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人地钱技”自由流动!广东乡村图景更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20:56
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 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系统性推动县域经济升级,重塑城乡发展格局,2025年进入"三年初见成效"关键阶段[1][4] - 工程以产业重组、要素流动为核心,形成"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新范式,57个县市经济增速超全省均值[2][5] 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肇庆四会依托小鹏汽车建成109家配套企业集群,2024年经济总量达818亿元,人均GDP超12万元[4] - 智能汽车零部件基地实现与小鹏工厂"零距离"供应,带动肇庆成为全省少数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4]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 全省122个县区实施"一县一策",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4] - 目标打造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推动17区县跻身全国百强[5] 区域经济重构 产业梯度转移 - 粤东粤西粤北12个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项目超300个,投资额1100亿元,清远广清产业园带动规上工业增速全省第一[7] - "反向飞地"模式突破要素流动壁垒,粤东西北在珠三角设立110个飞地,汕头濠江区"濠创园"吸引12家企业入驻[7] 生态价值转化 - 森林海度假区改造7个废弃矿坑为144公顷生态景区,年游客160万人次,经济收益3亿元,带动就业6500个岗位[7][8] - 城乡新增绿化面积2100公顷,建成生态小公园及4156公里美丽河道,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7%[5] 品牌农业升级 - 打造"东方爱情果"荔枝文化IP,文博会签约1.5万吨采购量(含5000吨出口),"粤字号"品牌达123个[8] - 河源"紫金蝉茶"品牌价值35亿元,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形成百亿产业链[8] 居民收入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1元,增速6.1%,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9]
“人地钱技”破壁流动:解码广东“百千万工程”集成打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22:55
广东"百千万工程"战略实施成效 - 广东启动"百千万工程"旨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目标为"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2025年是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年 [1] - 2024年全省57个县(市)经济增速超全省均值,17区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域经济从"发展洼地"跃升为"潜力板" [2][4] - 计划未来实现千亿县零突破,打造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案例 - 肇庆四会市依托小鹏汽车形成109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集群,2024年经济总量达818亿元,人均GDP超12万元,成为广东县域经济榜首 [3] - 四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高端电子三大产业,从金属加工重镇转型为智能制造基地 [3] - 全省122个县(市、区)实施"一县一策",培育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3] 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 - 粤东粤西粤北布局12个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300+转移项目,投资超1100亿元 [6] - 清远广清产业园引入100+企业,带动2024年规上工业增速全省第一 [6] - 粤东西北在珠三角设立110+个"反向飞地",如汕头濠江区在深圳建"濠创园"吸引12家企业 [6] 生态经济与文旅融合 - 森林海度假区改造7个废弃矿坑为144公顷生态景区,年均游客160万+,经济收益3亿+,带动就业6500+岗位 [6][7] - 广东发布"东方爱情果"荔枝品牌,文博会签约1.5万吨采购(含5000吨出口),推动农产品文化IP升级 [7] - 全省打造123个"粤字号"品牌,如河源"紫金蝉茶"价值超35亿元,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形成百亿产业链 [7] 城乡居民收入变化 - 2025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7元(+4.3%),农村居民8021元(+6.1%),农村增速快1.8个百分点 [8] - 典型案例包括柏桥荔枝电商、四会汽车零件直供、长安镇千亿制造业、龙门县露营经济等 [8]
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来自这里,一朵花带动一条“花香产业链”
长江日报· 2025-05-30 20:12
栀子花产业现状 - 武汉市黄陂东门砦村是主要栀子花供应地,占武汉市场近半份额 [1] - 全村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108亩扩大到2024年的500多亩 [15][21] - 年产鲜花量达400万至800万朵,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15] 生产与销售模式 - 村民采用"一天三采"方式,专挑微透白的花骨朵,每朵保留10厘米花枝 [5][20] - 传统销售通过微信预订+冷链配送(空调控温18℃),次日达客户 [10] - 2021年"快递进村"后拓展全国市场,通过小红书、抖音获客,覆盖成都、杭州、福州等地 [16] 产业链延伸 - 四川企业收购"残花"提炼精油/香水,2023年收购价达18元/斤,日收5000斤 [20] - 茶场以3元/斤收购鲜花窨制花茶 [21] - 发展"花-稻-虾(蛙、鱼、菌)"生态种养模式,产出带花香的"栀子蛙"、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 [26][29] 经济效益 - 村民李桂凤10亩花田2023年创收8万元 [5] - 典型日收入:单日采摘可获400多元,需每日三茬采收 [11] 品牌建设与创新 - 40年种植历史培育出本地老品种,以花朵饱满、花香浓郁著称 [15][16] - 开发矮化修剪技术提升产量,单株花苞数量显著增加 [15] - 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栀子村"品牌,延长产业链 [29]
广西四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经”
