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显示:西部地区提升最为显著
中证网· 2025-09-22 11:02
指数发布背景与意义 - 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联合江苏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发布2025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 该指数为全国首个系统化长期化跟踪各省市碳中和战略推进情况的权威指数 已连续五年发布[1][4] - 2025年作为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和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此次指数发布既是对阶段性成效的系统总结 也为未来工作提供重要参照[1] 区域发展力表现 - 2020-2025年间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地区五力贡献率保持稳中向好 西部地区提升最为显著 各省份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中缓慢上升趋势 区域间差距有所收敛[2] - 浙江 广东 北京 江苏 上海等省市在低碳转型进程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培育形成新能源应用 绿色制造 金融创新等示范案例[2] - 深圳 广州 杭州 长沙 青岛等城市在产业转型 科技创新 绿色金融实践方面表现突出[2] - 内蒙古 新疆 吉林等省份及大庆 吴忠 吐鲁番 临汾等城市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面临产业结构依赖度高 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金融供给有限等短板[2] 指数体系与评估方法 - 2025年度指数延续采用5+N评估体系 在成长力 转型力 竞争力 协调力 持续力五力模型基础上优化评价指标 重点强化环境治理 绿色金融 农业绿色保障等领域指标权重[4] - 指数体系调整反映双碳工作从单一减排导向逐步转向系统集成与协同推进新阶段[4] 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十四五期间各地在能源结构优化 绿色产业转型 治理机制完善 低碳金融创新等领域积累实践经验 但仍面临政策设计不完善 地方推进路径趋同 高碳产业转型压力大 绿色金融体系不健全 低碳关键技术不足等问题[3] - 十五五时期将进入碳达峰目标实现关键攻坚阶段 研究团队将通过迭代优化指标体系 强化多维数据耦合 提升趋势预测精度等方式推动指数发挥更大作用[3]
限额报名丨2025零碳峰会即将召开
第一财经· 2025-08-22 18:16
在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正掀起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浪潮: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能源体系 向低碳化全面转型,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立足各地实际培育绿色新动能,不仅推 动经济社会迈向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2025 零 碳峰会以 "智启绿能 行致中和" 为主题,汇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及专业机构的智慧 与实践,共同破解零碳转型难题,为零碳发展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解决方案,助力长三角乃至全国绿 色低碳转型迈入新阶段。 《长三角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案例项目集》发布 独行快,众行远。零碳之路的答案,藏于先行者的智慧之中。《长三角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案例项目 集》 将在峰会重磅发布,汇聚区域内绿色转型的标杆实践,从技术创新到模式突破,从场景落地到 效益转化,为破局 提供可循之路、为创新提供 燎原之火。 COP30中国角传播行动启动 本次峰会将正式启动 "COP30中国角传播行动计划"。无论是前沿的绿色创新技术、可复制的企业零 碳转型经验,还是扎根本土的低碳实践案例,都将有机会通过这一国际平台走向世界,成为中国零碳 故事中鲜活而有力的篇章。 "零碳地球系列奖项" ...
书展在即,这份书单邀你共赴墨香之约
第一财经· 2025-08-06 16:16
从通用领导力理论、企业家传记、企业管理者自述、行业实践感悟等维度,展现不同场景下的领导智慧 与商业逻辑 上海书展的钟声已然敲响,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即将盛大启幕。 在这书香四溢的美好时节,我们满怀热忱,巧思筹备,从当下备受关注热点问题的相关书籍中精心挑 选,也从以往推荐的经典佳作中再度梳理,最终将藏书细心规整为以下8个系列,愿这份用心呈现的书 单,能为您的阅读之旅提供有益参考,与您一同沉醉于书页翻动间的独特芬芳,共赴这场浸润心灵的读 书盛宴。一起享受这读书的盛宴。 Leadership 《有效领导》 作者:吕峰 中国工商出版社2025年出版书籍 该书聚焦 "有效领导" 的核心命题,系统探讨了领导力的本质、构成要素及实践方法。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创造未来的人》 作者: (美) 阿什利·万斯 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书籍 这是埃隆・马斯克的传记,通过详实的采访与资料梳理,展现了这位 "硅谷钢铁侠" 的传奇经历与颠覆 性创新之路。 《正路:我在百胜餐饮 26 年的感悟》 作者:苏敬轼 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出版书籍 作者苏敬轼(百胜餐饮集团前中国区总裁)结合自己在百胜 26 年的经历(从普通员工到掌舵中国 ...
