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09 05:59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 9% [1][2] - 重点监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量同比增长6 0% [1][2]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 2 较上年增长2 3% 以2015年为基期(100) [2] 区域海洋经济亮点 - 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 同比增长8 3% 重点发展"海上绿电"和"海上装备" [2] - 浙江累计审批海域立体设权项目180个 面积约16 5万亩 实现经济、资源、生态三赢 [2] - 山东成立现代海洋产才融合发展创新联盟 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 [2] - 海南海洋生产总值从2022年2009 3亿元增至2024年2707亿元 年均增速16 1% [3] 海洋产业结构与创新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2% 在海洋经济中占比持续提升 [3]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 2万亿元 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3] - 海洋渔业、油气业、船舶工业等产业加速数智化、高端化转型 [3] - 海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打造"智慧海洋"创新策源地 [3] 海洋生态监测结果 - 2024年监测覆盖14条近海断面、1621个监测站位及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区域 [4] - 近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 浮游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 [4] - 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60% 红树林保护成效显著 [4][5] - 辽河口斑海豹春季最大日上岸量达352头 北部湾布氏鲸数量增加 [5] - 58 8%监测海岛状况优良 52%周边海域达一、二类水质标准 [5] 生态挑战与应对措施 - 2024年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近海表层水温创观测记录新高(偏高1 2℃) [6] - 赤潮次数及面积超近10年均值 浒苔绿潮等生态问题仍存在 [6] - 自然资源部将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7] - 计划建设卫星/无人机监测网络 研发新型预警技术 强化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修复 [7]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广州日报· 2025-06-07 03:18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0% [2] - 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7个百分点 [2] - 2016—202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速1.4%,2024年指数为113.6,比上年增长1.2% [4] 海洋产业结构 - 2024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31.0∶65.6,呈现持续优化态势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2]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贡献持续增强 [2] 海洋空间规划与政策 - 广东省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2] - 陆海联动布局"城、湾、岛、岸、堤",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 [2] 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专项 - 2018年以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 [3] - 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 [3] -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 [3] 海洋生态保护成效 -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08万平方千米 [3] - 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 [3] - 建成3个国家级美丽海湾,获评"和美海岛"7个,建成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 [3]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0.6% [3]
强监管、优结构、提效率 年内45家公司上市 超九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证券日报· 2025-06-07 00:50
IPO市场概况 - 截至6月6日,年内45家公司登陆A股,同比增长17.95%,合计募资332.09亿元,同比增长20.8% [1] - 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监管部门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大 [1] - 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强监管、优结构、提效率成为IPO市场主基调 [1] 上市申请受理情况 - 年内沪深北交易所共受理29家企业上市申请,计划募资441.8亿元,其中25家为科创企业,占比86.21% [2] - 5月单月受理16家企业创年内新高,其中13家为科创企业,占比超八成 [2] - 受理企业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与科技创新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2] 政策支持与审核效率 - 证监会强调增强制度包容性,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3][4] - 北交所推出可转债市场、做市商扩容等创新举措,吸引中小科技企业集中申报 [4] - 审核注册效率显著提升,部分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核发批文仅十余天 [4] 北交所市场吸引力 - 年内北交所受理19家企业上市申请,占比65.52%,成为企业上市首选地 [6] - 差异化上市标准及包容性制度设计精准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6] - 启用920独立代码、优化发行定价等深改措施提升市场吸引力 [7] 监管动态与排队企业 - 年内终止上市审核企业达68家,三大交易所排队企业仅剩187家,较高峰期大幅下降 [8] - 审核标准严格化促使企业与中介机构更谨慎,主动撤单率上升 [8] - IPO资源加速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提升 [8] 未来趋势展望 - 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将增强制度包容性,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案例将增多 [9] - 北交所定位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加速申报 [9] - IPO资源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占比有望提升 [10]
创业板指十五周年“焕新”再出发 开启创新经济投资新篇章
证券日报· 2025-06-05 00:29
创业板指样本调整 - 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创业板指实施样本定期调整 更换8只样本 调整将于2025年6月16日正式实施 [1] - 创业板指自2010年发布以来已历经15年 累计调整样本股逾50次 本次调整反映强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提升指数代表性与流动性的趋势 [1] - 调入蓝色光标 长盈精密 全志科技 电连技术 协创数据 锐捷网络 乖宝宠物和星宸科技等8只股票 新调入公司市值均在186亿元以上 [2] 新样本特征 - 新调入的8家公司中 全志科技 电连技术 锐捷网络 乖宝宠物和协创数据等5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2024年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幅达10% 22家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 注册制样本公司数量达17家 权重提升至7% [2] - 创业板指聚焦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权重达92% 高研发投入特质与创新周期高度契合 [2] 编制规则优化 - 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修订 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 剔除国证ESG评级B级以下的股票 [3] - 设置个股权重上限机制 单只样本股权重在定期调整时不超过20% 降低集中度过高风险 [3][4] - 当前创业板指PE估值约30倍 处于历史10%分位数 中长期配置性价比凸显 [4] 指数投资生态 - 跟踪创业板指的产品共计48只 境外市场发行产品7只 2022年9月创业板指ETF期权上市交易 [5] - 华夏创业板ETF在巴西交易所上市 为海外投资者提供配置渠道 提升境内资本市场影响力 [5] - 创业板指具备高成长性 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汇聚新能源 半导体 生物医药 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 [6] 未来展望 - 创业板指有望持续发挥"创新引擎"作用 引领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 包括人工智能 半导体 绿色能源 生命健康等产业 [6] - 创业板指将成为反映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的关键指标 是投资者分享中国创新经济红利的重要抓手 [6]
