 机器人系统需要高度复杂的跨学科技术集成,新进入者面临技术验证周期长、产品可靠性要求严格等挑战 [7] - 品牌壁垒体现在市场对成熟品牌的技术信任和使用惯性,新进入者需经过漫长的市场验证期 [7] 公司竞争优势 - 市场占有率靠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的领导者 [8] - 持有36项发明专利,核心专利被行业巨头引用超百次 [8] - 拥有全面且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及广泛的客户阵容 [8]
工业机器人厂商翼菲科赴港IPO:本体业务占比仅两成,三年亏2.38亿盈利困局待解
证券之星· 2025-07-04 15:20
公司概况 - 翼菲科技是一家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1] - 公司成立于2012年,业务涵盖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控制系统开发、视觉系统开发及综合解决方案提供[2] - 产品线包括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晶圆搬运机器人、控制器及视觉系统等[2] - 客户包括富士康、蓝思科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2亿元、2.01亿元、2.68亿元,呈现稳健增长但整体规模较小[3] - 累计亏损2.38亿元,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5755.3万元、1.11亿元、7149.5万元[5] - 综合毛利率波动明显,分别为26.7%、18.3%、26.5%[7] - 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从10.8%(2022)降至7.1%(2023)后飙升至35.6%(2024)[7] - 机器人解决方案毛利率从28.6%(2022)降至20%(2023)后回升至24.1%(2024)[7] 业务结构 - 2024年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占比20.8%,解决方案占比79.2%[3] - 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从2022年8143万元(5%)增长至2024年55724万元(20.8%)[4] - 并联机器人营收占比从2.1%(2022)提升至7.4%(2024)[4] - 移动机器人业务从无到有,2024年营收占比达3.9%[4] 客户与市场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83.3%(2022)降至50.1%(2024)[4] - 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71.2%(2022)大幅下滑至23.7%(2024)[4] - 海外收入占比9.5%(2024),业务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 研发与营销 - 研发开支分别为3420万元(2022)、3310万元(2023)、3870万元(2024),占营收比例从21.1%降至14.4%[5]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1478.9万元(2022)增至5314.9万元(2024),费用率从9.1%升至19.8%[5] - 拥有202名研发人员,平均年薪14.7万元,获得271项授权专利(36项发明专利)[6] 产能与募资计划 - 2024年三条生产线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73%、55%[11] - 募资用途:30%用于技术开发、25%产能建设、20%海外业务、15%供应链投资[11]
1ms,埃斯顿ERI实时控制解决方案,打造机器人高端应用壁垒!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4 10:26
埃斯顿ERI实时控制方案 - 核心观点:埃斯顿在Automatica展会上展示的ERI实时控制方案标志着其机器人产品成功迈入高端化,显著提升工艺细节和多场景智能化能力[1] 高端化的意义与价值 - 高端科研领域长期被ABB、KUKA等国际品牌垄断,因其具备实时笛卡尔坐标系控制、外部传感器交互修正等高级接口功能[2] - 国产机器人因实时性不足导致在焊缝跟踪、涂胶、打磨等高要求场景订单流失[2] - 国产机器人普遍存在软件接口局限、底层逻辑固化问题,导致定制开发成本高且难以实现复杂工艺[3] ERI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 - **技术特性**:直达motion级的实时控制,支持外部系统直接引导机器人动作或输出高精度工艺数据流[4][5] - **开发优势**:提供1ms级实时控制、多语言SDK接口(C++/Python)、灵活权限管理,满足AI融合和复杂工艺开发需求[7] - **工艺应用**:支持实时路径纠偏(如激光焊缝跟踪)、同步遥操作,适用于危险环境(核工业、航天等)的高精度作业[9][11] - **集成效率**:标准化接口减少传感器适配成本,赋能在线飞行焊、高速涂胶等复杂工艺开发[5][11] 市场与战略布局 - 埃斯顿正拓展欧洲、美洲、中东及东南亚市场,通过差异化技术产品加速高端解决方案出海[12] - 公司目标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领军者,聚焦高壁垒、高附加值技术研发[12] 行业生态 - 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企业加速崛起,涵盖埃斯顿、埃夫特、节卡等品牌,覆盖工业、服务、医疗及人形机器人赛道[16][17][19]
25亿元买机器人企业 海尔意在重构工业互联网版图?
