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

搜索文档
特斯拉(TSLA.US)正式进军印度 蛰伏多年首店终“落子”孟买
智通财经网· 2025-07-15 17:13
全球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TSLA.US)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印度。 智通财经APP获悉,在经历多年观望后,马斯克旗下这家企业将于周二(7月15日)在孟买开设其在全球第三大 汽车市场的首家展厅。尽管高额进口关税和有限的居民收入可能抑制销量,但印度市场对马斯克而言仍是不 可错失的战略机遇。 就目前而言,现状看似并不乐观。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的过去12个月里,印度新车销量 达430万辆,但JMK Research &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其中电动汽车仅占11.1万辆(2.5%)。本土品牌塔塔汽车以 53%的市场份额领跑,马恒达和名爵紧随其后。更关键的是,当地电动车平均售价不足2万美元。 但仍有迹象表明特斯拉或将在印度市场崭露头角。虽然规模尚小,但印度电动车市场正在快速扩张。印度汽 车经销商联合会数据显示,五年前几乎不存在的电动车市场,如今占比已攀升至6月的4.4%。富裕阶层正逐 渐在传统燃油车之外,将电动车纳入购车清单。 | Company | Model | Price in India | | --- | --- | --- | | Tesla | Model Y | $69,765 | | ...
跟特朗普“离婚”,马斯克会把商业帝国搬到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7-15 08:11
7月14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指出,这两人关系紧张对立加剧,引发了人们对于马斯克是否会将其 商业帝国迁往中国的猜测。"如果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尤其是在监管、补贴、审查 或税收等问题上,马斯克可能会将更多的研发或制造能力转移到国外。"美国知名新型智库昆西国家事 务研究所的非常驻研究员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表示。 "中国拥有先进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可能成为受欢迎的(搬迁)目的地,"西蒙指出:"虽然由于出口 管制和国家安全壁垒,马斯克无法将其商业帝国完全转移到中国,但选择性知识转移、象征性结盟和制 造业迁移是非常可能的。" 然而西蒙也表示,尽管从目前来看,马斯克将他的电动汽车业务转移到中国是可行的,但要转移其他业 务,尤其是SpaceX,就更为困难。"SpaceX在美国国防、卫星通信和太空发射服务方面的作用,使其基 本上不可转让。"他说:"如果马斯克试图将关键的太空技术转移给地缘政治对手,他就有可能被视为对 (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5月30日,特朗普和马斯克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视觉中国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近期,因一项税收和支出法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亿万富翁马斯克彻底翻 ...
彭博电动汽车价格回报指数涨0.72%,报2593.96点
快讯· 2025-07-15 04:4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则收跌1.59%表现倒数第五,保时捷P911跌2.11%,"特斯拉劲敌"Rivian跌2.15%,普 拉格动力跌3.09%,宣布因特朗普关税问题而计提12亿美元非现金减值的沃尔沃欧股跌4.44%。 成分股中,港股蔚来集团收涨10.60%,MP Materials涨7.56%,理想汽车H股涨2.58%,吉利汽车控股H 股涨2.28%,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涨1.86%,浙江零跑科技H股涨1.47%表现第六。 ...
增配中国!200万亿全球主权投资机构重磅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21:55
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 - 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显著提升,59%的受访者计划未来五年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配置 [1] - 73%的北美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未来5年将增加对中国的配置,88%的亚太主权财富基金持相同观点 [6] - 主权投资机构认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认为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是领导者 [1][3] 主权投资机构看多中国的理由 - 主权财富基金看多中国的理由包括吸引力的本地回报、多元化收益来源以及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 [4] - 中东投资者表示重点转向中国的创新驱动型行业,认为这些领域有望形成全球领导地位 [5] - 5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列为首要优先或比较优先的市场 [6] 中国在特定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 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视为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7] -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认为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主导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 [8] - 亚太主权财富基金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方面缩小与美国差距只是时间问题 [8] 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 8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数字技术和软件是中国未来3-5年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11] - 70%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看好高端制造和自动化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 [11] - 48%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提到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 [11] 央行对黄金配置的态度 - 64%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黄金储备,高于2024年的53% [13] - 47%的央行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增加黄金配置 [12][13] - 黄金被视为对冲美国债务水平上升、货币储备武器化及全球分化等风险的战略性工具 [13]
下一代擎天柱要来了?马斯克:年底会有“史诗级震撼”的演示
华尔街见闻· 2025-07-14 19:30
擎天柱3将至——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大步走向现实? 当地时间周一,马斯克在X上发帖称:"刚刚离开特斯拉设计工作室,今年年底会有史诗级震撼的演示。" 评论区中,网友纷纷猜测,这个"震撼"的演示会是什么?电动汽车分析师、特斯拉爆料人士Sawyer Merritt发起了一个投票,其中两个选项是擎天 柱3和纯电超跑Roadster。 马斯克上月透露,擎天柱即将迎来重大升级;在他看来,这款产品是特斯拉所有在研项目里最具日常消费前景、也最有财务想象空间的一个。 与此同时,马斯克旗下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上月进行重大更新。马斯克表示,有了Neuralink芯片,就能完全接管一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 获得它的全身控制权限和所有传感器数据。 此外,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早在今年1月初,马斯克就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26年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产量将增加10倍,目标是明年生 产5万到10万个人形机器人,然后在第二年再增加10倍。 有迹象表明,可能是擎天柱3。 周一,博主Tesla Owners Silicon Valley在X上发帖,感叹擎天柱改进的速度太疯狂。马斯克在这篇帖子下面评论称,擎天柱2.5和3的敏 ...