《十五五规划前瞻》解析安全战略构建及财政体制改革
搜狐财经· 2025-06-03 18:57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蓄势攻坚期和突破国际围堵的战略转折期 [3] - 地缘冲突(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了全球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 [3] - 中国需保持年均5%以上的经济增长以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9] 经济政策调整方向 - 财政政策将更积极有为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 [7] - 重点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化基建投资结构 [7]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9] -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推动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 发展人工智能 [9]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9] -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9] - 扩大内需战略包括促进民营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 推动消费升级 [7] 区域发展战略 -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化制度开放 [7] - 强化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9]
鞍山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辽宁日报· 2025-05-30 09:35
工业增长与产业升级 - 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工业"五改"投资增长22%,年度投资目标110亿元以上 [1] - 实施工业"五改"项目400个以上,推动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和安全改造 [1] -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500家,实施"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项目20个,开发国内首个露天矿智能开采生产平台 [1] 项目建设与投资 - 开复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03个,创5年来最好水平,推动75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建设 [1][2] - 签约重点项目321个,计划总投资370亿元,全年力争新签约项目800个以上 [2] - 谋划5000万元以上项目530个,总投资1554.4亿元,包括投资8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 [2] 消费与文旅发展 - 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资金1亿元,发放消费补贴3000万元,前4个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4% [1][2] - 开展促消费活动220余场,全年计划组织430场,推动传统市场改造提升和阿里巴巴产业带落地 [2] - 举办文体旅活动193项,提升12条特色商业街区形象品质 [2] 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 - 加快建设130个城建项目,千山湾项目竣工成为城市新地标,全年实施城建项目230个 [2] - 改造老旧小区34个,增加市民停车和新能源汽车充电供给 [2] - 空气质量连续3年达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连续6年改善,推动75%生产矿山达到"绿色"标准 [2]
宿州主要指标稳定增长 总体运行平稳向好
搜狐财经· 2025-05-30 09:21
工业生产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4%,较去年同期加快2 2个百分点 [1] -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2 1%,制造业增长8 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 1%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 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 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6 6% [1] 项目建设 - 在库投资项目1028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个 [1] - 制造业投资增长3 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 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7 7%,较一季度提高20 7个百分点 [1] 市场销售 -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 4%,较去年同期加快1 8个百分点 [2]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 0%,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 1% [2]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2 3%,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27 5%,智能手机零售额增长32 5% [2] 货物进出口 - 进出口总额24 7亿元,同比增长33 1%,其中出口21 1亿元增长21 1%,进口3 6亿元增长218 4% [2] - 4月份进出口总额7 4亿元,增长72 5% [2] 金融市场 -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90 9亿元,同比增长9 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16 8亿元增长11 8% [2] - 本外币贷款余额3950 4亿元,增长8 4%,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2249 1亿元增长10 2% [2] 居民消费价格 -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 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 2个百分点 [3] - 食品烟酒价格下降2 3%,衣着价格增长0 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 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5 5% [3]
强化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底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01:53
新兴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则更加强调高起点的绿色规划与发展和政策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将绿色设 计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产品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 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设计、选用环保材料、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 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注重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协同上下游企业采用绿 色生产技术和环保原材料,实现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绿色低碳领域发展迅猛。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等 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凭借创新的技术理念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也日趋完 善,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新兴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经济性瓶颈制约使得氢 能、新型储能等部分产业难以短时间进行大规模普及应用,尚难做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第二,大量企 业涌入导致部分领域竞争激烈,部分产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不利于新兴产业的 技术研发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远快于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进程,导致市场上产品 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市场准入规范,制约了 ...
