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华工科技上半年营收为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巨潮资讯· 2025-08-15 11:0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3][4] - 扣非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增长43.01% [3][4] - 总资产210.76亿元,同比增长1.21% [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4.95亿元,同比增长3.12% [3][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81亿元,同比下降91.86% [4] - 基本每股收益0.91元/股,同比增长44.44%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70%,同比提升2.04个百分点 [4] 智能制造业务 - 智能制造业务营收16.76亿元 [4] - 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同比增长43%,技术应用延伸至高价值加工工艺 [4] - 船舶行业订单同比增长26%,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取得突破 [4] - 商业航空领域订单同比增长220% [4] - 轨道交通行业订单同比增长67% [4] - 国际业务取得欧盟头部客户准入许可,船舶行业出口快速增长 [4] 联接业务 - 联接业务营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5] - 400G、800G光模块实现规模交付,客户版图扩充 [5] - 首发1.6T LPO、1.6T LRO产品及1.6T3nm DSP方案 [5] - 推出3.2T CPO解决方案,适配液冷散热方案 [5] - 4G/5G/5G-A基站光模块保持行业领先份额 [5] - 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完成客户测试导入 [5] - 25G PONOLT和ONU批量交付,推出50G PONOLT产品 [5] - 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工程将于三季度竣工投产 [5] 感知业务 - 感知业务营收21.54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2.11亿元 [6] - 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 [6] - 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多数国产及合资品牌 [6] - 传感器在汽车、光伏储能领域取得突破,新项目定点和量产增加 [6] - 压力传感器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新定点和转量产项目超过15个 [6]
先锋电子:智驰华芯是一家专注于智慧水利和工业物联网等领域传感器的高新技术企业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4 19:40
公司业务与技术 - 智驰华芯专注于智慧水利和工业物联网等领域传感器的高新技术企业 [1] - 公司拥有MEMS芯片、系统级先进封装、射频组件开发及传感器电路算法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能力 [1] - 已成功量产24GHz/120GHz调频连续波毫米波雷达 用于水文水利、农田灌溉、地下管网和石油化工等领域液位监测 [1] 产品应用与市场 - 毫米波雷达产品用于河道水库、农田灌溉及地下管网的水位及流量监测 [1] - 产品广泛用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区域的智慧水利和智慧城市项目 [1]
高华科技: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及商业航天配套业务
格隆汇· 2025-08-14 16:52
未来营收增长聚焦领域 - 公司未来营收增长聚焦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配套及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智能化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等领域 [1] 航空领域业务拓展 - 公司持续开发新一代战斗机、运输机、无人机等机型所需传感产品并拓展型号配套 [1] - 公司瞄准国产大飞机C919等机型批量交付带来的重大机遇 [1] 航天领域业务参与 - 公司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及商业航天配套业务 [1] 工业领域业务发展 - 公司持续深耕机械装备、轨道交通、冶金等重点行业并与行业龙头深化合作 [1] - 公司陆续与新客户建立合作为未来在工控自动化、能源产业等领域拓展积累经验 [1]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1] - 公司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并凭借技术领先和政策推动巩固优势领域地位 [1] - 公司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增量空间 [1]
高华科技(688539.SH):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及商业航天配套业务
格隆汇· 2025-08-14 16:00
