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

搜索文档
31省份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 经济大省表现突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4 06:4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发布经济“成绩单”,多数地区稳定增长,经济大省表现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内需提振政策加码成关键看点,各地政策向促消费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分组1:GDP总量与增速情况 - 广东、江苏一季度GDP总量进入“3万亿俱乐部”,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三省GDP总量占全国近30% [1][2] - 19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高于5.4%的“全国线”,西藏以7.9%领跑,湖南、内蒙古与全国增速持平 [1][2] 分组2: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东部地区是产业升级先锋,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 [3] - 中部地区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3] - 西部地区推动资源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 分组3:工业新动能与经济增长亮点 - 一季度各省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成多地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 [4] - 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3%,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4] - 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 [4] - 地方经济增长亮点体现在工业新动能强劲、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外贸结构优化 [6] 分组4:消费与外贸情况 - “以旧换新”政策叠加春节假期促进各地消费市场增长,江苏、山东消费数据表现良好 [5] - 各地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甘肃、山东外贸进出口情况向好 [5] 分组5:二季度政策部署 - 多地积极部署二季度重点工作,明确通过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等举措提振内需 [7] - 各地政策进一步向促消费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倾斜,释放消费潜力 [7] - 2025年各地政策聚焦基建与工业投资、消费升级等领域,推动内外需协同增长 [8]
2027年湖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5-01 08:30
湖北省经济发展目标 - 2024年湖北GDP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 [2] - 2030年经济目标达到9万亿元左右 [2] 经济发展态势 - 湖北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 [2] - 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 [2] - 区位、科教、产业、成本、环境优势得到系统重塑 [2] 能级跨越战略核心措施 - 加快投资扩量提质:2027年民间投资占比目标60%左右 [3] - 加快消费扩容提能:支持家用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产品研发 [3] - 加快市场主体培育:2027年企业总数目标320万家,2030年达400万家 [3] - 加快金融创新赋能: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探索碳金融服务 [3][6] - 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培育"制造翘楚""世界光谷"等品牌 [4] - 加快供应链扩面提效:2030年建成国际重点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5] 金融支持工具 - 建立"创投+产投"引导基金体系,聚焦硬科技投资 [7] - 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 [7] - 建设武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推出科技保险产品 [7] - 实施资本市场建设"黄鹤凌云"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7]
一区40家上市公司——深圳龙华区多方合力培育上市“主力军”
新华财经· 2025-04-30 00:41
龙华区上市公司概况 - 龙华区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40家 其中境内上市企业39家 总市值约1万亿元 首发募资合计约632亿元 [1] - 制造业企业占比超过85% 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1] - 龙华区正研究出台促进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行动计划 支撑"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 [1] 上市培育服务体系五大举措 - 数字化服务:构建拟上市企业画像 提供成熟度测评 对标市场条件补短板 [2] - 梯度培育:按初创/成长/成熟三级分类管理入库企业 整合"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培育机制 [2] - 政策工具:建立并购重组基金 组织产能对接活动 组建含券商/会所/行业协会的培育服务联盟 [2] - 资源保障:支持企业用房需求 推广产业用地联建模式 打造北站/鹭湖中心城总部集聚区 [2] - 资源整合:建设境外上市交流基地 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雨林" 推动产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核" [3] 企业案例与活动成效 - 合川医疗通过活动加深对科创板融资渠道理解 公司拥有4个跨国研发生产基地 处于爆发成长阶段 [3] - 2025年已举办多场并购重组/区域性股权市场专题活动 提供政策解读/路演/资本对接等支持 [3]
东莞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 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1.2% 全市经济运行整体开局良好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4-27 17:27
东莞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总体经济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2981.58亿元,同比增长5.3% [1] - 生产供给增长稳定,消费市场回暖明显,进出口增长较快,经济运行整体开局良好 [1] 工业生产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1] - 主导产业增长较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2%,化工制造业同比增长14.0% [1] - 新动能产业增势较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 [1] 外贸进出口 - 外贸进出口总额3563.5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1] - 出口2143.5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 [1] - 进口1420.1亿元,同比增长36.5%,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 [1] 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 [2] - 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54.64亿元,同比增长2.6% [2] -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同比增长26.4% [2] - 邮政、电信、快递行业业务量分别同比增长52.0%、8.7%、23.8% [2]