国常会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4:11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横 向补偿,以及跨地区、跨地域的纵向补偿。以河流上下游横向补偿为例,上游地区若能有效保护水质, 下游地区便能享受到清洁的水资源,进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工业。然而,上游地区在保护水质的过程中 可能会错失一些经济发展机会,因此,下游地区应当对上游地区进行相应的补偿。 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秘书长吴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我国之 前以纵向补偿为主,横向补偿经常提及,但由于没有国家性的规则性文件,所以各地普遍无法实施。当 前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有望明确补偿原则和计价依据,对横向补偿肯定是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被补 偿地区的本质发展还是需要设计系统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自身的绿色资源变为可持续发展资 马军进一步表示,传统产业方面,鉴于其普遍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征,须通过系统性 升级改造实现转型突破。新兴产业领域,当前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已具备显著的绿色低 碳属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亦展现出赋能低碳转型的潜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兴产业在指数级增 长过程中伴随的能源消耗强度 ...
新一轮金融支持政策下的重点投资方向与项目谋划
搜狐财经· 2025-05-23 18:12
政策核心目标 - 通过提供充裕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1] - 针对房地产、中小微企业等特定领域精准施策,化解风险并激发内生动力 [1] -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 [1] 重点投资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 - 涵盖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领域 [2] - 设立科技创新专项信贷机制,鼓励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探索长周期科技贷款绩效考核 [2] - 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保险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和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投资 [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以"AI+"专项行动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先支持智能制造设备更新、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 [3] 基础设施与绿色低碳发展 - 包括绿色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及绿色低碳改造 [4] - 绿色金融支持、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持续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成为投资热点 [5] 农业与乡村振兴 - 支持农业机械设备更新、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 [6] - 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至3万亿元并下调利率,形成量价协同效应 [6]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 - 重点支持医疗卫生设备更新、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老旧社区医疗设施改造 [7] - 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百万人口大型医疗设备拥有量达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13] 教育与文化体育 - 重点支持高校及职业院校关键教学设备更新、智慧课堂建设 [8] - 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提质升级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8] 重点行业领域新特点 工业领域 - 聚焦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优先淘汰限制类设备 [9] -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9] 环保领域 - 布局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推动废旧电池、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及水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 [10][11] 农业领域 - 持续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生物育种产业化、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农文旅融合 [12] 数字资产 - 推进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优化信贷服务、强化保险保障、扩大股权投资利好数字经济企业 [15][16] 资金支持类型 超长期特别国债 - 支持"两重"(大中型灌区、引调水工程、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和"两新"(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 [17]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 2025年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5000亿元),投向领域从10个扩至22个,资本金出资上限比例提至30% [18] - 8000亿元用于置换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另发行2万亿元专项债用于同类置换 [19][20] 中央预算内资金 - 2025年拟安排7350亿元(2020—2024年分别为6000亿、6100亿、6400亿、6800亿、7000亿) [21] - 支持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等八大领域34个细分方向 [21] 项目谋划建议 - 融资成本下降,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融资可得性提高 [22] - 资本市场渠道拓宽,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深化,科技创新债券推出 [22] - 民营企业可参与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重大项目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