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媒体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科创生态逐步成型 全球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9-06 08:07
港股市场复苏与科技企业聚集 - 港股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复苏 呈现新气象 [1] - 大量科技企业涌入港股 使其成为前沿科技企业聚集地 科创生态圈初步成型 [1] 上市申请与融资表现 - 港交所处理超过200家上市申请 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 [2] - 2024年截至8月底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3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 [6]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 [6] - 科技企业再融资总额中占比接近40%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再融资 [7] 行业结构变化 - 港股行业结构2018年前主要由金融、地产、能源及消费构成 2018年后出现显著变化 [4] - TMT和生物医药类企业聚集 成为港股最具活力板块之一 [4] - 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林立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企业不断涌入 [4] 外资投资与全球兴趣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 [6] - 中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半导体、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增强全球投资者兴趣和信心 [6] 港交所制度创新与改革 - 2018年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2023年加入第18C章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上市 [9] - 2024年8月进一步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9] - 2024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和18A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9] - 允许18C和18A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9] - 截至8月底 处理2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和12家18C特专科技企业公开申请 [10] - 2024年8月实施新股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优化改革 放宽公众持股比例要求 提升机构投资者参与度 [10] 市场表现与竞争力 - 2024年上半年香港市场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创半年新高 [6] - 新股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6]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全球投资人长期看好 [7]
港股科创生态逐步成型 全球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9-06 03:13
港股市场复苏与科技企业聚集 - 港股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复苏 呈现新气象[1] - 超过200家上市申请正在处理 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1] - 科技已成为港交所新名片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机器人 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科创生态圈逐步成型[2] 港股市场结构变化 - 2018年前港股行业结构主要由金融 地产 能源及消费构成[2] - 2018年后TMT和生物医药类企业成为最具活力板块之一[2] - 腾讯 阿里 京东 美团 百度 小米等科技巨头林立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新能源等行业小巨人不断涌入[2] 外资投资与新股表现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3] - 上半年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3]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3] 科技企业融资活动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科技企业再融资总额中接近40%来自科技企业[4] -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进行再融资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成功融资[4] -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两三年前新股融资额[4] 