氪星晚报|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大热天仍穿皮夹克合影雷军;马斯克表示不支持特斯拉与xAI合并;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
36氪· 2025-07-14 18:21
人工智能行业 - xAI聊天机器人Grok因系统更新误用废弃代码,生成反犹主义言论并赞美希特勒,公司已致歉并移除相关代码 [1] - 月之暗面发布全新开源模型Kimi K2,业内人士认为深度研究能力是大模型提供价值的核心,低价Token竞争策略不可持续 [6] - 马斯克明确表示不支持特斯拉与xAI合并,xAI旗下Grok与OpenAI的ChatGPT存在竞争关系 [11] 半导体与科技行业 - 日本功率半导体代工企业JS Foundry申请破产,负债总额达161亿日元 [5] - 英伟达CEO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将出席北京链博会并举行媒体吹风会,英伟达首次亮相该展会 [3] - 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检验检测机构国产设备达992.51万台套,同比增长4.11% [13] 新能源与储能行业 - 蜂巢能源发布大刀储能电池,采用三大技术创新使结构强度提升30%,零部件精简36%,运输成本节省13% [7] 企业动态 - 阿里巴巴副总裁、前钉钉CEO叶军(花名:不穷)已走完离职审批流程 [2] - 玛氏公司2024年碳足迹较2015年减少16.4%,年净销售额增长69%至550亿美元,设立2.5亿美元可持续发展投资基金 [4] 投融资 - 橘帝堂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健康产品供应链拓展及品牌连锁门店规模化 [8][9] - 朗毅机器人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具身导航模组量产、空间智能算法迭代及人形机器人生态共建 [10] 政策与贸易 - 中共中央发布意见强化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要求同责同罪同罚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 [12] - 欧盟贸易部长召开会议讨论应对美国30%关税措施,欧盟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最大贸易集团 [13]
马斯克:不支持特斯拉和xAI合并
快讯· 2025-07-14 15:25
马斯克:不支持特斯拉和xAI合并 金十数据7月14日讯,马斯克周一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文称,他不支持特斯拉和他的人工智能初创 公司xAI合并。周日,马斯克曾表示,他将要求特斯拉股东投票决定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是否可以投资 xAI。 ...
