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优艾智合递表港交所 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08:42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是一家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 致力于为全球工业客户提供稳定 柔性 高效的生产解决方案[1] - 公司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包括高泛化智能模型及具备感知 移动 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1] 市场覆盖与客户 - 解决方案已在中国 日本 韩国 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销售[1] - 客户涵盖半导体晶圆代工厂 电网集团和能源集团等知名企业[1] 行业地位与排名 - 2024年按收入计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1] - 在半导体产业2024年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1] - 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1] 发展历程与成就 - 2017年即实现具身智能产品的销售[1] - 在半导体和能源化工领域率先实现规模销售[1] - 战略聚焦于工业具身智能中最具增长潜力和场景适应性的移动操作机器人[1]
连续9年全国第一,广东凭什么稳坐创新王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08:01
记者丨吴佳霖 编辑丨蒋韵 9月27日,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简称《报告》)在北京 发布。 广东在《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继续蝉联全国第1,已连续9年位居榜首。 《报告》指出,广东各方面表现均较为突出。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连续两年排第1位,与综合值排名持平。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排名与上 年持平,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均低于综合指标排名。创新绩效排名较上年下降1位,排第2位,低于综合指标排名。 总体来看,广东的"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双核心优势依然稳固,同时不可忽略的是,2023年数据所显示的领先优势出现边际收敛,创新效率与 增长潜力排名下滑,成为广东从"领先者"迈向"长期领跑者"必须正视的卡位点。在苏浙沪鲁等省份加速追赶的背景下,广东需要找到突破点, 重塑其全国创新之首的"含金量"。 广东企业持续领先一身位 连续九年,广东稳坐全国综合创新能力的头把交椅。其中,广东企业创新第1、创新环境第1、知识创造第2、知识获取第4、创新绩效第2;分 层指标中,综合实力第1、综合效率第5,较上年回落2位。 在此生态下,新质生产力在广东的制 ...
深化改革,经开区活力迸发
人民日报· 2025-09-29 05:55
核心观点 - 辽宁省经济开发区通过“创新+改革”双轮驱动,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力军 [1][2] 企业创新成果 - 芯源微研制出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芯片制程的单片式清洗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1] - 新松工业机器人接连亮相央视春晚与元宵晚会,展现“中国智造”硬核实力 [1] - 东软智睿的极光智慧放疗系统突破国际垄断,性能跃居全球先进水平 [1] 制度改革与服务升级 -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从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到人才落地的全链条政策矩阵 [1] - 组建中央法务区,打造全要素知识产权展示传播中心以保障创新成果 [1] - 通过“浑南会客厅”优化审批流程,采用“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式,配备专业化帮办团队,实现审批流程从“多头跑”变为“一次办” [1] 经济开发区改革与绩效 - 辽宁省商务厅于5月份出台《关于深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全省96家省级以上经开区“一区一策”制定实施方案 [2] - 改革涵盖事权、财税、人事薪酬制度,并创新市场化运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2] -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4% [2] - 全省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实现262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0.9% [2] - 11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经开区总量的49.3%、43.8%和39.5% [2]
连续9年全国第一,广东凭什么稳坐“创新王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0:56
综合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中继续蝉联全国第1,已连续9年位居榜首 [2] - 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连续两年排第1位,与综合值排名持平 [2] - 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排名与上年持平,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 [2] - 创新绩效排名较上年下降1位,排第2位 [2] - 综合效率排名第5,较上年回落2位,综合潜力位列第27 [2][5] 企业创新核心优势 - 广东具备从“研发—试制—量产—规模化—品牌化”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强能力 [3] -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 [3] - 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3426.64亿元,占全国16.34%,全国第1 [3] - 企业研发强度(研发/销售)全国第5 [3] - 发明专利授权数143,141件全国第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164,853件全国第1 [3] - 新产品销售收入51877.46亿元全国第1,新产品占营业收入比重全国第3 [3] - 全省约九成的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和发明专利申请均来源于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超六成的发明专利和八成的新产品 [4] 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实力 - 2024年广东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到56.7%、31.6% [4] - 新能源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约1/4;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超四成;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18% [4] - 拥有约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后备梯队 [4] 创新环境与投入 - 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分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5]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已达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6] - 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5家 [6] - 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6] 人才吸引与全球地位 - 截至2025年7月累计吸引超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就业,较原计划提前完成目标 [6] - 2025年9月至12月将在全国超100所重点高校开展招聘,提供超13万个岗位 [6] -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7]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二、科学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三、风险资本指标全球第六 [8]
科技创新为辽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广东激活三大动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9-28 20:13