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 - 2018年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2023年加入第18C章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上市[5] - 2024年8月进一步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6] - 2024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6] 上市申请与前沿领域覆盖 - 截至8月底 2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正在处理[6] -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公开递交上市申请[6] - 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前沿领域[6] 新股机制优化改革 - 2024年8月实施新股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优化改革[7] - 适度放宽公众持股比例要求 提升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7] - 提升新股定价效率 增强市场定价透明度与合理性 降低上市后股价波动概率[7]
融媒、文旅跨界聚力!广东中山推进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
中国经济网· 2025-09-04 14:48
核心观点 - 中山市启动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 旨在打造移动互联网端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 构建多场景运营和媒体生态 通过"三个一"核心举措探索"新闻+"运营模式 实现融媒与文旅"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1][2] 战略举措 - 打造自主核心传播及服务平台"中山+"客户端 定位为城市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和全场景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一个APP畅享全城服务" 赋能数字政府和数字产业建设 [1][2] - 做大国有文化企业广东中山文旅集团 以传媒为纽带推动传媒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产业一体化融合 探索文化产业经营新赛道 打造湾区西岸文旅新高地 [1][2] - 融合采编播发全媒体队伍 通过"三个一"核心变革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 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形成事业引领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格局 [1] 体系构建 - 构建以"移动优先"为核心的六大体系:媒体产品体系、全媒体多矩阵多圈层传播体系、"内容为王"创新体系、"传媒+"全链运营服务体系等 [2] - 推进平台升级、队伍建设、产业拓展等关键领域 实施"十项行动"和27项具体改革举措 包括"中山+"客户端焕新升级城市全场景综合服务平台 [2] 发展目标 - 长期目标为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体系 实现主流价值传播力战略升级 [2] - 通过系统性变革提升新型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发挥聚合效应放大传播效能 服务中山高质量发展大局 [1][2]
书评的丧钟为谁而鸣
虎嗅· 2025-09-04 12:44
美联社停止书评业务 - 美联社宣布停止刊发书评栏目 原因在于书评受众相对较少 无法维持规划、协调、撰写和编辑所需的时间[1] - 未来将以故事形式报道书籍 包括热门作者简介、争议书籍报道和出版行业八卦新闻[1] 传统媒体书评衰退趋势 - 《纽约时报》重组文化编辑部 将剧评、电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评论人员重新分配 计划扩展超越传统评论的报道形式[2] - 全球报纸发行收入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下降约15% 广告收入下降近30%[12] - 中国书评媒体从2014年陷入困境 《文汇读书周报》停刊并入《文汇报》 《北京青年报·青阅读》减版[11] - 全国刊发书评的大众媒体平台从鼎盛时期超过30家大幅减少[11] 书评内容质量变化 - 书评普遍停留在作者生平介绍和作品内容概述层面 缺乏文本分析和审美形式评论[13] - 书评家倾向于不为不喜欢的书籍写评 而非公开批评 导致批评力度不足[14] - 出版社赠书给书评家时 缺乏利益相关声明机制影响评论可信度[14] 社交媒体书评崛起 - 亚马逊允许任何购书者发表评论 使小众类型和自出版作品获得关注[6] - Goodreads通过社交网络打造爱书人社区 改变书评形态[6] - BookTubers制作书评视频 Bookstagram和BookTok等标签让特定图书获得即时关注[6] - 小红书成为出版行业重要营销阵地 出版机构将一半精力投入小红书推广[16] - 小红书博主基础费用为每条笔记200-500元 按互动量叠加稿费 每500个赞增加100元 封顶1000元[16] 读者行为变化 - 读者习惯于短阅读和海量繁杂信息 系统性、专业性阅读需求减少[13] - 短视频淹没专注力 读者更倾向通过视频了解书籍而非阅读文章[13] - 社交媒体书评带来评论民主化 每个人都能发表看法 权力不再局限于文化精英[17][23] 传统书评价值 - 书评帮助读者找到改变心情或生活的书籍 鼓励新晋作家创作 激发出版商信心[25] - 严肃批评对探索小说美学、语言魅力和主题至关重要 培养逻辑感和系统思考能力[24] - 书评在维护文学深度和文化价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尽管影响力相对较小且难以吸引网络流量[25]