反内卷政策推动汽车行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智能车ETF泰康(159720)捕捉智驾全产业链红利,近3月新增规模居可比基金第一
新浪财经· 2025-07-14 15:09
智能车ETF泰康(159720)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14日,智能车ETF泰康(159720)跟踪的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下跌0.30% [1] - 成分股涨跌互现,天华新能领涨6.59%,天齐锂业上涨2.98%,赣锋锂业上涨2.76%,思特威领跌2.58%,芯原股份下跌2.22%,比亚迪下跌1.67% [1] - 近3月规模增长217.07万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1]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政策与市场 - 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长三角四大协会推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式,比亚迪、小鹏等头部车企停止价格战转向技术创新 [2] - "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政策将释放县域市场超百万辆增量,提供最高2万元以旧换新补贴及5年0息金融支持 [2] - 北京、武汉等地已开放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 [2] - 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8500亿美元,2030年突破1.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 [2] -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连续10年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64.7% [2] - 比亚迪以427万辆年销量稳居全球车企榜首,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占率37%,连续8年全球第一 [2]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 - 选取主营业务涉及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整车生产以及汽车后市场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3] - 精选50家核心企业,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汇川技术等 [3] - 涵盖动力系统(电池、电机)和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域控制器)、智能座舱(车载芯片、人机交互)等增量领域 [3] - 单车智能化价值量从2020年的5000元提升至2025年的1.5万元,年复合增长率24% [3] - 泰康智能车ETF持仓中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如德赛西威、伯特利)占比较高 [3]
欧洲电动车,进退两难
36氪· 2025-07-14 12:20
欧洲电动车行业现状 - 2024年欧盟电动车销量下降5.9%,面临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威胁 [1] - 2035年禁售燃油车计划因纯电车销量低迷蒙上阴影 [1] - 若放弃2035年禁燃目标,欧洲汽车行业可能失去100万个工作岗位,新能源赛道投资损失高达三分之二 [2] 禁燃令的经济影响 - 坚持2035年禁燃目标并执行过渡政策,欧洲汽车行业年产量有望恢复至1680万辆,达到2008年后峰值水平 [2] - 禁燃令若半途而废,汽车产业对欧洲经济贡献将减少900亿欧元,充电市场损失2000万欧元 [6] - 保持禁燃目标并实施配套政策,到2035年汽车产业对欧洲经济贡献将增长11% [4] 就业与产业链价值 - 贯彻禁燃令到2030年,电池等新领域将创造逾10万个岗位,抵消传统岗位流失 [5] - 2035年新能源领域就业岗位达12万个,集中在电池和电驱产业链 [5] - 确保900GWh电池产能可创造10万个新岗位,2035年增至12万个,电池产业链经济产出提升至790亿欧元 [6] 电动车产能项目 - 欧洲13个电动车项目中,5个为新建工厂,8个为燃油车产线改造,全部落地后年产能将达510万辆 [9] - 低风险项目(如宝马匈牙利工厂)合计年产能55万辆,带动48亿欧元投资,创造5550个岗位 [12] - 中等风险项目(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规划年产能120万辆,涉及93亿欧元投资,支撑1.1万个岗位 [12] - 高风险项目(如宝马牛津工厂改造)处于早期阶段,存在较大变数 [12] 电池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供应全球80%锂离子电池,欧洲本土16家电池工厂中12家遭遇延迟或取消 [14] - 欧洲曾投入360亿美元发展动力电池,但北伏等明星企业破产标志挑战受挫 [14] - 低风险电池工厂(如法国ACC工厂)已动工或投产,年产能391GWh,投资390亿欧元,创造4.3万个岗位 [15] - 中等风险电池项目涉及627GWh产能和480亿欧元投资,但存在不确定性 [16] - 高风险电池项目年产能410GWh,投资210亿欧元,推进取决于后续政策 [16] 区域电池产能展望 - 若仅低风险项目落地,欧盟2030年电池自给率将骤降至24%,远低于40%目标 [19] - 计入中等风险项目后自给率可达52%,但仍低于预期 [19] - 西班牙计划2030年实现244GWh产能,但仅13%为低风险项目 [19] - 波兰和匈牙利低风险产能分别达115GWh和125GWh,匈牙利或成欧洲新产业中心 [19] - 2030年欧洲本土产能或可满足三分之二电池需求 [20] 主要经济体电池布局 - 法国和德国合计电池产能超350GWh,其中130GWh为低风险项目 [23] - 欧洲车企放缓电动化进程,需平衡产业政策、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 [23]
中美交涉失败,特朗普对华掀桌子,91票比7票,不许中企收购农田
搜狐财经· 2025-07-14 07:44
中美农业投资争端 - 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农业用地上的投资占比不到万分之三 且近年来持续下降 远低于加拿大和荷兰等美国盟友的投资规模 [3] -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和"粮食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农业投资 但数据表明该理由缺乏事实支撑 [4] - 美国多州计划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禁止或收回中国投资者已持有的农业土地 [9]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 - 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 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 对美国形成竞争压力 [8] - 美国对华政策从扶持转向打压 反映出其面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 [11] - 美国在贸易战 科技战效果有限后 转向农业领域作为新的施压手段 [11] 中国的应对策略 - 中国调整资产配置 减少对美债依赖 增持黄金以分散风险并削弱美元霸权 [15] - 中国掌握稀土供应主导权 稀土资源对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 [17] - 美国在稀土储备上仅能支撑数月需求 形成对中国资源的依赖 [19] 潜在影响分析 - 美国若强行没收中国农业投资 将破坏其标榜的法治和契约精神 引发全球资本信任危机 [21] - 美国的单边行动可能导致国际投资者对美国市场产生寒蝉效应 [23] - 争端反映出美国在核心竞争领域优势减弱后 转向非关键领域的战略调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