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体化压铸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博俊科技(300926)2025H1业绩预告点评:2025H1利润端同环比增长向上 增长韧性持续验证
新浪财经· 2025-07-21 11:5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 41-3 87亿元 同比增长47 0%-67 0% 扣非归母净利润3 40-3 86亿元 同比增速相同 [1] - 2025Q2归母净利润中值2 15亿元 同比+64 2% 环比+44 4% 核心客户赛力斯问界 理想等新能源车型及吉利 比亚迪传统车型Q2销量环比分别+136% +20% +5% +14% [2] 增长驱动因素 - 核心客户车型放量叠加春节后季节性修复 常州和重庆生产基地新产能逐步释放共同推动利润高增 [2] - 下半年理想后续车型 零跑和吉利新车型放量有望进一步增厚业绩 [2] 业务与技术布局 - 产品覆盖整车上下车体 车身模块化总成等 具备冲压 热成型 激光焊接等8类生产工艺 提供一站式汽车零部件解决方案 [3] - 拓展一体化压铸和高压铸铝产品 2025Q2一体化压铸进入量产阶段 产能布局覆盖西南 长三角等12家子公司 重庆 广东 常州二期项目将强化本地化配套 [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59 52 80 39 99 70亿元 同比增速41% 35% 24% 归母净利润8 59 11 80 14 18亿元 同比增速40% 37% 20% [4] - 2025年EPS 1 98元 对应PE估值14倍 [4]
深市公司探“赢” 逐浪科技星辰|深市智造企业竞逐汽车零部件赛道 以创新引擎驱动产业链全球突围
证券日报· 2025-05-27 20:37
行业概况 -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消费市场拉动 [2] - 2024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 [3] 产业链企业表现 - 三花智控作为热管理系统龙头,掌握电子膨胀阀等关键技术,服务多家头部车企,并构建3层研发体系布局固态电池和高效热管理技术 [2][4] - 博俊科技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实现工艺革新,后底板、减震塔等产品将在2024年Q2量产,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 [2][3] - 长盈精密聚焦电池结构件与连接器,研发投入占营收8%-10%,近三年累计投入36.78亿元,注重材料、装备、工艺创新 [2][5]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行业面临液态电池转向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变革,以及中低端车型对高性价比热管理组件的需求提升 [4] - 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强度高于行业均值实现角色跃迁,从"配套者"升级为"引领者",推动技术标准、产业生态的全方位输出 [5][6] 未来趋势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向深度智能化、全面低碳化加速演进,中国企业主导的技术突破将重构行业标准 [6]
广东鸿图(002101) - 002101广东鸿图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3
2025-05-13 18:46
客户与市场 -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9.06%,主要增量源于国内自主品牌客户销量增长,自主品牌收入占比逐步提升 [1] - 公司海外业务收入总体占比约18%,主要出口至北美地区 [4] 业务发展 大型压铸产品业务 - 广州工厂已投建4台(套)大型压铸机,包括一台16,000T、一台12,000T、两台7,000T,生产新能源汽车前舱、后地板和全尺寸电池托盘,今年业务收入占比将提升,是未来重点发展业务之一 [1] - 公司一体化压铸技术成熟,未来将开拓相关市场提高销售收入 [2] 新业务领域 - 公司在镁合金、钛合金等多工艺方面有业务和技术布局储备,掌握一定工艺技术 [6] - 积极对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开展研究,探索现有技术融合应用,已在低空经济领域拿到小鹏汇天等客户项目定点 [6] 行业情况 - 主机厂年降是行业正常情况,产品生命周期5 - 10年,技术成熟后产能利用率、良品率和毛利率提升,年降对公司盈利影响较小,年初确定年降规模,客户突然加大幅度情况少 [3] 应对策略 关税影响应对 - 出口北美业务分客户自提、运到海外中间仓、直运客户地区三种情况,部分关税由客户承担,部分增加公司税负成本,公司正与客户协商,总体影响较小 [4] - 通过绑定优质客户、开发国内市场、优化客户和产品结构、强化成本控制缓解不利影响 [4] 海外建厂规划 - 近两年积极推进压铸及内外饰两大业务板块海外产能布局,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区研究分析,具体方案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论证推进 [4] 投资与规划 - 投资围绕压铸及内外饰两大业务板块,包括海外新建产能、产业链延伸扩展和新业务领域 [5] - 今年根据一体化压铸产品产销情况购置安装1 - 2台大型压铸机扩大生产 [5] 经营目标 - 近年来营收在两大业务板块助力下稳定增长,但受行业竞争和原材料价格影响盈利能力承压 [6] - 2024年降本增效成绩较好,未来持续推进销售收入增长,通过降本增效拓展毛利,推动全面发展 [6]