苏州向全球投资者推介“六个一”服务举措
苏州日报· 2025-04-27 07:38
这其中,"六个一"服务举措是苏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代表。首先是"一中心",苏州每个县级市 (区)、每个镇(街道)都有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进一扇门,就能办所有事。二是"一热线", 12345服务热线,24小时不打烊。三是"一张卡","政策明白卡"一卡在手、政策尽享。四是"高效办成一 件事",74个企业和群众高频事项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多件事一次办。五是"综合查一次",苏州全面 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建立免查、少查企业白名单,平时更多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非现场检查,必要的上 门检查也采用多部门联合查一次的方式,尽量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六是"换位跑一次",今年以 来,苏州组织全市干部以服务对象身份办一次业务、走一遍流程,查找堵点难点,目前已解决超6000个 问题。 苏州市委、市政府还每月召开政企恳谈会,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努力让苏州服务好上加好、 政商关系"清"上加"亲"。 苏州是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7万亿元,拥有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 16万家工业企业、1.9万家外企,17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近500个项目。数据证明,苏州是广大企业投 资兴业的一方沃土。一直以来,苏州始终和广 ...
多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4-27 06:56
人口数量是体现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近日,各地陆续公布人口数据,不少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 依然强劲。其中,贵阳、长沙、南昌2024年末常住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9.96万人、10.39万人、10.22 万人。 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才兴则事业兴。近年来,多地持续培育产业优势,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城市 居住环境,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以产业引才 产业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南昌近10年来能保持中高速的人口流入,正是得益于自身制造业的高质量发 展。2024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全市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总 投资突破2500亿元,挺进2024全国先进制造业50强城市。 南昌市科技局局长翁贤杰介绍,近年来,南昌市加快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聚焦产业一线用人,打造高端 人才聚集地。目前,全市已建立市级及以上科技研发平台79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9个,省级平台267 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南昌进入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名单。 贵州省自2021年以来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全力推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近年来,贵阳坚持"大抓产 业、主攻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装 ...
新型城镇化系列之区域一体化篇:区域一体化的主线思路、建设进展及未来机遇
招商银行· 2025-03-14 22:5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核心观点 - 区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突破口,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推进同城化,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共建共治 [3][22] - 不同都市圈一体化进展不一,基础设施和产业协同布局力度大,生态环保合作有序,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偏慢 [4] - 未来五年区域一体化建设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大都市圈将以“重大项目、重大机制、重大平台”为抓手推进纵深发展,为银行区域深耕带来新机遇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区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 空间尺度上,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关键突破口,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政策发力方向和城镇化发展实际,未来五年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推进同城化 [23][29][31] - 实施内容上,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共建共治,形成“硬联通”“软联通”双轮驱动,各维度要点不同 [38][40][41] 主要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进展与趋势 - 基础设施:交通互联先行,路网密度和轨道交通发展良好,但部分城市仍有提升空间;民生保障类设施总体优于全国,但少数中西部都市圈存在短板;未来新基建是布局重点 [46][47][54] - 产业发展:呈现圈层化扩散,中心城市外溢辐射作用增强,产业梯度转移和集群共建势头强劲;未来产业创新协同将带来新动力 [60][63][70] - 生态环保:治理水平有所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较高,绿化环境优化,但大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区域联防联治是主攻方向 [71][74][78] - 市场要素: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资本、技术要素流通加快,但要素流动壁垒约束突出,多数都市圈仍处于要素向中心集聚阶段;未来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将提速,头部都市圈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 [83][89][90] -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均等化水平有所提升,但部分都市圈存在结构化错配问题,公共服务资源与人口密度不匹配、内部不均衡;需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短板 [95][103][104] 关键推动路径及我行机遇 - 重大项目:作为区域一体化“硬联通”主要内容,投资规模巨大,未来基础设施升级与新基建是发力重点 [105][108] - 重大机制:城市治理机制迎来变革,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跨区域协同机制逐步完善 [109] - 重大平台:公共服务、资源交易、产业合作等重大平台建设落地,围绕堵点难点发力,推进信息共享和要素流通 [110]
