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等

搜索文档
中经评论:加速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经济日报· 2025-08-22 08:11
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各地举办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53亿 人次……暑期文旅市场的火爆场景,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变迁的一扇窗口。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这种需求层次的升 级,在服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对健康、养老、教育、文化、 旅游、家政、托育等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渴求日益旺盛。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 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今年1月份至7月份,精神文 化需求相关服务零售较快增长,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 两位数增长。 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结构性瓶颈。一方面,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有待提升。文化、体 育、旅游等领域的深度体验产品仍不够丰富,高品质、可信赖的养老护理服务依然稀缺,优质家政服务 供不应求。不少服务领域还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品牌信任度不高等问题,抑制了消费意 愿的充分释放。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与信心仍需巩固。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即时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消费者对服务质 ...
午后突发!东莞,重磅!
券商中国· 2025-07-14 16:17
东莞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政策 - 东莞发布《东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推动餐饮、酒店、夜间经济等领域发展 [1][3] - 计划举办美食节、咖啡节、盆菜节等活动,打造"莞邑美食"文化IP,聚焦烧鹅、荔枝等传统名产 [4] - 加大高端酒店招引建设力度,引导酒店向"住宿+休闲"复合型业态转型 [1][4] 夜间经济激活措施 - 对酒吧、娱乐场所驻唱驻演实施"应批尽批"便利化审批,统筹传统剧场与新型演艺空间引进亲民夜间演出 [1][6] - 支付宝数据显示6月18-24时消费金额占比达49.3%,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9] - 美团数据显示广东7月夜间堂食订单量(18-次日6时)全国第一,同比增长超21% [9] 文娱消费场景拓展 - 鼓励建设特色剧场、博物馆、文创商店,打造潮玩原创IP并开发主题旅游产品 [5] - 支持草莓音乐节品牌化运营,加大大型演唱会招引力度,深化影视文旅融合 [6] - 淘宝夏日季夜间活动吸引1.2亿用户/晚,60多万小微商家夜间成交额超去年同期 [8] 配套支持政策 - 完善女性专项金融服务,开展巾帼家政计划等技能培训 [4] - 试点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点,推动幼儿园开设2-3岁托育班 [4] - 运用养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餐饮、养老托育、文旅等领域信贷支持 [4]
5.7亿元消费大礼包来了,各地抢抓“暑期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第一财经· 2025-07-01 17:37
暑期文旅消费政策与活动 - 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 推出超4300项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 涵盖消夏避暑 滨海度假 观演赏剧等热点领域 [1] - 各地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 通过消费券 票价优惠 折扣套餐等措施刺激暑期消费 [2] - 消费季以"文旅惠民乐民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 中国民航局 中国气象局 金融机构及企业联合推出航空客运惠民 避暑旅游路线 消费金融优惠等配套措施 [4] 地方促消费举措 - 上海推出130个"66夜生活节"主题夏夜活动 北京启动"夜京城2.0" 云南计划开展31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 [5] - 青岛发放500万元餐饮消费券 湖北联动美团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 覆盖餐饮住宿等领域 郑州推出装修消费券 [5] - 广东发放覆盖全省21地市的托育消费券 海南针对4岁以下婴幼儿发放600-200元分档托育券 使用周期长达7个月 [6] 消费数据与政策趋势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 增速较上月提升1.3个百分点 创2024年初以来新高 [8]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 6月出台的民生保障政策通过增强公共服务解决消费后顾之忧 [8] - 专家建议提高居民收入三大比重 包括公共服务和民生财政支出占比 服务消费被视为新增长引擎 尤其是教育 医疗等发展型消费 [9][10]
成都出台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多维度激发消费潜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1 07:31