广西日报· 2025-05-28 09:4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 - 广西蒙山县、凌云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资源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高(凌云84.35%、三江79.73%、资源62.07%),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四县通过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康养旅游等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3][6][8][11] 蒙山县生态产业发展 - **生态农业**:桑蚕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桑园面积6.3万亩,2025年蚕茧产值预计突破2.3亿元,带动1.2万农户增收;打造7000亩绿色蔬菜基地,2000亩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 [3] - **生态工业**:引进三峡新能源等太阳能发电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发电量4亿度,年增绿色税收8000万元;获"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称号 [4] - **康养旅游**:构建"一轴·两翼·七极"文旅格局,天书侠谷景区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水韵瑶寨获"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 [4] 凌云县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加工/经营/旅游"三大体系,引进8家企业,建成玉玺茶叶产业园、平怀蚕桑产业园,生产茶叶酒、桑果酒 [6] - **品牌培育**:推动"圳品"认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品牌;凌春茶场打造采茶体验和星空民宿疗养基地 [7] - **生态旅游**:浩坤湖湿地公园吸引游客,民宿"云栖阁"结合疗养与慢生活体验 [5][6] 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旅游升级 - **生态农业**:2024年茶叶种植21.5万亩,干茶年产量2万吨,综合产值87亿元;油茶林61.7万亩,年产值20.59亿元;稻渔种养8.26万亩,年产值2.85亿元 [9] - **茶旅融合**:开发布央仙人山丛林穿越、观茶·山境度假民宿等项目;程阳八寨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 [9] - **绿色工业**:建设"四园两区"生态工业园,引进茶油加工、竹材汽车等项目;谋划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无人机观光等新业态 [9] 资源县"生态+"模式 - **生态旅游**:丹霞八角寨景区年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增收30%;2024年"五一"单日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营收同比增100% [12] - **茶产业转型**:引入浔源茶业公司,加工本地茶叶提升附加值,村民月收入达4000元 [13] - **生态保护**:实施"林长制""河长制",开展绿色矿山修复、流域治理等举措 [14]
巨星农业历时五年打造的“一田双收”结出共富硕果
每日商报· 2025-05-28 06:29
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 公司采用稻蛙共生、稻虾共作等现代化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的产业效益 [2] - 通过精准规划生产周期,将小龙虾、黑斑蛙养殖与水稻、小麦、油菜种植结合,实现土地"全年无休"的高效运转 [3] - 稻蛙共养模式中,黑斑蛙以稻田害虫为食减少农药使用,蛙类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降低化肥依赖 [3] - 该生态种养模式在2024年10月获得杭州市新型综合种养产品展示评比一等奖 [3] 跨界经营策略 - 公司将纺织行业积累的"精细化生产"理念引入农业领域 [3] - 利用纺织业积累的渠道资源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80%的龙虾和黑斑蛙产品直供浙北市场 [4] - 通过萧山新农都、桐庐配送中心、嘉兴农批三大枢纽构建销售网络 [4] 产业带动效应 - 公司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成为杭州地区新型综合种养标杆 [2] - 主动搭建共享销售网络,为富阳其他乡镇养殖户对接客源 [4] - 计划开发钓虾、钓蛙体验项目,推动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4]
董事长回乡创业,家门口打造起“桃花源”
搜狐财经· 2025-05-26 13:27
返乡创业政策支持 - 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委市政府密集出台返乡创业激励政策 推动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1] - 政策支持下 返乡创业者杨驰升在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海洋村的累计投资达1.5亿元 2023年单年投资额有望超过过去十几年总和 [1] - 新规划包括温泉酒店和康养社区建设 预计追加投资2亿元 [1] 海洋村发展成果 - 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称号 建成乡村文旅综合体 包含民宿 有机农场 亲子乐园等配套设施 [3] - 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0元提升至3万元 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至36万元 [15] - 现代农业种养基地建设推进 包括多家百亩级基地 [3] 产业运营模式 - 采用"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 招募百名合作者共建高端康养产业链 [4] - 民宿采用绿色低能耗设计 地源热泵和新风系统使能耗降低70% [11] - 坚持"修旧如旧"改造原则 保留原有建筑风貌 单栋民宿改造费用高于重建成本 [10][11] 社会经济效益 - 累计为村民创造打工收入2000万元 土地房屋租赁收入1800万元 房屋资产增值收益3000万元 [14] - 直接带动1000人次就业 促进当地文旅 农业 基建等产业发展 实现超50%常住人口就近就业 [15] - 设立"阳森乡村振兴关爱基金" 资助困境学生并奖励优秀学子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联合周边6个村协同发展 目标2027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4] - 吸引青年人才返乡 如95后大学生加入公司并晋升至管理层 [15] - 返乡创业带动产业升级案例被列为武汉都市乡村发展范本 [17]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从“土里土气”到“虾里虾气” 一田双收模式火出圈
央广网· 2025-05-22 09:00
项目背景 -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实施"葡萄小龙虾共生"生态农业项目,为当地农业带来新契机并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1] - 中河源社区作为葡萄种植大社区拥有1200亩葡萄园,但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和土地效益触顶的困境 [2] - 2023年社区联合专家团队进行生态检测,发现葡萄与小龙虾生长环境契合可形成生态互补 [2] 技术模式 - 项目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技术支撑,针对本地条件创新构建生态链条 [2] - 葡萄藤为小龙虾提供遮荫空间,虾类活动改良土壤促进葡萄生长,虾粪转化为有机肥滋养果树,葡萄落叶发酵后成为虾类饲料 [2] - 实现"零废弃、全循环"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2] 实施进展 - 项目实施前完成养殖区域规划、虾池基建升级及"专家+农户"技术培训体系搭建 [4] - 今年春耕期间首批6万尾小龙虾苗已投放3亩葡萄种植区 [4][5] - 全年计划投放60万尾小龙虾苗 [4] 经济效益 - 项目预计带动就业超300人次 [4] - 预计创造经济效益50万元左右 [4] - 葡萄和小龙虾产量提升带动增收,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 [7] 发展规划 - 海勃湾区计划三年内将共生模式扩展至50亩 [7] - 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虾、冬观鸟"的四季旅游动线 [7] 生态效益 - 项目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 [7] - 改善了土壤和生态环境 [7]