政策高频 |中央财政预留充足空间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11 23:23
政策导向与战略部署 - 经济大省需承担更大责任,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新增破除地方保护、区域协同及民生问题解决要求[1]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科技与人才互动,新增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管理自主权、"双减"深化及数字化战略部署[1] - 国内大循环为核心,提出文旅康养融合消费升级、"绿电+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西南开放枢纽建设及巩固脱贫成果[2][3] -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传统产业科技赋能、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为重点方向[3] - 宏观政策组合为积极财政与适度宽松货币,聚焦居民增收、供给优化、市场壁垒破除以激发消费潜力[3] 财政与货币政策 - 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4.4%[6]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中央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8.4%)[6] - 货币政策将择机降准降息,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扩至8000亿-1万亿,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6][9] 行业金融支持措施 -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研究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新模式,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扩大至更多民企[7][9] - 消费金融优化:提高贷款额度、延长期限,聚焦长期大额需求;科技金融试点包括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并购贷款比例提至80%及期限延至10年[8][9] -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点破解质押难题,覆盖登记、评估、处置环节[9] 平台经济监管与营商环境优化 - 平台经济监管聚焦收费透明化(出台合规指南)、直播电商规范(专项抽检及监管办法)、促销规则公平及算法透明度提升[10][11] - 涉企执法整治重点查处乱收费、乱罚款,推行"守信免检"及非现场监管,严格查封程序审批与监督机制[11] 新质生产力与民生投入 - 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1万亿元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硬科技)、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开放创新生态构建[6] - 民生领域支出倾斜,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保持高增幅,中央财政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6]
陡增的“含科量”丨两会时间
和讯· 2025-03-05 14:29
政府工作报告科技相关内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技术和创新等词汇提及83次 较2024年增加1次 [4] - 新增具身智能、再生材料等科技领域新词汇 [4] - 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4] -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4] 政策支持措施 - 货币政策将下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 增加规模 [4] - 财政政策强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 [4] - 对高新技术制造业实施较大规模结构性减税降费 [4] - 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4] 资本市场表现与展望 - A股人形机器人、AR等板块和港股科技互联网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4] - 形成较强赚钱效应 带动科技牛行情启动 [4] - 科技牛行情有望贯穿全年 [5] - 人形机器人、AR等产业将迎来5至10年发展机会 [5] 政府支持力度 - 民营企业座谈会多位科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创始人参加 [5]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5] - 金融赋能民营企业 支持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5]
济南郑州抱团
投资界· 2024-12-13 15:38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进化论 ,作者刘旭强 城市进化论 . 探寻城市路径,揭秘经济逻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7) 既是学习,也是合作。 作者 | 刘旭强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 1 2月8日,济郑高铁迎来全线开通运营一周年。作为鲁豫两省首条直连直通的高铁通道, 同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郑州,时空距离被大大拉近。 如今,两座城市正意欲进一步"抱团"。近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据当 地媒体报道,"这是近两年济南市高规格党政代表团首次出省学习考察"。 一天时间里,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先后到郑州航空港区市民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中原医 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等点位考察,可谓准备充分、目的性强。 当天,双方还签署《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 确合作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济南正处于"北跨"黄河关键期。在外界看来,济南此次到访郑 州,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借力做优产业规划。那么,济南能向郑州学什么?当相向而行 成为城市共识,济郑两城又如何闯出一条新路?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济南市规划建设跨黄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