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5月信用债策略月报:回归基本面,信用债如何配置?-20250508
华创证券· 2025-05-08 18:43
报告核心观点 - 5月信用债利差压缩概率较大,但中长久期品种利差压缩受理财整改制约,收窄趋势或更平缓,同时需重视发债主体基本面研究,投资策略上可继续挖掘高票息品种并适当拉长久期 [1][23] 各部分总结 5月信用债如何配置 4月复盘 - 4月信用债收益率先下后上,利差走势分化,短端收窄,中长端走阔,上旬资金宽松、理财配置力量增强带动中短端表现较好,中下旬债市收益率震荡,信用债表现偏弱,月末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再度收窄 [10] - 信用债短端与中长端走势分化明显,银行二永债、保险次级债、低等级地产债等高票息品种表现较优,1y各品种收益率多下行9 - 21BP,利差多收窄2 - 14BP,其余期限部分品种收益率下行,利差有收窄也有走阔 [13] 5月关注点 - 5月通常是债市做多窗口,信用利差通常趋势性收窄,当前降准、降息利好短端,基本面和货币条件中期利好利率下行,利于利差压缩,但理财整改制约中长久期品种利差压缩,利差收窄趋势或更平缓 [15] - 中航产融事件凸显发债主体基本面研究重要性,当前信用债违约率走低,风险溢价极低,但点状风险扰动仍在,需关注对个券估值影响 [15] - 资金面方面,若资金价格维持在1.6%附近,债市或挖掘高票息品种带动利差压缩,若进一步下行,压缩动能或增强 [18] - 机构行为方面,配置力量对利差收窄有保护,但理财对中长端品种配置增量有限,基金类产品净买入规模或在2300亿元附近,保险公司5月对长久期信用债配置力量或偏弱 [19] - 基本面方面,中期利好利率下行和利差压缩,但新一轮信用债定价或向基本面回归,需关注个体风险 [22] 信用策略 - 各品种利差水平:4 - 5y品种利差历史分位数仍较高,与去年低点相比,低等级与中长久期品种可压缩空间相对较大,但5y以上长久期品种压缩空间受限 [24][26][27] - 信用债配置:1y短端利差压缩空间有限,行情有望由短端向中端传导,拉久期潜在资本利得空间大,负债稳定性越强,拉久期性价比越高 [30] - 配置思路:负债端稳定性偏弱可关注2 - 3y中低等级品种和部分4 - 5y高票息中等资质个券;负债端稳定性强可主要配置4 - 5y品种,保险类机构可关注10y隐含评级AAA、AA+中短票配置机会 [30] - 交易思路:关注4 - 5y流动性好、利差压缩空间大的品种,当前是较好参与时点,可优先参与4 - 5y普信债个券和银行二永债,6yAAA - 级二级资本债可适当布局 [31][32] - 分板块策略:城投债关注3y以内低等级与4 - 5y中高等级;地产债关注1 - 2y央国企地产AA及以上品种;煤炭债短端下沉、中高等级拉久期至3y,钢铁债规避尾部风险;银行二永债2 - 3y下沉筛选优质城农商主体,4 - 5y国股行把握交易机会,6yAAA - 品种可布局;券商次级债关注2 - 3年期隐含评级AA、AA+品种 [33][34][35] 一级市场回顾 - 4月信用债净融资同比、环比均上升,产业债发行占比上升,城投债净融资同比、环比均下降,年内供给预期维持低位 [35][36][38] - 融资期限上,5年期及以上发行占比由29%上升至34%,长久期品种发行占比上升 [41] - 4月信用债取消发行规模为258亿元,较上月减少122亿元,发行成本下降带动取消发行规模降低 [44] 二级成交复盘 城投债成交跟踪 - 成交收益率方面,各区域普遍下行,1Y以内品种下行幅度较大,偏尾部区域2Y以内、中间梯队与偏强区域1 - 3Y中短端收益率多下行15 - 30BP,3 - 5Y品种普遍下行5 - 25BP,长端表现偏弱 [47] - 成交活跃度方面,城投债日均成交笔数整体下降,成交缩量来自江苏、浙江等区域,增量主要来自吉林、青海、内蒙古 [49] 异常成交前十大活跃主体 - 4月城投债前十大高估值成交活跃主体成交金额高于前十大低估值成交活跃主体成交金额,城投债高估值成交主要分布在江苏、贵州等区域,低估值成交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南等区域 [52] - 地产债高估值与低估值成交主要集中于万科、重庆龙湖等;钢铁债高估值成交主要为攀钢集团等,低估值成交主要为内蒙古包钢钢联等;煤炭债高估值与低估值成交主要为晋能装备、晋能煤业等 [52] 二级走势复盘 中短票收益率及利差 - 中短票收益率普遍下行,1 - 7y各等级中短票收益率普遍下行1 - 14BP,10 - 15y各等级中短票收益率普遍下行3 - 7BP [56] - 利差表现上,1y各品种、2yAAA品种、4yAA品种利差收窄1 - 7BP,其余1 - 5y各品种利差普遍走阔1 - 13BP,7 - 15y各品种利差普遍走阔10 - 15BP [56]
这次降准降息,一点都不简单
虎嗅APP· 2025-05-08 18:03
中介转发的潜台词是楼市利好来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真叫卢俊 ,作者真叫卢俊团队 真叫卢俊 .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 ,作者:巧克丽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天上午九点市场开始释放消息,降准降息来了。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房贷利率预估会下调0.1%。 两个数字在金融和楼市里不断发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购房者转发给家人的房贷利率降低0.1%还并不是直接降低,而是通过政策利率降低0.1%辐射到LPR的预估降低。 于是你会发现这次的5月7日其实有点特别, 这是几乎间隔上年降准最久的一次。 我们似乎都太精于提炼,一场发布会下来我们提炼的只有关于钱的部分,于是被记住的只有0.5%和0.1%。 但如果你仔细看这次降准降息的细节,如果还看了早上九点发布会的全部内容,你会发现这次降准降息一点不简单,有意思的远远不止两个数字。 首先, 来得没那么早。 这是金融圈同学看完的第一反应,看懂这句也许就明白这次降准的真正不同。 首先降准就是降低各商业银行在央行那里存的钱,本质上它要做的事就是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最粗暴的例子就是银行手里 ...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股市和楼市谁受到的影响更大?
搜狐财经· 2025-05-08 07:37
央行降准降息政策分析 政策内容与市场反应 - 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释放1万亿元中长期流动性 [2] -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带动LPR小幅下行,减轻存量房贷购房者压力 [2] -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首套房5年期以上利率从2.85%降至2.6% [2] - A股市场呈现高开低走走势,政策利好已被市场提前消化 [2][3] 对股市的影响 - 短期流动性提升显著,股市对政策反应速度快于楼市 [5] - 市场情绪受政策预期主导,短期走势波动较大 [3] - 中长期表现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盈利水平 [3] 对楼市的影响 - LPR下行带动存量房贷利率下降,间接提振购房信心 [6] - 公积金利率下调激活潜在购房需求,属于中长期利好 [6] - 楼市政策传导较慢,呈现"慢热"特征 [5]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银行贷款效率,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3] - 政策组合拳旨在稳定市场并缩短调整周期 [6] 未来政策预期 - 市场期待更大力度宽松政策出台 [3] - 后续可能继续推出稳股市、稳楼市的措施 [6]
100万房贷30年少还4.76万 降准0.5个百分点“开闸放水”一万亿
搜狐财经· 2025-05-08 07:11