外资机构密集“扫货”优质潜力港股
证券日报· 2025-09-02 00:04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7.70% 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29.79% [1] - 5月至7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 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162亿港元 [1] 外资机构持仓动态 - 高盛对比亚迪股份H股持股比例从去年末2.3%大幅提升至8月29日3.51% [2] - 花旗银行对宁德时代H股持股比例从7.01%增至7.97% 对药明康德H股从14.00%增至15.03% [2] - 瑞银证券对宁德时代H股持股比例从2.96%增至3.03% 对中兴通讯H股从1.30%增至1.60% [2] - 外资机构在港股零售业资金占比达77% 其中长线稳定型占57% 短线灵活型占20% [2] 外资配置偏好 - 外资偏好配置创新药 港股互联网龙头 英伟达产业链 新能源等全球竞争力领域 [3] - 资金追逐当期高景气行业如港股互联网龙头等中国核心资产 [3] - 科技互联网 消费 医药板块为外资提供结构性投资机会 [4] 资金流向特征 - 外资机构资金主要以增持被动型基金形式流入 主动型基金行为体现为低配补仓 [3] - 长短线外资机构资金出现一致性流入科技板块 [3] 市场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至90% 流动性放宽利好港股资产 [3] - 中国资产受境外投资者青睐推动港股上涨 [3] - 海外流动性易松难紧 美元流动性可能趋势偏松 [4] - 国内基本面预期改善 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空间 [4] 行业前景与估值 - 港股科技龙头将受益于AI产业变革红利 向上弹性更大 [3] - 继续看好港股互联网龙头股 游戏 旅游 AI概念等领域发展 [4] - 中国股票估值未高估 基金持仓未达拥挤程度 [4] - 维持2025年H股每股收益增长8%至9%预期 高于其他机构5%的预期 [4]
海外策略|港股外资偏好有何变化
2025-09-01 10:01
**港股外资流向与行业偏好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科技互联网(软件服务、硬件)、大金融(银行、保险)、地产、医药(生物制药、创新药)、消费品(食品用品、耐用消费品、零售)、汽车、能源、公用事业、材料 [1][3][7][8][9][10] * 公司类型聚焦于港股科技龙头及互联网平台企业 [1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外资整体流向发生逆转**: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底,外资整体净流出港股;2025年5月起,长短线外资均开始边际性回流,主要受中美关系缓和(日内瓦协议达成、贸易关系稳定)及弱美元逻辑驱动 [1][2][5] * **长线资金回流规模显著**:2025年5月至7月末,长线稳定性外资累计回流近700亿港元 [1][5] * **未来宏观环境利好**:预计美联储2025年9月降息并有望实现两次降息,叠加美元震荡偏弱及中美贸易关系趋稳,将继续推动外资回流,为港股提供良好宏观环境 [1][6] **外资的长期行业偏好与持仓特征** * **长期青睐科技互联网与大金融**:在零售、保险、软件服务及媒体等行业中,外资持仓占比达7成左右(长线稳定型占5-6成,短线灵活型占1-2成) [7] * **持仓质量较高**:自2020年以来,外资持仓的市盈率(PE)及净资产收益率(ROE)均明显高于全部港股平均水平 [7] **分时段行业偏好变化**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底(整体流出期间)**: * 外资逆势加仓硬件和食品用品行业 [1][8] * 多数行业遭遇资金流出,银行业整体净流出超过2000亿港元,零售业净流出约1800亿港元 [8] * **2025年5月以来(回流期间)**: * **一致流入**:科技板块(软件服务累计流入760亿港元,技术硬件流入334亿港元)获长短线外资一致流入 [1][3][8][10] * **存在分歧**: * 生物制药(创新药)获长线增持68亿港元但遭短线减持180亿港元,总体净减112亿港元 [8] * 汽车地产板块呈现长线资金撤离但短期灵活性外资买入 [8] * 地产板块因近期政策推动灵活性外资买入,但长线外资仍流出 [3][9] * **一致减持**: * 银行、能源、公用事业等红利类资产遭长短线外资共同流出 [3][9] * 零售业受外卖大战对盈利的负面影响,自2025年5月以来遭大幅减持,总体减持幅度达560亿港元 [9] **其他重要内容(行业前景与估值)** * **科技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港股科技板块的市盈率(PE)处于过去20年数据中的18%分位数,估值较低 [11] * **科技板块基本面与前景改善**:尽管曾受互联网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和外卖大战冲击,但压制因素近期改善(中美贸易边际缓和、美国科技出口管制松动、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范出台) [12] * **AI产业变革带来机遇**:AI引领的新科技周期将使港股科技龙头充分受益,具备更大的向上弹性和空间 [11][12] * **存量结构趋于稳定**:中国资产配置比例降至历史低位,对地缘政治风险敏感的部分外资已出清,当前存量结构更稳定 [5]
华尔街最讨厌的九月来了!