多利科技:业绩符合预期,开拓新业务挖掘发展潜力-20250513
国盛证券· 2025-05-13 15: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和2025年Q1业绩符合预期,下游客户需求增长带动2025Q1收入高增长,但归母净利润有所下降,公司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1] - 公司巩固技术和研发优势,形成先进的模具开发能力和冲压焊接技术,完善业务布局,拓展一体化压铸、热成型及复合材料业务,有望增强盈利能力和助力业绩增长 [2] - 考虑到终端销量增长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5.8/6.7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收入36亿元,同比 - 8%;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 - 14%;2025年Q1公司收入8.7亿元,同比 + 12%;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比 - 17% [1] - 2025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08万辆,同/环比 + 47%/- 20%;特斯拉全球生产36.3万辆,同/环比 - 16%/- 21% [1] - 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20.9%,环比 + 2.2pct,销售净利率10.9%,环比 + 3.4pct [1] 公司技术研发优势 - 公司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形成先进的模具开发能力和冲压焊接技术,具有国内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 [2] - 模具开发方面,公司形成完整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工艺,可缩短模具制造周期,提高产品精度,控制生产成本 [2] - 冲压焊接技术方面,公司解决超高强度钢材回弹问题,提高产品尺寸精度和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轻量化材料连接方面积累丰富经验 [2]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在原冲焊业务基础上,拓展一体化压铸、热成型及复合材料业务 [2] - 公司已布局多条布勒大型一体化压铸产线,主要客户包括蔚来、零跑、理想等,预计一体化压铸2025年下半年进入大规模量产期 [2] - 2024年公司成功获得多家客户的一体化压铸和热成型产品定点,新增订单项目量产有望使相关产品产能利用率在2026年大幅提升 [2]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5.8/6.7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 [3]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913|3,592|4,131|4,750|5,511| |增长率yoy(%)|16.6|-8.2|15.0|15.0|16.0|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497|425|498|577|668| |增长率yoy(%)|11.0|-14.4|17.3|15.8|15.8| |EPS最新摊薄(元/股)|2.08|1.78|2.09|2.42|2.80| |净资产收益率(%)|11.6|9.3|10.1|10.8|11.6| |P/E(倍)|13.5|15.8|13.5|11.6|10.1| |P/B(倍)|1.6|1.5|1.4|1.3|1.2|[4] 股票信息 - 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前次评级为买入,2025年05月09日收盘价28.15元,总市值6,723.72百万元,总股本238.85百万股,自由流通股占比25.38%,30日日均成交量2.49百万股 [5]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展示了公司2023A - 2027E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 [9] - 主要财务比率涵盖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指标、估值比率等方面的数据 [9]
广东鸿图(002101) - 002101广东鸿图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6
2025-05-06 19:18
经营业绩 -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80.52 亿元,同比增长 5.76%;归母净利润 4.15 亿元,同比减少 1.79%,受客户降价、原材料上涨、新产能投入影响;剔除新扩产项目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92% [1] - 2025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0.99 亿元,同比增长 19.06%;归母净利润 4,513 万元,同比下滑 32.04%,收入增长源于国内自主品牌客户销量增长,利润下滑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先进制造业进项税额加计抵减同比减少以及美国加征关税影响 [1] 毛利率情况 - 