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力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研发成势 上市公司显硬核担当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4:02
A股公司研发投入总体情况 - 2024年5304家A股公司研发支出合计超过1.67万亿元 [2] - 研发支出总额超过50亿元的公司有42家,超过100亿元的有23家 [2] - 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125家,占比超过50%的有39家,占比超过100%的有11家 [2] - 计算机、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超过5% [2] 行业研发投入趋势 - 制造业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向中高端价值链持续迈进,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态势明显 [2] -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驾、AR/VR等新技术成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重点领域 [2] - 计算机、医药生物、汽车等行业以较高研发投入占比推动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 [7] 龙头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约542亿元,同比增长36%,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800亿元 [3] - 宁德时代2024年研发投入186亿元,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拥有六大研发中心和2万名研发人员 [4] - 中国建筑、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在200亿元至450亿元之间 [4] - 美的集团、京东方A、海康威视、海尔智家等链主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均超过100亿元 [4] 新兴产业研发动态 - 星环科技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0.65%,较上年增加20.77个百分点 [5] - 格科微2024年研发投入9.5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91% [5] - 韦尔股份2024年业绩同比大增近5倍,得益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5] - 美的集团旗下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已完成谐波减速机系列产品开发 [6] 高研发投入企业案例 - 格灵深瞳2024年研发投入1.8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61.18% [7] - 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29.40% [7] - 赛力斯2024年研发投入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专利授权同比增长57% [7][8]
宁德时代成为首家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的企业
快讯· 2025-04-29 20:38
公司动态 - 宁德时代于4月27日获得两张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检测报告 [1] - 公司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 [1] - 通过检测的产品包括电池单体与电池包 [1] 行业标准 - 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为新国标 [1]
亿纬锂能江吉兵:大圆柱电池如何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9 18:05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 -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成为行业竞争关键 亿纬锂能作为全球领先锂电池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大圆柱电池领域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2] - 公司提出大圆柱电池原位升级方案 在不改变壳体设计情况下通过材料变化实现整包差异化表现 为电池标准化提供新思路 [2] - 新能源汽车发展从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 动力电池行业面临"产能错位"核心问题 方形电池定制化程度过高导致成本增加 [5] 大圆柱电池技术优势 - 大圆柱电池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最优解 通过化学材料体系升级实现原位升级 简化生产流程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大圆柱电池可将超级增程车型纯电续航从150-200公里提升至400公里 并在零下30℃实现25分钟超充 [7] - 大圆柱电池采用三元材料体系 实现磷酸铁锂电池无法达到的性能 同时解决低温充电难题 [7] 亿纬锂能竞争优势 - 公司在圆柱电池领域拥有20多年研发生产经验 掌握全极耳技术等关键工艺 [9] - 具备从电芯到系统的完整研发制造能力 形成研发闭环确保技术创新产业化 [9] - 选择大圆柱电池作为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细分市场优势 [9] 市场应用与国际化 - 已与一汽 长安 宝马 蔚来 江淮等企业开展合作 部分项目进入量产阶段 [10] - 计划从中高端市场(C级/D级车)切入 目标渗透率10%-30% 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整体市场 [12] - 大圆柱电池原位升级特性更贴合国际市场需求 可降低海外建厂风险 适应长研发周期 [13] 技术创新与安全 - 开发蛇形管双侧液冷 浸没冷却等多代液冷技术 提升散热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13] - 独创全域发泡技术 膨胀率1:5的发泡胶形成多孔介质结构 提升低温性能和碰撞安全性 [14] - 大圆柱电池磕碰能量标准达300-1000焦耳 远超国标150焦耳 采用定向泄压技术5秒内快速散热 [16] 行业发展趋势 - 圆柱电池与方形电池将在不同领域并存发展 企业需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12] - 大圆柱电池具有更高回收价值 三元材料在生命末期仍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16] -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 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大圆柱电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16]