坚持大生态观,协同推动生态安全、生产绿色、生活美好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11:08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 生态安全、生产绿色、生活美好相互依存,以大生态观指导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可强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产品开发提质增效 [1] - 现代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结合是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方向,发展高优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可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 [1] - 福建省武夷山市通过"乡村振兴+绿色产品+全域旅游"模式构建创业支撑体系,开发国家公园风景道等项目提升农民收入及乡村吸引力 [1]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涵盖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 - 农业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生物育种、农业碳中和、土壤检测等原创科技突破,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已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 [2] - 物联网与智能技术引入实现农事活动实时监测,智能农机装备和数字农业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2] - 农业功能跨界突破,从食品供应扩展到生物制造领域,如利用工业尾气生产蛋白质或农业废料转化高附加值产品 [2] 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 数字农业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 [3] -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分析土壤气候数据指导精准施肥灌溉,减少资源浪费并提升产量质量 [3] - 智能灌溉与精准耕作系统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汉中】锚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陕西日报· 2025-05-16 06:57
经济发展 - 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1]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9% [2] -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68%,实际使用内资增长38.2% [2][3] - 制造业投资增长50.7%,社会资本投资增长26.9% [3] 改革创新 - 转化科技成果56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9% [2] - 一般贷款利率下降0.62%,工商业电价每度下降0.024元,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1.31亿元、用电支出4068万元 [2] - 围绕产业链发布"揭榜挂帅"技术清单23项 [3] 项目建设 - 储备重点项目374个、总投资3264.5亿元,分别增长20%、4% [3] - 1月至4月新签项目231个、总投资133亿元 [3] - 全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40个,总投资22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1.2亿元 [3] 产业链群 - 集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签约产业链项目218个、总投资128.9亿元 [3] - 构建"研发+中试+孵化+应用"创新链 [3] 生态建设 - 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全市优良水体达100% [4]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79%,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4] - 生态经济产值达1168亿元 [4] 民生保障 -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2521人 [5]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7.3% [5] - 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74个、总投资39.5亿元 [5]
陕西汉中守护秦巴生态 生态经济产值达1168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7:17
水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 汉中市实施60个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网建设项目,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系统性保护,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全市优良水体达100% [1]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79%,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1] - 推进企业和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创建国家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7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7% [1] - 生态经济产值达1168亿元,涵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集中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绿色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 - 发展大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1] -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1] 中医药与绿色能源产业 -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统筹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提取、生物医药、药食同源等产业扩能提质 [2] - 一季度绿色能源产业产值增长6.3%,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项目建设 [2] 数字产业与低空经济 - 实施电竞超算云等90个数字产业项目,一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8.3% [2] - 谋划实施"人影"无人机制造等42个项目,推动无人机研发制造,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