经济观察报· 2025-07-03 18:52
收购背景与战略意义 - 海尔以25亿元战略入股连续三年累计亏损17亿元的新时达 旨在补齐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硬件能力 [1][2][12] - 新时达在工业控制 机器人研发等OT层技术实力雄厚 其SCARA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产第二 全球第四 拥有全自主可控控制技术 [6][12] - 收购后双方将形成"硬件执行+软件集成+平台赋能"的一体化能力 助力海尔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转型 [6][14] 业务整合路径 - 整合框架围绕战略定位 供应链协同 技术融合三大维度推进 新时达明确为"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12][14] - 海尔将引入"人单合一"管理模式 通过股权激励等改革激活新时达团队 专注硬件研发制造 [14] - 供应链协同方面 海尔将优化新时达成本结构 提升毛利率 缩短交货期 并开放全球工厂作为实验场地 [15] 工业互联网市场前景 - 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14862.5亿元 卡奥斯已赋能15个行业 16万家企业 超200个场景 [5][8] - 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家居 工业4.0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收购将提升海尔产品智能化水平与服务能力 [9][10] - 海尔2024年营收4016亿元 利润302亿元 同比增长13% 具备整合新时达的资金实力 [14] 机器人赛道布局 - 海尔成立机器人事业部 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双线格局 1999年即开始布局 2025年将推出家庭人形机器人"夸父" [19][21] - 收购后联合7家具身智能企业成立创新生态联盟 并与上海嘉定区签署战略协议 强化产学研合作 [18] - 家电三巨头中 海尔聚焦"工业+家庭"双场景 美的通过收购库卡布局全球 格力以自主研发为主 [22] 竞争格局与挑战 - 海尔拥有覆盖70%制造业大类的卡奥斯平台及122个全球工厂 资源整合能力突出 [23] - 新时达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0.97亿元 33.87亿元 33.57亿元 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 [12] - 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白热化 技术迭代快 海尔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创新优势 [16][23]
25亿元买机器人企业 海尔意在重构工业互联网版图?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10:07
海尔战略入股新时达 - 公司以超25亿元完成对新时达的战略入股交割,将这家连续三年亏损的工业机器人龙头纳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 [2] - 收购基于构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综合考量",核心在于补齐公司的关键硬件能力 [3] - 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硬件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可加强卡奥斯平台在硬件设备的自主研发与生产方面的能力,形成软硬件互补的生态格局 [2] 收购的战略意义 - 机器人产业是未来家庭与工业场景的核心方向,新时达的技术积累符合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国产化替代领域的战略布局 [2] - 通过"硬件技术整合+软件生态协同"的差异化路径,双方有望打破行业壁垒,重构工业互联网赛道的竞争版图 [2] - 收购后公司将形成"硬件执行+软件集成+平台赋能"的一体化能力,提升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站式服务竞争力 [4] 新时达的业务状况 - 新时达连续3年累计亏损超17亿元,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0.97亿元、33.87亿元、33.5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7亿元、-3.79亿元、-2.88亿元 [6] - 公司电梯控制器业务出货量居全球第二,SCARA机器人出货量处于国产第二、全球第四,是国产头部机器人厂商中最早拥有全自主可控控制技术的企业 [3] 整合计划 - 双方将围绕战略定位、供应链协同、技术融合三大维度推进整合 [6] - 公司将新时达定位为"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引入"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激活团队专注于硬件研发制造 [7] - 通过供应链协同改善新时达经营状况,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率、缩短交货期和提高运营效率 [7] - 搭建运营管理体系,实现收益核算与激励分配的精准化管理,新时达设备数据将全面接入数字化平台 [8] 机器人领域布局 - 公司已成立机器人事业部,研发工业机器人和家政服务相关领域 [9] - 26年前开始布局机器人赛道,已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双线并行的格局 [10] - 2025年推出国内首款家庭人形机器人"夸父",标志着其机器人业务从功能化向具身智能升级 [10] 行业背景 - 中国工业互联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862.5亿元 [5] - 传统家电市场增长见顶,公司正加速从"家电制造商"向"工业生态构建者"转型 [2] - 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主要由于下游市场需求下滑和行业竞争白热化 [6]