王华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 掌控创新与安全的“权衡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9 17:17
行业趋势 - 2025上海车展反映汽车行业从浮躁转向理性回归,供应链企业从幕后集体走向台前 [1] - "智电"变革成为不可逆趋势,行业聚焦创新速度与科技安全的平衡 [1] 欣旺达动力技术布局 - 公司展示覆盖纯电、混动、商用车、低空飞行等九大场景的创新解决方案 [2] - HEV混动电池技术具备60C闪充70C闪放功率性能,-30℃极寒耐受,全球装机量突破150万台,位列全球锂电企业第二 [2] - 增程式混动电池支持2-6C超充,适配500+公里纯电续航,纯电"闪充电池3.0"实现充电速度与安全寿命双突破 [2] - 增混动力电池产品(欣星耀/欣星驰系列)具备-35℃冷启动能力,-20℃续航保持率超90%,通过6项极限安全测试,支持10年/30万+公里质保 [3] - 2024年公司在国内高端增混动力电池市场排名前四 [3] 商用车电池解决方案 - 商用车大容量超充电池支持1.4MW超大功率充电,15分钟补能效率提升400%,系统循环寿命达5200次,匹配8年200万公里运营周期 [4] - 模块化CTP平台适配85%商用重卡车型,三维定向泄压技术实现电芯级热失控防护,覆盖32城市的智慧运维网络构建全生命周期闭环 [4] 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 近五年集团累计研发投入超129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近万人,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50余项 [4] - 生产制造基地覆盖中国广东、江苏等7省及匈牙利、摩洛哥、泰国等国,在美国、法国等6国设立分支机构 [5] 可持续发展与合规 - 公司加入全球电池联盟,推进电池护照标准制定,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应对欧盟电池法规 [6] - 首批参与中国电池ID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国内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及全球产业数字化 [7] 产业链协同与战略 - 创新与安全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通过系统性闭环实现长期主义发展 [8]
为什么日本创新力不如韩国?
虎嗅APP· 2025-04-29 08:12
| | | | Bloomberg 2021 Innovation Inde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 | 2020 | YoY | | Total | R&D | Manufacturing | | High-tech | Tertiary | Researcher | Patent | | Rank | Rank | Change | Economy | Score | Intensity | Value added | Productivity | Density | Efficiency | Concentration | Activity | | | 2 | +1 | S. Korea | 90.49 | 2 | 2 | 36 | ને | 13 | 3 | 1 | | 2 | 3 | +1 | Singapore | 87.76 | 17 | | ୧ | 18 | 1 | 13 | 4 | | 3 | ને | +1 | Sw ...
车展观察|要速度也要安全,动力电池赛道正在重新定义
贝壳财经· 2025-04-28 22:31
超充技术突破 - 行业进入"兆瓦时代",比亚迪、华为、宁德时代、星星充电等企业推出兆瓦级产品,推动补能向"油电同速"升级[1][4] - 宁德时代展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峰值12C兼具800公里纯电续航,-10℃低温亏电环境下仍可保证动力输出[5] - 比亚迪推出闪充电池,实现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5] - 华为发布兆瓦超充产品并成立"超充联盟2.0",推动行业全面超充化发展[9] - 星星充电发布两兆瓦液冷超充系统,聚合功率池能力达10兆瓦,双枪输出电流2400A,启动时间3秒[10] - 欣旺达动力展示闪充电池3.0,实现"1秒1公里"补能效率,未来将推出8-10C倍率超充产品,10%-80%SOC补能时间压缩至7分钟[11] 电池安全升级 - 工信部发布"最严新国标"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2020年版国标仅要求着火前5分钟提供报警信号[13][14] - 吉利汽车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包含电池包底护板、防撞梁等专利,并成立吉曜通行电池产业集团,统一神盾金砖电池品牌[15][19] - 吉利电池需通过36项安全测试,其中23项超新国标标准,包括电芯针刺、海水浸泡等12项未列入国标的严苛测试[19] - 亿纬锂能实现国产大圆柱电池乘用车规模化量产,系统性保障碰撞冲击能量吸收、热失控防护及全生命周期结构稳定性[22] 行业技术革命 - 超充与安全技术革命重新定义电池赛道,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国际领航员"[3][23] - 欣旺达动力推出1.4MW超大功率商用车电池解决方案,15分钟极速补能提升运力效率400%,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12] - 比亚迪兆瓦级充电技术参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MW(1000KW)、最高充电电压1000V、最大充电电流1000A、最高充电倍率10C[7][8]
锂电巨头获20GWh电池大单!
