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晶圆代工
icon
搜索文档
国企收购,再添一例
金融时报· 2025-08-19 17:15
华虹公司收购交易 - 华虹公司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控股权 同时配套募集资金 以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 [2]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不构成重组上市 公司股票自8月18日起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2] - 华虹公司与华力微均为上海华虹集团子公司 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 华虹集团晶圆代工业务分布于华虹公司及华力微等子公司 [2] - 华虹公司主要包括华虹一厂 二厂 三厂和七厂 华力微主要包括华虹五厂和六厂 [2] - 华虹公司于2023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 为华虹集团上市平台 与华力微在三个工艺节点存在同业竞争 仅三家客户重合 [3]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运营的华虹五厂 该厂在65/55纳米和40纳米工艺节点存在同业竞争 目前正处于分立阶段 [3] - 华虹集团曾承诺自华虹公司上市之日起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上市公司 [3] - 初步确定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 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 [3] 中国神华收购交易 - 中国神华拟通过发行A股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国家能源集团持有的13家企业股权 包括国源电力等10家100%股权 神延煤炭41%股权 晋神能源49%股权 并以现金购买内蒙建投100%股权 [4] - 交易为解决与控股股东在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业务重叠问题 根本性改善同业竞争状况 [4] - 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神华于2005年5月签署《避免同业竞争协议》 承诺将相关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4] - 中国神华股票于8月4日停牌 8月16日发布交易预案并复牌 [4] - 交易履行避免同业竞争协议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推动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 [5]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证监会2024年9月24日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 优化并购重组机制 成为国企加速资产整合关键推动力 [5] - 2024年3月证监会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并推动典型案例落地 5月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实施 新增简易审核程序 分期支付机制等创新举措 [5] - 2024年3月16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重组完成 "国泰海通"正式登场 [6] - 2024年7月4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审议通过 交易金额1151.5亿元 刷新A股近10年并购重组纪录 [6] - 中化装备 电投能源 华电国际 中化国际等多家国企近期发布重大收购方案 计划发行股份购买控股股东旗下资产 [6]
台积电2nm晶圆:售价3万美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9 09:24
2纳米制程工艺竞争格局 - 台积电将2纳米工艺晶圆定价为每片约3万美元 比3纳米工艺价格高出50-66% 并推行"溢价联盟"战略 对所有客户实行统一价格 [2] - 三星电子采取低价策略 以价格竞争力和快速供应响应吸引客户 其2纳米制程良率约为40% 低于台积电的60% [3][4] - 台积电初期目标月产能3万至3.5万片晶圆 计划2026年在四家工厂建立月产能6万片的生产体系 [2] 技术性能与客户策略 - 2纳米工艺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10-15% 或在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20-30% 对AI、服务器和移动行业客户具有吸引力 [3] - 台积电将初期产能集中于高性能计算(HPC)和人工智能(AI)领域客户 如苹果、NVIDIA和AMD [2] - 三星获得特斯拉价值23万亿韩元的代工订单 为其生产下一代AI芯片"AI6" 可能吸引苹果和Metadata等高端客户 [3][4] 市场竞争动态 - 台积电采取高价高质量战略提升大型客户忠诚度 三星则通过低价高速战略寻找新客户 [5] - 三星晶圆代工部门季度亏损达数万亿韩元 需吸引大客户建立稳定利润结构 [4] - 2纳米时代竞争因素包括技术实力、价格、供应速度和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5]
华力微电子被收购!