核心观点 - 成都市发布《2025年成都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六大方面26条重点任务推动消费增长 [1] - 2025年目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服务消费零售额占比超50%,打造100个以上特色消费场景,举办120场以上大型文体活动,通过以旧换新拉动消费400亿元 [1] - 方案涵盖升级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增收减负、优化消费环境等多个维度 [1][2][3] 大宗消费升级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拓宽补贴范围,开展二手商品流通试点,规范流通秩序 [1] - 汽车消费领域计划新增限上二手车经销企业10家,实现二手车零售额增长30% [1] - 住房消费方面2025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12万套,推进395个老旧小区、63个城中村改造,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 [1] 服务消费扩大 - 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体育等多领域发展,打造天府国际动漫城等文创载体,培育"谷子经济" [2] - 推动大熊猫基地创建5A景区,发展"跟着演展赛剧"游成都模式,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120场以上,展会活动1000场以上 [2] - 生活服务领域推进家政服务品牌化,规范发展宠物经济,推广宠物友好场所 [2] - 针对"一老一小"计划增设800台电梯、更新1000台老旧电梯,新增3830个老年教育学位,推动社区普惠托育发展 [2] 新型消费培育 - 培育首发经济,2025年落地800家首店、100场高能级首发活动,打造50个首发地标,培育110个新消费品牌 [3] - 发展低空消费,丰富低空旅游、无人机表演等场景,支持建设航空运动基地和起降设施 [3] - 平台经济方面发展即时零售、无人车配送等模式,2025年网络零售额目标增长5%以上 [3] 消费场景创新 - 提质场景载体、举办高品质活动、促进入境消费升级、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3] - 促进增收减负方面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强化教育医疗养老保障 [3] - 优化消费环境方面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营造良好消费氛围与放心消费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 [3]
八大行动26条措施!看河南如何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河南日报· 2025-05-27 14:10
消费能力提升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不低于5% [2] - 落实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以减轻居民负担 [2] - 202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以上,建立技能人才起点工资制度 [4] 消费环境优化 - 推动用人单位合理制定带薪年休假计划,鼓励领导干部带头休假 [4] -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适时发放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省级消费券 [4] - 创新停车资源共享模式,加强景区商圈公共厕所建设以解决"停车难""如厕排队"问题 [4] "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 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2025年每县建成1家以上普惠性托育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4.6个 [5] - 2025年完成6.4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5000张家庭养老床位 [7] - 新增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床位2.4万张,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 [7] 农村消费促进 - 2025年培育10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重点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设施 [7] - 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推进乡村产业与休闲文旅等深度融合 [7] 新型消费培育 - 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演出经济"等文旅新业态,丰富夜间文旅项目 [9] - 2025年建设不少于150个多功能运动场,推动129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9] - 开发"直升机短途体验+低空深度游览"产品,推动5G+AR/VR技术在文旅场景应用 [13] 品牌与载体建设 - 对国际国内品牌在豫开设首店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 [13] - 新培育一批河南老字号、中华老字号,鼓励品牌在豫举办首发首秀活动 [13]
每经热评︱激活服务消费“蓄水池” 筑牢就业民生根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6 20:56
服务消费与就业扩容的双向驱动关系 - 服务消费需求爆发带动就业岗位增长 成都国际空港商圈每日客流超30万人 周边奥莱商场单日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杭州五大行业消费金额达40.16亿元 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多出约25% [2] - 服务业岗位灵活性高 涵盖兼职、临时工、平台接单等多种形式 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成为"副业"选择 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年轻劳动者积累经验 [2] 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措施 - 政策层面给予家政、托育等民生服务业社保补贴、租金减免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加快制定"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国家标准 [3] - 市场层面鼓励美团、滴滴等平台开放更多众包岗位 探索"共享员工"跨行业调配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与服务业企业共建实训中心 采用"校企双元制"培养酒店管理人才 [3] 破解结构性矛盾提升效能 - 借助大数据动态监测实现劳动力"精准调配" 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 利用区域就业热力图监测东部服务业岗位饱和度与中西部康养人才缺口 [3] - 保障灵活就业群体权益 短期依托节日促销、文旅季等活动释放消费潜力 长期培育养老护理、数据标注等朝阳产业 打造"就业友好型"服务业生态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