从校园“金点子”到市场“金种子”,长沙金融滴灌大学生创业
长沙晚报· 2025-07-03 09:59
创业沙龙活动概况 - 活动由长沙市委金融办主办 是长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系列主题活动的重要一环 也是贯彻落实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的落地举措之一 [1] - 活动主题为"当创业遇见天使——资本助力大学生创业沙龙" 旨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 [1] - 现场设置了政策直通车解读长沙专项扶持政策 并邀请导师点评商业模式和详解融资路径 [5] 参与路演企业 - 湖南鲁班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专注耐磨材料领域 [1] - 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新材料领域 [1] - 长沙有意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AIGC领域 [1] - 湖南尧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专注现代农业领域 [1] - 长沙思维解码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脑机接口领域 [1] - 湖南省潇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工业机器人领域 研发了针对电解铝行业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1][2] - 湖南长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户外旅游装备领域 [1] 创业者特点 - 参与路演的企业负责人均为年轻大学生 如潇湘智控联合创始人林琳年仅21岁 尚在中南大学就读 [2] - 创业者项目具有科技含量高和硬核特点 如潇湘智控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可识别过热度状态并适应强磁环境 帮助电解铝企业降本增效 [2] 导师互动内容 - 导师来自多家知名机构 包括天惠私募基金 康达律所 建设银行 中信证券 麓山创星创投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湖南新青年创新创业研究院等 [4] - 针对AIGC领域创业 导师建议应辩证看待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平衡 强调以垂直领域客户需求为核心 [4] - 导师指出当前AIGC发展类似20-30年前的互联网 正处于探索阶段 技术进步应基于客户需求 [4] 政府支持措施 - 长沙将打造"资本—产业—人才"闭环生态与"校区+园区+社区"融合载体 [5] - 着力构建多层次支撑体系 帮助创业大学生找资金 找专家 找市场 [5]
工业机器人普及,低技能农民工何去何从
虎嗅· 2025-07-02 20:25
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 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持续位列世界第一,安装密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应用新里程碑[2] - 工业机器人主要研发目的是替代体力繁重、高危劳动任务,尤其冲击低技能农民工集中的制造/服务岗位[1] 对低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机制 - 通过替代性、协同性和创造性特征重塑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健康损耗强度(工伤概率变化)[1] - 打破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间接影响健康投资能力(就业与收入变化)[1] - 短期负面效应显著:工伤规避效应改善健康,但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造成更大负面影响[11] 异质性表现 - 负面影响程度与年龄、子女状况、家庭房贷负担及所处行业强相关[11] - 扩大高/低技能农民工健康不平等,但缓解低技能群体内部"亲富性"不平等[11] - 动态趋势显示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正逐渐弱化[11] 政策方向 - 需协同收入再分配与医疗保障改革,如按医疗花销提供财政补助、设计优惠医疗项目[12] - 政企联合开展工业机器人适配技能培训,降低"补位式替代"概率[13] - 鼓励低技能劳动者转向不易被替代岗位或提升专业技能[14] 研究价值 - 首次系统考察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农民工健康的影响机制(工伤规避/健康投资/劳动供给分化)[9] - 基于CFPS数据提供大样本实证支持,填补该群体研究空白[9]
机械设备行业7月投资策略展望:杭州机器人展成功举办,关注人形机器人量产节奏
渤海证券· 2025-07-02 16:30
报告核心观点 - 维持机械设备行业“看好”评级,维持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中国中车“增持”评级;国内工程机械仍处更新周期,城市更新有望带动工程需求提升,海外市场拓展是行业重要发力点;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展顺利,厂商量产路线逐步清晰,建议关注产业链投资布局机会 [7][8][70][71] 行业发展情况 宏观数据 - 2025年5月CPI环比下降0.20%、同比下降0.10%,PPI环比下降0.40%、同比下降3.30% [16] - 6月制造业PMI为49.70%,比5月上升0.20个百分点;大型企业PMI高于临界点,中型和小型企业低于临界点;生产、新订单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17] - 2025年5月进口总值同比下降3.40%,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80%,当月进出口总值为5289.82亿美元 [20] 工程机械 - 2025年5月挖掘机销量18202台,同比增长2.12%,内销8392台同比下降1.48%,出口9810台同比增长5.42%;销售电动挖掘机36台 [24] - 5月汽车、履带、随车、塔式起重机销量分别为1748台、261台、1681台、538台,除履带起重机外销量同比均下降 [24] - 5月装载机销量10535台,同比增长7.24%,内销6037台同比增长16.70%,出口4498台同比下降3.31%;销售电动装载机2765台 [29] - 5月叉车销量123472台,同比增长11.80%,内销79129台同比增长9.25%,出口44343台同比增长16.60% [31] - 5月日本、欧洲、北美、印度尼西亚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分别为41.50、72.20、63.90、218.80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10%、4.50%、下降3.40%、增长6.50% [31] - 2025年1 - 5月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42%,增速较前4月减少0.43pct;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0.70%,降幅较前4月扩大0.40pct [38] 工业机器人 - 2025年1 - 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约28.72万台,同比增长32.00%,累计同比增速自2024年3月以来维持增长态势 [40] - 2025年1 - 5月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8.50%,增速较前4月下降0.30pct [42] - 电子和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占市场份额超40%;2025年1 - 5月3C和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分别增长7.00%、23.40%,增速较前4月分别下降2.00pct、0.20pct [43][46] 轨交设备 - 2025年1 - 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为2421.00亿元,同比增长5.95%;累计动车组产量为804.00辆,同比增长178.20% [49] - 2025年5月铁路客运量约4.06亿人,同比增长12.60%;货运量约4.40亿吨,同比增长0.70% [52] 行情回顾 行情走势回顾(2025.6.1 - 2025.7.1) - 沪深300指数上涨2.67%,申万机械设备行业上涨2.85%,跑赢沪深300指数0.18个百分点,在申万所有一级行业中位于第14位 [5][59] - 涨幅居前个股有交大铁发(238.48%)、华之杰(180.68%)等;跌幅居前个股有开勒股份(-47.71%)、华锐精密(-34.21%)等 [5][64] 行业估值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1日,申万机械设备行业TTM市盈率为26.75倍,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115.88% [5][67] 本月策略 - 2025年5月挖掘机内销同比下降与进入传统施工淡季有关,5月工程机械主要产品月平均工作时长环比下降6.25%,月开工率环比下降2.45pct [7][70] - 国内工程机械处更新周期,城市更新有望带动工程需求提升;三一重工、山推股份筹划赴港上市,国内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力强,海外市场拓展是重要发力点 [7][70] - 6月20日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展览会举行,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展顺利,厂商量产路线清晰,有望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建议关注投资布局机会 [8][70]
港股上半年千亿募资领跑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7-02 08:3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股迎来43只新股上市,较2023年同期增长43.3% [2][3] - 募集资金总额达1067.14亿港元,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876.77亿港元,创近三年新高 [2][3] - 港交所IPO募资规模占全球总量的24%,超越纳斯达克与纽交所,重夺全球冠军 [2][3] 行业分布与头部企业 - 生物科技与健康、零售和消费行业IPO数量并列第一 [3] - "A+H"上市企业达151家,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募资前三,合计625.1亿港元,占总募资额58.6% [4]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成为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4]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如"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 [9] - "A+H"模式助力企业国际化布局,分散合规风险,港股提供约20种融资工具 [9] - 消费企业倾向港股因更易获投资者关注,符合出海趋势 [10] 热门赛道与企业动态 - 消费赛道中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已上市,巴奴国际、林清轩等递表 [6] - 科技行业递表密集,6月27日16家递表企业中10家为科技公司,含豪威集团、埃斯顿 [6] - 生物医药板块回暖,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涨116.7%,药捷安康首日涨78% [6] 未来展望 - 摩根士丹利预测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关注将持续 [6] - 安永预计下半年A股IPO将聚焦科创领域,优质科技企业优先上市 [8] - 港交所主席唐家成指出资本来源多元化趋势,行政总裁陈翊庭强调外资对科技及新消费企业兴趣浓厚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