国芯网· 2025-08-18 22:03
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电子控股权 - 华虹半导体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控股权 同时配套募集资金 [2][5] - 本次交易旨在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事项 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但构成关联交易 [5] - 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不构成重组上市 [5] 交易标的及交易方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旗下与华虹存在同业竞争的资产(华虹五厂)对应股权 目前处于分立阶段 [5] - 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 [5][6] 同业竞争背景 - 华虹公司在2023年科创板上市时承诺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公司以解决同业竞争 [8] - 华力微与华虹在65/55nm和40nm工艺节点存在同业竞争 但2022年重合业务占比已降至30%以内 [8][9] - 2022年审计数据显示华力微同类收入/毛利占华虹主营业务比例均低于30% 符合监管要求 [9] 市场反应 - 华虹公司A股(688347)自2025年8月18日起停牌 [3]
国产第二大晶圆代工厂重组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20:20
公司重组与同业竞争解决 - 公司宣布与华力微重组以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事项,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华力微控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 [2]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与公司在65/55nm和40nm存在同业竞争的资产(华虹五厂)对应股权,目前处于分立阶段 [2] - 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 [2] - 华虹集团曾承诺将华力微65/55nm重合工艺平台的营收和毛利占比控制在30%以下,并在上市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公司 [3] 公司产能与技术布局 - 公司在上海拥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在无锡建有两座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厂,其中一条是全球首条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产线 [3] - 华力微拥有中国大陆首条12英寸全自动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覆盖65/55nm和40nm技术节点 [3] - 公司主要定位于特色工艺,华力微主要定位于先进逻辑工艺,但在65/55nm工艺节点存在部分业务重合 [3] 财务与业绩表现 - 华虹集团一季度营收排名全球第六,实现10.1亿美元,环比下滑约3% [4] - 公司二季度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9.2%,毛利率达10.9% [4] - 预计三季度销售收入6.2亿至6.4亿美元,毛利率10%至12% [4] 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 - 下游需求呈现企稳迹象,AI相关应用增长强劲,消费电子在政策刺激下短期表现良好,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库存下降为未来增长释放空间 [5][6] - 短期公司将依靠现有产能提升工艺能力,长期仍需进行产能扩张,特别是特色工艺潜力节点和平台 [6] 其他事项 - 公司将于8月28日召开董事会审议中期业绩 [2][5]
首次单季盈利!芯联集成为何又要花59亿买亏损资产?
市值风云· 2025-08-18 18:08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70亿,同比大幅减亏63.8%,二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0.12亿元 [4] - 2024年EBITDA为21.46亿,EBITDA利润率31.7%,毛利率1.0%首次转正 [9]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3.7%,较2024年全年提升2.64pct,管理层预计2026年毛利率将进一步改善 [9] - 2021-2024年总营收从20.24亿增至65.09亿,3年增长超3倍 [13] - 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94.4%,折旧摊销占比从64.8%降至62.0% [13] - 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入9.81亿,创历史新高,自由现金流净流出7.60亿为近年新低 [24] 业务结构与增长动力 - 代工业务贡献超8成收入,车规领域收入占比从2022年12亿增至2024年34亿,占比达50% [8][18] - 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从2022年45.6%降至2025年上半年约28% [17] - 2025年上半年AI领域收入占比约6%,产品包括AI服务器电源管理芯片等,预计2026年占比达两位数 [22][23] - 2024年碳化硅收入超10亿,同比增长超100%,占总营收15%,SiC MOSFET出货量居亚洲前列 [42] - 预计2026年总营收达百亿级别,2025-2026年复合增长率24% [23] 产能与资本开支 - 2024年末月产能17.8万片,全年晶圆产量201.54万片 [13] - 2022-2023年资本开支均超百亿,2024年降至35.58亿 [27] - 芯联先锋项目总投资222亿,建设10万片/月12英寸产线,芯联集成承担约99亿支出 [30][33] 碳化硅业务布局 - 芯联越州拥有7万片/月硅基功率器件产能(占芯联集成总产能近4成)及8000片/月6英寸SiC MOSFET产能 [37][39] - 国内首条8英寸SiC MOSFET产线已于2025年上半年量产 [39] - 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预计从2024年30亿美元增至2030年103亿美元,CAGR 20.7% [40] - 芯联越州2024年收入22.64亿,亏损10.52亿,管理层预计2026年营收近40亿并实现盈利 [43][45] 客户与市场定位 - 车规级客户覆盖比亚迪及"蔚小理"等头部厂商,2024年单车配套价值2000元,预计2029年升至4500元 [20] - 国内第三大车载功率器件供应商,最大车规级IGBT生产基地之一 [19]