公司未来营收增长领域 - 公司未来营收增长将聚焦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配套及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智能化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等领域 [1] 航空领域布局 - 持续开发新一代战斗机、运输机、无人机等机型所需传感产品 [1] - 进一步拓展型号配套 [1] - 瞄准国产大飞机C919等机型批量交付带来的重大机遇 [1] 航天领域布局 - 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领域重大工程 [1] - 拓展商业航天配套业务 [1] 工业领域布局 - 持续深耕机械装备、轨道交通、冶金等重点行业 [1] - 与行业龙头深化合作 [1] - 陆续与新客户建立合作 [1] - 为工控自动化、能源产业等领域的拓展积累经验 [1]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 [1]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1] - 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 [1] 市场拓展策略 - 凭借技术领先和政策推动巩固优势领域地位 [1] - 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增量空间 [1]
清华博士团队自供电传感器技术,获近千万天使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8-14 08:00
公司融资与背景 - 传感器技术公司"振电智感"近日完成天使轮融资,金额近千万元,由麟阁创投领投,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跟投,志云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5] - 公司成立于2025年,由清华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团队联合创立,专注于新型传感器技术和能量采集平台的研发 [5] - 公司CEO强振峰为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CTO乔元森为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博士,COO苏彦玲为清华大学经管MBA [6]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振动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振动状态,应用于机械系统故障诊断、结构健康监测、航空航天设备状态预警及新能源设备运维等领域 [5] - 创新应用摩擦电技术,结合微米级高共振结构和新型驻极材料,研发出业界首款自供电振动传感器 [6] - 产品具有"零功耗自供电"与"卓越的抗强物理场能力"两大核心优势,解决了传统传感器在严苛场景下的供电限制问题 [6] - 无电路设计使产品可安全应用于典型防爆场景 [6] - 产品已通过超导磁体、能源管网、风电设备等特殊工况场景的验证 [4][6] 市场与行业 - 预计2030年振动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增至686亿元 [5] - 美国PCB、丹麦B&K等巨头主导技术标准,国产替代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 [5] - 传统压电技术存在需外接电源、高频响与低功耗无法兼顾、易受环境干扰等痛点 [5] - 在超导设备、输油管道等场景,防爆要求与强物理场环境使国产传感器几乎缺席 [5] 商业化与发展规划 - 融资资金将用于传感器研发、测试产线建设及商业化团队搭建 [5] - 正在进行传感器产品矩阵开发,以满足军工、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特殊需求 [6] - 推进无线传感器与能量采集系统的研发,目标覆盖边缘智能设备供电场景 [6] 投资方观点 - 麟阁创投认为公司创新方案解决了传统摩擦电方案工业应用难题,实现了高端震动传感器的国产替代 [7] - 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认为振动传感器是平台性技术,摩擦生电传感应用场景较广,可以国产替代甚至国际新创 [7]
传感器行业深度
2025-08-13 22:53
**传感器行业深度分析 20250813** **1 行业概述** - 传感器行业受**人形机器人需求激增**推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单体传感器价值量约为 **2.4 万元**,其中视觉、六维力、触觉占比分别为 **30%、25%、16%**[2][5] - 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将外界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分类方式多样,包括力、视觉、触觉等类型,以及电阻式、电容式等[2] -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520 亿美元**,年化增长率约 **10%**,中国市场成长更快[3] **2 核心驱动因素** - **大模型迭代**:智能设备更聪明,提升传感器需求[2] - **供应链成熟**:成本降低,加速人形机器人落地[4] - **应用场景增加**:数据采集需求推动高性能传感器成为必需品[10] **3 视觉传感器** - 模拟人眼感知,贡献机器人 **70%** 的感知信息,主流方案为 **3D 相机 + 激光雷达**[11] - 技术路线包括结构光(近距离)、双目(15米内)、LiDAR、TOF[11] - 市场空间:2030年人形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市场预计 **200 亿元**,整体3D传感器市场 **800 多亿元**[11] - **奥比中光**国内领先,2025H1营收 **5 亿元**(同比+100%),扭亏为盈[12] **4 触觉传感器** - 模拟皮肤,检测压力/振动信号,首次受关注因特斯拉机械手拿鸡蛋演示[13] - 类型包括电阻式(低成本,**1,000元/手**)、电容式(高敏感,**2,000-3,000元/手**)、电磁式(性能最佳但昂贵)[15] - 视触觉技术结合视觉与触觉,单机价值量 **3,000-4,000元**,100万台需求对应 **35 亿元**市场[16] **5 六维力传感器** - 用于脚踝、手腕,实现六维力控制,技术难点在结构设计、算法解耦、标定精度[18] - 标定耗时(每点位测 **600-900 次**),贴片工艺复杂[18] - 机器人弹性预计2035年达 **40%-50%**,主流厂商包括ATI、霍尼韦尔、柯力传感等[20] **6 其他传感器** - **姿态传感器**:单体价值量 **2,000-3,000元**,弹性约 **20%**[21] - **编码器**:检测位置/角度,市场弹性接近 **20%**[22] **7 国内外公司动态** - **视觉领域**:奥比中光、英特尔领先,国产替代加速[7][12] - **触觉/力矩领域**:海外(Interlink、TA Texgan) vs 国内(汉威科技、福莱新材、他山科技)[19] - **六维力领域**:柯力传感、凌云股份快速降本[24] **8 投资机会与风险** - **推荐标的**: - 视觉:奥比中光(格局稳定)[24] - 六维力:柯力传感、凌云股份(技术积累)[24] - 触觉:汉威科技、福莱新材(工艺领先)[24] - **风险**: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风险[25] **9 未来趋势** - 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基本解决,应用场景(扫地、拧螺丝等)推动传感器需求[8] - 2024-2030年为传感器行业快速发展期[9]
清华博士团队自供电传感器技术,获近千万天使轮融资|硬氪首发
36氪· 2025-08-13 14:31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近千万元 由麟阁创投领投 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跟投 志云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1] - 资金将用于传感器研发 测试产线建设及商业化团队搭建 [1] 公司背景与团队构成 - 公司成立于2025年 由清华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团队联合创立 [1] - CEO强振峰为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 负责技术战略和产品开发 CTO乔元森为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博士 专攻传感器系统开发 COO苏彦玲为清华大学经管MBA 具备丰富产业化经验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核心产品为振动传感器 用于检测物体振动状态 应用于机械系统故障诊断 结构健康监测 航空航天预警及新能源设备运维 [1] - 创新应用摩擦电技术 结合微米级高共振结构和新型驻极材料 研发出业界首款自供电振动传感器 [2] - 产品具备零功耗自供电和卓越抗强物理场能力两大核心优势 解决传统传感器供电限制和部署成本高昂问题 [2] - 无电路设计可安全应用于防爆场景 已通过超导磁体 能源管网 风电设备等特殊工况验证 [2] 市场定位与行业痛点 - 振动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增至686亿元 [1] - 美国PCB 丹麦B&K等巨头主导技术标准 国产替代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 [1] - 传统压电技术存在需外接电源 高频响与低功耗无法兼顾 易受环境干扰导致数据漂移等痛点 [1] - 国产传感器在超导设备 输油管道等防爆要求与强物理场环境场景几乎缺席 [1] 商业化进展与战略规划 - 产品填补国产传感器在强磁场 防爆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空白 [2] - 正在进行传感器产品矩阵开发 以满足军工 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特殊需求 [2] - 推进无线传感器与能量采集系统研发 目标覆盖边缘智能设备供电场景 [2] 投资方观点 - 麟阁创投认为传感器是工业运维重要数据入口 公司方案解决传统摩擦电工业应用难题 实现高端振动传感器国产替代 产品已获精密制造 风电领域头部客户验证 [3] - 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认为振动传感器是平台性技术 摩擦生电传感应用场景广泛 可实现国产替代和国际新创 团队具备多年技术积累 [3]
东北证券:触觉传感器技术演化市场扩容 推荐关注晶华新材(603683.SH)
智通财经网· 2025-08-13 11:55