辽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研发投入方面,全省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支出比重达到6.9%,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24.3% [1] - 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成功研制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船、国家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并攻克堆叠式柔性太阳翼机构难题应用于千帆星座项目 [1] - 产业集聚方面,组建20个重点实验室群,先进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发力,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产业集群结构方面,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首次超过1/3 [3] 广东改革开放与产业创新 - 对外开放方面,“十四五”以来对外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多个港口互联互通,自贸试验区超300项改革创新经验全国复制推广 [4] - 深化改革方面,横琴实现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接办设立澳资企业100多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形成48条创新举措 [4] - 产业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新增汽车、新能源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近10万亿元 [6] - 科技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已赋能制造、教育、医疗等13个领域共78类应用场景,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 [6]
ABB集团韩晨:竞合共生 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9:51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在工博会全球首发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与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该系统可通过任意第三方相机或传感器进行环境识别,并利用AI驱动在线自动路径规划以提升机器人节拍 [2] - 推出多款基于中国市场和中国本地供应链的SCARA、协作和小型工业机器人产品组合,以匹配本地市场的竞争和需求 [5] - 公司计划将机器人业务独立拆分并上市,目标在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旨在为全球业务特别是中国业务带来更大自主权,并能更多地将研发投入符合中国国内客户需求的项目 [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超过30%的机器人在应用中都有视觉加持,但客户在集成不同厂家的相机和视觉处理器时面临技术门槛高、过程耗时耗力的问题 [2] - 引入深度学习AI算法后,机器人执行打螺丝任务的精度从传统2D视觉的20%多提升至接近100%,并正尝试通过灵巧手及深度视觉解决柔性电缆插接等非刚性目标操作难题 [3] - 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受限于算力、AI幻觉等瓶颈,与工业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存在冲突,因此公司在导入人工智能上持谨慎态度 [3] - 公司与AI数字物料仿真企业摩泛科技战略合作,尝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训练人工智能以快速融合到工业生产中 [3] 中国市场布局与竞争 - 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2005年开始在中国进行制造和研发,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的本土化 [5] - 公司在上海及珠海拥有近300位研发人员,其中很多是机器人全球领域的专家,并计划进一步加强在国内的研发能力 [5] - 中国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为应对竞争环境,在保证利润谋求增长的同时,采取降低成本和增值策略,注重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5] - 中国市场被描述为竞合共生的格局,国际企业服务于中国制造业成长并受益于其发展 [4]
ABB集团韩晨:竞合共生,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9:38
公司新战略与产品发布 - 公司在上海第25届工博会全球首发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与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该系统可通过任意第三方相机或传感器进行环境识别,并利用AI驱动在线自动路径规划以提升机器人节拍[3] - 公司宣布与AI数字物料仿真企业摩泛科技战略合作,尝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训练人工智能快速融合到工业生产之中[5] - 公司计划将机器人业务独立拆分并上市,目标在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旨在为全球业务特别是中国业务带来更大自主权,以便更多地将研发投入符合中国国内客户需求的项目中[8]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影响 - 超过30%的机器人在应用中都有视觉加持,但客户在集成不同厂家的相机和视觉处理器时面临技术门槛高、过程耗时耗力的问题[3] - 人工智能技术能提高机器人在精度、环境和光影方面的忍受度,在自动规划路径上成效卓著,并允许机器人抓取非刚性目标及在非结构化环境进行高精度操作[4] - 通过引入深度学习AI算法,机器人执行打螺丝任务的精度从传统2D视觉的20%多提升至接近100%,并正尝试解决柔性电缆插接等复杂问题[4][5] - 人工智能在工业界的应用受限于算力、AI幻觉等瓶颈,与工业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存在冲突,因此公司在导入人工智能上持谨慎态度[5] 中国市场策略与竞争格局 - 中国机器人行业被描述为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未来将是竞合共生的格局,这也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6] - 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2005年开始在中国进行制造和研发,已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的本土化,在上海及珠海拥有近300位研发人员[6] - 为应对竞争,公司推出多款基于中国市场和中国本地供应链的SCARA、协作和小型工业机器人产品组合,策略是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提升后期部署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来增值[8]
江苏占据六席!工信部新一批“国字号”产业集群公示
扬子晚报网· 2025-09-28 14:47
扬子晚报网9月27日讯(记者 徐兢)我9月27日,记者从江苏省工信厅获悉,在前不久工信部公示的2025年度(第四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 又有来自江苏的6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定位于县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小企业高 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南京市溧水区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常州市武进区工业协作机器人、苏州市吴江区仿真纤维材料、如东县海上风电装备、盐城市亭湖区烟气处理环保装备、 泰兴市低碳烯烃延伸功能性材料等7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定位在县级区划范围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 高效、治理服务完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 26 |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 | | --- | --- | | 27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工业协作机器人产业集群 | | 28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仿真纤维材料产业集群 | | 29 | 江苏省如东县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 | 30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烟气处 ...