收购华力微控股权,华虹公司扩大晶圆代工版图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8-18 13:42
收购交易背景与目的 - 公司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华力微电子控股权并配套募资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1] - 该交易系履行控股股东华虹集团2023年8月作出的三年内注入华力微的承诺 [1] 标的资产与业务整合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运营的65/55nm和40nm同业竞争资产(华虹五厂)对应股权 目前处于分立阶段 [2] - 华虹公司与华力微在65/55nm节点存在业务重合:前者承接非易失性存储器工艺 后者承接逻辑与射频工艺平台 [2] - 交易将显著增强公司12英寸晶圆代工能力 华力微主要定位于12英寸先进逻辑工艺 而公司以8英寸特色工艺为主 [2] - 此次整合被视作优化工艺平台布局的关键举措 有望强化特色工艺和中高端逻辑制程竞争力 [2]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达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环比增长4.6% [3] - 毛利率为10.9% 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800万美元 同比上升19.2% [3] - 第三季度销售收入预计6.2亿至6.4亿美元 产能利用率创近季度新高达108.3% 环比提升5.6个百分点 同比提升10.4个百分点 [3]
华虹“千亿并购案”开盘,A股停牌,港股大跌
势银芯链· 2025-08-18 11:03
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交易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控股权 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并同步配套募资 目前A股已停牌 港股交易中跌幅超10% [2][3] - 交易核心标的为华力微旗下"华虹五厂" 该资产涉及65/55nm和40nm同业竞争 位于上海张江 拥有中国大陆首条12英寸全自动Foundry线 月产能3.8万片(12英寸) 目前处于资产分立阶段 [5] - 收购完成后将显著扩充公司12英寸产能 强化差异化特色工艺 预计对业绩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9] 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表现 - 销售收入达5.6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环比增长4.6% 毛利率10.9% 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 [5] - 归母净利润800万美元 同比增19.2% 环比大增112.1% 付运晶圆(折合8吋)130.5万片 同比增18% 产能利用率达108.3% [6] - 8吋与12吋晶圆收入分别为2.323亿和3.338亿美元 先进制程(65nm及以下)收入1.255亿美元 同比增27.4% 90/95nm节点收入1.454亿美元 同比大增52.6% [6][8][9] 工艺技术与产能布局 - 65nm及以下工艺收入占比提升至22.2%(2024年20.6%) 90/95nm占比从19.9%升至25.7% 0.11μm及以上成熟节点占比下降至35.5% [9] - 华虹集团当前月产能分布:华虹半导体8英寸18万片 12英寸17.8万片(含无锡Fab7一期9.5万片 Fab9二期8.3万片) 上海华力12英寸产能6.8万片(含华虹五厂3.8万片) ICRD研发线2万片 [12] - 华虹五厂设备国产化率达65%(未来目标75%) 收购将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性 巩固成熟制程优势 [12]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交易完成后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的竞争格局将更清晰 中国晶圆代工行业面临深刻变革 [10] - 公司坚持"8英寸+12英寸"与"特色IC+Power Discrete"战略 专注嵌入式存储器 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艺技术 [13]
晶圆厂,求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8 08:42
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电子 - 华虹半导体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控股权 旨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标的资产为华力微运营的65/55nm和40nm竞争性资产对应的股权[2] - 行业面临需求结构剧变 AI芯片和车用半导体需求爆发 消费电子持续低迷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 成熟制程价格压力增大 产能利用率普遍下降[3] 中芯国际转型功率半导体 - 中芯国际加速布局功率器件产能 将部分逻辑电路产能转向功率器件 2025年二季度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 产能利用率92.5% 环比增长2.9个百分点[4][5] - 二季度汽车电子产品出货量环比增长20% 主要来自模拟 电源管理 图像传感器等多类型车规芯片 国产替代是核心驱动力 客户将单个产品整合带来放大效应[6] - 目前面临产能供不应求 订单大于产能 但车规产品认证周期长 需要跨越两次验证周期 增长较慢[7] 