港股开盘:恒生指数高开0.17%,恒生科技指数高开0.28%
快讯· 2025-07-08 09:2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0 17% [1] - 恒生科技指数高开0 28% [1] 中国碳中和战略合作 - 中国碳中和高开3 66% [1] - 公司与北京中宏蓝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领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及新能源产业 [1] - 总投资额约100亿人民币 [1]
中国碳中和(01372.HK)签订和解与抵销协议
格隆汇· 2025-05-30 20:45
债务重组与可换股债券发行 - 公司与认购人签订和解与抵销协议 通过发行可换股债券抵销债务 本金总额为5766万港元 [1] - 可换股债券换股价为0 28港元 全数转换可发行2 06亿股 占现有已发行股本32 03% 扩大后股本24 26% [1] - 发行可换股债券不会为公司带来收益 仅用于全额抵销债务 [1] 融资选择评估 - 债务融资因借款能力受限及信贷政策收紧而困难 [2] - 配售新股可能导致股东股份大幅稀释 且当前市场投资兴趣有限 [2] - 供股需较长准备时间 行政成本高 且认购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2] - 董事会认为可换股债券是当前最具可行性 成本效益和确定性的债务清偿方式 [2]
华联控股(000036) - 华联控股2025年5月2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1 18:08
公司发展战略 - 秉承“地产保稳定,转型促发展”战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布局,构建合理产业结构,培育新利润增长点 [1][2][7] 项目进展 聚能永拓项目 - 珠海聚能年产 5,000 吨富集材料产线 2024 年 9 月投产,产品质量稳定,处于市场推广阶段;2024 年聚能永拓(珠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营业收入 1752 万元 [3][4] 御品峦山项目 - 2024 年 10 月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已完成基坑加固、桩基础、地下室正负零施工等工程,计划 2025 年底启动销售,将带来新营收和利润增长点 [4] 深圳华联城市商务中心项目 - 写字楼去化率 41%,2025 年努力完成新增租赁 2.75 万平目标,采用“租售并举,以租促售,带租销售”营销模式 [5] 财务与业绩 -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4.25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4051.2 万元 [11] - 目前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良好,自有现金大于负债 [8] 回购计划 - 2024 年推出的回购方案已实施期满,回购金额近 3 亿元;2025 年 4 月推出 3000 万至 6000 万的回购方案,回购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 3 个月内 [3] 行业情况 - 国内房地产市场从深度调整到逐步企稳,呈止跌回稳态势,但仍面临房企债务风险、去化压力及居民购房信心不足等挑战 [8] 其他事项 - 2024 年 8 月用自有资金 116 万元收购成都四良山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00%股权,更名为四川华联九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布局碳中和相关业务 [8][9] - 制定《未来三年(2024 - 2026 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已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12] - 控股股东华联集团、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恒裕集团与公司存在同业竞争情形 [13]
2025(第三届)两岸碳中和大会在福州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5-20 15:50
会议概况 - 2025(第三届)两岸碳中和大会于5月19日在福州举办,作为"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重点活动,主题为"可持续发展下的两岸机遇与合作" [4] - 会议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共同主办,吸引200余名两岸专家学者、企业家及行业精英参与 [4] - 开幕式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书面致辞,福建省委常委郭宁宁、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等两岸权威人士出席 [4] 核心观点 - 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能力的核心指标,对全球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5] - 两岸碳中和领域合作是应对气候危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壮大经济的关键举措 [5] - 大会发布"两岸企业碳中和绿色行动福州倡议",呼吁企业践行绿色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作贡献 [7] 技术趋势与创新 -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提出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科技发展趋势 [5] - 台湾梁启源教授提出"两岸碳中和卓越指数"新思路,强调台商可持续发展路径 [5] - 专题研讨聚焦绿色科技创新和零碳园区建设,由清华大学鲁玺教授等专家主持 [6][7] 行业实践案例 - 冠捷电子、联想、东亚机械、海尔智家等企业分享减碳转型与ESG实践经验 [6] - 台达集团周志宏在夜话沙龙中分享企业ESG实践案例,百余位产业界人士参与交流 [7] - 中石化碳产业科技探讨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绿色新质生产力创新,弘讯科技提出智慧制造的节能革命 [5] 成果与认证 -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获颁专业机构出具的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零碳协会" [7] - 通过"两岸碳中和夜话沙龙"深化前两届大会成果,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对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