美股IPO· 2025-08-31 20:33
历史表现与市场预期 - 九月是欧美股市全年表现最差的月份 道指、标普和纳指传统上在该月录得年内最大跌幅 [1][4] - 八月欧美股市表现强劲 标普500指数创历史新高突破6500点 道指触及新高 欧洲斯托克600指数录得自二月以来首次连续两月上涨 [2] 行业板块分化 - 欧洲市场分化明显 银行股领涨 媒体股垫底 [6] - 欧洲银行股受益于积极盈利报告和并购传闻 八月初触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7] - 德国商业银行年初至今涨幅超过100% [8] - 媒体股过去两个月跌幅超过8% 因市场担忧AI冲击及企业业绩下滑 [9] - 广告集团WPP上半年税前利润暴跌71% 并下调全年业绩指引 [9] 机构观点分歧 - 乐观派认为经济软着陆、稳健企业盈利及更低利率将支撑未来12个月市场 [11] - 谨慎派预计美国和欧洲经济将在2025年下半年放缓 但2026年可能反弹 [11]
星岛(01105.HK)中期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550万港元
格隆汇· 2025-08-27 19:22
财务表现 - 综合收入3.504亿港元 同比下降7.7% 去年同期为3.796亿港元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4550万港元 同比收窄2.8% 去年同期亏损4680万港元 [1] 经营状况 - 广告及零售业务面临压力 主要受上半年市场环境疲弱影响 [1] - 通过严谨成本控制措施抵销部分市场冲击 包括优化人手配置及成本结构 [1] - 聚焦具效益业务领域 推动亏损较去年同期轻微收窄 [1] 战略发展 - 稳步推进数码转型 为未来业务增长奠定基础 [1]
方正控股(00418.HK)中期营业额减少10.7%至约3.44亿港元
格隆汇· 2025-08-26 16:55
财务表现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未经审核综合亏损达1590万港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440万港元大幅扩大[1] - 公司中期期间营业额同比减少10.7%至3.44亿港元[1] 经营状况 - 经济下滑导致公司印刷业务及媒体业务的销售合同实施延期[1] - 业务延期直接造成营业额下降及亏损扩大[1]
传媒互联网行业周报:《黑神话》第二部作品发布预告片“广电21条”发布-20250825
国信证券· 2025-08-25 19:09
行业投资评级 - 传媒互联网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1][4] 核心观点 - 行业基本面底部改善 建议关注游戏、广告媒体、影视等板块的个股机会 [3] - 中长期持续看好高景气的IP潮玩以及从0到1阶段的AI应用 [3] - AI应用的安卓时刻有望到来 重点把握豆包产业链及垂直应用领域机会 [38] 板块表现 - 本周传媒行业上涨6.47% 跑赢沪深300指数(4.90%)但跑输创业板指(8.62%) [1][11][12] - 传媒板块在所有板块中涨跌幅排名第5位 [1][12][13] - 涨幅靠前个股包括顺网科技(28%)、果麦文化(28%)、昆仑万维(25%)和智度股份(23%) [11][12] 重点关注事件 - 深度求索发布DeepSeek-V3.1-Base模型 在HuggingFace热门模型榜上升至第四位 [1][14] - 智谱发布AutoGLM2.0升级版本 支持操作数十个高频应用 [1][16]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电21条"改革措施 包括取消40集上限、不严格限制古装剧数量等21条举措 [1][17] - 游戏科学发布《黑神话:钟馗》预告片 为黑神话系列第二部作品 [1][17] 行业数据表现 电影票房 - 本周(8月17日-8月24日)电影票房9.74亿元 [2][17] - 票房前三名:《浪浪山小妖怪》2.90亿元(占比30.9%)、《南京照相馆》2.30亿元(占比24.5%)、《捕风追影》1.67亿元(占比17.8%) [2][17][19] 综艺节目 - 排名前五的综艺节目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披荆斩棘2025》、《喜剧之王单口季第2季》、《地球超新鲜》和《新说唱2025》 [2][23][24] 游戏 - 2025年7月中国手游收入前三名:点点互动《Whiteout Survival》、点点互动《Kingshot》和柠檬微趣《Gossip Harbor: Merge&Story》 [2][27] - iOS游戏畅销榜排名前列的包括《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地下城与勇士:起源》 [30] 网络剧 - 本周网络剧排名前五为《生万物》、《子夜归》、《献鱼》、《凡人修仙传》和《锦月如歌》 [22][26] 上市公司动态 - 昆仑万维2025年上半年收入37.3亿元 同比下滑49.23% 归母净利润-8.6亿元 [35] - 中文在线2025年上半年收入5.56亿元 同比增长20.4% 归母净利润-2.3亿元 [36] - 芒果超媒2025年上半年收入59.6亿元 同比下滑14.3% 归母净利润7.6亿元 同比下滑28.3% [37] 投资建议标的 游戏板块 - 推荐恺英网络(总市值421亿元 2025E PE 20倍)、巨人网络、姚记科技、心动公司 [3][4] 媒体广告板块 - 推荐分众传媒(总市值1,158亿元 2025E PE 21倍)、哔哩哔哩 [3][4] 影视内容板块 - 推荐万达电影、光线传媒、华策影视 [3] IP潮玩板块 - 推荐泡泡玛特(总市值4,303亿元 2025E PE 43倍)、浙数文化、姚记科技 [3][40] 国有出版板块 - 建议从高分红、低估值及市值管理提升角度关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