到场专业观众达22.4万人,第二十五届工博会闭幕
国际金融报· 2025-09-28 11:44
展会概况与影响力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在上海闭幕,展会为期5天[1] - 展会汇聚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中外展商,举办10场高规格论坛及近300场专题活动[4] - 展会首发近千项新技术新展品,其中近400项为“极大、极小、极轻、极智、极精”五极代表性成果,并揭晓1项特别大奖及22项其他奖项[4] - 到场专业观众达22.4万人次,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届同期增长11%[4] - 全网曝光量达23.14亿次,较上届增长71.28%,展商数量、展览面积、观展人次、影响力均创历史新高[4] 智能制造与产业生态 - “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作为三大特展之一,展示了C919关键结构件、国产大型邮轮动力系统模型、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等成果[6] - 成就背后有1500项产业基础攻坚项目支撑,体现了攻坚核心技术的战略定力[6] - ABB展示的IRB1100机器人通过精确控制成功演奏编钟,演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6] - 节卡机器人借此平台加快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创新生态[6] - 西门子带来近20款AI产品,其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智能装配设备是生成式工业AI助手在中国的首次试点应用[6] - 工业母机+百行万企活动发布产业能力手册及供需清单,促成超80项合作,签约金额超30亿元[7] 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 展会成为观察未来工业趋势的重要窗口,“具身智能”成为关键方向[9] - 可控核聚变、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等最新能源技术指向零碳未来,绿色甲醇、氢氨醇等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路径[9] - 数字孪生、AI算法与云平台为工厂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英特尔展示的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已投入实际生产[9] - 交大智邦的智能体机床μAI能够自主规划决策加工路径,如同“工业界的自动驾驶系统”[9] - 芯和半导体的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突破算力瓶颈,展现系统级仿真与多物理场整合进展[10] - 柴孚机器人展示全球首款腕部负载≥5000kg的重载机器人,打破全球工业机器人负载极限[10]
《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发布:中国市占率碾压全球,印度逆袭第六,日美韩德全线下滑
36氪· 2025-09-28 10:31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一倍,连续第四年突破50万台 [1][3] - 亚洲占全球新部署量的74%,欧洲占16%,美洲占9%,区域格局差异显著 [1] - 全球在用工业机器人总数达466.4万台,同比增长9% [3] - 预计2025年全球安装量将增长6%至57.5万台,2028年突破70万台 [3][30]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安装量达29.5万台创历史新高,占全球54%,同比增长7% [3][11] - 本土制造商国内销量首次超过外国供应商,市场份额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 [14] - 运营存量达202.72万台,全球占比43%,居全球之首 [16] - 预计到2028年制造业机器人需求年均增长10% [16] 主要区域市场动态 - 日本安装量4.45万台(全球第二),同比下降4%,电子和汽车行业需求疲软 [3][18][20] - 美国安装量3.42万台(全球第三),同比下降9%,汽车行业安装量回升至1.35万台 [3][21][24] - 韩国安装量3.06万台(全球第四),同比下降3% [3][24] - 德国安装量2.70万台(全球第五),同比下降5%,汽车行业安装量大幅下降25% [3][25][27] - 印度安装量9123台(全球第六),同比增长7%,汽车行业占比45% [28][30] 行业应用分布 - 通用行业安装量占比从2014年36%升至2024年53%,成为主导领域 [4] - 电气/电子行业安装量12.9万台(+2%),汽车行业12.6万台(-7%) [7] - 金属与机械行业增长18%,塑料与化工产品行业增长18%,食品行业大幅增长42% [7] - 协作机器人安装量从2017年1.11万台增至2024年6.45万台,占比从2.8%提升至11.9% [9] 服务机器人市场 - 2024年专用服务机器人新安装19.9万台,同比增长9% [32] - 医疗机器人新增1.67万台,同比增长91%,诊断与实验室分析领域增长610% [32][41] - 运输与物流领域安装量10.29万台(占比52%),专业清洁领域增长34% [38][40] - 消费服务机器人新增2010万台,同比增长11% [32] 技术趋势与挑战 - 物理AI、分析AI和生成式AI成为技术热点 [30] - 类人机器人处于发展初期,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43] - 短期受宏观经济、地缘冲突、贸易壁垒及劳动力成本制约 [30] - 机器人即服务(RaaS)商业模式降低市场进入门槛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