鑫椤锂电· 2025-04-28 16:41
SK On电池供应合作 - SK On被选为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Slate的电池供应商 将在2026年至2031年期间供应20GWh电池 并可能随生产规模扩大增加供应量 [2] - Slate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电动皮卡 补贴后售价低于2万美元 配备52.7千瓦时电池 续航150英里 可选240英里版本 [2] - SK On还与日产汽车签署协议 将在2028年至2033年供应近100GWh美国制造电池 用于日产下一代电动汽车 [2][3] SK On产能布局 - SK On目前运营两家电池工厂 正在美国建设另外四家工厂 全面投产后美国年产能将超180GWh [2] - 2025年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中 SK On排名第四 装车量6.1GWh 同比增长38.6% 市场份额4.7% 同比微降0.10% [4] Slate公司背景 - Slate成立于2022年 总部位于密歇根州 致力于开发多功能电动皮卡 获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支持 [2] - 公司产品主打平价与定制化 电动皮卡可变形为五座SUV [2]
车展季·大咖说 | 亿纬锂能江吉兵: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17:15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 -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被业界视为最严苛的动力电池"安全令" [1] - 新标准将推动全行业提升产品安全等级,让消费者用得更放心 [1] 大圆柱电池技术路线 - 大圆柱电池技术路线正获得越来越多车企青睐,其制造效率可达方形电池10倍,且标准化设计能让电池成为汽车标准零部件 [1] - 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已获得宝马定点,预计2025年"上车" [1] - 大圆柱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实现了能量密度的突破,其中以直径46毫米、高度80毫米的4680电池最具代表性 [2] - 大圆柱电池"固定尺寸+多元化学体系"的技术路线,兼容多种化学体系,能在3~6个月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80%研发费用 [2] - 宝马集团在今年2月宣布将搭载新一代大圆柱电池,特斯拉、保时捷、沃尔沃等豪华品牌也纷纷布局 [3] - 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都在积极推进4680等46系圆柱电池的研发生产 [3] - 大圆柱电池未来在中高端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主流 [3] - 大圆柱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小体积优势,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长增程续航(如300公里),弥补了磷酸铁锂的不足 [3] 人形机器人市场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2025年出货量突破1万台,到2030年将达到5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约7500亿元 [4] - 亿纬锂能从今年开始逐步进入机器人市场,已推出第一代产品,采用1865和2170小圆柱电池,其中2170型号的能量密度达到289瓦时/公斤,能够支持超过2小时的续航 [7] - 针对四足机器狗或大型机械,公司开发了大倍率、高功率的产品,以满足复杂工况和高功率需求 [7] - 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实现应用,未来5~10年将逐步进入家庭场景 [7] 低空经济领域 - 亿纬锂能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了差异化解决方案,对于320瓦时/公斤以下的需求,重点优化电池的成组效率和内耗特性,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短途物流无人机等领域 [7] 未来技术布局 - 亿纬锂能计划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50~400瓦时/公斤,固态电池等新型技术也已在研发进程中 [7] - 公司还在开拓不同品类,以覆盖更多场景,例如引入增程电池等 [7]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投资界· 2025-04-25 15:03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装入摄像机,开启锂电池商业化历史[6] - 2008年特斯拉将6831颗钴酸锂电池装入Roadster,赋予锂电池全新使命:整车动力核心[6] - 动力电池行业走出"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6] 动力电池技术迭代与挑战 - 从钴酸锂到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从钠电池到固态电池,技术持续创新[7] - 动力电池没有绝对"完美",存在材料特性与工程实现的天然矛盾[7] - 消费者对"更高续航、更快充电、更低成本"的多元诉求驱动行业发展[7] - 不同材料体系存在"跷跷板效应",工程师需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速度、低温性能和成本间寻找平衡[9] 低温性能问题与解决方案 - 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黑龙江低至30%,核心问题在于锂电池低温性能衰减[10]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五成[10] - 钠电池在-20℃低温环境中放电保持率达90%以上,远胜磷酸铁锂[12] - 钠新电池在-40℃环境下也能保持90%能量保持率[13] 钠电池优势与发展 - 钠储量是锂的420倍,全球分布广,开采易,成本低,不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12] - 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12] - 钠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75Wh/kg,循环寿命达10000次,比磷酸铁锂多一倍[13] - 钠新电池10分钟可从30%充到80%,极端安全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13] 多核架构技术创新 - AB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将钠离子与锂电池按比例混搭,实现协同控制[15] - 骁遥增混电池在-40℃环境下可放电,-30℃环境下可充电[15]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双舱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6]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双核方案可实现700公里超长续航[16] - "铁-铁"双核方案可实现峰值12C充电倍率和超1000公里纯电续航[16]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方向从"绝对技术领先"转向"场景高度定制"[16] - 新能源产业下一阶段竞争核心在于理解消费者需求和定义产品价值[16] - 行业需从"技术内卷"转向"场景深耕",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双赢[18]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