芯联集成自研+代工双轨战略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4.95亿元 同比增长21.38% 二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0.12亿元 向系统级代工转型 模组封装业务增长141% 车规功率模块增长超200%[8][9] - 车载领域收入占比47% 同比增长23% 已导入15家客户 8英寸SiC MOSFET产线实现量产 碳化硅功率模块装机量全国第三 单车配套价值量预计从2024年2000元增至2029年4500元[10] - AI领域开发55nm BCD集成DrMOS芯片 预计2030年覆盖人形机器人传感器80%价值量 毛利率3.54% 同比增长7.79个百分点 目标2026年收入超百亿[11] 格罗方德技术授权模式 - 格罗方德与中国厂商合作 通过技术授权提供车规级工艺 华虹集团积极与海外代工厂合作 深耕嵌入式存储器 功率器件等领域 拥有1.0微米到65/55nm工艺能力[13][14] - 华虹半导体2025年二季度销售收入5.6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毛利率10.9%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800万美元 环比增长112.1% 预计三季度收入6.2-6.4亿美元[15] - 意法半导体与华虹合作生产40nm节点MCU 采用技术授权+本地制造模式 提升产品质量与交付能力 优化成本结构[16] 台系厂商策略调整 - 联电减少低附加值产能 加大车规电子 功率器件 射频等领域投入 力积电聚焦中高压驱动IC 图像传感器 车规MCU等应用 与大陆面板厂 汽车电子厂形成稳定供应链[18][19] - 大陆政策鼓励车规 功率 模拟等领域自主可控 与台系厂商技术储备契合 台系厂商从"生产者"转变为"技术与生态参与者"[20] 行业转型挑战 - 新领域技术门槛高 认证周期长 车规产品需2-3年 工业级需1-2年 转型伴随高额资本开支 产能与需求存在错配风险 折旧政策和产线结构差异影响财务表现[22] - 行业从制程节点竞赛转向综合能力较量 特色工艺专业化 垂直整合深度 客户绑定程度成为关键因素 转型是进入新发展周期的必经之路[23][24]
化解同业竞争问题 华虹公司拟控股收购华力微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01:59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虹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控股权,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以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 [1]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运营的与华虹公司在65/55nm和40nm存在同业竞争的资产(华虹五厂)对应股权,目前该资产正处于分立阶段 [1] - 交易对方包括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机构 [1] - 停牌前一个交易日(8月15日)华虹公司股价涨幅达11.35%,盘中一度突破16% [1] 同业竞争背景 - 华虹集团在2023年华虹公司科创板上市时承诺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上市公司以解决同业竞争 [2] - 同业竞争涉及65/55nm及40nm工艺节点业务:独立式/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工艺平台由华虹公司承接新增客户,逻辑与射频工艺平台由华力微承接新增客户 [2] - 华虹公司定位特色工艺晶圆代工,华力微定位先进逻辑工艺,华虹五厂覆盖65/55nm和40nm技术节点,月产能3.8万片 [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第二季度销售收入5.661亿美元(同比+18.3%,环比+4.6%),毛利率10.9%(同比+0.4pct,环比+1.7pct),归母净利润800万美元(同比+19.2%,环比+112.1%) [4] - 第二季度产能利用率达108.3%,环比Q1的102.7%和2024年Q2的97.9%均有提升,主要受闪存、超级结及MOSFET产品需求驱动 [5] - 预计第三季度销售收入6.2-6.4亿美元,毛利率10%-12% [5] 行业展望与战略 - 公司看好AI应用强劲增长、消费电子短期表现及新能源领域库存下降后的增长空间 [5] - 短期策略为提升现有产能工艺能力,长期计划扩张特色工艺产能 [5] - 收购华力微将助力12英寸产能扩充和特色工艺深化,推动业绩增长 [4]
华虹公司拟收购华力微控股权公司股票今日起停牌
证券时报· 2025-08-18 01:40
公司重大事项 - 华虹公司因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股票自8月18日开市起停牌 [2] - 公司拟购买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控股权,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重组上市,但构成关联交易 [2] 交易背景与目的 - 交易目的是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事项,华虹公司与华力微在65/55nm工艺节点存在部分业务重合 [3] - 华虹集团曾承诺自公司科创板上市之日起三年内将华力微注入华虹公司,公司于2023年8月上市 [3] - 拟收购标的资产为华力微所运营的与华虹公司在65/55nm和40nm存在同业竞争的资产(华虹五厂)对应股权,目前资产正处于分立阶段 [3] 交易进展与参与方 - 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公司正与交易意向方接洽 [3] - 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3]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要从事基于多种工艺节点、不同技术的特色工艺平台的可定制半导体晶圆代工服务 [4] - 2025年一季度销售收入5.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4] - 第二季度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4.6% [4] - 预计第三季度销售收入约为6.2亿美元至6.4亿美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