行业技术方案演化 - 分层触觉传感器包括压阻式、压电式和电容式类型,由敏感层、电极层、基底层、封装层和粘合层构成,敏感层采用PDMS或碳纳米管等功能材料,基底层使用PI或Ecoflex柔性弹性体提供机械支撑,封装层采用PDMS薄膜保护电路 [1] - 压电/压阻式方案性价比高且技术成熟,适用于非精密场景如灵巧手、手掌、小臂及双足,但测量切向力需复杂传感器结构和算法解耦;磁电式可直接测量三维力和力矩但生产工艺复杂且成本高,视触觉可感知六维力及纹理/温度但算力要求极高 [2] 市场竞争壁垒 - 电子皮肤材料端包括活性层、基材和电极,活性层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进PDMS弹性体是决定传感器灵敏度的关键,材料理解构成竞争壁垒 [3] - 信号处理算法需降维算法、时频分析算法和分类算法支持,电路制备依赖丝网印刷、3D打印、激光转印或沉积刻蚀等半导体级工艺,涂布与丝印工艺形成技术壁垒 [3] 市场空间预测 - 2030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总体市场空间预计达155亿元,其中灵巧手电子皮肤市场约50亿元,伴随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应用将从指尖扩展至手掌与指腹全覆盖 [4] - 当前手臂、双腿及脚掌等部位尚未覆盖电子皮肤,未来成本下降后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市场扩容 [4] 核心企业关注 - 推荐关注材料工艺领先企业晶华新材(603683.SH),因其在电子皮肤材料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1]
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消费日报网· 2025-08-13 10:35
特色产业集群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精准扶持与资金有力支持共同作用的结 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企业的转化应用,迅速变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用"的深度 融合,让创新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创新链。同时,政府针对性地出台财政、金融、 人才等专项政策,为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色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无疑成为中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是当下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更是未来中国经济破局腾飞的关键 引擎。 未来,特色产业集群更是中国经济破局腾飞的关键所在。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在新兴 产业领域占据先机,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向高 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正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之举。这不仅将提升我国产业在 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将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集群并非新生事物,但如今它在我国的发展已实现了质的蜕变,绝非简单的产业聚集。回首往 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和丰 ...
A股罕见,IPO公司谋控上市公司,安车检测能否终结连亏?
36氪· 2025-08-12 19:59
收购交易结构 - 矽睿科技通过"股权收购+表决权委托"组合模式以3.22亿元取得市值60.73亿元安车检测控股权[1][2][3] - 具体操作包括协议收购原控股股东贺宪宁6.43%股份(每股21.84元)及接受13.57%股份表决权委托[2][3] - 交易完成后矽睿科技合计控制20%表决权 上市公司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3][4] 股价市场反应 - 安车检测停牌前一日(7月29日)股价放量上涨11.87%至26.01元 创2025年新高[2] - 复牌首日(8月6日)出现20CM涨停 但随后四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5.75%(跌幅分别为7.34%/6.74%/0.11%/1.56%)[2] - 收购作价较停牌前股价折价约16%(21.84元/股 vs 26.01元/股)[2] 双方业绩表现 - 安车检测2022-2024年营收停滞在4.48-4.62亿元区间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且扩大(-3140.55万元/-5852.20万元/-2.13亿元)[5] - 2025年Q1营收1.15亿元(同比下滑8.23%) 归母净利润亏损403.48万元[5] - 矽睿科技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4.89亿元→6.37亿元→8.46亿元) 归母净利润2024年扭亏为1.54亿元(前两年亏损2.51亿/3.60亿元)[6] 战略意图与协同效应 - 矽睿科技作为国内传感器龙头企业 产品覆盖MEMS传感器、汽车电子模组等领域 与安车检测机动车检测业务存在汽车电子应用场景协同可能[6][7] - 收购方拟通过产业规划与投资管理优势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可能推动新增业务板块[7] - 矽睿科技股权结构涵盖上海联和投资(国资平台9.471%)、云锋基金(6.755%)、小米产业基金(5.066%)等明星股东 具备产业资源整合潜力[7] 资本运作背景 - 矽睿科技自2021年起两度接受IPO辅导 目前仍处辅导阶段 本次收购为其提供借壳上市替代路径[3][4][7] - 此案例与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股价月涨800%)形成连续非上市公司反向收购上市公司市场现象[1][2] - 资产证券化"双轨并行"策略在A股市场较为罕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