货币政策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3] -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降至1.4% [3][16] - 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从2.85%降至2.6% [2][4][13] - 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 [3][16] - 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 [3][4] 房地产金融政策 - 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支持1600多万套住宅建设和交付 [18] - 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7][18] - 公积金首套房贷利率降低后,以100万元贷款30年计算,月供减少约132元,总利息减少4.76万元 [4][13] - 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预计将增加企业端资金支持并配套需求端优惠政策 [18] 资本市场支持措施 - 优化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合并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至8000亿元 [5] - 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9]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改革,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将投资者盈亏纳入考核体系 [11] - 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央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 [11] 科技创新与消费支持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总额度由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4]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5]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 [5]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5] 外贸与企业支持 - 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 [9] - 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9] - 修订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9] - 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9]
上新的金融政策是及时雨
搜狐财经· 2025-05-08 07:11
金融政策 - 最新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涵盖数量型、价格型和结构型,直击经济发展关键点 [1] - 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 [1][2]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 [1][3] 经济表现 -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1] - 一季度河南GDP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1] - "五一"假期河南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总额18.7亿元,同比增长4.5% [2] - 全国"五一"假期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 [2] 政策影响 - 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 - 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调降再贷款利率,支持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 [3] - 优化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3] 消费市场 - "五一"假期家用电器类、汽车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额涨幅明显 [2] - 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文旅市场一片红火 [2]
看一揽子金融政策如何稳市场稳预期(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21
货币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 人民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 - 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为0% [2] -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2] - 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PSL利率从2.25%降至2% [3]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3] 房地产市场稳定措施 - 一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7500多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28% [4] - 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支持1600多万套住宅建设和交付 [4] - 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 [4] - 以100万元、30年期公积金贷款为例,月供减少133元至4003元,总利息支出减少约4.76万元 [5][6] - 预计每年节省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支出超过200亿元 [6] 资本市场稳定与活跃 -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合并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额度8000亿元 [7] - 互换便利已开展2次操作、总金额1050亿元,超500家上市公司公告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贷款总金额近3000亿元 [7]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出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展科技创新债券 [8]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8] 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 [9] - 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9] - 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机制,支持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 [10] - 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保险产品 [10] - 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支持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10]