公司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自主品牌收入占比提升,合资品牌和出口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车企降价压力传导,且原材料成本上涨 [3] - 行业竞争激烈,淘汰低产能、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后,行业集中度提升,毛利率将回归正常水平 [3] 收入增长 - 2025 年一季度收入增长及全年收入增量主要来源于自主品牌 [3] - 公司将顺应市场变化,开拓客户以提高销售收入 [3] 海外布局 - 积极推进压铸及内外饰两大业务板块海外产能布局规划,包括东南亚、北美等地区,具体方案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论证 [4] - 海外业务收入总体占比约 18%,部分出口北美,加征关税总体影响较小,公司将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不利影响 [5][6] 业务布局 - 曾开展镁合金业务,因主机厂应用渗透率不高暂停,目前主机厂有尝试,公司已进行业务和技术布局并掌握一定工艺技术 [6] - 广州工厂有 4 台(套)大型压铸机,产能利用率较饱满,今年将根据一体化压铸产品情况新增 1 - 2 台 [6] - 汽车压铸一体化能提高生产效率、轻量化程度、节约成本,未来市场渗透率将逐步提升 [6] - 在低空经济领域拿到小鹏汇天和农用无人机项目定点,积极开展新兴领域行业研究 [6] 投资者活动 - 参与投资者关系活动的有中金公司、东吴证券人员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共 44 人(4 月 29 日 27 人、4 月 30 日 17 人) [1]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4 月 29 日 9:00 - 10:00 和 4 月 30 日 9:00 - 10:00,地点为线上交流,接待人员为副董事长兼董事会秘书廖坚 [1]
多利科技(001311):Q1利润承压 一体化压铸放量在即
新浪财经· 2025-05-02 22:4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承压,积极拓展新兴业务且区域布局优化,一体化压铸业务将放量,预计2025 - 2027年业绩良好,维持“买入”评级 [1][2][3] 公司财务情况 - 2025Q1实现营业收入8.73亿元,同环比分别+11.82%/-20.99% [1] - 2025Q1实现归母净利润0.95亿元,同环比分别-17.10%/+14.56% [1] - 2025Q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环比分别-17.42%/+50.04% [1] - 2025Q1毛利率为20.91%,同环比分别-2.24pp/+2.16pp [1] - 2025Q1净利率为10.92%,同环比分别-3.75pp/+3.44pp,降低主因是期间费用增加 [1] - 2025Q1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39%/3.81%/-0.27%/2.61%,同比+0.06pp/+0.04pp/+0.02pp/+0.37pp [1] 公司业务发展 - 积极拓展一体化压铸、热成型等新兴业务,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2024年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 [2] - 采取紧贴汽车产业集群建立生产基地战略,在多地配套布点,利于及时获反馈和响应需求 [2] - 2024年在江苏常州新增一体化压铸业务生产线,预计2025年下半年起逐步进入大规模量产期 [2]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EPS为2.08/2.38/2.71元,对应PE为13/11/10倍,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达15.12% [3] - 给予公司2025年16倍PE,目标价33.28元,维持“买入”评级 [3]
多利科技:一体化压铸及热成型业务放量在即 美国加征关税对业务影响较小
证券时报网· 2025-04-16 19:40
行业趋势 - 2025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仍是主旋律 [1] - 一体化压铸产品终端应用将扩大和普及 车身结构件市场重塑 [1] 公司业绩 - 2024年营收35.92亿元 同比下降8.19% [1] - 2024年净利润4.25亿元 同比下降14.43% [1] - 业绩下滑受终端销量波动 资产折旧摊销增加 计提减值及费用增加影响 [1] 业务布局 - 前期投入的一体化压铸及热成型产能将在2025年实现规模量产 [1] - 冲压焊接业务综合产能利用率约80% [2] - 已在江苏盐城 安徽六安布局四条一体化压铸生产线并转固 [2] - 江苏常州金坛新增产线建设中 金华规划年产20万套车身一体化结构件项目 总投资10亿元 [2] 客户结构 - 主要客户包括特斯拉 理想 蔚来 零跑 比亚迪 上汽集团 上汽大众 上汽通用等整车厂及新朋股份 上海同舟等零部件商 [3] - 2024年出口业务营收1.44亿元 占总营收4.01% 其中对美国出口占比约3.6% [3] - 未来美国出口业务占比将进一步降低 [3] 未来发展 - 一体化压铸业务2024年处于生产爬坡期 费用较高 达产后将显著贡献业绩 [2] - 已获多个客户订单 预计2025年下半年起逐步大规模量产 [2] - 2026年相关产线产能利用率将大幅提升 [2] - 客户结构及产品结构将更趋多元化 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增强 [1]