丰富货币工具 加强信贷保障 活跃资本市场 金融政策“组合拳”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经济日报· 2025-05-08 06:11
货币政策与结构性工具 - 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达5.9万亿元,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3%,聚焦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 - 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5%,PSL利率下调至2% [2] 专项再贷款扩容与新增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重点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及养老产业 [2]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扩围 [3] - 支农支小再贷款新增3000亿元额度,总规模达3万亿元 [3] 房地产金融支持措施 - 商业银行审批通过房地产"白名单"贷款6.7万亿元,支持1600万套住宅建设交付 [3] - 一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75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28% [3] - 将加快完善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 [3] 资本市场与科技金融 - 证监会强调"两强两严",推动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与活力激发 [4] - 一季度上证指数稳定在3300点,人民币汇率升值1%,跨境资本流动均衡 [4] - 央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再贷款资金和增信措施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 [4][5]
社论丨保持流动性充裕,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01:45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中国证监会负责人举行新闻发布会,介 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稳定楼市方面,央行决定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利于支持居民家庭刚性住房 需求。金融监管总局则提出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 稳定态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稳定全球经济与金融秩序方面承担大国责任。据新华社报道,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由于金融状况趋紧,贸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 剧,全球金融风险显著增加。 在稳定股市方面,证监会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健 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 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证监会当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 动方案》,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央行宣布将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 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 ...
【新华解读】房贷又降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楼市
新华财经· 2025-05-08 01:37
新华财经北京5月8日电(记者高婷) 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大金融管理部 门负责人出席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 记者问。以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在内的稳楼市金融政策引发关注,这意味着持续巩固房地产市 场稳定态势的相关工作进入实质部署阶段。 LPR有望同步下调为存量房贷"减负" 经历2024年LPR三次下调后存量房贷减少的购房者,对LPR并不陌生、甚至每个月都会看看数据降没 降,原因就在于LPR的变化直接关联房贷月供的变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对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具有积 极作用;我国房地产市场既要稳定又要发展,这需要金融部门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新的金融调控工具。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符合市场预期 记者此前调研时发现,经历2024年LPR(贷款市场利率)三次下调后,地方房贷利率大多跟随LPR下 调,一些城市的商贷利率突破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倒挂现象愈发普遍,公积金贷款不再具 有"性价比",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 ...
金融政策组合拳释放稳市场稳预期强烈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5-08 00:09
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 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预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同时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 [2] - 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是继2024年后再次对公积金贷款利率进行定向调整 [3] - 增加再贷款额度 优化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 -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密集落地 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积极变化 但复苏势头仍不稳固 [2] - 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 增加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 [3] - 公积金贷款利率定向调整凸显政策分层设计 有利于发挥公积金贷款的惠民和支持消费功能 [3] 资本市场稳定措施 -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3][4] - 两项工具政策要素不断完善 对资本市场的托底作用将持续发挥 [4] 政策特点与预期效果 - 政策呈现全面性、精准性和协同性特点 覆盖经济运行多个重要领域 针对不同领域制定有针对性措施 [4] - 预计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增强投资意愿 释放消费潜力 [4] -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和效应持续释放 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